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师版)

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一学】一、《涉江采芙蓉》与《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积累有关文学常识:1.萧统。
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2.《文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古诗十九首》。
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4.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诵读指导1.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wèi)还.顾望旧乡(huán)【讲一讲】1.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明确:芙蓉,即荷花。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1)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重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解读诗歌主旨2、难点:怎样调动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品读《古诗十九首》•之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2、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二、诵读诗歌,初步感悟1、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全班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意。
2、学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味。
3、问:在诵读和听读后,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明确:思念,忧伤……三、师生共同探讨,深入体味诗歌的情感1、这是怎样的一种忧伤?2、诗歌怎样表现这种忧伤?1、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小组讨论,用一个短语或者句子表达你品鉴诗歌的感受,你读出了哪些情思,并结合相关诗句表达你的理由。
?方法点拨:(1)着重关注课后的两个思考问题(2)勾画、批注、吟咏、想象、体味。
2、通过对意象的把握,诗歌画面的想象、描述,师生共同来解决前面的问题,体会诗歌情感。
四、全班吟诵全诗,总结加深对诗歌的体悟优雅浪漫的纯情真挚纯厚的深情高贵忠贞的痴情同心离居的忧情1、五、活学迁移,提升运用:1、浪漫而多情的同学们,你如果要选取一种植物赠送给你最想赠送的人,你会选取哪种植物?并且要为之配上一段美好而浪漫的物之情语,你会怎么写?2、思考全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8.2.2《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涉江采芙蓉》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1.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2、诵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1、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导语设计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 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方面:大家建议在诗歌诵读、语言、手法、形象四个方面中选取出重点,经研究讨论,统一认为以手法和形象为课堂教学重点较为合理。
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涉过大江,采摘芙蓉花,抬头瞻望,江水之滨,四处群花烂漫,自然是春心弥漫,心中顿起一缕手把鲜花赠“美人”的冲动。
一说“芙蓉”,意寓“夫容”写的是女子思念丈夫,心有所寄,见芙蓉而见夫容,故有涉江之举。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描写手把鲜花,霎时才发现心中之人,并不在眼前,本是急切满怀,却落得个,失落徘徊怅悠悠。
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背景上,情感陡转,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以“乐”衬“哀”。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说男子远游,涉江采芙蓉,欲寄心上人,急切中猛然回首,她却远在故乡,不禁怅然若失,失魂落魄间,倍感凄凉。
知道自己采摘芙蓉要赠的对象,但是那人身在远方,不能送达,不正也是在暗示自己的相思之苦不能够抵达吗!而这一切,不正是自己汲汲名利所致吗,埋怨的只能是自己不惧风雨长路的名利之心,男女之思愈深愈浓,悲伤之心更甚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之人,相守相依,却有家难归,有爱见不得,只能孤苦伶仃地在忧伤中老去。
恰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爱情永恒,地老天荒,感情迸发,如孔子论乐“绎如也,以成”。
它既是无奈黯然痛苦心情的表达,又是忠贞爱情的宣誓。
于男子言,是一种无奈,更是对妻子无尽思念的宣誓;于妻子言,这是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回不了家,也要为之等待一生。
艺术手法赏析: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悬想手法;卒章显志直接抒情;人物形象把握:同心离居之人的忧伤。
相思相离,睹芳草而思佳人,满腹愁绪,唯有独自咀嚼。
明明知道相思苦,却偏偏羁旅异乡,惶惶然奔波劳碌,苦何如之。
课堂延伸: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内容:《涉江采芙蓉》第一课时【课前学习】一、字词积累1、字音采之欲遗谁遗():2、字形辨识兰zé()选zé()翻yì()铃duó()二、预习积累有关文学常识:1、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2、《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尝试学习】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这四句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内容:《涉江采芙蓉》课时安排:1编写人:艾晶洁编号:1【课堂学习】第一课时【导语】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相关的背景及文学常识。
2、揣摩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歌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赏析;2、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预习案】
一、预习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1、《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世称“昭明太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二、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方法点拨】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古人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探究案】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纯真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课外补充】
(1)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仪表庄重
(2)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
(3)爱情之花: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
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①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②“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诗歌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
以乐景衬哀情,这是该诗表现人物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
二、一串纯真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采的目的--遗
采的方式--涉江
采的结果--所思在远道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目的--望旧乡
方式--还顾
结果--长路漫浩浩
三、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
叹什么?
4、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
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同心
5、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何以有终老之叹?
[课外补充]
时代原因: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诸葛亮也曾对后主劝谏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
士人悬梁刺股只为立德,立功,立言,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一官半职不惜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
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反映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
由于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
这五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
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作业案】
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
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
④荣:即上句的华。
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
另外《涉江采芙蓉》的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
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
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