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航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习进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二、培养目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和国防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 -r 、・、j ・、.、r ,三、培养方向工程热物理(080701)旋转状态下流动与换热高温部件的高效及精确冷却传热传质及其强化动力机械整机系统热管理技术传热与红外隐身节能技术热能工程(080702)燃烧气体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液体燃料雾化和燃烧航空替代燃料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高效节能环保动力技术转子动力学减振与振动控制热端部件强度寿命学结构完整性及先进整机监控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内燃机气体动力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通用航空动力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航空替代燃料技术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流体及动力机械的优化设计与噪声控制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所联合培养等模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什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什么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研究能源的获取、转换、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在能源领域担任相关职业的能力和素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内容1. 能源基础知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的第一门课程通常是能源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能源的种类、能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以及能源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学生可以了解能源产业的基本情况,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热能工程热能工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学科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热力学原理、传热学和热机理论等内容。
通过学习热能工程,学生可以了解热能的转换、利用和传递方式,掌握热力设备的设计、运行与管理技术。
3. 动力机械与传动动力机械与传动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另一门核心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各种动力机械设备的原理、结构和性能,并了解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通过学习动力机械与传动,学生可以掌握动力设备的选择、调试和维护,提高能源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
4. 新能源技术随着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技术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将学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原理、利用技术和应用情况,了解新能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应对能源挑战和环境保护需求的能力。
5. 能源管理与经济能源管理与经济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前沿学科之一。
学生将学习能源管理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了解能源市场和能源政策的运作机制,掌握能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通过学习能源管理与经济,学生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节能减排、能源利用的咨询和决策支持。
学习意义1. 就业前景广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能源领域从事相关职业的能力和素质。
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能源系动力工程领域(代码:430107)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学科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方法和手段,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二、学制:2年三、主要研究方向:五、培养环节要求1、专业实践要求:在学期间保证半年(应届一年)实践教学,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2、读书报告要求: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开题报告要求对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4、专业外语要求:5、发表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法研究、工程软件或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培养方案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代码:0807郑州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05年被批准正式招生,现已具有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博士授权点。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点包括:工程热物理学科(080701);热能工程学科(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080705);化工过程机械学科(080706)6个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化工、轻工、石化、食品、制药、材料、冶金、环保、能源、动力等流程性工业中所涉及的能量转换、过程科学、过程工程技术与装备的学科。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队伍。
学科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人才培养条件优越,学科管理规范,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利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操作,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独立地完成具有一定学术或应用价值的科研任务,并有新的见解。
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1.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熟悉现代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应用技能。
能源动力 工程类硕士培养方案

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主要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满足以下具体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在学术要求上,学生应具有能源动力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以及相关的工程管理和经济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上,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
这些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养方案还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科研项目、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总之,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广阔视野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能源动力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硕士培养方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 Z2)二、培养目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和国防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属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能胜任本一级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工程热物理(080701)1旋转状态下流动与换热、高温部件的高效及精确冷却、传热传质及其强化、动力机械整机系统热管理技术、传热与红外隐身、节能技术热能工程(080702)燃烧气体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液体燃料雾化和燃烧、航空替代燃料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高效节能环保动力技术、转子动力学、减振与振动控制、热端部件强度寿命学、结构完整性及先进整机监控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内燃机气体动力、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通用航空动力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航空替代燃料技术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流体及动力机械的优化设计与噪声控制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能源与动力工程开设课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开设课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主要开设以下课程:
工程力学: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平衡规律和变形规律,以及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稳定性等。
机械设计基础: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零件的选用、设计、计算和分析等。
机械制图:学习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图纸的绘制、阅读、标注和审核方法。
电工与电子技术:介绍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电路分析、电机与变压器、高低压电器等。
工程热力学: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规律,以及热力过程中各种热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的规律,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等。
传热学:研究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等。
控制理论: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稳定性、性能分析和设计等。
测试技术:学习各种测试技术和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振动等参数的测量技术。
燃烧学:研究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燃烧反应动力学、
燃烧污染物排放等。
此外,还有能源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智能装置自动化、低温原理与技术、制冷原理、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等课程。
以上课程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各高校可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异。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的课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的课程
以下是一些通常包含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的课程:
1. 热力学:研究热力学定律和循环,以及能量转换
2.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的行为和流动动力学,以及应用于能源系统的相关原理
3. 热传导:研究热量在固体中的传导,涉及到热传导方程和传热机制
4. 燃烧工程: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包括燃烧反应、燃料性能和燃烧系统设计等
5. 能源系统建模与优化:学习使用数学和计算方法建模和优化能源系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
6. 可再生能源技术:学习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以及其应用和系统设计
7. 动力机械:研究各种动力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如汽车引擎、涡轮机、蒸汽机等
8. 发电系统与电力工程:学习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包括输电、发电、变电和配电等方面
9. 环境影响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能源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评
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10. 能源管理与经济学:学习能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能源经济学和能源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此外,还可能包括实验室实践、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实际应用方面的课程。
主要根据学校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管内一维非定常流动
§3.4 一维非定常流动的数值解法 第四章 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的配合模拟 §4.1 涡轮增压器内的热力过程 §4.2 中冷器内的热力过程 §4.3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第五章 内燃机燃烧过程模拟 §5.1 内燃机燃烧模型概述 §5.2 内燃机燃烧放热率分析 §5.3 柴油机准维燃烧模型 §5.4 汽油机准维燃烧模型 §5.5 内燃机多维燃烧模型研究进展 第六章 内燃机瞬态过程模拟 §6.1 内燃机的瞬态特性 §6.2 内燃机瞬态模拟 §6.3 影响瞬态特性的因素分析 §6.4 改善内燃机瞬态特性的技术措施 第七章 内燃机热力循环模拟油画 §7.1 优化方法概述 §7.2 优化模型的建立 §7.3 优化方法的选择 §7.4 优化计算举例
总学时/讲授学时: 32
/ 32
先修课程要求:工程热力学 流体力学 内燃机原理 数值分析 计算机程序设计 课程组教师姓名 刘会猛 职 称 专 业 年 46 龄 学术专长 内燃机工作过程及可靠性 内燃机替代能源 34 内燃机工作过程及可靠性
副教授
动力机械 及工程
王兆文
讲师
动力机械 及工程
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研究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热力学、气体动力学和内燃 机基础理论,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方法,对内燃机中的燃烧、传热、气体 流动、 机件运动过程以及内燃机与涡轮增压器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热力学建模和 仿真。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内燃机热力系统划分 §1.3 内燃机热力过程模拟基本方法 第二章 内燃机气缸内的热力过程 §2.1 柴油机气缸内的热力过程 §2.2 汽油机气缸内的热力过程 §2.3 二冲程机工致更换模拟 §2.4 缸内过程计算的边界条件 第三章 内燃机排气管内的流动模拟 §3.1 内燃机内气体流动概述 §3.2 进排气管内流动的容积法模拟
能源与动力工程 学院(系、所)
课程名称: 发动机热力过程模拟
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121.522
英文名称:Thermodynamics Simu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课程类型: √ 讲授课程 □实践(实验、实习)课程 □研讨课程 □专题讲座 □其它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专业: 理工文医各专业 开课学期:春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适用层次: 硕士 √ 博士 □ 学分:2
教材:
内燃机热力过程模拟
刘永长 内燃机工作过程模拟 刘永长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2. 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 林杰伦 西安交大出版社 1986 年 3. 柴油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 周俊杰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