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简介]姜子牙简介
商朝姜太公姜子牙简介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 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 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 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 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3
封国安邦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 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 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 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 定东方。
强国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 明政策;农业上因地制宜,注重发展黍、稻的生产。在这种“农、工、商”三 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 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 国富国。
7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 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 伐。
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 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 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 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 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 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 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 生。
姜子牙商朝末年的名将

姜子牙商朝末年的名将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它的兴起和衰落与众多英勇的将领密切相关。
而在商朝末年,一个名将姜子牙傲视群雄,为商朝做出了重大贡献。
姜子牙,字子牙,是商朝末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封邑,先祖为夏朝时大禹封在那里的伯禹。
自幼聪明机智,并且对战争有着极高的天赋。
经历多次战斗的锻炼,姜子牙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
姜子牙的首次大战是在商朝晚期,那时商朝内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纷争和腐朽现象。
姜子牙看到了商朝内外环境的变化,意识到商朝已无法挽救,于是他果断地决定推翻商朝并建立新的王朝。
他利用商朝内部矛盾的加深,亲自领兵攻打商朝的都城,最终成功地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姜子牙在推翻商朝后,立即开始了政治改革,修补国家的裂痕。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重建国家的信誉和力量。
首先,姜子牙废除了商朝旧有的腐朽制度,推行新的法律和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政权更加稳定。
其次,他重视军队的发展,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姜子牙鼓励农田的开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姜子牙在政治上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内政方面,他同样在外交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他通商修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通过与他国的合作,姜子牙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成就,姜子牙还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推广儒家思想,倡导教育普及。
他注重培养年轻人的才能和素质,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的努力使得商朝末年的社会文化繁荣起来。
总结来说,姜子牙是商朝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
他无私奉献,为商朝的兴衰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为商朝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古代商周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姜子牙原名姜尚,出生在商周时期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聪明伶俐,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他曾经在周文王的庙宇中学习,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深受周文王的赏识和喜爱。
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曾经在周文王的帐下担任要职,协助周文王平定了许多叛乱和战乱,为周文王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和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姜子牙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三让”之事。
相传姜子牙在周文王死后,周成王继位,但是却不喜欢姜子牙,甚至想要除掉他。
姜子牙深知成王的心思,于是主动请求三次离开朝廷,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生。
姜子牙第一次让位,是在成王登基之后,姜子牙自愿辞去宰相之职,成全了成王的权力。
第二次让位,是在成王的宠臣伯宗被贬之时,姜子牙再次自愿离开朝廷,不再干涉国家大政。
第三次让位,是在姜子牙的儿子姜尚被废黜之时,姜子牙再次自愿隐退,不再干预政治。
姜子牙的“三让”之举,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
他不畏权势,不图名利,只为国家社稷着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尽心尽力。
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和宽广胸怀,深受后人的敬仰和尊重。
姜子牙的故事中还有一段著名的传说,就是他担任军师时提出的“除三害”之计。
相传姜子牙在协助周文王平定乱世之时,提出了“除三害”之计,即除掉狐媚、除掉苏抵、除掉乌孙三个祸害国家的奸臣。
周文王采纳了姜子牙的建议,成功除掉了这三个祸害国家的奸臣,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姜子牙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更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姜太公姜子牙简介_姜子牙的师兄弟

姜太公姜子牙简介_姜子牙的师兄弟姜子牙本名姜尚,商朝末期人,姜子牙是齐国的始祖,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历史典籍都公认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姜太公姜子牙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姜太公姜子牙简介姜子牙又叫姜太公,是商朝末年的人物。
他的祖先是四岳,曾经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上赐姓为吕。
出生地是东海或者是河内,姜子牙曾经辅佐西周周文王,也被称为姜太公。
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儒家法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也被称为百家师宗。
姜子牙尽心辅佐了周武王讨伐商纣国,在牧野之战中,商纣大败,纣王自杀,开启了周朝统治时代。
姜子牙出世的时候,家境贫穷,所以为了生活,姜子牙做过杀肉的屠夫,还开过卖酒的小铺子,但是姜子牙喜欢读书,苦心研究天文地理等知识,在卖肉、卖酒的时候还不忘研究治国之道,他内心渴望有一天能够为国效力,展示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一直到了70多岁还是闲居在家。
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姜子牙72岁的时候,他遇到了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作为伯乐发现了姜太公这个千里马,将他奉为上师,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姜太公真的是大器晚成了。
姜太公早政治上推崇尊贤尚功,选拔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做官,因此吸纳了一批东夷土著的人才,为周朝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因此能够出人头地。
打破了以血缘为选拔标准的用人制度,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才的创造性。
事实证明,他的用人思想开创了用人唯才的先河,为齐国称霸之路奠定了基础。
姜子牙的师兄弟姜子牙的师傅是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被道教认为道教的始祖,这也是道教将姜子牙奉为先祖的原因。
道教一共有三个天尊,元始天尊位列首位。
元始天尊有很多弟子,这些弟子也很有名气。
比如说,九仙山上的桃源洞主,广成子;二仙山的黄龙真人,乌龙山的文殊天尊,潮音洞慈航道人;金庭山道行天尊,太华山洞赤精子;还有云中子和南极仙翁。
姜子牙的生平

姜子牙的生平姜子牙的生平生平介绍: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
商朝末年人。
华夏族,东海上人(今莒县东吕乡)。
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
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
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
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东海上史记。
齐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
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
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传奇谋士姜子牙

传奇谋士姜子牙姜子牙,姜太公,又称姜尚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谋士之一。
他在商末周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周武王建立了偉大成就。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是邕台山(今广西南宁市)人,年轻时与夷叟学习文化,可以读书识字,对诗词、史书等有很好的理解能力。
他从小就聪明绝顶,喜欢思考和钻研,不满足于只有离题开箱,而经常琢磨一些新玩意,接触各种各样的学问。
据说姜尚是夏商之际大臣姜子牙的后人,在他年轻时,随着夷叟到山西金城(今垣曲)学习道家的思想和哲学,又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人物。
姜子牙年少时家富可遇,但他不肯按照父亲的意愿去经营家族企业,而是选择了独行其道。
他常常沉浸在书法、绘画、音乐及文学等艺术形式之中,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宗旨,以“玩世不恭,知世故”的态度,沉浸于嬉笑怒骂之中。
姜子牙一次在跟其他人打雷击斗法时,被一个长相奇怪的人击败了。
当他打听到对方的身份后,才知道他是西岐阐教首领共工的儿子封神榜之一,名燃天下。
姜子牙非常感慕共工之子的精湛技艺,便不断地向他请教雷霆之法,潜心苦修,努力磨炼自己的技艺。
他常常带着朴素的自信说:“借天之雷,四海之神,以后必定成我大展宏图的利器。
”姜子牙的机智和勇气让周武王看重,他成为了出谋划策,组建军队的重要人物。
周武王曾绝境于东方之战,失败于珠游之战,遭遇到难以一战而胜的局面,生疑战争的胜负。
姜子牙当时认为,周王败北不是因为他弱,而是因为初战未能下定决心。
周王听了之后,并没有驳斥,而是向姜子牙表达了敬重之情。
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跨越了东方和珠游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还给了周武王一本无字天书,让周王捧在手中沉思。
周王受到启示,通过自己的认识,发现这里面所暗示的是用民心统一。
于是,他命指挥官、姜子牙绘制了一个“河图”、“洛书”,在建都洛阳时规定了一种“律法”,使之成为封建王朝建立的圭臬。
姜子牙尽管是一位谋士,但他并不局限于军事上的指导。
他还关注民生,认为只有在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时,国家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被神话的历史人物(姜子牙)

被神话的历史人物(姜子牙)姜子牙在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是一位神通广大的仙人,诸天仙神都受封于他。
可见此人的能力非凡。
相传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师命辅佐周文王、武王讨伐商纣王。
其间阐教之元始天尊、截教通天教主、西方教接引道人三位教主共立了封神榜。
伐纣成功后,姜子牙奉命封众神,等分完众神,姜子牙发现位置都已满,自己反而没有地方可封。
于是就坐到门楣上,当一个“监察神”。
职责是防止个别神仙失职渎职,更不能让一些凶神煞神和厉鬼恣意妄为。
这些传说表明了在周朝灭掉商朝是的社会现状,还是底层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残酷的生活诞生的渴望或者愿望,而此时周武王的谋士也可以说是重臣姜子牙正好符合这个条件。
所以姜子牙就被披上了神话的外衣。
其实根据历文献史记载姜子牙确实是位能臣,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战略家政治家。
姜子牙(约前?—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
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册封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
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
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姜子牙早年穷苦,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商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商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简介姜子牙简介【姜子牙简介一】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
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1]。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姜子牙简介二】姜子牙,亦作姜尚。
是东海边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因此又称吕尚。
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吕尚本姓姜,正因以其封地之名为姓,因此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因此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但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之后的周文王)。
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姜子牙简介三】姜子牙原名尚,吕氏族人,因此也被称为吕尚。
姜子牙生于商朝末期,据考证他的生年大约是公元前1156年,卒于公元前1017年,是一个老寿星。
姜子牙的.祖先相传以前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因此之后被分封于吕,这也是吕氏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子牙简介]姜子牙简介[姜子牙简介]姜子牙简介篇一 : 姜子牙简介人物简介姜子牙,本命姜尚,别称姜太公、太公望,字子牙,生于东海之滨,商末周初人。
姜子牙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人物生平姜子牙,亦作姜尚。
是东海边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时被封在吕,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
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
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
有人说,吕尚乃一处士,隐居海滨。
周西伯被囚禁在羑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他。
吕尚也认为“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虽然吕尚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太公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周西伯为正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的文王。
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于是兵至盟津。
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说:“还不行。
”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
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进伐商纣。
商纣军队彻底崩溃。
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
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
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
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
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
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
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
营丘毗邻莱国。
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死时一百余岁,其子丁公吕伋继位。
姜子牙封神姜子牙当年将所有功臣全封了神,唯独自己没有封,并谦称自己是“泰山石敢当”。
商朝末年,姜子牙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齐,被后人列于仙班之首,尊为兵家鼻祖,天齐至尊。
姜子牙钓鱼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
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
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住了下来。
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1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
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
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
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
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姜子牙的故事覆水难收姜尚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尚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
”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
后来姜尚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尚破镜重圆,但姜尚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尚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人物评价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马迁:“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李商隐:“武故时非无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悬,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
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郝经:“沨沨乎大哉,齐之风乎~表东海者,其太公乎,显与西土,而国之东乎。
不显惟德,祗称其功乎。
敬胜乎怠,神道之充乎。
心存不忘,尧、舜之中乎。
乃武乃文,圣德之同乎。
于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猎渭水,叶梦为帝师。
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来。
殷授太阿柄,兴王阐鸿基。
一怒天下安,熊罴实佐之。
如何上古书,《誓命》无一辞,圣道薄武功,用变当天时。
穷兵非得已,凶术尚谁咨。
黄帝革不享,扬威树旄旗。
尧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
孔圣鄙军旅,尚力德已衰。
修德保宗社,教民战无违。
熙熙安耕凿,此道宁可期。
”陈志岁:“兵权与奇计,何妨出屠酤。
白发感知遇,壮心翻胜初。
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鱼。
人世重功业,贵谋民康如。
得道伐失道,顺势但一呼。
”黄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辅。
渔猎以归,修德用武。
学擅阴阳,韬分龙虎。
黄钺白旄,挥之如麈。
伐取商残,开笃周祜。
后世谈兵,宗之为祖。
”篇二 : 齐国祖先——姜尚姜子牙简介姜太公,即吕尚,河南汲县,一说为安徽临泉姜寨人。
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并建立诸侯国吕国。
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故曰吕尚。
享齐国祀者必吕氏,故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故为吕氏,曰吕尚。
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
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
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
’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
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
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
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
蓝天野版姜子牙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
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
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
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
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
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
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