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黄厚江资料

合集下载

三位语文特级教师《阿房宫赋》课例的比较

三位语文特级教师《阿房宫赋》课例的比较

三位语文特级教师《阿房宫赋》课例的比较作者:姚双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5期内容摘要:白素云、黄玉峰和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针对《阿房宫赋》这节课,向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语文课堂,也正是他们的特别之处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从三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几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方面有所发现与启示。

关键词:《阿房宫赋》课例比较王荣生教授曾提出“应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将关注的重点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

”新课改的进行极大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语文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

但是,不管进行怎样的课程改革,“教什么”的问题依然是一线语文教师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有严格的理论依据,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确定。

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充分考虑到学情、文体、教材、教师自身,更要参照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比较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主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紧紧围绕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们的教学目标集中、明确,紧扣学情,意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展开的教学。

并且三位特级教师都能够根据“赋”的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注重教授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综合教师、学情等多方面的因素,三位教师在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输出方式不同。

黄玉峰和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目标输出方式是隐性的,他们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跟随教师们的巧妙设计,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而白素云老师所呈现的教学目标是显性的,她在开课之时,就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和语言之美。

教学目标侧重点也不同。

2019年第104篇:【教研有味】之重温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课例

2019年第104篇:【教研有味】之重温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课例

2019年第104篇:【教研有味】之重温黄厚江⽼师的《阿房宫赋》课例中⼭市教研室/郭跃辉黄厚江⽼师执教《阿房宫赋》的教学实录,我在数年之前就反复研读,甚⾄将黄⽼师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我⼜在朋友圈⾥读到了这篇经典课例,重温旧⽂,竟有新的感悟。

黄⽼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致是这样的:第⼀板块是师⽣共同解决⽂中的疑难句⼦,第⼆是缩写填空,整体把握全⽂内容,第三是通过诵读体会赋的⾔语形式特征、⽂体特征,第四是通过对⽐,理解⽂章的主旨以及写作意图。

过去我主要是从“⽂体”⾓度把握这节课的,即黄⽼师紧紧抓住了赋的⽂体特征,即刘勰在《⽂⼼雕龙》⾥提出的“赋者,铺采摛⽂,体物写志也”。

本节课就分为两⼤板块,⼀是“体物”,黄⽼师⽤了缩写填空的⽅式达成这⼀⽬标,即将全⽂缩写成省略了关键词的⼀段话,请学⽣在理解⽂意的基础上填⼊恰当的字词;第⼆就是“写志”,黄⽼师⾃⼰创作了⼀段⽂字作为最后⼀段,请学⽣将其与教材原⽂进⾏对⽐,进⽽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然,黄⽼师的课上还有理解⾔语形式与表达意图的关系、理解四个“后⼈”的具体内涵等内容。

现在我再看这节课,我体会较深的是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活动的组织艺术。

我有⼀个不成熟的观点,语⽂教学就是组织⼀系列语⾔活动以提升学⽣的学科核⼼素养的活动。

语⽂课堂上语⾔活动的组织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活动的⽬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的语⽂能⼒与素养。

语⽂教学艺术的⾼低,主要取决于语⾔活动组织的⽔平。

我说的语⾔活动,不是“划分段落、概括中⼼、鉴赏表现⼿法”等阅读教学的环节,⽽是以具体任务为驱动的、以语⾔训练为抓⼿的甚⾄在⼀定情境下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

举⼏个简单的例⼦来说明,黄厚江⽼师执教《猫》,第⼀个环节就是请学⽣为⽂中的三只⼩猫命名,这就是⼀个典型的语⾔活动。

给⼩猫取名字,这是⼀个具体的任务;取名的过程,就是根据⼩猫的不同特征进⾏语⾔概括的过程;取名⼜带有⼀定的情境性。

黄厚江

黄厚江

二是“语文本真”,就是探索语文教 学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特点。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 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是“语文本位”,语文课要体现语文学 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基本价值。语文 作为一门课有着自身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 和课程内容能因为课文中有关于思想教育的 内容文课上成政治课;课文中有生命教育的内 容就把语文课上成生命课。
• 师:对,所以虽然文学性的语言不少,但总体来看,口语化 的语言比较多。(板书:口语多)可见,文章的“淡”,主要 就体现在口语多上。如果这篇文章就是淡,就是口语化,它 就算不得是散文语言的极品。这篇散文是淡,但是淡的好, 那什么样的语言淡的好呢? • 生:(齐)淡而有味。 • 师:这篇文章的“淡而有味”的“味”体现在哪里呢?它运用 了口语化的语言,同时又有文学的色彩,这非常难,一般人 写不好。要把口语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融合得天衣无缝,这 非常非常难。它的句式是短的多,但有没有长句啊? • 生:(齐)有。 • 师:长句和短句又结合得这么好,这也增加了语言的味道。 当然,更重要的味道就像吃葡萄一样,我们还要慢慢地欣赏。 因为语言的“味”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本身。 分析评价:让学生感受淡而有味的语言,认识文章随意而别具匠 心的结构特点。探究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案例分析:这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如何应 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旁逸斜出”呢?教者采取了两个步 骤:学生讨论、教师讲析。我们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滞碍,此时,教者的讲析,就显得尤为 必要。我们一起来分析教者的这段讲析:他首先明确表达 自己的看法“我们必须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 区别开来”,评判清晰利落;接着,阐明理由,强调 “‘套中人’是一个特定的文学典型”,结合课文内容讲 解文学欣赏的专用术语,说理充分透彻;最后提醒学生 “要善于抛弃自己思想上的套子”,融人文教育于文学作 品的学习,手段睿智高明。这样的讲析,就是“启发”, 就是“延伸”,就是“提高”。)

阅读教学的多重价值追寻——以黄厚江的《阿房宫赋》课堂教学为例

阅读教学的多重价值追寻——以黄厚江的《阿房宫赋》课堂教学为例
拳lIIl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 学的 多重价值追寻
— — 以黄厚江的《阿房宫赋》课 堂教学为例
圃 沈永兵
多年来 .我们 一直比较认同这样一个观念 :阅 读 教 学 的本 质 是 在语 言文 字 的 穿行 中培 养 学 生 的 阅读 能 力 。这 句话 很 有 道理 ,一针见 血 地 道 出了 阅 读教 学 的课 程论 意 义 。尤其在 人 文论 走 偏之 时 ,形 式论走亮之后.其价值更是显豁。当然 ,从教学论的 角度上讲 .也有纠偏 的意味。
. 12 .
另 一方 面 .对 于 写作 教 学 而 言 .单纯 的技 巧 性 的 “叙 事 …‘表达 ‘认 知 ”的训 练 ,虽然 短 期 有效 .但 很 难可 持续 性 发展 .这是 因为 没有 前写 作教 学— — 文 章 图式 的建 构和 写作 心 灵背 景 的建 构 。纯 粹 的技 巧性写作教学便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因为 这 仅 是静 止 的陈述 性 知识 .而没 有变 成 一种 心理 体 验 .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无异于缘木求鱼。只 有结合所阅读的具体文章 .从而真正地理解学习这 些知识 .才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图式”的把握能 力 .所 谓 “读 书 破 万卷 .下 笔 如 有神 ”就 包 含这 个 意 思 。这 也像武 功 只 有招式 的精 美 ,而没 有 内功修 为 作为其强大的根基一样 .终究不能称其为“武学”。
3.能 不 能再 加 上一 点 什 么使 文 章 的情 感 更 深 厚 一 些 呢 ?
(预 设 :开 头 、结 尾 加 一 些 环 境 渲 染 的 文 字 ;出 示 原 文 开 头 、结 尾 景 物 渲 染 的 文 字 。 )
4.推 荐 阅 读 日本 小 说 作 家 星 新 一 的 作 品 《雪 夜 》。

试评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观摩课

试评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观摩课
学 中的人 文性 关 注不 够等 。
“ 铛 ” 词 时 , “ ” 在 文 中是 以动 用法 . 有 与 文本 鼎 一 说 鼎 字 没 联 系给 出有 说 服力 的理 由。还有 讲课 文后 面 一段 里 的几 个 “ 人 ” 准确 所指 时也 有 这种 不 足 。我认 为在 讲解 这 后 的
上 下 文 。 比如 : 讲 “ 来 ” 字 的 语 法 关 系 时 . 是 问 学 在 辇 两 先 生 : 应 该 是 名 作 状 还 是 承 接 关 系 ? 等 两 个 学 生 回答 之 后 “ ” 就 直 接 得 出结 论 : 是 承 接 关 系 好 。 里 我 们 并 没 有 看 到 还 这 黄 老师 联 系文 本 给 出 自己的理 由。 似 的不 足还有 : 讲 类 在
堂 课 的不 足 之 处 。

答 案 。举 了个 例 子 :项 羽 把 阿 房 宫 烧 了 三 个 月 却 没 有 人 “ 阻 止 , 什 么 ? ” 觉 得 这 里 黄 老 师 可 以 不 必 那 么 直 接 了 为 我
当 地 回 避 , 以反 过 来 问 学 生 是 否 找 到 了答 案 . 否 仔 细 可 是 看 了课 文 , 否 查 找 了 相 关 资 料 。 师 此 时 完 全 可 以 利 用 是 老 学 生 的 好 奇 心 、求 知 欲 激 发 他 们 自 己 去 向 外 界 资 源 寻 求 帮 助 。 这 也 是 引 导 了学 生 去 利 用 课 堂 以 外 的 资 源 的 好 时
像 后 . 对 黄 老 师 的 整 堂 课 形 成 了 基 本 的 认 识 和 一 些 看
结 论 明 :这 样 引 导 型 的 教 学 比简 单 的 输 入 更 能 让 学 生 对 所
法 。 认 为 这 堂 课 有 很 多 值 得 肯 定 的 地 方 , 如 : 师 通 我 比 老 过 让 学 生 对 比老 师 和 自己 给 课 文 写 的结 尾 和 课 文本 身 的 结尾 更 好地 体 会 到课 文 结 尾 好 的 地方 , 且 很 自然地 而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III第14课《阿房宫赋》知识精讲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III第14课《阿房宫赋》知识精讲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III第14课《阿房宫赋》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杜牧《阿房宫赋》二.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三. 知识归纳总结: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

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摛(chī,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 páng)。

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

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黄厚江 阿房宫赋

黄厚江 阿房宫赋

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评课黄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可以用简约不简单,亲切不亲为来形容,个人挺喜欢这种风格,不拖沓不冗杂。

整节课帮助学生梳理了文段内容,同时用“读”来让学生感受“赋”的铺陈特质。

教学重点突出,且条理清晰,属于“照着讲”的模式。

大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预习。

探讨学习文言文怎样预习,提出“读”和关注“注释”的重要性,以及建立“问题意识”;二、问题。

与同学一起研究预习之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提出了“檐牙高啄”的各自翻译,有学生提出了“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的理解,引出“气候”这个词的文言意义;三、缩写。

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在一段教者缩写的短文中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四、读。

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感受“赋”体文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学生试读,圈划重点虚词;五、体物写志。

分析四个“后人”指向,引领学生理解杜牧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主旨;六、改写。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语言风格,再次深刻理解“铺陈”;七、提炼。

课堂最后以“奢”、“亡”、“鉴”高度概括文本。

“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

”没错,一堂课40分钟,导入、高潮、结尾就好比文章的开头、正文、结尾。

写文章很多追求凤头豹尾,首尾呼应。

黄老师的课堂做到了首尾呼应。

课堂伊始,黄老师想要传递给学生的是“预习”的方法。

教学生如何利用“注释”及上下文和“诵读”来理解文言文。

这其实也是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了解学情。

一个班级,几位学生,对一篇课文甚至一句话的理解都是时时在改变的。

及时掌握学情并作出教学设计的改变是对一位老师很大的考验。

这个班级学生自学基础比较不乐观,连“檐牙高啄”这样的问题都提出来,同时学生的文本宏观感知能力不强,在老师引导下有了进步。

在课堂最后黄师提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还存在问题,这就直接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了学生明确的指点。

由“怎样预习”到“还需复习”,前后照应,学生能够得到自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阿房宫赋教案黄厚江

阿房宫赋教案黄厚江

阿房宫赋教案黄厚江【篇一:阿房宫赋教案完整版】《阿旁宫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掌握本文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包括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文言句式以及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目标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了解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兼评黄厚江老师的阅读生成师:上课(师生问好),刚刚上课前同学们表现很不错,在语文课代表的带领下齐声朗读了全文,说明大家学习习惯很好。

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怎么学习文言文?生1:(课代表)我觉得应该首先理解文意,然后疏通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最后揣摩作者的感情。

师:很好!那你们预习后,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思考)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生1:文中意思是气象,今义是环境师:是吗?生2:老师,我觉得文中的意思应是天气,气象,间接说明阿房宫很大。

师:那今义呢?生2:天气、时候吧,我又觉得不太像。

师:的确不太准确,应该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天气现象。

就文中的意思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宫大,气候不同,另一种认为: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你们觉得呢?生3: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即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师:理由是什么?生4:其实很简单,大家看,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覆压三百余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极言阿房宫之大,下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所说宫女之多。

师:说的太好了!所以,“气候”是强调不同人的不同感受。

由此可见,“王子皇孙”都是指生:宫女(生齐答)。

师:《阿房宫赋》这篇文章黄老师读了几十年,读着读着,就把这篇文章读短了,请看屏幕: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

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一个字!生:(默读课文、沉思)师:想好的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依然在思考)师:这样吧,你们想好了哪一空就说哪一空,怎么样?生6:老师,我填前三空,第一空是“壮”,第二空是“大”,第三空是“多”,其他空我还没想好。

生7:我说最后一空,应该是“哀”师:很好,还有四空,谁来说说?生8:老师,我来试试吧,但没把握。

师:没关系,至少你认真思考了。

生8:第四空我填的是“多”,第五空是“靡”,第六空是“奇”,第七空是“快”。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刚才这三位同学填的怎么样?生9:老师,我不赞成他的意见,第二空如果填的是“大”,显然口语化色彩太浓,应该改“宏”更好,第三空和第四空都填“多”显得重复,第三空改为“众”字更好。

师:很好,还有几空呢?生10:我觉得第六空改为“极”字,第七空改为“速”字更好,其余的我赞同。

师:好,请坐。

刚才几位同学的思考结果充分说明他们肯动脑筋,他们所填的和黄老师所想的几乎一致,请看屏幕。

(屏幕上所显示的果真与学生的一模一样)生:(生鼓掌)师:杜牧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阿房宫赋,而黄老师只用了百字左右来概写,你们认为哪个写得更好?生11:当然是杜牧写得更好!因为他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的,而老师写的单一了点。

师:说的很好!虽然这是我的原创,(生鼓掌)谢谢你们的鼓励,但文采等远不及原文,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这就是“赋”,所谓赋就是《文心雕龙》里所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师:下面老师配乐朗诵全文,请大家注意我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是否读出了文言的味道。

(师深情朗读)生:(生全神贯注听,师读完,生一起鼓掌,听课老师亦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同时鞠了一躬)下面请几个同学各选择一个片段来朗读一下。

生12:(一女生朗读最后一段)师:嗯,不错。

谁再来?生13:(一男生朗读第三段)师:有谁来读第二段?生:(没人举手)师:这一段不容易读好。

(师指出这段中的六个“也”字意义、用法均不相同,一定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刚才我们说到“体物写志”,“体”就是表现的意思,那“志”的意思是生:思想。

(生齐答)师:对。

那么这篇文中哪几个关键词能体现作者的思想?生14:鉴,哀,后人。

师:对,从身份的角度看这三个词的对象都是指生:君王、统治者。

(生齐答)师:很好!黄老师据此写了一点读后感,这可又是我的原创哟,黄老师还不错吧。

(大屏幕显示):贯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

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

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先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生齐读)师:你们觉得把我原创的这段文字取代原文“嗟乎”段,可以吗?哪一个更好?请再读这段文字。

生:默读,思考师:好,下课时间到了,布置一个小作业:请用三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因时间关系,下课了。

后来黄老师所做报告里谈到了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分别是“奢”、“亡”、“鉴”)评述:本节课是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于2010年12月19日在昆明市第三中学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暨魅力语文·魅力课堂”所执教的一堂展示课,现就本堂课作简要评述。

一、精选教学切入口。

黄老师从“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作为这节课的切入口,实在是有其独特的见解。

对于文言文的一般教法,或从重要字词教学入手,或始于内容分析,而黄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口。

由于“气候”一词的古今异义,更由于“气候”一词涉及到文章的内容、技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二、充分调动全方位的语文因素。

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

请看黄老师的示范,他抓住“气候”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气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天气、气象,而是不同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进而明白“王子皇孙”指的是宫女。

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赋”的特征,在学生大量的读和老师的配乐朗诵下,他将原文压缩后,空下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

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作为语文老师都非常清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所填的内容与黄老师所想的是否一致,是次要的;有意义的是,学生根据课文填空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

学生在同一个方框中填的词语常常是不一样的。

这些“不一样”,有的是对与否的差异,有的则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

学生填空后,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一个词,而课文用了一组句子,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又有什么表现效果?这就是说老师的阅读生成激活了整个教学环节。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黄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又原创了一个读后感:贯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

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

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两个板块内容的原创,我们自然不难理解:正是“有了教师鲜活的阅读生成,才有了鲜活的阅读教学;没有教师的阅读发现和阅读生成,就没有和谐共生的教学情景。

”而这恰好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执教者:黄厚江点评者:褚树荣教学理念:文言文应该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教学目标解释: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

作为一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迫切。

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重?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这些问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重难点解释: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

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赏析与建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学文言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和行动一直没有停歇,但文言文教学这一块好像雷打不动。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还是文言文教学的“八字宪法”。

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课程本体论和价值观问题。

文言文是什么?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学生在文言文中应该学点什么?借新课程的东风,对这些问题是要好好琢磨一番了。

我以为文言文决不仅仅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

从文化史上看,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文学史上看,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从课程教学论上看,应该是“定篇”(王荣生观点)。

对于这样的文本,对于当今的高中生,应该教些什么?黄厚江老师在长篇论文《文言文应该怎么教》中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我以为可以归纳为文字、文章、文化。

因为文学与文章、文化互有牵连,彼此交融。

如果从这样一个认识来看黄厚江老师的课例,更可以看出示范的价值。

把一篇课文看作是文字、文章、文化的载体,那么,执教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显得非常必要。

我们非常难得地看到,在这堂课里,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都兼顾到了,但不是拼盘,而是水乳交融地整合在一起。

譬如在分小组梳理层次时,也带起了鉴赏和品味;譬如即使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仍然是结合“后人”的词义理解来进行的。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还是把它们分解列举。

文字层面的内容,通过解决预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来落实。

这样,难字难句就在师生互答中解决掉了。

文章层面的,涉及到内容和形式,内容的理解找到一个很巧妙的抓手:自撰的一段缩写发挥了很多很好的作用。

既是对整篇课文内容的提要,又是分组深入理解各部分内容的导向,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靠这一段缩写统整在一起。

形式的鉴赏涉及到赋体文章的铺陈:反复、排比、比喻、夸张等一系列言语修辞,主要用配乐朗诵来体会。

文化层面的,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杜牧写作意图,一个是执教者的阅读收获。

其实对任何一桩历史人事,我们都是从当代的立场上去观照的。

杜牧站在监察御史的立场上,针对唐敬宗的大兴土木,作《阿房宫赋》以砭时弊,宝历年间就是“今”。

正像黄老师所说,今天,我们不会去作“监察御史”,也没有人去作唐敬宗,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收获:“奢”必导致“亡”,要以“亡”为“鉴”。

习惯于教翻译的老师,可以从中看到执教者如何从文体特征出发决定教学内容,如何从章法鉴赏到文化承传上拓宽课程资源,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增加深度和容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