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科生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兰州大学药学院

合集下载

专业硕士之药学硕士

专业硕士之药学硕士

【药学硕士】
来源:万学海文考研
专业硕士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药学人才
培养体系,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Professional Master of Pharmacy”,
缩写为M.Pharm。

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
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四、药学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药学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
求,突出交叉性、实用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五、药学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药学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
不少于半年。

六、药学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视吸收来自药学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中药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药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08)(一级学科:中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覆盖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分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生物技术学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学术队伍、实验装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旨在培养大批适应中药现代化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依据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药现代化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1.研究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人素质。

2.研究生既要掌握传统中药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现代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了解中药现代化以及国内外中药发展的最新动态。

3.熟练掌握一至二门外语,能熟练地查阅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4.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具有独立研发中药新药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中药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应与中药现代化密切结合,主要研究方向有: 中药化学: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的开发研制,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活性物质以及新药的先导化合物。

随着我国实施对化学物质和药品的专利保护,我国药品生产必将尽快实现由仿制向创新转轨,从中药中寻找结构新颖、安全低毒的化学活性物质不但是我国新药研制的优势和特色,而且事实证明更是一条捷径。

中药药理学:主要是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对中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证明并用现代术语进行阐述,这必将带动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拓展中医药的生存空间,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制剂学:主要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传统剂型丸、散、膏、丹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使中药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加速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进程。

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药学专业培养方案药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关键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现代医药知识和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医药人才。

因此,针对药学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并能够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医药行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药学专业概况药学专业是一门涉及医药领域的基础性学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药物学、药事管理、药剂学、药物制剂学、药物合成和分析等。

药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了解医学基础知识、临床药理学、生物制药学等实践技能,以及与药物相关的法律、伦理等方面知识。

药学专业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对人类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药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一)总的培养方案设置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以培养“医药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具体可分如下几个方面:1. 培养方向设置:在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比如药物制剂方向、天然药物化学方向、药物分析方向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行选择专业方向。

2.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掌握实践技能。

因此,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验室的操作操作、临床实践、企业实习等,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药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药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因此,培养方案应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锻炼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4.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好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场景,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因此,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育学生具备创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各学科参数设置1. 药学基础课程: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药物学、药剂学、药物制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重要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药学理论知识。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
专业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中药学研究人才,培养能独立从事
中药学研究、开展现代中药研发工作及从事中药临床应用与评价等工作的
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
1.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2.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了解中药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
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3.培养模式:
(1)课程学习:研究生入学后,需修满一定的学分,其中包括专业基
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

课程设置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
现代中药科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2)研究方向选择:研究生入学后,选择导师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
并进行具体的研究计划。

(3)实验室实践:研究生需参与实验室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研
发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4)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提升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导言: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概念,熟悉中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中药学科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学科应用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学科教学和科普工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学科相关领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
1.学科基础知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研究方法和技术:中药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3.专业必修课程: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中药药物学等;
4.研究方向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新进展等;
5.科研实践:包括学术研究、实验室实习等;
6.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论坛等。

三、培养模式:
1.专业课程教学:开设中药学硕士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应用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中药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2.科研导师指导: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
3.实践教学:采取实验室实习、临床实习、药企实习、科研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果洛职业技术学校药学人才陪养方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药学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一、指导思想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总体指导,以医药行业一线岗位对药学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医药行业、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要求,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建立规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二、专业分析:1.行业背景及发展现状全球医药市场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全球药品销售总体将保持3%~6%的增速,到2015年达到约11000亿美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仍居全球药品消费主导地位。

我国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医保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医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医药行业将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福建省医药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年均增长25%;到2015年,福建省药品销售总额达到29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2. 人才需求状况在国内外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福建省医药行业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医药产业将继续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集聚,以化学制药、中成药为主导,以现代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突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医药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同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医药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 就业面向(1)初始岗位群:从事制剂生产、质量检验、药品调剂、药库管理、静脉药物配置、药品营销等相关岗位工作。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模板(药学)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模板(药学)

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姓名XX
学位级别药学专硕
入学年月2018年9月
导师姓名XX教授
学科专业药物化学
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
培养单位药学院
填表说明
1. 根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均
应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教学或临床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等进行合理安排。

2. 研究生培养计划一般由导师按照培养目标和本学科研究
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研究生共同制订。

制订时,既要贯彻好因材施教原则,又要结合好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培养要求,使培养计划有较强的操作性。

3. 本表由导师于研究生进入科室后一个月内完成填写,并上
交科室主任审查,培养单位研究生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4. 本表一式三份,经批准后由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办公室或
个人暂管,毕业时纳入个人学籍档案,研究生学院、培养单位、教研室(科室)或导师各留存一份。

兰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兰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兰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附件兰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一、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长在校年限不超过4年;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最长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或学时三、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三模块”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培养环节有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评阅与答辩等—1—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其中校内导师一般为第一导师;校外导师一般为相关专业实践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四、培养方案培养类型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根据教育部和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原则上按照专业学位类别制定,也可按照领域分别制定同一专业领域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应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应有相关行(企)业专家参与五、培养计划校内导师应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根据本专业领域的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指导研究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在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中制定六、课程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校期间应修的最低学分按照本专业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执行专业学位研究生选课必须按照个人所制定的培养计划执行,不得随意更改—2—七、实践环节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必修环节,研究生在学期间实习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聘请行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前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制定和提交实践计划,研究生完成实践计划后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专业实践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评价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八、学位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学科生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00703:生药学一、学科概况生药学是一门以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生药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及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保护的学科。

以应用植物分类学、天然药物、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研究西北地区高原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产及品质评价、药效药理、毒理,着重研究道地药材、珍稀药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同时加强与化学、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集中药资源调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生药混乱品种的鉴定整理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为一体的研究体系。

二、培养目标培养的研究生应科学作风严谨、求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能够独立进行药用植物野外调查、采集、整理和鉴定植物标本;能开展生药的鉴定研究、质量研究、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研究工作;外语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并达到四会;毕业后具有独立进行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研究方向1.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2.生药鉴定与资源的综合利用3.中、藏药及其复方质量标准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公共课计入总学分;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六、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9 次。

3、实践环节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生药学实验技能(课程名称)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主要分1,植物学部分,共两节。

主要介绍:甘肃省自然概况、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等内容。

(主要考虑到学生普遍存在这一部分内容很薄弱的情况而设计的)。

2,生药学部分:共两节。

主要介绍:生药鉴定的内容:生药的性状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制片方法、显微测量、显微测量的方法、使用显微量尺的注意事项、显微绘图技术、叶显微常数及其测量)、生药的理化鉴定技术(显微化学鉴别法、微量升华法、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显微化学反应、色谱法、荧光分析法)、生药石蜡制片技术:制片程序介绍等内容。

(主要考虑到学生来源及各校专业不同等特点,而普遍缺乏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生药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由于上述原因,基础理论和动手基本技能普遍薄弱,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开展而设计该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写明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1,植物学部分:两节共10部分内容,平均每部分0.4学时,共4学时;2,生药学部分:两节共20部分内容,平均每部分1学时,共20学时;3,课堂讨论6学时:主要针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具体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建立和加深对有关内容的兴趣及理解。

4,自学交流6学时:主要对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中的所有内容进行自学巩固,同时要查阅一些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融会贯通,期间安排生药制片实验、标本采集、制作、鉴定联系等实践环节等。

四、参考文献1,药用植物学(第5版)(供药学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郑汉臣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第5版2,生药学(第五版)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编:蔡少青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8月3,中药鉴定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张贵君著科学出版社2009-02-014,植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刘胜祥科学出版社 2007-06-015,中药鉴定技术主编:杨嘉玲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6,生物显微技术主编:郑国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1月7,植物分类学主编:罗丽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中药药理学》,王筠默,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中药药理学》,陈长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中药药理学》,刘青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二版。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种子植物分类学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简介《种子植物分类学》是生药学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种子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各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分类等。

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常见种类、经济价值等,以及植物分类学原则、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

通过学习,帮助研究生建立植物多样性概念和进化论思想,要求研究生掌握种子植物分类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为胜任药用植物学教学、科研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裸子植物(本教材第1-6章为植物系统学部分) 10学时主要内容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裸子植物各纲即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等的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及其经济价值;裸子植物各纲的系统地位;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其中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以及各纲的系统地位等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3学时(含第1-3节)第二节.苏铁纲(Cycadopsida)第三节.银杏纲(Ginkgopsida)第四节.松柏纲(Coniferopsida) 3学时(含第4-5节)第五节.红豆杉纲(Taxopsida)第六节.买麻藤纲(Gnetopsida) 2学时(含第6-7节)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2学时第二章:被子植物(Angiosperm) 54学时本章讲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被子植物的分类,其中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4学时(含1节)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一、双子叶植物纲 30学时内容有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

其中木兰目、樟目、毛茛目、锦葵目、堇菜目、白花菜目、蔷薇目、豆目、大戟目、伞形目、茄目、唇形目、玄参目、茜草目、川续断目及菊目等为重点内容。

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一)木兰亚纲Magnoliidae1.木兰目:木兰科2.樟目:樟科3.睡莲目:莲科4.毛茛目:毛茛科(二)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1.荨麻目:桑科2.壳斗目:壳斗科(三)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1.蓼目:蓼科(四)五桠果亚纲Dulleniidae1.锦葵目:锦葵科2.董菜目:葫芦科3.杨柳目:杨柳科4.白花菜目:十字花科(五)蔷薇亚纲Rosidae1.蔷薇目:蔷薇科2.豆目: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3.大戟目:大戟科4.鼠李目:鼠李科、葡萄科5.无患子目:芸香科6.伞形目:伞形科、五加科(六)菊亚纲Asteridae1.茄目:茄科、旋花科2.唇形目:马鞭草科、唇形科3.玄参目:木犀科、玄参科4.茜草目:茜草科5.川续断目:忍冬科6.菊目:菊科二、单子叶植物纲: 20学时内容有单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

其中莎草目、百合目、兰目为重点内容。

单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一)槟榔亚纲Arecidae1.槟榔目:槟榔科2.天南星目:天南星科(二)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莎草目:莎草科、禾本科(三)百合亚纲Liliidae1.百合目:百合科、石蒜科2.兰目:兰科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1学时内容有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本节内容可分散在其他有关章节。

如将本节内容与木兰科、壳斗科的讲解结合起来讲解。

第三章: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8学时主要介绍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等。

本章内容可融入相关科的介绍之中。

四、参考文献1.汪劲武主编,《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刘胜祥、黎维平主编,《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杨世杰主编,《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4.A. Croquist.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G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5.黎维平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第二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中药资源学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本课程是为中药学和生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

课程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道地药材和中药区划、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

课程以介绍中药资源学基本理论为主,兼顾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理解中药材质量与自然社会环境、中药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第三章中国中药资源概况第四章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第五章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第六章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第七章中药新资源的寻找学时分配: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中药资源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形成与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讲授内容:1.了解: 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

2.熟悉: 中药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3.掌握: 中药资源的特点。

第二章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文献工作等。

二、讲授内容:1.了解: 有关产量的概念(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等)2.熟悉: 药用植物种类的调查及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