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第五章2
分子生物学 第五章 DNA的转座

转座作用
DNA的转座,或称移位,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 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转座”?
不十分准确,在转座过程中,可移位因子的一个 拷贝常常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在新位点出现的是 拷贝,因此,转座有别于同源重组,它依赖于 DNA的复制。 根据转座子复制与否,转座作用可分为:
单纯转移 复制转移
5.1转座子 转座子
5.4.3 TnA家族 家族
TnA家族都是比较大的转座子(-5kb以上), 家族都是比较大的转座子( 以上), 家族都是比较大的转座子 以上 其特点是两端不含IS, 其特点是两端不含 ,但含有独立的转位酶基 因和抗药性基因。 因和抗药性基因。TnA家族包括许多类似的转 家族包括许多类似的转 位子。它们的一般结构均相类似, 位子。它们的一般结构均相类似,但有不同的 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 遗传标记 。
5.4.1 Tn10 许多转位子两端的IS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向 许多转位子两端的 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向 或同向)重复顺序。但亦有些Tn两端 两端IS不 (或同向)重复顺序。但亦有些 两端 不 完全相同,从而引起其功能各异。例如Tn10 完全相同,从而引起其功能各异。例如Tn10 两端的IS(右侧IS10R,左侧为 两端的 (右侧 ,左侧为IS10L)即不 ) 完全相同。 完全相同。
IS10L Tn10 (9.3 kb) IS10R
IR IR
பைடு நூலகம்IR
IR IR
IR
两端的反向重复顺序长22bp。这 在IS10两端的反向重复顺序长 两端的反向重复顺序长 。 个22bp的反向重复即是转位酶所赖以识 的反向重复即是转位酶所赖以识 别的位点,因而为转位反应所必须。 别的位点,因而为转位反应所必须。由 的反向重复不完全相同, 于IS10R和IS10L的反向重复不完全相同, 和 的反向重复不完全相同 所以IS10R是Tn10转位所必须,而IS10L 转位所必须, 所以 是 转位所必须 的转位活性却仅为IS10R的1-10%(目前 %(目前 的转位活性却仅为 的 %( 估计IS10R和IS10L之间约有 %的差 之间约有2.5% 估计 和 之间约有 异)。
分子生物学-第5章-分子生物研究法(上)精选全文完整版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
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碱基顺序的核酸 水解酶
Bam HⅠ
GGATCC CCTAGG
GCCTAG+
GATCC G
分类: Ⅰ、Ⅱ、Ⅲ (基因工程技术中常用Ⅱ型)
命名
Hin dⅢ
Haemophilus influenzae 自主 复制能力的 DNA分子( vector),如 病毒、噬菌体 和质粒等小分 子量复制子都 可以作为基因 导入的载体。
1970年Mandel和Higa发现,大肠杆菌细胞经适量氯化钙处 理后,能有效地吸收λ噬菌体DNA。
1972年,Cohen等人又报道,经氯化钙处理的大肠杆菌细 胞同样能够摄取质粒DNA。
把磷酸基团加到多聚核苷酸链的5'-OH末端(进行末端标记 实验或用来进行DNA的连接 在双链核酸的3'末端加上多聚单核苷酸
从DNA链的3'末端逐个切除单核苷酸
从DNA链的5'末端逐个切除单核苷酸 切除位于DNA链5'或3'末端的磷酸基团
1972 - Paul Berg,
Produced first recombinant DNA using
5.1 重组DNA技术回顾 5.2 DNA基本操作技术 5.3 RNA基本操作技术 5.4 SNP的理论与应用 5.5 基因克隆技术 5.6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5.1 重组DNA技术回顾
三大成就 :
1. 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 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
• 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 或其它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使之 进入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并进行持续 稳定的繁殖和表达。
分子生物学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

(五)转录过程
(a-2)添加TFIIH, TFIIE和ATP使得DNA在 起始区解链,RNA聚合酶的最大亚基的CTD 部分磷酸化。
(五)转录过程
(b) ATP供能下, TFIIH的解旋酶活 性 引起DNA进一 步解旋,转录泡 增大。RNA聚合 酶II离开启动子。
(五)转录过程
(c) TEFb对CTD
6. RNA编辑
• RNA编辑是指原始转录 产物的序列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编码的蛋白与 基因组编码的不同。
第四节 反转录
一、概念
反转录:以RNA为模板合 成DNA的过程称为反转录。 反转录过程由反转录酶催 化,合成的DNA链称为 cDNA。
二、反转录酶
• 反转录过程由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链 称为cDNA。 具有以下活性: DNA聚合酶活性(需要RNA为引物、没有校 正功能); RNase H活性:切除杂合分子中的RNA;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合成第二条 DNA分子。
分子生物学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
本章重点
1.RNA聚合酶的结构及功能。 2.原核生物启动子、终止子的结构及功能。 3.增强子、沉默子和绝缘子的概念。 4.RNA的加工 5.核酶的概念。 6.反转录的概念。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 第二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 第三节 RNA的加工 第四节 反转录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 一、基本概念
增强子和启动子的差异
2.沉默子
• 沉默子是能够抑制附近基因表达的DNA序列。 沉默子对基因转录调控的作用特点与增强子 类似,距离和方向都无关紧要,因此也称为 负增强子。
3.绝缘子
• 绝缘子是一段能阻断增 强子使转录失活或防止沉 默子使异染色质延伸保护 转录进行的DNA元件。
分子生物学考试总结

PART Ⅰ基因(略)PART Ⅱ原核基因表达体系第五章细菌转录1、简介:转录产生的RNA链代表了DNA双链的一条链。
新合成的RNA链为5’-3’,而模板链为3’-5’。
转录出来的RNA 排列与编码链相同。
RNA合成由RNA聚合酶催化。
转录起始于RNA聚合酶与DNA上的特定区域的结合——启动子(promoter),这作为转录的开始。
从启动子开始,R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移动合成RNA,直到到达终止子(terminator)序列。
这一反应决定了转录单位的形成,即从启动子至终止子的序列均为转录单位,这一区域可能包含不止一个基因。
序列优先从起始点(转录RNA的第一个碱基)。
起始点以上的被称为上游,以下的被称为下游。
转录的直接产物被称为初始转录本。
它包含了从启动子至终止子的5’-3’的全部信息。
然而,转录起始本通常被直接修饰。
原核细胞中,它直接被降解(mRNA),或者切割成为成熟的tRNA或者rRNA。
转录只是基因表达以及调控的第一阶段。
调控蛋白决定了到底是哪一部分的基因能够被RNA聚合酶转录。
这一步骤决定了基因的转录与否。
本章需要谈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RNA聚合酶究竟是怎样找到DNA上的启动子序列的?推广这一问题为:究竟蛋白质是怎样阅读DNA上的序列来找到特定的结合位点的?2、调控蛋白是怎样与RNA聚合酶相互作用来启动或者抑制转录的起始、延长、或者终止过程的?2、转录发生在转录泡中:在通常意义上的转录过程中,RNA一般合成于“转录泡”中,转录泡为解开双螺旋的DNA 双链。
RNA链沿着5’-端向3’-端合成。
游离核苷酸的3’-OH与DNA链上的核苷酸的5’-P相互作用,合成RNA链。
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就会解离DNA双链形成转录泡。
当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移动时,其沿着解旋点(unwinding point)解开DNA双螺旋,并且在重旋点(rewinding point)重旋DNA。
转录泡的长度一般为12-14bp,但是RNA-DNA 杂交链区域的长度为8-9bp。
优选分子生物学第五章原核转录

在某些细菌中含有识别不同启动子的σ因子, 以适应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要求,控制不 同基因转录的起始。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分析
亚基 基因 分子量 亚基数 组分
功能
α rpoA 36500
2
核心酶 核心酶组装,启动子识别
β rpoB 151000
1
核心酶 β和β‘共同形成RNA合成的
活性中心,形成磷酸二酯键
β' rpoC 155000
1
核心酶
ω? σ rpoD
11000 70000
1
核心酶
与DNA模板结合
Active center cleft
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
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保 守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 与模板DNA准确地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 的特异性。
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位点(+1)上游,因 此不被转录。
-10区的发现
1975年,Pribnow和 Schaller将RNA聚合酶全 酶与模板DNA结合后, 用DNaseI降解DNA,得 到41~44个核苷酸对的 DNA片段。
不同点:不同点聚合酶;不同的底物;转 录不需要引物,能够起始新链的合成,而 且保留5‘端3磷酸;产生的RNA不需要与 DNA模板结合;正确率比复制低;转录对 某个基因的重复的转录,产生多个拷贝, 复制1:1;终止方式
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是催化RNA合成的大分子:
RNA聚合酶的反应条件
1. 需双链DNA模板; 2. 转录时,按5’ 3’方向合成RNA链; 3. 以4种NTP(A,U,G,C)为底物; 4. 不需引物,能够起始新链的合成,而且保留5‘端3磷酸。
第五章 基因表达2:蛋白质翻译 分子生物学习题

第五章基因表达2:蛋白质翻译名词解释:SD序列、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EF-Tu、同义密码填空:1.可使每个氨基酸和它相对应的tRNA分子相偶联形成一个2.核糖体包括两个tRNA分子的结合位点:即P位点,紧密结合与多肽链延伸尾端相连接的tRNA分子;即A位点,结合带有一个氨基酸的tRNA 分子。
3.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过程很复杂,包括一系列被催化的步骤4.tRNA的三叶草型结构中,其中氨基酸臂的功能是_________,反密码环的功能是___________。
5.核糖体沿着mRNA前进时,它需要另一个延伸因子,这一步需要的水解。
当核糖体遇到终止密码、、的时候,延伸作用结束,核糖体和新合成的多肽被释放出来。
翻译的最后一步被称为,并且需要一套因子。
6.tRNA的反密码子为GGC,它可识别的密码子为和7.遗传密码中第个碱基常很少或不带有遗传信息8.真核细胞多肽合成的起始氨基酸均为,而原核细胞的起始氨基酸应为。
9.蛋白质生物合成是从_____端到______端10.原核生物中的释放因子有三种,其中RF-1识别终止密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F-2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核中的释放因子只有___________一种。
判断:1、因为AUG是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子,所以甲硫氨酸只存在于蛋白质的N末端()2、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为甲硫氨酸,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3、核糖体小亚基最基本功能是连接mRNA和tRNA大亚基则催化肽键的形成。
()选择题:1、反密码子中哪个碱基参与了密码子的简并性()A、第一个B、第二个C、第三个D、第一个与第二个E、第二个与第三个2、“同工tRNA”是指()A、识别同义mRNA密码子(具有第三个碱基简并性)的多个tRNAB、识别相同密码子的多个tRNAC、代表相同氨基酸的多个tRNAD、由相同的氨酰tRNA合成酶识别的多个tRNA3、核糖体的E位点是()A、真核mRNA加工位点B、tRNA离开原核生物核糖体的位点C、核糖体中受EcoR限制的位点D、电化学势驱动转运的位点4、蛋白质合成所需的能量来自()A、ATPB、GTPC、ATP和GTPD、CTP5、mRNA的5’-ACG-3’密码子相应的反密码子是()A、5′-UGC-3′B、5′-TGC-3′C、5′-CGU-3 ′D、5 ′ -CGT-3 ′6、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氨基酸随机地连接到tRNA上去B、新生肽链从C一端开始合成C、通过核糖核蛋白体的收缩,mRNA不断移动D、合成的肽链通过一个tRNA与核糖核蛋白相连问答题:1、简述遗传密码的性质2、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3、蛋白质前体加工包括哪些?有一个被认为是mRNA的核苷酸序列,长300个碱基,你怎样才能:1.证明此RNA是mRNA而不是tRNA或rRNA。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课后思考题答案【修订版】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作业1、哪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实验推动了DNA重组技术的产生及发展?答:近半个世纪来,分子生物学主要取得了三大成就:第一,20世纪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第二,50年代提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世代交替问题;第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达。
但事实上,DNA分子体外切割与连接技术及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重组DNA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酶的发现和应用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DNA重组技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实验如下:1957年A.Kornberg从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I。
1965年S. W. Holley完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科学家证明细菌的抗药性通常由"质粒"DNA所决定。
1967年年世界上有五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宣布发现了DNA连接酶。
1970 年H.O.Smith,K.W.Wilcox和T.J.Kelley分离了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H.M.Temin和D.Baltimore从RNA肿瘤病毒中发现反转录酶。
1972-1973 年H.Boyer,P.Berg等人发展了DNA重组技术,于72年获得第一个重组DNA分子,73年完成第一例细菌基因克隆。
1978 年首次在大肠杆菌中生产由人工合成基因表达的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
1981 年R. D. Palmiter和R. L. Brinster获得转基因小鼠;A. C. Spradling和G. M. Rubin得到转基因果蝇。
1982 年美、英批准使用第一例基因工程药物--胰岛素;Sanger等人完成了入噬菌体48,502bp全序列测定。
分子生物学第5章

(2)当色氨酸充足时,色氨酰tRNA供给充足,核糖体迅速翻译序列1
合成前导肽,并对序列2形成约束,使序列2、3不能形成茎环结 构,转而序列3、4形成转录终止子结构衰减子,使下游正在转 录结构基因的RNA聚合酶脱落,终止转录
转录衰减机制:
新生肽链 核糖体
5’ 1 2
衰减子结构 (attenuator)
3
4
mRNA
UUUU 3’
DNA
trp 密码子当色氨酸来自度高时核糖体5’
1
2
3 4
当色氨酸浓度低时
高Trp时: Trp-tRNATrp 存在
核糖体通过片段1(2个Trp密码子) 封闭片段2
片段3,4形成发夹结构 类似于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序列 RNA聚合酶停止转录,产生衰减子转录产物 转录、翻译偶联,产生前导肽
前导序列:在trp mRNA5'端trpE基因的起始密码前一 个长162nt的mRNA片段。
第10和第11位上有相 邻的两个色氨酸密码子
转录与翻译的偶联是衰减调控的基础 色氨酰tRNA浓度的变化是衰减调控的信号
(1)当色氨酸缺乏时,色氨酰tRNA供给不足,合成前导肽的核糖体
停滞于序列1的色氨酸密码子位点,序列2、3形成茎环结构,使
结合乳糖、G存在与否及与操纵子正、负控因素、 基因开放与关闭情况如下:
葡萄糖(G) 乳糖 基因开放 基因关闭 机理简述(学生填充)
①
×
× √ √
√
× × √
√
√ √ √
CAP正控、乳糖去阻遏、基因开放、转录进行 不能诱导去阻遏,CAP即使结合,基因未开放 细菌优先用G,无CAP结合,无诱导去阻遏 CAMP-CAP复合物无,CAP位点空,去阻遏 也无RNA pol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不同TAFs的TFⅡD可以识别不同的启动 子。
人类Ⅱ型启动子的转录因子 因子 分子量 功能 RNA PolⅡ ≥10K 依赖模板合成RNA TFⅡA 12,19,35K 稳定TFⅡD和DNA的结合,激活TBP亚基 TFⅡB 33K 结合模板链(-10~+10),起始PolⅡ结合,和TFⅡE/F 相互作用 TFⅡD (TBP,30K) TBP亚基识别TATA,将聚合酶组入复合体中,TAFs识别 特殊启动子 TFⅡE 34K(β ) 结合在PolⅡ的前部,使复合体的保护区延伸到下游 57K(α ) TFⅡF 38, 74K 大亚基具解旋酶活性(RAP74),小亚基和PolⅡ结合, 介导其加入复合体 TFⅡH 具激酶活性,可以磷酸化PolⅡC端的CTD,使PolⅡ逸出, 延伸 TFⅡI 120K 识别Inr,起始TFⅡF/D结合 TFⅡJ 在TFⅡF后加入复合体,不改变DNA的结合方式 TFⅡS RNA合成延伸
当两种辅助因子与DNA结合以后,RNA 聚合酶Ⅰ才能与核心启动子结合,从而 起始转录。
RNA聚合酶Ⅱ的转录起始
RNA聚合酶Ⅱ自身不能起始转录,必须 在其他辅助因子的作用下,RNA聚合酶 Ⅱ和其他辅助因子组成一个基础转录装 置(basal transcription apparatus),起始 真核生物Ⅱ类基因的转录。
2. 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
RNA聚合酶Ⅰ的转录起始
RNA聚合酶Ⅰ起始转录需要两种辅助因 子UBF1和SL1的参与。 UBF1可特异地识别核心启动子和上游调 控元件(Upstream Control Element)中富 含GC对的区域。
在UBF1和DNA结合以后,SL1才可结合 上来。SL1类似于原核生物的σ因子,它 可与启动子特异地结合,并保证RNA聚 合酶Ⅰ定位于转录起始位点。
TFⅡF由两个亚基组成,大亚基具有依赖 ATP的DNA螺旋酶的活性,可能参与 DNA双链的熔解。小亚基与RNA聚合酶 紧密结合。 TFⅡF的功能是将RNA聚合 酶Ⅱ于其他的辅助因子组成转录复合物。 TFⅡF的结合可使复合物的保护区域扩展 至+30。 TFII E由两个亚基组成,分别为34Kda和 56Kda,两个亚基对RNA聚合酶的结合和 转录激活都是必需的。
第四节 转录的机制
转录是由DNA指导的RNA合成过程,可 分为起始(initiation)、延伸(elongation)和 终止(termination)三个阶段。 对转录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起始和终止阶 段,其中转录起始的调控是转录过程乃 至整个基因表达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转录的起始
1. 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
菌体细胞中,大部分的RNA聚合酶(核心酶) 与DNA分子松弛结合,形成松弛型复合物, 并且核心酶对启动子无特殊的亲和力。 σ因子与核心酶结合形成全酶以后,对启动子 的亲和力大大提高,形成紧密型复合物。原核 生物RNA聚合酶中的σ因子起着识别启动子的 作用。
经分析, TBP的晶 体结构呈 马鞍状, 内面与 DNA结 合,外面 与其他的 蛋白因子 相互作用。
TFⅡD具有识别TATA框的作用,TFⅡD 结合上来以后形成的复合物可保护- 45~-10的区域。 TFⅡA由几个亚基组成,可以激活TBP。 它的结合可使复合物的保护区域扩展。 TFⅡB与TATA框的下游结合,可使复合 物的保护区域扩展至+10。
1. 2.
3. 4.
5.
6.
TBP in TFIID binds to the TATA box TFIIA and TFIIB are recruited with TFIIB binding to the BRE RNA Pol II-TFIIF complex is then recruited TFIIE and TFIIH then bind upstream of Pol II to form the pre-initiation complex Promoter melting using energy from ATP hydrolysis by TFIIH ) Promoter escapes after the phosphorylation of the CTD tail
转录的延伸过程中,需要旋转酶(gyrase) 和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Ⅰ)消除正 超螺旋和负超螺旋。 新形成的RNA链与DNA形成的杂交双链很 短,只有几个碱基(<3bp)。 RNA合成的速度约为每秒40个核苷酸,与 蛋白质合成的速度相近(15个氨基酸/秒), 但比DNA复制的速度要慢得多。另外, RNA聚合酶在DNA分子上的运动不是匀速 的。
在β亚基的催化下,起始位点和延伸位点上 的核苷酸形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从而形 成一个三元复合物。 σ因子从三元复合物上解离下来,形成起始 延伸复合物(initial elongation complex), 此时与大约50 bp(-35~+20)的DNA相 互接触。
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中,催化RNA合成 的可能是β亚基。 在酶分子上有两个核苷酸结合位点,一是 起始核苷酸位点。二是延伸核苷酸位点。 当两个位点都与模板互补的核苷酸结合后, 第一个磷酸二酯键才能形成。 转录起始后,σ因子解离下来,这时的核心 酶既能够与DNA结合,又能在DNA分子上 滑动。真核生物是靠多种辅助因子的共同 作用来维持这一状态的。
转录的起始是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子并 与之结合从而启动RNA合成的过程。
转录的起始过程十分复杂,特别是真核 生物,需要多种辅助因子参与。
Activation
of gene structure ↓ Initiation of transcription ↓ Processing the transcript ↓ Transport to cytoplasm ↓ Translation of mRNA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的启动子结构中还有 其他的元件如CAAT框、GC框和八聚体元件。 对各种元件的识别都需要特有的转录因子, 如SP1可识别GC框、CAAT框由CTF家族的 因子识别、识别八聚体元件的蛋白质因子不 止一种,在非淋巴细胞中为oct-1,而在淋巴 细胞中为oct-2。 至于这些元件的识别与转录起始复合物形成 的关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NA聚合酶Ⅲ转录的起始
RNA聚合酶Ⅲ转录基因的启动子有三类, 其中有两类属于内部启动子。 这两类内部启动子转录的起始需要三种辅 助因子TFⅢA、TFⅢB和TFⅢC的参与。 TFⅢB含有TBP,是RNA聚合酶Ⅲ所需要的 真正转录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使RNA聚合 酶Ⅲ正确定位于启动子上。而TFⅢA和 TFⅢC属于装配因子,起协助TFⅢB与启动 子正确结合的作用。
RNA聚合酶Ⅲ的第三类启动子(snRNA) 不是内部启动子,其结构类似于RNA聚合 酶Ⅱ的启动子。 RNA聚合酶Ⅲ对其TATA 框的识别同样依赖于TBP,但必须有其他 RNA聚合酶Ⅲ的辅助因子共同作用,使 RNA聚合酶Ⅲ在启动子上正确定位。
RNA聚合酶Ⅲ并没有对启动子特异序列的 识别作用。它能正确地结合在转录起始点 附近,全靠其他转录因子的作用。
RNA聚合酶Ⅱ转录起始的过程需要很多辅 助因子的参与,它们按一定的顺序与DNA 结合形成复合物。
经足迹法可证明各种辅助因子与DNA结合 的先后次序。
识别TATA框及其上游序列的辅助因子称为 TFⅡD。 TFⅡD由TBP(TATA-binding protein,TBP)及TBP相关因子(TBPassociated factors,TAFs)两种组分组成。 TBP识别TATA框。
Transition from the initiation to elongation involves the Pol II enzyme shedding (摆脱) most of its initiation factors (GTF and mediators) and recruiting other factors: (1) Elongation factors: factors that stimulate elongation, such as TFIIS and hSPT5. (2) RNA processing (RNA 加工) factors Recruited to the C-terminal tail of the CTD of RNAP II to phosphorylate the tail for elongation stimulation, proofreading, and RNA processing like splicing and polyadenylation.
1.全酶与模板的DNA接触,生成非专 一的,不稳定的复合物在模板上移动; 2. 起始识别:全酶与-35序列结合, 产生封闭的酶-启动子二元复合物 (closed binary complex); 3.全酶紧密地结合在-10序列处,模板 DNA局部变性,形成开放的启动子二 元复合体; 4. 第一个rNTP转录开始,形成酶-启动子rNTP三元复合体(ternary complex)。 5.当RNA长约9bp形成稳定的DNA-酶RNA 复合物、 σ因子释放,结束起始, 进入延伸阶段。σ因子释放是起始 与延伸的分水岭。
RNA聚合酶III可以在仅有TATA元件的情 况下从上游启动子起始snRNA基因的转 录。
在TATA元件上游,PSE元件和OCT元件 的出现会大大增加基因的转录效率。结 合在PSE和OCT元件上的蛋白因子之间会 发生协同作用。
TBP在三种RNA聚合酶的转录起始中均有相 同的作用。 在RNA聚合酶Ⅰ识别rRNA的启动子并起始 转录的过程中,TBP是SL1的组分,起定位 RNA聚合酶Ⅰ的作用。 在RNA聚合酶Ⅱ的转录起始过程中,TBP可 以识别TATA框,同样起定位RNA聚合酶的 作用。 RNA聚合酶Ⅲ的转录起始(包括内部启动子) 也需要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