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6)

合集下载

(实验六)汇编语言课内实验报告

(实验六)汇编语言课内实验报告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用masm for Windows编辑、编译、连接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基本方法。

3、掌握DEBUG调试程序的U、D、R、T、G、Q常用命令的用法。

二、实验步骤:
1、用ASM masm for Windows将源程序输入,其扩展名为.ASM。

2、用MASM对源文件进行汇编,产生.OBJ文件和.LST文件。

若汇编时提示有错,则修改源程序后重新汇编,直至通过。

3、用LINK将.OBJ文件连接成可执行的.EXE文件。

4、用DEBUG调试程序并分析结果。

三、实验内容:
1. 在数据段中从变量DA1开始有N个带符号数。

把其中的正数、负数(设没有0)依次存入DA2、DA3开始的单元中并分别统计正、负数的个数存入DA4、DA5字节单元之中。

试编写程序。

将本例中的DEC指令修改为LOOP指令来实现循环程序的设计。

在修改过程中还应修改哪能些指令,请自己分析,为什么?
四、综合练习:
1.编写求100个正整数的和的程序。

如果和不超过16位字的范围(即65535),则将其和保存到WORDSUM单元中,若超过则显示OVERFLOW。

2.设有N个数,连续存放在以BUF为首址的字存储区中,试编写程序,统计其中最高的6位全1的数个数并将统计结果送入寄存器DX中。

五、实验报告(注意:将报告正反两面打印后用手写)附件如下:
实验四循环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学号姓名成绩。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2.掌握酸碱溶液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1.酸的化学性质:酸可以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金属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式盐反应生成普通盐和水。

2.碱的化学性质:碱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酸式盐反应生成普通盐和水。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实验设备: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滴管等。

2.实验试剂: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钠、硝酸银溶液。

四、实验步骤1.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b.在试管中加入数滴盐酸,观察产生的现象和气体。

2.碳酸氢铵和稀硫酸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碳酸氢铵溶液的试管;b.在试管中加入数滴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通过试管口,倾斜试管观察产生的现象。

3.酸式盐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b.在试管中加入数粒酸式盐,观察产生的现象。

4.酸和金属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盐酸的试管;b.将一块锌片放入试管中,观察产生的气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实验现象: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并有气泡从试管口直接飘出。

b.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c.结果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氯化钠)和水。

2.碳酸氢铵和稀硫酸的反应a.实验现象:碳酸氢铵与稀硫酸混合后,试管内产生了大量白色气体,并发出刺激性气味。

倾斜试管时,气体滴入湿润的白纸上,使白纸颜色发生变化。

b.化学方程式:NH4HCO3+H2SO4→(NH4)2SO4+CO2+H2Oc.结果分析:碳酸氢铵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硫酸铵)、二氧化碳和水。

3.酸式盐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实验现象:酸式盐与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变得中性,即颜色变淡。

b.化学方程式:NaOH+HClO_4→NaClO4+H2Oc.结果分析:酸式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氯酸钠)和水。

6-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6-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6-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引言:干涉是光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其中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束器将光分为两路走不同路程,再合成的干涉仪。

本实验目的是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对光的相位干涉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实验仪器与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分束器、反射镜、透镜和检波器。

分束器将光分成两路光,在反射后分别经过不同的光程后,再合成在一个光学环境中,形成干涉条纹,进而研究光的相位差。

本实验选用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如下:(1)准直光:由汞灯发出,经过凸透镜后成为平行光线。

(2)平板玻璃片:用于将平行光分成两束相互垂直地经过反射镜反向传播。

(3)待测物:常用的待测物为透明薄板。

(4)反射镜:反射光线使其改变方向。

(5)合成反射光:在两路光线进入存在相位差干涉的区域后,在反射镜上反射成为一路光线,进而在检测屏幕上产生干涉条纹。

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1. 线性度检查:使反射镜沿着检测屏幕方向移动,即保证反射镜像中心移动时干涉条纹线性分布。

结果:移动100次反射镜,干涉条纹线性,线间距与波长λ比例大小相等。

2. 确定干涉璀璨:注入汞灯光源,调整两个反射镜,使其距离相等,透射光线相遇前的光程相等,令条纹体现出明暗相间的亮度。

结果:明暗干涉线段发生变化的能量必须尽可能小。

3. 确定空气中两路光线的光程差:沿反射镜上下调节反射镜距离微调干涉条带展宽,经过微调后能够看到一阶条纹明暗相间的情况,再微一点可见的一级条带左端和右端的加亮区域刚开始相接收阻塞,当这一加亮区第一次完全保持不变,即表示第一阶的加亮区“连接”在一起,这时记下此时反射镜之间距离。

据相邻条带间差一现象可知,一阶干涉级别条纹宽度为λ /2 。

结果:空气中两路光线光程差为λ/2。

4. 确定疏水中两条光线的光程差:采用疏水薄板作为干涉片。

一级干涉条纹宽度为λ /2 ,得出空气中两路光线光程差λ/2,薄板厚度(光程差)d,直接得到疏水的折射率n(n ≌ 1.33):n = d / λ 。

数据库实验报告(6)

数据库实验报告(6)

数据库实验报告(6)一实验题目1.存储过程的定义和使用2。

触发器的创建和使用二实验目的1.掌握存储过程的定义、执行和调用方法。

2.掌握触发器的创建和使用。

三实验内容1.存储过程的定义和使用(1)创建存储过程查找姓李的学生的选修课成绩信息。

(2)创建一个存储过程,计算每个学生选修课的总分,并显示得分最高的三名学生的分数。

(3)创建一个存储过程以查找课程的最高分数(带有输入参数的存储过程)。

(4)创建一个存储过程来计算同学的平均分数并返回统计结果。

(带输入和输出参数的存储过程)(5)创建一个存储过程,计算选修课的数量,然后返回数字。

(6)用存储过程统计选修课,用存储值最多的学生。

(存储过程的嵌套)2.触发器的创建与使用(1)如果学分大于5,在为表格C插入新课程信息时,定义行前级别的触发学分uu触发器分,自动修改为5分。

(2)定义行后级别触发器。

当SC表的等级发生变化时,它将自动出现在等级变化表SC_uu增加日志中加一条新的纪录,该新纪录包括:操作者名称、操作日期、操作类型。

(3)建立一个delete触发器,针对于sc表,每次只能删除一条信息。

(4)创建不允许用户更改学号的更新触发器。

如果学生号被更改,将给出提示信息:学生号不允许更改。

(5)执行相应的SQL语句来触发上面定义的触发器。

(6)删除触发信用触发四实验步骤1.存储过程的定义和格式:createproc[edure]procedure_name[;number][{@parameterdata_type}[变化][=默认值][输出][with[用于复制]assql_statement[...n]创建存储过程以查找姓李的学生的选修课分数信息。

(1)创建存储过程,统计每个学生的选修课的总成绩,显示成绩最好的前3名学生成绩。

SC表的基本信息如图1所示:图表1代码:createprocp_sumscoreas从SCGroupByNo中选择Top 3Sum(成绩)作为总分execp_sumscore运行结果:命令已成功完成。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最新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最新

实验报告总结(优秀6篇)总结报告是会议领导同志对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文件。

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富有号召力。

这次为您整理了6篇《实验报告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实验报告总结篇一一、实验目的① 了解转盘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② 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③ 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萃取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个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离。

将一定量萃取剂加入原料液中然后加以搅拌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充分混合溶质通过相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扩散所以萃取操作与精馏、吸收等过程一样也属于两相间的传质过程。

与精馏吸收过程类似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萃取过程也被分解为理论级和级效率或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对于转盘塔振动塔这类微分接触的萃取塔一般采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来处理。

传质单元数表示过程分离难易的程度。

对于稀溶液传质单元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式中NOR------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x------萃余相中的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x*------与相应萃取浓度成平衡的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

x1、x2------分别表示两相进塔和出塔的萃余相浓度传质单元高度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可由下式表示H12xx*ORxxdxN ORORNH ORxHLaK 式中HOR------以萃余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高度m; H------萃取塔的有效接触高度,m; Kxa------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系数kg/(m3h△ x);L------萃余相的质量流量kg/h; ------塔的截面积,m2; 已知塔高度H 和传质单元数NOR可由上式取得HOR的数值。

HOR反映萃取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HOR越大设备效率越低。

影响萃取设备传质性能HOR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设备结构因素两相物质性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的形式和大小。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6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6

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名称 二、仪器试剂 三、基本原理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问题解答 七、总结与反思
实验一、酸碱滴定基本操作练习
一、配液
1. 0.1mol/L NaOH溶液400ml
称NaOH (
)克
2. 0.1mol/L HCl溶液400ml 量取12mol/L 的HCl (
)ml
二、练习
铬黑T pH=10
M + In = MIn 颜色A 颜色B
蓝色
红色
当达到反应的化学计量点时
MIn + Y = MY + In
颜色B
颜色A
铬黑T
红色
蓝色
Kf:CaY > MgY > MgIn > CaIn
铬黑T 铬黑T
在滴定开始时 pH=10
Mg + In = MgIn 颜色A 颜色B
蓝色
红色
当达到反应的化学计量点时
Kb1=10-9,
Kb2=6.40 × 10-12
答:不能。 Kb1/Kb2 < 104 。
Kb2Ө<10-7,不能被准确滴定。
4. 称取0.4g邻苯二甲酸氢钾溶于50mL水中,问此时溶液pH 为多少?
两性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
c(H ) Ka (B) Ka (A)
Ka (B)
是B的共轭酸的酸解离常数
Ka2=1.8 × 10-5 , Ka3=4.0 × 10-7
Ka2=4.3 × 10-5
不能
不能
答:不能。用分步滴定的公式判断可知。
多元酸能够分步滴定的条件为: Ka1/Ka2≥ 104 。
3. Na2C2O4能否作为酸碱滴定的基准物质? 为什么?
草 酸: Ka1=5.90×10-2, Ka2=6.40 × 10-5

实验报告参考6篇

实验报告参考6篇

实验报告参考6篇实验报告参考1为期二周的钳工实训结束了,在实训期间虽然很累,但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学到了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虽然实训期只有短短的两周,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它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它是很难忘记的,毕竟是一次真正的体验社会、体验生活。

要进行钳工实训,安全问题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

通过师傅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实训中同学们易犯的危险的操作动作。

比如在车间里打闹嬉戏,不经师傅的许可便私自操作机床,以及操作时方法、姿势不正确,等等。

一个无意的动作或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机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

通过这次钳工实训,我了解了金属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

主要学习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金属加工基本工种包括钳工、车工、铸焊工等的操作。

第一项:辛苦的钳工在钳工实训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

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

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大。

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

这样我们锉削也就比较简单了。

同时我也知道了钳工的安全技术为:1,钳台要放在便于工作和光线适宜的地方;钻床和砂轮一般应放在场地的边缘,以保证安全。

2,使用机床、工具(如钻床、砂轮、手电钻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损坏不得使用,需要修好再用。

3,台虎钳夹持工具时,不得用锤子锤击台虎手柄或钢管施加夹紧力。

接着便是刮削、研磨、钻孔、扩孔、攻螺纹等。

虽然不是很标准,但却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是我们两天来奋斗的结果钳工的实训说实话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却都是在反反复复着一个动作,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锉到中午时,整个人的手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然而每每累时,却能看见老师在一旁指导,并且亲自示范,他也是满头的汗水,气喘呼呼的,看到这每每给我以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五、实验记录和处理
1.实验装置原始数据
轴颈直径d= mm
轴承有效宽度B= mm
驱动电机类型:;功率kW;额定转速n d= r/min
压力变送器类型:;量程:MPa
拉力传感器类型:;量程:kg
实验油品
2.测定油膜压力分布时选择的工况参数
轴颈转速n= r/min
静压加载油腔油压p0= Mpa
轴承循环润滑系统油P L= Mpa
3.实验数据记录
(1)测得轴瓦圆周上均布的1~7点的周向油膜压力数值
p1= MPa;p2= MPa;p3= MPa;p4= MPa
p5= MPa;p6= MPa;p7= MPa
(2)测得第8点轴瓦上轴向油膜压力p8= Mpa
4.据测得的p1、p2、…、p8,绘制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完成下列要求
(1) 绘制周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按一定比例在附图1从圆周上开始沿径向延长线方向截取
''并连成一光滑曲线,即为周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实验数据记录中的周向油膜压力值,得点1~7
附图1 周向油膜压力分布图
(2) 绘制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根据位置4和位置8处的油膜压力大小按一定比例在附图2上相应位置上描点,得8'、4'、8'点,并将点0、8'、4'、8'、0连成一光滑曲线,即为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附图2 轴向油膜压力分布图
5.求动压滑动轴承端泄影响系数K
(1) 根据附图1的周向油膜压力分布图,在方格纸上绘制其承载分量的曲线(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图6-1b图)。

按数方格数方法,求出油膜平均压力p m。

(将方格纸粘贴在下面)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