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研项目的选题及申报技巧(陈正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布时间:2021-01-14T03:08:05.959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0年第14期作者:洪程1 张宁歆2 陈经纬1[导读] 随着近年来全国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建设,气象观测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

(1.全椒县气象局 239500;2.滁州市气象局 233200)摘要:随着近年来全国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建设,气象观测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

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审核员应结合由软件产生的错误信息来分析地面气象数据的合理性,该错误信息通过应用相关的地面气象数据质量管理软件在确保地面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首先阐述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和内容,并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管理方法,以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引言众所周知,地面气象观测采集到的数据是进行气候预报以及预测分析的基本资料,同时还是预防灾害与减轻灾害的基础数据,可是在现实工作过程中,气象数据测算取决于若干层面与各种要素,如此就出现了观测数据质量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有效整理与归纳数据,关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控工作,提升数据的可靠性,此乃现阶段气象数据观测人员面临的关键任务,从而充分满足与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

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的作用及意义通常而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控就是对观测的气象数据展开分析与质检,与此同时对各组数据质量控制的实际状况做好相应的登记,在第一时间发现其中不正确的数据,同时及时将数据修正。

一般条件下,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必须要开展采集与读数、传递与编码等步骤,各步骤的气象观测数据基本上会所有偏差,因而,综合质量控制必须要严格贯彻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整个过程。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控工作不但需要持续健全与更新质控系统,并且还需要强化观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气象观测数据各步骤的质控工作,在提升气象观测数据内在质量的过程中,还可以推进气象观测数据充分服务于天气预报及预测。

气象数据分析开题报告(3篇)

气象数据分析开题报告(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数据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气象数据分析不仅能够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为城市规划、农业种植、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开展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气象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气象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气象灾害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任务如下:1. 收集整理气象数据,包括历史气象观测数据、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等;2. 对气象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3. 利用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气象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4. 建立气象预报模型,提高预报准确率;5. 探索气象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气象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国内外气象观测站的历史气象数据、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等,整理成统一的格式,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2)气象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预处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气象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包括:① 气象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② 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③ 气象灾害的预警分析。

(4)气象预报模型建立基于气象数据分析结果,建立气象预报模型,提高预报准确率。

(5)气象数据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探讨气象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1)统计学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数据挖掘技术运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3)机器学习方法运用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气象预报模型。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doc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doc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有关问题研究韩苏明孙浩锡徐为根(江苏省气象局,南京210008)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工作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气象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象探测、信息传输与加工、预报服务、气象科研及各项管理等都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象标准化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构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气象标准化是推进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社会气象科技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业务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2004年中国气象局将发展和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列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之中,采取了筹备成立“全国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气象标准化队伍,研究了解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

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气象标准在气象装备生产、雷电防护、规范业务技术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面对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还处于相当薄弱和滞后的状态,还有大量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有待制定、修订。

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各国对标准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国把搞好技术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入WTO后的“三大战略”之一,这对气象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国家标准化建设和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结合我国气象标准化的现状和新的要求,对未来气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决策支持。

亚运志愿气象员破解“不测风云”——青少年创新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亚运志愿气象员破解“不测风云”——青少年创新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3考 察 三种 风 速 .
0 。预 报 因子 的数 为 连续 型 变 量 ,要按 照 它对 降 雨 的预 兆
来 (,) 。 以湿 度 为例 , 出一 个 界 限 , 01 化 找 当水 汽 压 大 于这
个 界 限 就把 水 汽 压值 编为 1 水 汽 压小 于这 个 界 限就 编 为 ;
亚运期 间有三种 风速 ,即 “ 道风速 ”顺 风超过 每秒 2 跑 (
五 山风 速 X( s m/ )

25 .
1 0
1 1
1 2
1 3
1 4
1 1 5 6
≥2 27
< 27 2
≥1 . 8O
< 8O 1
17 29 24 34 32 37 23 . . . . . _
自动 站 风 速 Z( s 29 29 3 26 39 37 43 29 m/ ) . . . 2 . . . . . 跑 道 风 速 Y( s m/ ) 11 13 15 07 24 2 1 2O 08 . . .
() 1 不浪 费电。 教室人走灯灭 , 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 点, 尽量少用 大功率 的 电器 , 各类充 电器充完 后及 时 拔出 , 电视 、 电脑 长 时 间不 用 就 关 闭 电源 , 家 里 的灯 泡 将

形成 了高出生率 、 低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的人 口增长态 高 势 。 口越来 越 多 , 人 需要 的土 地也 就 越多 。 于是 人们 肆 意砍

调 查 过 程
影响 亚运会 的不利 天气 有 降雨 、大风 和降温 。其 中 , 剧
烈降 温和 大风 出现 的概率 很小 ,而且 对 场馆 内 的体育 竞赛
和观众影 响不大 。所 以 ,此 次调查 着重研究 降雨 的预报 , 同

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

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

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陈正洪【摘要】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ith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loss was 70% in total loss of natural disaste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ve been largely beyond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al category, thus becoming the major concern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teorological dis- aster emergency policy research is of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due to great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n the city developm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 should base on the integr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China is just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it should take all possible extreme meteo- 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policy into consider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中国气象灾害严重,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

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

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第1章引言 (4)1.1 气象科技创新的意义 (4)1.2 预案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4)第2章气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4)2.1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4)2.2 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4)2.3 气象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5)第3章气象观测技术 (5)3.1 观测设备研发 (5)3.2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5)3.3 观测技术标准化 (5)第4章气象预报技术 (5)4.1 数值天气预报技术 (5)4.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5)4.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5)第5章气象信息化 (5)5.1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 (5)5.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5)5.3 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第6章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5)6.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 (5)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5)6.3 气象灾害防御策略 (5)第7章气候变化研究 (5)7.1 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 (5)7.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5)7.3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5)第8章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5)8.1 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与方法 (5)8.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 (5)8.3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 (5)第9章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 (5)9.1 气象卫星研发与应用 (5)9.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5)9.3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 (5)第10章气象教育与培训 (6)10.1 气象人才培养 (6)10.2 气象科普宣传 (6)10.3 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 (6)第11章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 (6)11.1 国际合作项目 (6)11.3 气象技术引进与输出 (6)第12章气象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6)12.1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6)12.2 资金投入与支持政策 (6)12.3 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实践案例 (6)第1章引言 (6)1.1 气象科技创新的意义 (6)1.2 预案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6)第2章气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7)2.1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7)2.2 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7)2.3 气象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8)第3章气象观测技术 (8)3.1 观测设备研发 (8)3.2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8)3.3 观测技术标准化 (9)第4章气象预报技术 (9)4.1 数值天气预报技术 (9)4.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10)4.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10)第5章气象信息化 (10)5.1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 (11)5.1.1 气象信息资源概述 (11)5.1.2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11)5.1.3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11)5.1.4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案例分析 (11)5.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1)5.2.1 大数据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1)5.2.2 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1)5.2.3 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11)5.3 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1)5.3.1 气象观测系统 (12)5.3.2 气象通信网络 (12)5.3.3 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12)5.3.4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12)第6章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12)6.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 (12)6.1.1 预警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 (12)6.1.2 预警模型与算法 (12)6.1.3 预警信息发布技术 (12)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2)6.2.1 灾害风险识别 (13)6.2.2 灾害风险评估 (13)6.3 气象灾害防御策略 (13)6.3.1 政策法规建设 (13)6.3.2 防御措施 (13)6.3.3 应急处置与救援 (13)6.3.4 宣传教育与培训 (13)第7章气候变化研究 (13)7.1 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 (13)7.1.1 监测手段与技术 (14)7.1.2 气候变化评估指标 (14)7.1.3 我国气候变化的监测与评估 (14)7.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14)7.2.1 自然生态系统影响 (14)7.2.2 人类社会影响 (14)7.2.3 经济领域影响 (15)7.3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5)7.3.1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15)7.3.2 生态系统适应 (15)7.3.3 经济社会适应 (15)7.3.4 城市适应 (15)第8章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16)8.1 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与方法 (16)8.1.1 云种子技术 (16)8.1.2 地面加热技术 (16)8.1.3 激光和微波技术 (16)8.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 (16)8.2.1 云种子作业技术 (16)8.2.2 地面加热作业技术 (16)8.2.3 激光和微波作业技术 (16)8.3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 (17)8.3.1 模拟试验 (17)8.3.2 实测数据对比 (17)8.3.3 经济效益评估 (17)8.3.4 社会影响评估 (17)第9章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 (17)9.1 气象卫星研发与应用 (17)9.1.1 气象卫星研发历程 (17)9.1.2 气象卫星类型及特点 (17)9.1.3 气象卫星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8)9.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8)9.2.1 遥感技术简介 (18)9.2.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8)9.3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 (18)9.3.1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方法 (19)第10章气象教育与培训 (19)10.1 气象人才培养 (19)10.1.1 高等教育 (19)10.1.2 职业教育 (19)10.1.3 研究生教育 (19)10.2 气象科普宣传 (20)10.2.1 科普宣传内容 (20)10.2.2 宣传方式 (20)10.2.3 气象科普活动 (20)10.3 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 (20)10.3.1 培训内容 (20)10.3.2 培训形式 (20)10.3.3 培训效果 (20)第11章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 (20)11.1 国际合作项目 (20)11.1.1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 (21)11.1.2 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合作项目 (21)11.1.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气象合作 (21)11.2 国际气象组织与会议 (21)11.2.1 世界气象组织(WMO) (21)11.2.2 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 (21)11.2.3 国际气象会议 (21)11.3 气象技术引进与输出 (21)11.3.1 气象技术引进 (21)11.3.2 气象技术输出 (21)第12章气象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22)12.1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22)12.2 资金投入与支持政策 (22)12.3 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实践案例 (22)好的,以下是一份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的目录:第1章引言1.1 气象科技创新的意义1.2 预案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第2章气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2.1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目标2.2 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3 气象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第3章气象观测技术3.1 观测设备研发3.2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3 观测技术标准化第4章气象预报技术4.1 数值天气预报技术4.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4.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第5章气象信息化5.1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5.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5.3 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6章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6.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6.3 气象灾害防御策略第7章气候变化研究7.1 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7.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7.3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第8章人工影响天气技术8.1 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与方法8.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8.3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第9章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9.1 气象卫星研发与应用9.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9.3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0章气象教育与培训10.1 气象人才培养10.2 气象科普宣传10.3 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第11章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11.1 国际合作项目11.2 国际气象组织与会议11.3 气象技术引进与输出第12章气象科技创新保障措施12.1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12.2 资金投入与支持政策12.3 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实践案例希望这个目录对您有所帮助。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1世纪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预估试验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1世纪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预估试验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1世纪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预估试验崔妍;江志红;陈威霖【摘要】利用1961-1990年江准流域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CM3 SRES A1B情景下模式预估资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统计降尺度方法,评估降尺度模型对当前极端降水指数的模拟能力,并对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极端降水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通过降尺度能够有效改善HadCM3对区域气候特征的模拟能力,极端降水指数气候平均态相对误差降低了30%~100%,但降尺度结果仍然在冬季存在湿偏差、夏季存在干偏差;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该区域大部分站点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强度增大,极端强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高于平均降水指数,且夏季增幅高于冬季;冬季极端降水贡献率(R95t)在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4%和25%,夏季则分别增加24%和32%.【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0(006)006【总页数】6页(P405-410)【关键词】统计降尺度;典型相关分析;极端降水;预估【作者】崔妍;江志红;陈威霖【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近年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的持续变暖,一方面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变暖导致水循环变化,强降水及极端降水事件趋于增多[1]。

江淮流域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带,是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区,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对于提高该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全球气候模式(GCM)是大尺度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的最主要研究工具,但是,由于全球模式空间分辨率一般较低,因此很难由全球气候模式直接获取区域气候变化细节特征。

村气象创新项目

村气象创新项目

村气象创新项目一、引言村庄气象是指村庄内的气候和天气情况。

了解村庄气象对于农业生产、灾害预防和生活安排都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村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象观测设施的不完善,村庄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村气象创新项目。

二、项目背景村气象创新项目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村庄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提供更准确、实时的村庄气象信息,为农业生产和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三、项目目标1. 建立村庄气象观测网络:通过部署气象观测设备,覆盖全村各个区域,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

2. 提供实时气象数据:将观测到的气象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村庄气象中心,实时更新数据,并向村民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

3. 开发气象预警系统:根据气象数据和气象模型,开发气象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村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构建村庄气象数据库:将历史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和存储,为村庄气象研究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 提供气象教育和培训:组织村民参与气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气象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四、项目实施1. 设立村庄气象中心:在村庄选址建立气象中心,配备气象观测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负责气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

2. 部署气象观测设备:在村庄的重要地点和农田中设置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温湿度计、风速仪、降雨量计等,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观测数据传输到气象中心。

3. 建立气象数据平台:开发气象数据平台,实现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存储和展示,为村民提供方便的气象查询和预报服务。

4. 开发气象预警系统:利用气象模型和历史数据,开发气象预警系统,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村民注意防护措施。

5. 组织气象教育和培训活动:定期组织村民参与气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气象科学素养,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五、项目效益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准确的气象数据和天气预报能帮助农民科学调控作物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