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实验报告
太阳能电池效率测试实验报告

太阳能电池效率测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并探讨影响其效率的因素。
实验装置:1. 太阳能电池板2. 恒流源3. 多用电表4. 示波器5. 太阳能模拟光源6. 电阻箱7. 数据采集仪实验步骤:1. 将太阳能电池板与恒流源相连,确保电路稳定。
2. 设置太阳能模拟光源的辐照度,并确保光源位置与电池板垂直。
3. 调节电阻箱的电阻,使电路输出电压保持稳定。
4. 使用示波器监测电路中的电流波形。
5. 根据示波器读数和电阻箱的电阻值,计算出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
6. 重复步骤2至步骤5,改变光源辐照度,记录每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对多组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 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随光源辐照度的增加而增加。
2. 在辐照度较低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较低;而在辐照度达到一定值后,能量转换效率趋于稳定。
3. 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受到光源辐照度的影响较大,且与电池负载电阻相关。
实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光源辐照度对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和能量转换效率有显著影响。
当光源辐照度较低时,光子能量不足,导致电池板吸收到的能量有限,无法实现较高的转换效率。
然而,当光源辐照度达到一定阈值后,电池板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并实现较高的转换效率。
此外,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还发现,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与电池负载电阻相关。
当电阻值较小时,电池输出功率较高,能量转换效率较低。
但随着电阻值的增加,电池输出功率会逐渐减小,同时能量转换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这说明太阳能电池在不同负载电阻下存在一个最佳工作状态。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与光源辐照度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辐照度越高,转换效率越高。
2. 太阳能电池在不同负载电阻下存在一个最佳工作状态,即在此状态下能够实现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实验意义:太阳能电池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设备,在未来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带传动滑动率与效率测试实验报告

带传动滑动率与效率测试实验报告哎呀,今天咱们聊聊带传动滑动率和效率的测试实验,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想象一下,你的自行车,骑上去风驰电掣的感觉,可是仔细一琢磨,里面其实暗藏了不少学问。
咱们的带传动就像是自行车的心脏,转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你能不能风一样的速度飙出去。
这次实验就是要揭开这背后的秘密,让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带传动滑动率,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指在传动过程中,带子和轮子之间滑动的情况。
要知道,带子可不是单单靠摩擦力就能完成任务的,里面还有不少门道。
滑动率越低,说明带子越紧贴着轮子,能更有效地传递动力;反之,滑动率高了,那就意味着能量在“白白流失”。
真是个“打水漂”的事情,不是吗?所以,咱们要测量这个滑动率,就得好好捣鼓一番。
咱们实验室里的设备可真不少,像一场小型的科技博览会。
各种仪器摆了一地,像是在比谁更有科技感。
先得把带子装上,调整好各个角度,真的是个细活儿。
小心翼翼地连接好传动装置,感觉就像在给一辆跑车上油,心里乐开了花。
然后,咱们就开始旋转,带子在轮子上飞速转动,那感觉就像是看到赛车在赛道上狂奔,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得定时测量传动的转速,计算出它的滑动率。
每当我看到转速表上的数字飙升,心里简直像是吃了蜜一样甜。
可是,生活中哪有一帆风顺,难免有些波折。
设备时不时发出一些异响,就像老爷车的轰鸣声,让人心里一紧。
无奈,只能小心翼翼地调整参数,试图把那些“杂音”都排除掉,真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好时机。
经过一番折腾,数据终于收集齐全。
看着那些数字,心里满是成就感,仿佛自己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正在探索未知的领域。
把结果一分析,滑动率的高低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显而易见了。
效率越高,滑动率就越低,传动的效果就越好。
这时候我就忍不住想笑,真是个简单又直接的道理。
说到效率,这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事。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谁不希望事半功倍呢?带传动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我们机械设备的性能。
热机效率实验报告 -回复

热机效率实验报告 -回复尊敬的教授:一、实验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任何热机的工作效率均受到温度差的限制。
热机效率定义为所提供功的比例与所吸收热的比例之比。
在理论上,热机效率的上限是卡诺循环的效率。
卡诺循环是一个完美的逆转热机,可以在热源和冷源之间转化全部热能为功。
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如下:η = W/Q_hη为热机效率,W为所提供的功,Q_h为所吸收的热。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使用的热机是双臂卡诺循环热机,通过测量热机内部的压力、体积和温度来计算热机的效率。
具体的步骤如下:1. 热机初始化:将热机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调整到初始状态,放置15分钟使热机内部温度稳定。
2. 测量初始压强和体积:使用压力计和体积计分别测量热机的初始压强和体积。
3. 测量高温端的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高温端(冷凝器)的温度。
5. 测量功率:通过测量热机传热器的电流和电压计算所提供的功率。
6. 计算效率: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热机的效率。
三、实验结果实验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测量,记录下了每次测量得到的数值。
下面是我们得到的平均结果:初始体积:0.0002 m^3初始压力:1.403 MPa高温端温度:30.5℃提供的功率:14.2 W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计算得到热机的效率为:η = W/Q_h = 0.176四、实验分析热机的效率与其内部的温度差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热机的设计和运行参数来提高热机的效率。
可以通过增加热机内部的换热面积、降低热机内部的热损失、提高热机内部介质的传热能力等措施来提高热机的效率。
合理调整热机的运行参数,如压力差、流量等,也可以为提高热机效率做出贡献。
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热机效率,通过测量双臂卡诺循环热机的工作参数,成功计算出了热机的效率。
我们还分析了热机效率与内部温度差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措施建议。
这些结论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和优化其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课堂效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探讨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一项为期一个月的课堂效率提升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以下假设:通过优化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实验目的1. 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2. 分析不同策略对课堂效率的影响;3.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小学四年级一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班级人数为40人。
2. 实验时间:一个月。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班级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课堂效率情况。
(2)实验期间,实施以下策略:①优化课堂管理: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
④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验结束后,再次对实验班级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课堂效率情况。
4. 数据收集: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成绩等方式收集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课堂管理优化:通过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验班级的课堂纪律明显改善,学生自觉遵守课堂规则,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后,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关注,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4.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优化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师生互动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学会组装滑轮组。
2、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会处理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发现新的问题。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一)提出问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二)猜想与假设:(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按图所示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使用该滑轮组分别将甲乙重物提起,再将两次实验数据记录,进而比较两次计算的机械效率是否相等,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按图所示把滑轮组安装好,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填入记录表格。
3、计算出W有、W总、机械效率,填入表中。
n=W有/W总=Gh/Fs4、改变钩码的重量,重复做上面的实验试验次数钩玛重GZN钩马上升高度h/■有用功W<=Gh/J拉力F/N测力计上升的距离s/m总功W A=F S/J机械效率港唠野以1 1.02 1.5(五)分析与论证: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六)评估与交流:你认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自主练习】1、用定滑轮匀速提起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拉力为220N,物体升高的高度为2m,求此过程中的有用功、总功和定滑轮的机械效率(g取10N∕Kg)o2、用一个动滑轮把重100N的沙子提到9m高的脚手架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做的总功是,有用功是,机械效率是。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测机械效率)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组数:
同组人:时间:
实验题目: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铁架台、斜面、木块、米尺、钢钉、细线
(物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题目、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结论、讨论或分析等)步骤: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把滑轮组安装好,记下钩码和绳自由端的初位置;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F 的值,并记下钩码和绳自由端的末位置,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填入记录表格;
3.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填入表(一)中;
4.增加钩码个数,按以上步骤再测一组数据,比较两次机械效率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二.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固定斜面的倾斜程度,将木块放于斜面底端并记下木块的初位置;
2.用测力计拉住木块沿斜面匀速上升到一定高度,测出拉力F 和木块的末位置,算出木块上升的高度和拉力移动的距离;
3.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填入表(二)中;
4.增加斜面的倾斜程度,按以上步骤再测两组数据,比较三次机械效率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表(二)。
灭菌效率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灭菌效率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微生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灭菌方法的效率。
2. 评估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灭菌和化学消毒剂灭菌在微生物灭活方面的效果。
3. 确定最佳灭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和实验需求。
实验材料:-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灭菌、化学消毒剂灭菌-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紫外线灯、消毒剂、移液器、培养皿、显微镜等- 微生物样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实验方法:1. 高压蒸汽灭菌:将已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至灭菌瓶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灭菌参数为121°C,20分钟。
2. 紫外线灭菌:将待灭菌的物品放置在紫外线灯下,距离30厘米,照射时间为30分钟。
3. 化学消毒剂灭菌:将培养基浸泡在含有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剂中,浸泡时间为30分钟。
4. 灭菌效果检测:灭菌后,取适量灭菌后的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按照实验要求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 灭菌:分别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灭菌和化学消毒剂灭菌三种方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3. 灭菌效果检测:将灭菌后的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评估灭菌效果。
4.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不同灭菌方法下的细菌生长情况,分析灭菌效果。
实验结果:- 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后的培养基中无细菌生长,灭菌效果良好。
- 紫外线灭菌:灭菌后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白色念珠菌生长受抑制。
- 化学消毒剂灭菌:灭菌后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白色念珠菌生长受抑制。
实验分析:1. 高压蒸汽灭菌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灭菌方法,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的灭活。
2. 紫外线灭菌对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效果较差。
3. 化学消毒剂灭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杀灭作用,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效果较差。
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机械效率实验报告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引言: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程度。
在工程领域中,提高机械效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高效率的机械设备能够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机械设备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计算机械效率,并探讨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实验设备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一台电动风扇作为实验设备。
首先,我们使用电表测量电动风扇的输入功率。
然后,使用测力计测量风扇的输出力,并结合风扇的转速测量数据计算输出功率。
最后,通过计算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的比值,得出机械效率。
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测量时,我们发现电动风扇的输入功率为100W,输出功率为80W。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机械效率为80%。
讨论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机械效率并非100%,这是由于机械设备在能量转化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
这些能量损失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摩擦损失:机械设备中的摩擦会导致能量的转化损失。
例如,轴承的摩擦会使得部分输入功率转化为热能损失。
2. 惯性损失:机械设备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中会产生惯性损失。
当设备启动时,需要克服惯性力才能使设备正常运转,这会导致额外的能量消耗。
3. 机械结构缺陷:机械设备的结构缺陷也会影响机械效率。
例如,轴承的磨损会导致摩擦增加,从而降低机械效率。
为了提高机械效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摩擦损失:可以通过使用高质量的润滑油或润滑脂来减少机械设备中的摩擦。
此外,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磨损的部件也能减少摩擦损失。
2. 优化机械结构:改进机械设备的结构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例如,优化轴承的设计,减少摩擦力;改进传动装置的设计,减少能量转化的损失。
3. 使用高效能源:选择高效的能源供应方式,例如使用高效的电机替代低效的电机,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整体效率。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并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了电动风扇的机械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任课老师:(特别提示:本报告第一、二、三部分来自试验指导书,稍有更改。
)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机械传动系统效率测试的工程试验手段和常用的机械效率测试设备,掌握典型机械传动系统的效率范围,分析传动系统效率损失的原因;2. 通过对典型机械传动系统及其组合的性能测试,加深对机械传动系统性能的认识以及对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原则的理解;3.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组装和性能测试等训练环节,掌握计算机辅助实验测试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及设备1、 实验原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台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通过对转矩和转速的 测量,利用转矩、转速与功率的数学关系间接导出功率数值,并通过对电机和负载的相应控制观察分析转速、转矩、功率的相应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对减速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的测量分析,得出减速器的效率及其随不同情况的变化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2、 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台采用模块化结构,由不同种类的机械传动装置、联轴器、变频电机、加载装置和工控机等模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选择或设计的实验类型、方案和内容,自己动手进行传动连接、安装调试和测试,进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
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台各硬件组成部件的结构布局如图2所示。
图2(a) 实验台外观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负载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 装置(试件)负载调节1-变频调速电机 2-联轴器 3-转矩转速传感器 4-试件5-加载与制动装置 6-工控机 7-电器控制柜 8-台座实验设备包括机械传动综合效率实验台(包括台座、变频调速器、机柜、电控箱)、蜗轮蜗杆减速器、齿轮减速器、三相异步电动机、同步带传动装置、滚子链传动装置、V带传动装置、磁粉制动器、ZJ转矩转速传感器、计算机及打印机、其他零配件。
典型实验装置包括齿轮减速传动装置、蜗轮蜗杆减速传动装置、V带+齿轮减速传动装置、齿轮减速+滚子链传动装置、同步带减速传动装置、V带减速传动装置、V带+同步带减速传动装置。
实验装置由动力部分、测试部分、加载部分和被测部分等组成。
各部分的性能参数如下:1、动力部分1)YP-50-0.55三相感应变频电机:额定功率0.55KW;同步转速1500r/min;输入电压380V。
2)LS600-4001变频器:输入规格 AC 3PH 380-460V 50/60HZ;输出规格AC 0-240V 1.7KVA 4.5A;变频范围 2~200 HZ。
2、测试部分1)ZJ10型转矩转速传感器:额定转矩 10N.m;转速范围 0~6000r/min;2)ZJ50型转矩转速传感器:额定转矩 50N.m;转速范围 0~5000r/min;3)TC-1转矩转速测试卡:扭矩测试精度±0.2%FS;转速测量精度±0.1%;4)PC-400数据采集控制卡。
3、被测部分1)三角带传动:带轮基准直径 D1=70mm D2=115mm O型带L内=900mm;带轮基准直径 D1=76mm D2=145mm O型带L内=900mm;带轮基准直径 D1=70mm D2=88mm O型带L内=630mm。
2)链传动:链轮 Z1=17 Z2=25滚子链 08A-1×71滚子链 08A-1×53滚子链 08A-1×66。
4、加载部分FZ-5型磁粉制动(加载)器:额定转矩50N.m;激磁电流0~2A;允许滑差功率1.1KW。
为了提高实验设备的精度,实验台采用两个扭矩测量卡进行采样,测量精度达到±0.2%FS,能满足教学实验与科研生产试验的实际需要。
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台采用自动控制测试技术设计,所有电机程控起停,转速程控调节,负载程控调节,用扭矩测量卡替代扭矩测量仪,整台设备能够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自动输出实验结果,是高度智能化的产品。
其控制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台控制系统主界面三、实验项目及步骤1、实验项目:链传动-齿轮减速器、V带传动-齿轮减速器。
2、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可以分成3个阶段:准备阶段、测试阶段和分析阶段。
在实验时,要按照不同阶段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1.准备阶段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台使用说明书》并熟悉实验台;2)确定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时, 则要确定选用的典型机械传动装置及其组合布置方案,并进行方案比较实验。
如表1所示。
3)根据选择的机械传动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布置、安装被测机械传动装置(系统)。
注意选用合适的调整垫块,确保传动轴之间的同轴线要求;4)检查各连接部位是否牢固可靠,按《实验台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测试设备进行调零,以保证测量精度。
2.测试阶段1)打开实验台电源总开关和工控机电源开关;2)点击Test显示测试控制系统主界面,熟悉主界面的各项内容;3)键入实验教学信息标:实验类型、实验编号、小组编号、实验人员、指导老师、实验日期等;4)点击“设置”,确定实验测试参数:转速n1、n2 扭矩T1、T2等;5)点击“分析”,确定实验分析所需项目:曲线选项、绘制曲线、打印表格等;6)启动主电机,进入“试验”。
使电动机转速加快至接近同步转速后,进行加载。
加载时要缓慢平稳,否则会影响采样的测试精度;待数据显示稳定后,即可进行数据采样。
分级加载,分级采样,采集数据10组左右即可;7)从“分析”中调看参数曲线,确认实验结果;8)结束测试。
注意先逐步卸载,后降速;9)关闭仪器电源,拆卸传动系统,将各仪器设备和组件复位。
3.分析阶段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实验B, 重点分析不同的布置方案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2) 整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测试数据(表)、参数曲线;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中的新发现、新设想或新建议。
四、实验过程1、链传动:(1)方案设计:按照实验原理中的实验台工作原理图进行机械机构和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
(2)装配调试:将主动轴、从动轴、传动链、传感器搭接完成,调整各联轴器同心并控制间距在1mm左右,调整主、从动轴到达合适的间距使链条受到适当的张紧力。
(3)数据测试:装配调试完成后,用计算机控制设备运行并进行数据采集:控制主动轴转速在1000r/min左右基本不变,逐渐增大从动轴上的负载,记录主、从动轴上的力矩值及转速值。
注意每次记录数据时要等到各数据值稳定以后在进行。
2、V带传动:(1)方案设计:按照实验原理中的实验台工作原理图进行机械机构和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
(2)装配调试:将主动轴、从动轴、传动链、传感器搭接完成,调整各联轴器同心并控制间距在1mm左右,调整主、从动轴至合适的间距使V带受到适当的张紧力。
(3)数据测试:装配调试完成后,用计算机控制设备运行并进行数据采集:控制主动轴转速在1000r/min左右基本不变,逐渐增大从动轴上的负载,记录主、从动轴上的力矩值及转速值。
注意每次记录数据时要等到各数据值稳定以后在进行。
五、实验数据分析本部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原因分析见第六部分。
1、链传动n1(r/min) (N·m)n2(r/min) (N·m)i=n1/n2P1=M2N2/9550kWP2=M1N1/9550kWη=P2/P1%1000.2 0.82 136.3 0.72 7.339 0.086 0.01 11.86 999.7 1.48 136.2 4.04 7.337 0.155 0.058 37.15 1000.5 2.06 136.4 8.26 7.337 0.216 0.118 54.69 1004.4 2.36 136.9 10.42 7.337 0.248 0.149 60.16 1002.6 2.32 136.6 10.12 7.337 0.244 0.145 59.45 1003.7 2.59 136.7 12.06 7.342 0.272 0.173 63.56 1000.6 2.88 136.3 14.18 7.341 0.302 0.202 67.14 1001.1 3.14 136.4 16.12 7.339 0.329 0.23 69.9 1001.2 3.42 136.5 18.11 7.337 0.358 0.259 72.29 1001.2 3.7 136.4 20.17 7.339 0.388 0.288 74.36 1002 3.94 136.5 21.89 7.34 0.413 0.313 75.75 999.1 4.2 136.1 23.86 7.339 0.44 0.34 77.36(2)实验数据分析①效率-负载M2曲线由效率-负载图可见,链传动效率随负载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而且增加的程度越来越小。
②输出功率P1、P2—负载M2曲线③负载M2-传动比i曲线由图可知,随着负载的增加,功率近似成线性关系上升;而且输入、输出功率增加的速度基本相等。
由图可知,在负载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传动比近似维持常值,约为i=7.342、V带传动n1(r/min) (N·m)n2(r/min) (N·m)i=n1/n2P1=M2N2/9550kWP2=M1N1/9550kWη=P2/P1%999.8 0.82 157.4 2.99 6.351 0.086 0.049 57.53 999.6 1.31 157.3 6.05 6.354 0.137 0.1 72.94 1000.2 1.8 157.2 9.06 6.363 0.188 0.149 79.15 999.8 2.27 156.8 11.97 6.376 0.238 0.197 82.71 999 2.77 156.2 15.02 6.395 0.29 0.246 84.74 998.7 3.28 155.7 18.1 6.413 0.343 0.295 86.13 999.2 3.76 155.6 20.96 6.421 0.393 0.342 86.84 1000 4.24 155.2 23.97 6.443 0.444 0.39 87.62 平均值:i=7.338667(2)实验数据分析①负载M2-效率曲线由效率-负载图可见,链传动效率随负载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而且增加的程度越来越小。
②负载M2-输入功率P1、输出功率P2曲线由图可知,随着负载的增加,功率近似成线性关系上升;而且输入、输出功率增加的速度基本相等。
③负载M2-传动比i曲线平均值:i=5.92325由图可知,在负载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传动比近似维持常值,约为i=5.92六、问题思考部分说明:在试验和数据处理过程中,我对很多问题都产生了兴趣,希望可以借助这次机会,对机械传动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