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科领域。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微生物学在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板,需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以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二、课程目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熟悉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应用;3. 了解环境问题与微生物的关联,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和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基本概念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BASIC CONCEPTS在此部分,需要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THE ROLE OF MICROBES IN THE ENVIRONMENT该部分需要重点讲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分解有机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修复等。

学生需要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环境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3. 环境问题与微生物的关联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LINK TO MICROBES这一部分应该深入探讨环境问题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污染物降解、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内容。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利用微生物来解决环境问题。

4.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和治理中的应用前景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MICROBES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MANAGEMENT在这一部分,需要展示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和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包括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水体污染的生物治理等。

环境微生物教案

环境微生物教案

环境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微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环境微生物的概念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3.环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讨论法:探讨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讲解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实验演示: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和计数方法,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现象。

4.讨论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医药、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5.分析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6.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列举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分析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医药、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3.论述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知识。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环保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微生物教案

环境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自然界水体和土壤中,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发生迁徙和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那么下面我们看一下微生物是怎样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

那么微生物之所以对污染物具有降解及转化的作用是因为微生物具有许多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世界上最大的微生物是一种生长於红海水域中的热带鱼(名叫surgeonfish)之小肠管道中的微生物是当时世界上所发现最大的微生物。

它外形与与雪茄烟很像,其长度约为200~500μm ( 1 mm=103μm),最长可到达600μm。

原核微生物支原体是目前已知的生物界最小的、能独立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只有几纳米。

大肠杆菌的比表面积和人的比表面积相比是人的30万倍。

那么微生物它的比表面积这么大就决定了它可以和外界更多的接触,从而更迅速的吸收物质进行降解,从而更容易排除代谢废物,所以它的代谢速度非常快,根据测算细菌的代谢速度大概是人的几百倍。

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微生物在分类上面跨越几界?三元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古生界都存在微生物的分布,所以说它的种类非繁多,另个呢它的代谢类型也非常多样,包括化能自养、化能异养,光能自养、光能异养等代谢类型,另外呢它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像是空气,水体等甚至呢火山口,在外太空也发现了它的存在。

可以说它的适应性非常强。

3、降解酶种类多降解酶种类非常的多,目前发现呢几乎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微生物都可以通过降解酶的作用降解。

那么以前我们认为塑料这种物质是不能被降解的,但是现在已经发现能够降解的微生物。

16岁加拿大男孩分离出降解塑料袋的微生物。

4、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大肠杆菌二十分钟就可以繁殖一代,那么由于它繁殖的非常快,他很容易接受一个环境的信息,导致它的变异性很大,所以可以通过变异及进化产生对环境的适应。

5、共代谢(co-metabolism)作用共代谢: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教案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目标:1.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作用;2.了解环境工程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3.掌握微生物在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和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一、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作用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种类与功能3.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二、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应用1.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原理2.厌氧、好氧和微生物共存处理工艺3.常用的微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等三、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应用1.微生物在固体废物降解中的作用原理2.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处理工艺3.微生物堆肥工艺的优势和应用案例四、土壤修复中的微生物应用1.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原理2.微生物提供的生物阻隔修复方法3.微生物介导的生物降解修复方法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分析:通过选取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和土壤修复方面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工程领域中微生物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处理废水、堆肥和土壤修复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体验和掌握微生物技术。

4.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就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方法:1.知识考核:通过闭卷考试检测学生对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3.讨论参与度评价:结合小组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在思考和交流方面的表现。

4.课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课程报告,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资源:1.微生物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3.实验室和实验设备;4.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资料。

六年级身边微生物观察教案——用显微镜探究生命奥秘

六年级身边微生物观察教案——用显微镜探究生命奥秘

六年级身边微生物观察教案——用显微镜探究生命奥秘用显微镜探究生命奥秘一、课程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的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1.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和形态中的微小生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

3.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如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等。

第二节:显微镜的使用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技巧。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样本,包括饮用水、菜叶、地毯、床单等物品中的微生物。

3.让学生比较不同样本的显微图像,分析各种微生物的形态和数量。

第三节:观察微生物的繁殖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分裂、孢子繁殖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微生物的繁殖过程,分析繁殖速度和数量变化。

3.通过组织实验,让学生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繁殖速度,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三、课程实施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1.在课前,教师准备好各种样本,包括菜叶、地毯、床单、饮用水等等。

2.让学生将不同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观察,记录形态、大小等特征。

3.引导学生发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重要性。

第二节:显微镜的使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技巧,并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2.教师向学生演示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实践。

3.教师提供各种样本供学生观察,学生自行寻找样本并进行显微观察。

第三节:观察微生物的繁殖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繁殖过程,记录数量变化和繁殖速度。

2.组织学生讨论温度对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的影响。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结果,并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分裂繁殖和孢子繁殖。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3.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4.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 保护微生物,维护生态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微生物,维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 讨论法:探讨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4. 实践活动法:设计保护微生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微生物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2. 微生物案例资料。

3. 保护微生物的实践活动方案。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享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4. 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保护微生物的实践活动。

七、教学反思: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

2. 搜集更多关于微生物的资料,加深对微生物的了解。

3.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微生物,维护生态环境。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十、教学拓展:1. 微生物相关科普读物推荐。

2. 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大学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大学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分解、净化和修复等。

3. 熟悉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如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等。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2.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机理。

2.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技术。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吗?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 分析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2.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介绍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如分解、净化和修复等。

- 分析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介绍微生物在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

- 分析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案例分析1. 废水处理- 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为例,介绍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 分析微生物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代谢途径和影响因素。

2. 土壤修复- 以重金属污染土壤为例,介绍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 分析微生物在土壤修复过程中的降解机理和影响因素。

四、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利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掌握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治理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对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视生态环境,意识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可以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特性等进行分类。

2.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

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等。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数量庞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听说过微生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教学内容讲解使用PPT或板书,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通过实例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如微生物在土壤改良、污水处理、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应用。

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微生物观察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观察准确性。

3.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延伸1.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食品中毒、抗生素抗性等。

2. 微生物的利用与创新介绍微生物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利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个体微小、构造 简单的低等生物。微小,用微米和纳米计量;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以 及非细胞生物低等:原核细胞,真核细胞,非细胞。 二、类群 大的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微藻。 三、特点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 吸收多,转化快;3 .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微生物发展 1.奠基时期(感性认识时期);2.初创时期(形态学时期);3.发展时期 (生物化学时期);成熟时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五、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处理;2.废水的处理;3.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4.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微生物与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关系 教材采用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年出版的微生物学,或者其他的微生物 学教材。 主要写出教学的主要环节及其设计安排。如学情分析、教学情景设计、复习 旧课、新课导入、媒体使用、课堂互动、案例使用等。
细菌中的特殊类群放线菌、蓝细菌特征与常见类群。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概述、重点难点破解、教材处理
放线菌是一大类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有着与霉菌 相似的分枝菌丝体,但其菌丝极为纤细,直径与构造又与细菌十 分接近 。分布广泛,土壤、大气和水域中均有放线菌分布,尤以 土壤中为最多。有些放线菌能和植物共生,进行固氮作用,如弗 兰克氏菌属。放线菌产生抗生素类物质的能力很强,有 60%以上 的抗生素均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征;3.繁 殖方式;4.常见代表类群。
以多媒体结合常规板书教学法为主。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调节课堂气氛。 提问:细胞膜、细胞壁功能。 讨论:认知中的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菌细胞壁的特点,G+与 G-—细胞壁成分、构造及其在革
兰氏染色尤其是脱色过程中的作用。
2.细菌表面丝状附属物(3 毛)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以多媒体结合常规板书教学法为主。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调节课堂气氛。 提问:抗生素的种类。 讨论:赤潮发生与预防。
1.放线菌主要类群及其特点(链霉菌、诺卡氏菌、小单孢菌)。
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写出教学的主要环节及其设计安排。如学情分析、教学情景设计、复习 旧课、新课导入、媒体使用、课堂互动、案例使用等。
本节内容多杂,多采用案例;是微生物的重点和起点,要详 细讲授。芽孢杆菌部分引入细菌杀虫剂 Bt 案例;常见类群引入微 生态菌剂和酸乳制品。立克次体采用立克次体的命名案例等。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用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的历史实例,
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微生
物与人类的关系,揭示出微生物学在各行各业的重大作用,增加
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节要详细讲授,讲课中多用与生活关系
密切的案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二、微生物在生物六界中的地位 生物六界中属于微生物的界,展示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三、原核微生物的常见类群 四、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写出教学的主要环节及其设计安排。如学情分析、教学情景设计、复习 旧课、新课导入、媒体使用、课堂互动、案例使用等。
由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并投入使用,比较讲授电子显微镜与光 学显微镜的原理与分辨率,导出由于电子显微镜的使用,观察到 细胞的微细构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发现与区别,导出原 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常 见类群,开始讲授细菌(原核微生物的统称)形态、大小、结构。
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环境工程微生物 院 (系): 能源工程系 专 业: 环境工程 授课班级: 116051 教师姓名: 孙军德 职 称: 教 授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环境工程微生物
课程类别 必修课( √ ) 选修课(
课程性质
考试(√) 考查( ) 学
) 公选课( )
2.光合微生物(光合细菌(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等)、
真核藻类)的营养类型、光合作用特点(举例)。
思考题及作业题
3. 概念:菌落,菌苔,异型胞,蓝细菌与光合细菌。
发现的问题; 教学效果; 结论(改进)
课后小结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节次
教学目的 与要求
6
时间
2013-03-21 地点 3311
1.微生物的特点及用途。 2.在微生物发展上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3.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 4.为什么相关生物科学的实验多采用微生物做试验材料? 5.历史上与微生物相关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发现的问题; 教学效果; 结论(改进)
课后小结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节次
2
时间
2013-03-07 地点 3311
教学内容设计
主要写出教学的主要环节及其设计安排。如学情分析、教学情景设计、复习 旧课、新课导入、媒体使用、课堂互动、案例使用等。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概述、重点难点破解、教材处理
一、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胞壁的成分、结构与功能,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细胞壁的 结构与成分、革兰氏染色的程序、关键技术,细胞壁上的附属 物(鞭毛、菌毛、伞毛,荚膜、微荚膜与粘液层);细胞膜成 分结构与功能,细胞中间体作用;细胞质中的内涵贮藏颗粒, 芽孢形成与萌发,芽孢的抗性,核糖体;细胞核区的染色体、 质粒。 二、细菌的观察技术 细菌的固定制片、染色、观察,革兰氏染色技术与原理。
本节是微生物的重点和起点,要详细讲授,讲课中多用与生 活关系密切的案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以多媒体结合常规板书教学法为主。 穿插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讲授 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发言讨论,调节课 堂气氛。 提问:光学显微镜及工作原理,与电子显微镜的区别。
业课奠定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 学 第三周或第四周开始微生物学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微生物实

要求
验上课地点实验室,要求具有常规的微生物学实验条件。


学生考核办法:平时成绩 30-40%+期末闭卷考试 60-70%。 成绩考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实验操作、实验作业等。 核办法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概念、填空、
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以多媒体结合常规板书教学法为主。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调节课堂气氛。 提问:衣原体、支原体与立克次体; 讨论:酸乳制品中的微生物种类与作用。
掌握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区别,掌握真菌的菌丝、真菌的 细胞、无性繁殖和无性孢子的特征。
教学内容概述、重点难点破解、教材处理
一、真核微生物的类群——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区别 二、真菌概述——菌丝、细胞、繁殖和孢子的特征。 1.菌丝的类型;2.菌丝的特殊形态;3.酵母型真菌;4.无性繁殖 方式与无性孢子;5.有性繁殖方式与有性孢子。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细菌的繁殖方式,掌握常见细菌类群;菌落特征,细菌分类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概述、重点难点破解、教材处理
一、细菌的繁殖方式 分裂面与粘连特性,球菌、杆菌的粘连特性;单球菌、链球 菌、双球菌、四叠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的形成。 二、常见的细菌类群 芽孢杆菌、乳酸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三、细菌的菌落特征 四、细菌的分类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它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微生物学 学科的历史和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概述、重点难点破解、教材处理 详细讲授微生物的定义、类群;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微生物在境保护中的应用以及微生物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关系。分为 6 大主 题:
3.细胞中不含氮的贮藏颗粒及其作用。
思考题及作业题
4.荚膜、微荚膜与粘液层的概念与功能。
5.概念: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荚膜,菌胶团,芽孢,
质粒,(细胞)中间体、伴胞晶体。
发现的问题; 教学效果; 结论(改进)
课后小结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节次
4
时间
2013-03-14 地点 3311
1.原核(细胞)生物与真核(细胞)生物之间的区别,举出微生
物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2.微生物在生物六界中的分布。
思考题及作业题
3.细菌大小表示方法。
发现的问题; 教学效果; 结论(改进)
课后小结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案
授课节次
3
时间
2013-03-12 地点 3311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细菌的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观察技术(制片、染色、 固定、观察)。
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写出教学的主要环节及其设计安排。如学情分析、教学情景设计、复习 旧课、新课导入、媒体使用、课堂互动、案例使用等。
本节内容多杂,多采用案例;是微生物的重点和起点,要详 细讲授。贮藏颗粒 PHB,工程塑料案例;革兰氏染色引入科学家革 兰氏介绍。
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