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长教案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以及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特点二、微生物的研究对象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掌握原核生物特点,以细菌为代表的结构特征、基本结构中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和组成,细菌特殊结构芽孢、荚膜和鞭毛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难点:肽聚糖的结构。

第一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一)形态和染色(二)构造及其功能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原核、细胞质及内含物2、特殊结构糖被、鞭毛、芽孢、菌毛(三)细菌的繁殖二、细菌的群体形态1、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2、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3、在液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第二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二、放线菌的繁殖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第三节蓝细菌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一、支原体二、立克次氏体三、衣原体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比较几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重点和难点:酵母菌的生活史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第二节酵母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真菌的孢子四、霉菌的菌落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病毒的特点,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了解不同病毒种类与人、动植物的关系,掌握亚病毒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病毒的结构及复制方式。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1、噬菌体2、植物病毒3、动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第二节亚病毒一、类病毒二、拟病毒三、朊病毒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以及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培养基的种类等知识。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四、教案内容1、 生物的化学组成 15分2、 营养物质及功能 25分-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0分三'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1、 单纯扩散 7分2、 促进扩散 8分3、 主动运输 12分4、 集团转位 13分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所需营养要素和营养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主要内容四、培养基 1、概念要求质进入细胞方式、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和方法重点 重点:难点 难点:三、氢离子浓度 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五、光照与辐射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物理灭菌(1 )热力灭菌(2)紫外线灭菌(3)其他灭菌方法2、化学灭菌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与环境保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关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难点主要内容二、水分及其可给性 10分10分、消毒与灭菌的概念15分35分要求护的关系重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微生物接种剂一、微生物接种剂的概念、性质特点15 分二、微生物接种剂的应用1.根瘤菌剂10 分2.固氮细菌制剂10 分3.促生细菌剂10 分4.菌根菌 5 分第二节微生物农药一、微生物农药的性质和种类10 分二、微生物农药的应用1.细菌杀虫剂分10分2.杀虫抗生素103.真菌杀虫剂分104.其他微生物杀虫剂10分。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讲课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讲课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微生物特别是单细胞微生物,体积很小,个体的生长很难测定,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测定它们的生长不是依据细胞个体的大小,而是测定群体的增加量,即群体的生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称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一、延迟期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细胞体积增长较快,尤其是长轴,在延迟期末,细胞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大6倍以上;细胞中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加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对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释放以及脱氨作用也很强,同时容易产生各种诱导酶等。

这些都说明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细胞分裂延迟。

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短的只需几分钟,长的可达几小时。

因此,深入了解延迟期产生的原因,采取缩短延迟期的措施,在发酵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接种量,在种子培养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采用最适种龄(即处于对数期的菌种)的健壮菌种接种以及选用繁殖快的菌种等措施,以缩短延迟期,加速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对数期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在此期中,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细胞都生活旺盛。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

这时,细菌纯培养的生长速率也就是群体生长的速率,可用代时(generation time)表示。

所谓代时,即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亦即增加一代所需的时间(也叫增代时间或世代时间)。

在此阶段,由于代时稳定,因此,只要知道了对数期中任何两个时间的菌数,就可求出细菌的代时。

微生物的生长 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 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教案第2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生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识记)。

3、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

能力目标1.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图表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细菌生长曲线与种群生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生物的一般生长规律与种群的生长规律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知道了微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代谢,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以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

那么,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微生物将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学生回答:生长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的生长呢,我们一般是如何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微生物的生长。

【推进新课】微生物的生长包括微生物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数目的增多,由于大多数微生物细胞体积较小,个体质量较轻,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不易观察;同时由于微生物繁殖速度一般较快,因而通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

那么,微生物的群体生长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群体生长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假如有的话,这是怎样一种规律?研究这一规律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目标一: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教师分析:由于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非生物影响、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群体生长的状况多变而复杂,往往难以描述,因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状况的研究一般是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初中生物的生长教案

初中生物的生长教案

初中生物的生长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长的基本概念及生物生长的特点。

2.掌握生长的影响因素。

3.探究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
生长的定义与特点、生长的因素、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生长与发育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花草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生长吗?
2.引导学生回顾生长的定义和特点。

二、概念讲解
1.生长的定义:生长是一种有规律的自发的生命现象,是物态由无序向有序变化的过程。

2.生长的特点:生长具有普遍性、单向性、不可逆性和不断性等特点。

三、生长的因素
1.内在因素:遗传因素、代谢因素等。

2.外在因素:养分、水分、温度、光照等。

四、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1.生长是发育的一部分,发育是生长的全面表现。

2.发育是指个体从胚胎状态到成熟状态的全过程,包括一生中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变化。

五、小结与检测
1.总结今天的内容,让学生对生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进行生长的影响因素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实践应用
1.组织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了解生长因素的影响。

2.分组讨论,设计新的实验项目,探究其他影响生长的因素。

七、作业布置
布置生长与发育的综合复习作业,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长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需要在实践中加深认识。

后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实验教案微生物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好奇的领域。

通过实验,可以让幼儿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份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并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实验目的1. 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2. 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变化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二、实验材料1. 一瓶透明的瓶子2. 白糖3. 酵母4. 温水5. 一个放大镜三、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白糖和酵母混合在瓶子中2. 加入适量的温水后,盖好瓶盖3. 让幼儿们用放大镜观察瓶子里的液体4. 鼓励幼儿们记录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态和变化四、实验讨论通过上述实验,幼儿可以观察到酵母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并产生气泡的情况。

这些气泡就是酵母呼吸作用的产物,让幼儿们通过实际观察和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这样的实验教案可以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引导幼儿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我的观点和理解微生物世界是一个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领域,幼儿正处于求知的阶段,通过这样的实验教案,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更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索,幼儿们将更加热爱科学,更加主动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希望这样的实验教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幼儿在科学探索中茁壮成长。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微生物是孩子们最陌生的科学领域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这样的实验教案也能够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生长教案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生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识记)。

3、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

能力目标1.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图表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细菌生长曲线与种群生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生物的一般生长规律与种群的生长规律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知道了微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代谢,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以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

那么,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微生物将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学生回答:生长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的生长呢,我们一般是如何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微生物的生长。

【推进新课】微生物的生长包括微生物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数目的增多,由于大多数微生物细胞体积较小,个体质量较轻,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不易观察;同时由于微生物繁殖速度一般较快,因而通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

那么,微生物的群体生长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群体生长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假如有的话,这是怎样一种规律?研究这一规律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目标一: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教师分析:由于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非生物影响、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群体生长的状况多变而复杂,往往难以描述,因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状况的研究一般是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细菌的生长曲线呢?师生共同总结:从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开始到培养基中的细菌群体死亡的动态变化,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重要时期。

教师强调: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是种群内个体生长的一个频率统计,反应的是微生物种群概念上的数量变化特征,因而并非是该时期的所有个体均具有相应的特征。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生长曲线是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群体生长规律的一种方法。

那么,我们一般是按怎样的标准来划分各区段的?具体而言,不同区段究竟蕴涵了怎样的生物学含义呢?师生互动,教师利用投影,呈示下述表格,使学生明确需要研究的问题。

(1)调整期细菌刚被接种到培养基上时,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的调整或适应的过程,一般不立即进行分离的情景,同时反映细菌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教师对调整期的时间、群体生长速率、细胞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实践意义等方面的问题总结如下:①时间:从细菌刚被接种到培养基上开始,到细菌开始进入快速分裂为止。

②生长速率:几乎为零,细胞数目几乎不变。

③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菌细胞体积增长较快。

④细胞的生理特点:细菌代谢活跃,是合成初级代谢产物量最多的时期;细菌细胞内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ATP及其他细胞成分,为下一阶段的细胞分裂作准备。

⑤影响该阶段长短的相关因素:Ⅰ菌种:若把对数期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时,可相对缩短调整期;若把稳定期或其他时期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时,则调整期相对较长。

Ⅱ培养基:若培养基的理化性质与原先菌种的培养基比较相似,则调整期时间较短;若培养基的理化性质与原先菌种的培养基相差比较大,则调整期时间较长。

(2)对数期学生分析观察、讨论:①时间教师提问:我们一般把哪一个阶段称为细菌群体生长的对数期呢?学生回答:从细菌开始快速分裂开始,到培养基中细菌的群体数目不再增加,保持动态稳定为止。

②生长速率教师提问:在细菌群体生长的对数期阶段,群体生长速率具有怎样的特征?学生回答:速率最快,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可以用Bn总=Bn×2来描述。

③细胞的形态结构教师提问:那么,大多数细菌的细胞在这一阶段具有怎样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呢?学生回答:形态特征最为稳定,细菌生理特征比较稳定,代谢旺盛,细菌细胞内各种组分,特别是核糖体数量剧增,此阶段的代谢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

④影响阶段长短的相关因素教师提问:影响这一阶段时间长短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呢?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Ⅰ菌种:该种细菌的遗传特性;Ⅱ培养基:培养基的各种理化性质(如培养基化学成分与PH、T、氧气)是否适宜;Ⅲ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影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从而影响对数期的长短。

⑤造成该阶段特征的主要原因学生讨论:略。

教师提问:从生态学角度来看,造成细菌群体生长的对数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讨论:略。

总结: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充分,空间充裕,种内斗争不剧烈;培养基中的PH、T、氧气等条件适宜,微生物新陈代谢旺盛,能量供应充足,培养基中一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尚未开始积累;微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⑥实践意义教师讲述:这一阶段在生产实践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控制对数期。

那么,为何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控制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对数期呢?学生讨论:略。

教师分析:以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而言,如果对数期过长,营养物质量消耗过多,会导致下一个阶段微生物积累的代谢产物减少;如果对数期过短,培养基中的菌体数目比较少,也会导致下一个阶段微生物积累的代谢产物减少。

(3)稳定期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对稳定期的时间、群体生长速率、细胞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等方面的问题总结如下:①时间:从培养基中细菌的群体数目不再增加,保持动态稳定开始,到培养基中细菌群体数目开始减少为止。

②生长速率:分裂速率相对对数期下降,死亡速率上升,细胞数目动态平衡,活细菌数目达到最高峰。

③细胞的形态结构:某些产芽孢细菌在这个时期开始产生芽孢。

细胞的生理特点:细菌细胞内开始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

④影响该阶段长短的相关因素:菌种、培养基理化性质、温度等因素。

⑤造成原因:Ⅰ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在对数期被大量消耗,同时由于培养基中细菌的种群数目达到最你大,种内斗争剧烈,导致个体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

Ⅱ因为微生物长时间代谢,导致培养基中的PH、T、氧气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微生物新陈代谢速率下降,能量供应不足,细菌细胞生长、分裂速度下降。

Ⅲ培养基中一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开始积累,影响微生物生长。

⑥实践意义——延长稳定期:教师提问:为什么延长稳定期可以提高发酵工程的产量呢?生产中该如何来进行合理控制,以延长稳定期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Ⅰ进入稳定期以后,包括抗生素在内的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开始大量积累,如果适时补充营养物质,排出有害的代谢产物,则可延长稳定期,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Ⅱ延长稳定期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办法。

在稳定期后,细菌群体生长将进入什么时期呢?(4)衰亡期教师提问:什么叫衰亡期?学生回答:在稳定期之后,随着培养的继续进行,细菌群体的死亡速率大于繁殖速率,培养基中细菌群体的数目开始急剧下降,这一阶段称为衰亡期。

教师提问:该时期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细胞个体有怎样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学生总结:时间:从培养基中细菌的群体数据急剧减少开始,到培养基中细菌种群消亡为止。

生长速率:死亡速率超过繁殖速率,导致培养基中细菌群体的活细胞数目不断下降。

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出现了多种形态,甚至畸形。

细胞的生理特点:有些细菌开始解体,释放出代谢产物。

影响该阶段长短的相关因素:1菌种:产芽孢的细菌其芽孢比代谢活跃的营养细胞更易于存活。

2培养基梨花性质、温度等因素造成该阶段特征的原因:1.培养基中营养物质进一步被大量消耗,同时由于培养基中细菌的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个体死亡率急剧上升,出生率急剧下降。

2.因为微生物长时间代谢,导致培养基中的PH、T、氧气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微生物微生物新陈代谢速率下降,能量供应不足,细菌细胞生长、分裂速度下降3.随着部分细菌细胞的裂解,培养基中一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大量累积,影响微生物生长。

实践意义:延长衰亡期通过补充营养和能源、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细胞死亡速率,延长细菌群体的存活时间。

学习目标二: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应用1.酒精生产中,设法缩短调整期,控制对数期,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产量。

2.医学上,要通过细菌染色来鉴定细菌,通常采用对数期的菌体,因为这一阶段的细菌细胞生理特征最稳定3.工业上产生酵母,通常在稳定期收集菌体,因为这一时期菌体数目最大。

学习目标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1.温度:微生物生长最旺盛时的温度叫最适生长温度。

在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超过最适生长温度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会急剧下降,这是由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2.pH:超过最适pH范围以后,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稳定性等,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等。

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6.5~7.5,真菌的最适pH为5.0~6.0。

3.氧:环境中氧含量的状况,对不同代谢类型的微生物群体的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

按照微生物对氧含量的要求可分为好氧型微生物、厌氧型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

【反馈练习】1.(2004广东生物)将少量的某种细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统计细菌的数目。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细菌的生长曲线。

曲线中,细菌数量变化较大的时期为()A.衰亡期和调整期 B.调整期和稳定期C.对数期和衰亡期 D.稳定期和对数期2、(2005北京春理综)将酵母分为a、b、c、d四组,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呈现____型增长,该种群的生长在20h之前处于____期,20h-40h处于_____期。

(2)d呈现_______型增长,在100h-200h,d的增长率趋于______________。

若在现有条件下继续培养,其种群数量趋于____________。

(A增多B减少)(3)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酵母种群的增长率趋于_________,其可能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不足和__________的积累。

【答案】(1)J 调整对数(2)S 0(或零)B(或减小)(3)降低(或减小)营养有害代谢产物(或有害产物)【板书设计】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一、微生物的的群体生长规律1.调整期2.对数期3.稳定期4.衰亡期二、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应用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1.温度2.PH3.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