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word教案(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与产生原因2. 静电现象的特点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举例4. 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及应用与防止。
2.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应用与防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静电现象实验,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物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静电实验,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
6.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现象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静电现象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应用与防止等内容的课件。
2. 实验器材:摩擦起电实验仪、塑料尺、毛皮、气球等。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 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2. 静电现象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应用。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探讨静电现象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静电现象的实例资料。
3. 小组讨论所需道具。
【导入】(简要介绍静电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新课导入】一、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1. 静电现象的定义(给出静电现象的定义)2.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介绍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产生静电的原因)二、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1. 静电现象的应用案例(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三、静电现象的危害及预防措施1. 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介绍静电现象可能对人体、电子设备等造成的危害)2. 静电现象的预防措施(讲解如何避免和减少静电现象带来的危害,如使用抗静电材料、保持室内湿度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六、课堂活动与实验1. 静电现象演示实验(1)摩擦起电实验:用塑料棒和毛皮摩擦,观察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静电感应实验:用金属棒和绝缘板进行实验,观察金属棒上的电荷分布。
2. 学生分组实验(1)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静电现象。
(2)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静电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 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 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案例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案例,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解释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静电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静电现象在自然界、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交流,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是随处可见的。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
这是引导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结构属于线型结构,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本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几课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概念也是教学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通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补充,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通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通过动画讲解,学生举例解释,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通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通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设,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四、通过将掉下的轻小物体捡干净应用到静电,再到更小的粉尘的收集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起始课。
与后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个最初的认识。
教材开始的安排,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科学的学习,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学生后面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对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生活现象留意并进行思考,这些习惯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兴趣十足的情况下,课堂秩序也会有所混乱,实验习惯还应继续培养。
另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等都还有所欠缺,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器材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进课堂通过联系学生的平时生活经验,来进入静电的探究与学习,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教师引导:冬天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的天气还是挺冷的,看大家也都还穿着毛衣呢?那你们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头发还会竖起来!2.教师提问:那生活中你除了发现这个现象以外,你还注意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塑料梳子梳头,头发有时会竖起来;有时候手碰到一起感觉会有触电的感觉……设计题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堂静电现象的学习。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第一章: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表现。
3. 培养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静电是指物体带电的现象。
2. 静电的产生原因:摩擦、接触和感应。
3. 静电的基本特征:吸引轻小物体、排斥同种电荷、中和。
4. 静电现象的表现:摩擦起电、静电感应、静电放电等。
三、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
3. 演示:教师演示静电现象的实验,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学生能列举出静电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表现。
3. 学生能参与讨论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第二章:静电现象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
3. 培养学生对静电现象应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
2. 静电现象在工业中的应用:静电涂装、静电喷粉、静电植绒等。
3. 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为正作用,静电电击、静电放电等为负作用。
三、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静电除尘的实验,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应用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演示:教师演示静电现象应用的实验,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及应用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判断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
3. 学生能参与讨论静电现象应用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word教
案(3)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
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六、教学策略
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发展:
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引入:出示充满气的气球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
演示:用气球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小纸条
教师谈话:哈!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用气球和头发摩擦去吸引小纸条,经过几次试教,四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是没有问题的。
提问学生,并深入追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
)
教师谈话: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你用了哪些材料?
你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静电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举一些例子就行),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教师谈话: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出示课件:用塑料木梳梳头发)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就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形象的课件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是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运用图形记录结果,组织
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
出示课件:电流和电源
讲解:
1认识电流的形成
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而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流动的。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
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
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断的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才能正常的工作!
2.认识电源
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