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的故事范文
中国名人的家教小故事(通用5篇)

中国名人的家教小故事(通用5篇)导语:家教历来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下面是中国名人的家教小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小故事篇1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小故事篇2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精选15篇)

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精选15篇)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篇1让学生找重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手段非常有新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烦琐,各种文史资料、插图、题注,学生们往往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
因此,陶行知老师在教‚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他一反以前先讲述课本内容再分析重难点的做法,而是说:‚同学们,请大家先把本课要讲习的内容浏览一遍,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标出来,十分钟后我们开始讲课。
这十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讨论。
‛学生们开始埋头阅读课本,并时不时有学生交头接耳一番。
十分钟后,陶先生说:‚好了,大家都看完了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一课,哪位同学回答一下: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隋阳帝的暴政,而结果是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式下,唐朝建立起来。
‛陶先生赞许地看着他的弟子:‚对。
隋朝灭了,江山落入李氏父子手中,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唐朝从太宗时期开始进入繁荣阶段,史称‘贞观之治’。
到玄宗前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今天将学习唐朝前期这一段我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历史。
那么,同学们,在这段时期,你们认为影响最重大的是哪一段?‛另一学生举手:‚陶先生,我觉得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重要了,因为在这两个时期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
‛这回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不,我觉得贞观之治才是重中之重。
‛陶先生微笑地看着这位反对者:‚你的理由呢?‛或许是被陶先生的微笑感染了,该学生的音调立即壮了不少:‚因为唐朝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旺的。
‛陶先生依然微笑着:‚可以说的具体一点吗?‛对方沉思了一会:‚唐太宗李世民借鉴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比较注重各方面发展,这样唐朝从他开始兴盛起来,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陶先生点头道:‚说的不错,这确实是个重要阶段。
那么,为什么历代王朝第一位君主往往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呢?待会儿我们会详细讲述。
苏珊同学,你刚才认为开元盛世也是个重点,你的理由呢?‛那位叫苏珊的立即站了起来:‚这段时期不仅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时期,理所当然是一个重点了。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____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____年____月____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____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二)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____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名人教育家的故事,欢迎参考!名人教育家的故事一学而不厌讲究方法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中外教育家的故事案例(3篇)

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人类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为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例,讲述他们的教育故事,以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育启示。
二、陶行知的教育故事1. 背景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潜,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2. 故事陶行知曾在南京创办了一所名为“晓庄学校”的学校,这所学校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亮点。
(1)注重实践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他提倡“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晓庄学校,他让学生参加农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倡导民主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提倡“教学做合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在晓庄学校,他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
(3)关注农村教育陶行知关注农村教育,认为农村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
他提倡“社会即学校”,让学校与农村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发展。
在晓庄学校,他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教育实验,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主张“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被誉为“苏联教育之父”。
2. 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苏联一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他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审美和劳动技能。
在苏联农村学校,他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教育学名人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阶段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基本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小学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孩子们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分享几位小学教育名人的案例,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小学教育学名人案例分享1. 鲁迅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曾担任小学教师,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
案例:鲁迅在任小学教师期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鲁迅曾创作了一篇名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描述了自己在小学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启示:鲁迅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
2. 叶圣陶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主张“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叶圣陶曾创办了一所名为“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旨在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道德品质。
他在学校中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示:叶圣陶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道德品质,让教育成为孩子们幸福生活的基石。
3. 陈鹤琴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之父”。
他主张“全面发展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案例:陈鹤琴在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提倡通过游戏、劳动、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启示: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让教育成为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舞台。
教育家教育的故事

教育家教育的故事教育家的故事1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
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综合素质作文素材——教育家的故事

综合素质作文素材——教育家的故事第一篇:综合素质作文素材——教育家的故事一、柏拉图甩手的故事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有很多的故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苏格拉底布置学生每日甩手臂的故事”。
有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
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后来他也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
点评:古埃及有句谚语云:“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
鹰凭借自己强大的飞行本领攀上金字塔的顶峰,我们自然无比羡慕;但蜗牛凭坚韧不拔的耐力攀上金字塔的顶峰,蜗牛的精神在我们心灵深处镌刻上一道印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老鹰的志向,但也要有蜗牛的奋斗精神!二、苏格拉底和麦穗的故事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学生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学生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学生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学生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学生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家的故事范文
教育学家,虽不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但长期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的学者。
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教育学家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家张伯苓的小故事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xx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
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
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
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
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
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
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裴斯泰洛齐(Joha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98的,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海尔维第(瑞士)共和国。
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了农民,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
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
斯坦兹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
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了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
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
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
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
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
"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了孤儿院的一切工作。
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
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
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
我没有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
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
"
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
战乱再次降临了。
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关闭(被法军征为野战医院)。
裴斯泰洛齐为此声泪俱下,但无济于事。
他因伤心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齐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名人之时,竟不顾高官厚禄的诱惑,以其崇高的品质,把整个心灵和爱心都献给了孤儿,为贫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种无私的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陶行知拜人民为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
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
"我可不识字。
"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我第一个向你学。
"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
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
"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
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
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
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
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
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
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
"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
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
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
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
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
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
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
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
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着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