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一、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一、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 =v 0t +12at 2。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 2-v 20=2ax 。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常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关系式:v -
=v t 2
=12(v 0+v )=x t 。

(2)位移差公式:Δx =aT 2。

3.重要提醒
(1)无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v x 2

v 20+v
2
2>v t 2
=v 0+v 2。

(2)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 -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v -=1
2(v 0+v )和v -
=v t 2
只适
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Δx =aT 2为判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依据,也称匀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

4.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处理方法 (1)分段法
①上升过程:v 0>0,a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②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

(2)全程法
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 0竖直向上,加速度g 竖直向下的匀变速
直线运动,v =v 0-gt ,h =v 0t -1
2gt 2。

注意 当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全程加速度恒定时,其运动特点与竖直上抛运动相似,这类运动可称为“类竖直上抛运动”。

5.分析“追及”“相遇”问题
1.运动情景
2.运动图像
3.实验情景。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014-2023十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彩绘PPT课件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014-2023十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彩绘PPT课件
点的过程中
( C )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位移、参考系、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概念。位移
指的是从 M 点到 N 点的有向线段,故位移大小为 1.8 km,A 项错误;
5.4
从 M 点到 N 点的路程为 5.4 km,用时 1 h,则平均速率为率 = =
1.8
km/h=5.4 km/h,B 项错误;该游客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年16考,地方卷28考。
2.考查方向:高考命题重点考查运动图像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高考命
题主要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能力、应用图像分析物体运动
规律的能力,以及在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命题。
3.明智备考:复习本章时,作为基础章节,要熟练掌握以下几点:①匀变速
直线运动公式的灵活运用;②根据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题目
1
t1= =60
s,加速和减速位移均为
1
x1= 2 t1=900
m,在 W 和 G 之间,普
通列车要加速、减速共 10 次,匀速运动时间为
-101
t2= =35
1
700 s;
高铁列车的速度 v2=90 m/s,高铁列车加速和减速所用时间均为


t3= 2 =180 s,加速和减速位移均为 x2= 22 t3=8 100 m,在 W 和 G 之间,


1
1
km/h=0.5 m/s,C 项正确;以玉女峰为参考系,所乘竹筏的平均速度
为 0.5 m/s,若以所乘竹筏为参考系,玉女峰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0.5 m/s,D 项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⑵竖直上抛运动:
①定义?②受力特点?③处理方法?
④全程法的公式(正负号)?⑤两个特征量的求解公式?(易忘!) “上升的最大高度”和“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 ⑥两个对称性:“时间对称性”和“速度大小对称性” 9、说出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至少三种)
如图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 v-t 图象, 在 t 1 和 t 2 时刻的 瞬时速度分别为 v 1 和 v 2,则物体由 t 1 到 t 2 的过程中( AD ) A.加速度不断减小 B.加速度不断增大 v1+v2 C.平均速度 v = 2 v1+v2 D.平均速度 v < 2
2x3t1 2t 2 a t1t 2 t1 t 2
图中的AB、AC、AD都是光滑的轨道,A、B、C、D四点在同一 竖直圆周上,其中AD是竖直的.一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分别 沿AB、AC、AD轨道滑下,到B、C、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
t2、t3,则(
A.t1=t2=t3 C.t1<t2<t3
甲车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乙车以4m/s的速度
与甲车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经过乙车旁边时开始以0.5m/s2
的加速度刹车,从甲车刹车开始计时,求: (2)乙车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 36m,25s (1)乙车在追上甲车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两段法求加速度)
⑸会从图象上求某一段时间内的位移(直接信息);(举例)
⑹会求速度大小和方向(间接信息);
⑺x-t中的交点表示?
专题: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4、v-t图: ⑴物理意义; 速度的正负表示大小吗?
⑵匀速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形状? ⑶斜率大小表示?斜率的正负表示?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讲】解析版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讲】解析版

专题1.1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讲】目录一讲核心素养 (1)二讲必备知识 (2)【知识点一】对质点、参考系、位移的理解 (2)【知识点二】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识点三】加速度 (4)【知识点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6)【知识点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应用 (7)【知识点六】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9)三.讲关键能力 (11)【能力点一】.刹车类问题的处理技巧——逆向思维法的应用 (11)【能力点二】双向可逆类问题——类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 (12)【能力点三】多过程问题的分析与求解 (13)四.讲模型思想 (15)1.用平均速度法求解瞬时速度——极限思想的应用 (15)2.一个典型的物理模型------“0-v-0”模型 (16)一讲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1)要知道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能阐述它们的物理意义以及概念的建立过程。

(2)能结合真实情景建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基本运动模型树立运动观。

2.科学思维: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公式、推论解决问题。

(1).能将问题情景抽象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进而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建模思维(2).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刹车”及“折返”问题-------逆向思维、拆分思维(3)能结合具体情景合理选择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寻求最优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科学态度与责任:以生产、生活实际为背景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能将以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实际为背景的情景试题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去情境化建立物理模型并用相关规律求解,以此体会物理学科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同时感悟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必备知识【知识点一】对质点、参考系、位移的理解1.对质点的三点说明(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来判断.(3)质点不同于几何“点”,是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有质量的点,而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2.对参考系“两性”的认识(1)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通常选地面为参考系.(2)同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位移和路程的“两点”区别(1)决定因素不同:位移由始、末位置决定,路程由实际的运动路径决定.(2)运算法则不同:位移应用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路程应用标量的代数运算.【例1】(2021·河南郑州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学校举行班级跑操比赛时,可将每个班级视为质点B.在校运会上,同学们欣赏运动员的“背跃式”跳高比赛时,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C.在学校军训活动中,教官们示范队形时,可将几位教官视为质点D.在学校军训活动中,某教官示范跑步动作时,不可将教官视为质点【答案】:D【解析】:在学校举行班级跑操比赛时,要看全体同学的步调是否一致,不可将每个班级视为质点,选项A 错误;在校运会上,同学们欣赏运动员的“背跃式”跳高比赛时,要看运动员的肢体动作,不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选项B错误;在学校军训活动中,教官们示范队形时,不可将几位教官视为质点,选项C错误;在学校军训活动中,某教官示范跑步动作时,要看教官的肢体动作,不可将教官视为质点,选项D正确.【素养升华】本题考察的学科素养主要是物理观念及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思维。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单元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课时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含解析)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单元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课时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含解析)

课时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当v与a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v与a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大变小与a是否变化无关,由它们之间的方向关系决定。

(2)基本运动规律①速度与时间关系公式v=v0+at。

②位移与时间关系公式x=v0t+at2。

③位移与速度关系公式2ax=v2-。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推论(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v0)。

(2)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3)连续相等时间内相邻的位移之差相等,即Δx=x2-x1=x3-x2=x4-x3=…=aT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

(2)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x1∶x2∶x3∶…∶x n=12∶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Δx1∶Δx2∶Δx3∶…∶Δx n=1∶3∶5∶…∶(2n-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 n=1∶(-1)∶(-)∶…∶(-)。

4.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①速度公式:v=gt。

②位移公式:x=gt2。

③位移—速度公式:2gx=v2。

(2)竖直上抛运动①速度公式:v=v0-gt。

②位移公式:x=v0t-gt2。

③位移—速度公式:-2gx=v2-。

④上升的最大高度:h=。

⑤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1.(2019安徽安庆市第二中学开学摸底)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则该质点()。

A.第1s内的位移是5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任意相邻的1s内位移差都是1mD.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答案 D2.(2019湖南长沙1月月考)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s,第二段用时2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PPT课件

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PPT课件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课堂探究
专题一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例3】甲车以 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乙车以4 m/s的速度与甲 车平行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经过乙车旁边时开始以0.5 m/s2的加速度刹 车,从甲车刹车开始计时,求: (1)乙车在追上甲车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 (2)乙车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1 8 0 0 1 2 0 0 7 0 0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学科素养培养
专题一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3.挖掘信息,结合运动情景解决运动学问题
【例 4】甲、乙两物体在 t= 0 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 x 轴运动,其 v- t 图象如 图 7 所示,则 A.甲、乙在 t= 0 到 t= 1 s 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 B.乙在 t= 0 到 t= 7 s 之间的位移为零 C.甲在 t= 0 到 t= 4 s 之间做往复运动 D.甲、乙在 t= 6 s 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t
2x t 2x v C. t
B. v
x 2x D. t v t
题组扣点
课堂探究
学科素养培养
高考模拟
专题一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提炼总结:
用图象解题可使解题过程简化,思路更清晰,而且比解 析法更巧妙、更灵活.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 为力,但是用图象法则会使你豁然开朗.
题组扣点
解析 由于两斜面光滑, 且物体通过 C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 两物体到达斜面最低点的速度大小相等,而且两物体运动路 程相等,故可利用速度—时间图象进行分析比较.从图中可 以看出,沿 ACD 运动时,起始阶段加速度较大,故其速度图 象起始阶段斜率较大,且二者末速度相等,为了保证最后速 度大小一样且包围的面积(路程)一样,可以看到通过 AB 的时间 t1 大于通过 ACD 的时间 t2,所以沿 ACD 斜面运动时间较短,故 B 正确.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v0 ⑤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t= g .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 9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新课标 · 物理
主干回顾固基础 典例突破知规律 特色培优增素养 高考模拟提能训 限时规范特训
一、基础知识题组 1. [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013·广东高考 ]某航母跑 道长200 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 6 m/s2,起飞需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t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
即:Δx=x2-x1=x3-x2=„=xn-xn-1= aT2 . 可以推广到xm-xn=(m-n)aT2.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 5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新课标 · 物理
主干回顾固基础 典例突破知规律 特色培优增素养 高考模拟提能训 限时规范特训
xⅠ∶xⅡ∶xⅢ∶„∶xn= 1∶3∶5∶„∶(2n-1) t1∶t2∶t3∶„∶tn=
1∶( 2-1)∶( 3- 2)∶„∶( n- n-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 6页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第 8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新课标 · 物理
主干回顾固基础 典例突破知规律 特色培优增素养 高考模拟提能训 限时规范特训
(2)基本规律 v0-gt . 1 2 v t- gt ②位移公式:h= 0 2 . ①速度公式:v=
2 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2-v0 = -2gh .

第1单元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一 运动图像问题-2025年物理新高考备考课件

第1单元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一 运动图像问题-2025年物理新高考备考课件
2.函数法解决 图像由可知,截距为,图像斜率为 ,如图乙所示.3.其他非常规图像
图像种类
图像
图像
图像
示例
解题关键
公式依据: 面积意义:速度平方变化量的一半
公式依据: 面积意义:运动时间
公式依据: #b#斜率意义:初速度 #b#纵截距意义:加速度的一半
(续表)
例5 [2023·浙江慈溪中学模拟] 为检测某新能源动力车的刹车性能,现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如图所示是动力车在刹车过程中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与 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一单元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一 运动图像问题
热点题型探究
作业手册
教师备用习题
题型一 常规图像问题
根据图像中横、纵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该图像的类别,这是解读运动图像信息的前提.
图像
图像
图像
图像
图像实例
图线含义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 )
例2 [2023·山东青岛模拟] 如图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段表示质点通过的位移大小为 B.在时间内,质点的位移大小为 C.整个过程中, 段的加速度最大D.整个过程中, 点所对应时刻的位置离出发点最远
[解析] 段质点的位移为 ,选项A正确;在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为 ,选项B错误;由题图看出,段图线斜率的绝对值最大,则 段对应过程的加速度最大,选项C错误;由题图看出,在 时
点⑤表示 时刻质点位移为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意义)
点⑤表示 时刻质点速度为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 时间内的位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一轮单元达标检测卷:(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一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A. 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 加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 加速度不发生变化D. 速度与位移成正比2. (2011·广州模拟)如图所示是一物体的x-t图象,则该物体在6 s内的路程是()A. 0 mB. 2 mC. 4 mD. 12 m3. (2011·安顺模拟)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 s内和第2 s内位移大小依次为9 m和7 m.则刹车后6 s内的位移是()A. 20 mB. 24 mC. 25 mD. 75 m4. 沿直线做匀变速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0.5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1.5 s内的平均速度大2.45 m/s,以质点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质点的加速度为()A. 2.45 m/s2B. -2.45 m/s2C. 4.90 m/s2D. -4. 90 m/s25. 如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 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t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列图中描述正确的是()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6. (2011·镇江月考)如图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此图象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B. t=2 s物体离出发点最远C. t=4 s物体回到出发点9. (2011·泰州检测)某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若x 表示位移,则物体做往复运动B. 若x 表示位移,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 若x 表示速度,则物体做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D. 若x 表示速度,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答 题 卡三、简答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0. (4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表: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计数点对应 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过计数点 的速度(cm/s )44.062.081.0100.0119.0138.0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________.A. 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 =ΔvΔt算出加速度B.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 =tan α求出加速度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 =ΔvΔt算出加速度D. 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11. (8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0、1、2、3、…是选用的计数点,每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3个点没有在图上标出.图中还画出了某次实验将米尺靠在纸带上进行测量的情况,读出图中所给的测量点的数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a=________m/s2.12. (8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的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填入下列表格中.距离d1d2d3测量值/cm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v2=________m/s.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小车的加速度是a=________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要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 (12分)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从某时刻开始前4 s内的位移为24 m,第二个4 s内的位移是60 m,则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开始时的速度为多少?4. 解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原题意可解释为0.25 s 时刻的瞬时速度v 1比0.75 s 时刻的瞬时速度v 2大2.45 m/s ,即v 2-v 1=at ,加速度a =v 2-v 1t =-2.450.5m/s 2=-4.90 m/s 2.答案:D5. 解析:0~t 1时间内物体匀速正向运动,故选项A 错误;t 1~t 2时间内物体静止,且此时离出发点有一定距离,选项B 、D 错误;t 2~t 3时间内,物体反向运动,且速度大小不变,即x -t 图象中0~t 1和t 2~t 3两段时间内,图线斜率大小相等,故C 正确.答案:C6. 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速度先是负值后来是正值,物体首先向负方向运动,然会转向正方向运动,所以A 正确,D 错误;t =2 s 是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转折点,B 正确;t =4 s 物体返回到出发点,C 正确.答案:ABC7. 解析:汽车在10~15 s 内速度为20 m/s ,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A 错误;汽车在0~25 s 内速度始终为正,方向不发生改变,B 错误;汽车在0~10 s 内的加速度为20-010m/s 2=2 m/s 2,在15~25 s 内的加速度为10-2025-15 m/s 2=-1 m/s 2,故C 正确;汽车在0~25 s 内的位移为v -t 图线与t 轴所围面积,可求得为350 m ,D 正确.答案:CD8. 解析:两种情况下子弹的加速度相等,第二次木块不固定时,子弹的末速度不为零,速度的变化Δv 较小,所以第二次木块不固定时子弹在木块中运动的时间较短,根据a =ΔvΔt可知D 正确,C 错误.根据v 2t -v 20=2ax ,第二次木块不固定时子弹在木块中运动的距离较短,A 正确,B 错误.答案:AD 9. 解析:若x 表示位移,位移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图线的斜率在0~2 s 、4~6 s 为正,2~4 s 、6~8 s 为负,表示相应的速度一会为正,一会为负,故物体做往复直线运动,A 正确,B 错误.若x 表示速度,速度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的斜率在0~2 s 、4~6 s 为正,2~4 s 、6~8 s 为负,表示相应的加速度一会为正,一会为负,但大小相等.因而速度均为正,故物体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速度为0,接着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速度为0,所以物体一直向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C 正确,D 错误.答案:AC10. 解析:方法A 偶然误差较大.方法D 实际上也仅由始末两个速度决定,偶然误差也比较大,只有利用实验数据画出对应的v -t 图象,才可充分利用各次测量数据,减少偶然误差.由于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根据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倾角不同的许多图线,方法B 错误.另外测量角度误差较大.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图线找出不同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值,然后利用公式a =ΔvΔt,算出加速度,即方法C.答案:C11. 解析:由图可知数据分别为10.00 cm ,12.60 cm ,22.60 cm,30.00 cm ,从题图中读出数据,利用x 4-x 1=3aT 2求解可得a =2.5 m/s 2.答案:见解析12. 解析:由图可以读出:d 1=1.20 cm ,d 2=5.40 cm ,d 3=12.02 cm ,由题意知T 0=150s =0.02 s ,T =5T 0=0.1 s ,v 2=d 2-d 12T =0.210 m/s ,v 4=d 3-d 22T=0.331 m/s.再由v 4-v 2=2aT 可得a =v 4-v 22T =0.605 m/s 2.答案:1.20(1.18~1.20) 5.40(5.38~5.40) 12.02(12.01~12.02) 0.210(0.209~0.215) 0.605(0.598~0.615)13. 解析:设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 则v 0t +12at 2=x 1,v 0·2t +12a (2t )2=x 1+x 2,代入数据解得a =2.25 m/s 2,v 0=1.5 m/s.答案:2.25 m/s 2 1.5 m/s14. 解析:人从C 到B 用时t =303 s =10 s ,这一时间内汽车由A 到B 且停在B 点,设车从A 经t 1,开始刹车. 则v 1t 1+(t -t 1)v 12=x ,代入数据解得:t 1=6 s ,所以x 1=v 1t 1=60 m ,可得a =v 212(x -x 1)=10240 m/s 2=2.5 m/s 2.答案:60 m 2.5 m/s 215. 解析:(1)由v 自t =v 汽t -12at 2得t =16 s<v 汽a=20 s ,故经过16 s 自行车追上汽车.(2)此时汽车的速度v 汽′=v 汽-at =2 m/s.(3)当汽车的速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大距离,即v 汽-at 1=v 自,t 1=8 s , 最大距离Δx m =v 汽t 1-12at 21-v 自t 1=16 m.(4)由v 汽-at 2=0得t 2=20 s ,此时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为v 自t 2-v 2汽2a =20 m.答案:(1)16 s (2)2 m/s (3)16 m (4)20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