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差异与影响20180710

合集下载

20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 ?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完整版新老防排烟规范的对比及图文解析

完整版新老防排烟规范的对比及图文解析

新防排烟规范标准条文总结针对2018防排烟新规范的出台,现对排烟规范重点部分做如下梳理, 重重点。

今年防排烟部分的考试分值肯定会有增加的趋势。

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 统。

排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款分布表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 两个系统的总称。

防排烟系统并不是单一系统,而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红色部分是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1、防烟分区老规,防烟分区<500m2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恆边的要求净高<3m T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 亦净高<6m r防烟分区<1000m2,长边幻6m 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w60nn 走道宽度<2.5m?长边MOm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2. 挡烟垂壁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 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净高s3m,净咼1/2以上净咼>3m, 1.6m+0.1 / 争咼ZL3. 房间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跟净高有关净高<6m ,自然排烟2% ,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4、走道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①仅走道排烟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3且不小于13000CMH5. 中庭排*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 次/h 或6次/h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 ,且不小T107000CMH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白铁裔而玉□未曰士侄州吐田□玉口呵彳圭G 堆概念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完整版新老防排烟规范的对比及图文解析

完整版新老防排烟规范的对比及图文解析

新防排烟规范标准条文总结针对2018防排烟新规范的出台,现对排烟规范重点部分做如下梳理, 重重点。

今年防排烟部分的考试分值肯定会有增加的趋势。

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 统。

排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款分布表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 两个系统的总称。

防排烟系统并不是单一系统,而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红色部分是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1、防烟分区老规,防烟分区<500m2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恆边的要求净高<3m T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 亦净高<6m r防烟分区<1000m2,长边幻6m 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w60nn 走道宽度<2.5m?长边MOm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2. 挡烟垂壁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 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净高s3m,净咼1/2以上净咼>3m, 1.6m+0.1 / 争咼ZL3. 房间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跟净高有关净高<6m ,自然排烟2% ,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4、走道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①仅走道排烟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3且不小于13000CMH5. 中庭排*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 次/h 或6次/h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 ,且不小T107000CMH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白铁裔而玉□未曰士侄州吐田□玉口呵彳圭G 堆概念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重要消息: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于 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 年 08 月 01 日实施。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 )〉的通知》 (建标 [2006]77号 )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 章和 7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 号,邮政编码:610036)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防烟系统设计3.1一般规定3.2自然通风设施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排烟系统设计4.1一般规定4.2防烟分区4.3自然排烟设施4.4机械排烟设施4.5补风系统4.6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系统控制5.1防烟系统5.2排烟系统6系统施工6.1一般规定6.2进场检验6.4部件安装6.5风机安装7系统调试7.1一般规定7.2单机调试7.3联动调试8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工程验收9维护管理附录 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 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 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 D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 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 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 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总则1.0.1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

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

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摘要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现场人员逃生和消防队救援提供很大的时间保障。

本文详细解读了新出台的《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1],通过对新老规范对比方法,研究新规范对现在新建建筑的防火要求,并总结防排烟系统在未来建筑消防的领域的位置和发展趋势,对从事消防通风设计人员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防排烟技术规范;消防通风;规范研究无数火灾事实告诉我们建筑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调试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态。

新的防排烟技术规范GB51251-2017(简称新规范)已于2018年8月实施,原GB50016-2014[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老规范)中防排烟部分正文只有四五页,现在正文不含施工部分就有近30页,变化很大。

本文通过新旧规范对比,总结新规范对新建工程的要求变化,以及未来建筑领域,暖通专业在新建建筑的消防系统的重要趋势和要求。

1 新旧规范对比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区分了规范变化。

1.1 防烟分区老规范规定的防烟分区是500平,新规范中防烟分区的面积跟层高有关系,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长度要求:净高H≤3m,防烟分区≤500平,长边≤24m;3&lt;凈高H≤6m,防烟分区≤1000平,长边≤36m;净高H&gt;6m,防烟分区≤2000平,长边≤60m;且老规范规定净高大于6米不用划分防烟分区,新规范要求净高大于9米不用划分防烟分区。

1.2 挡烟垂壁老规范规定的挡烟垂壁是梁底或者吊顶下不小于500mm高的不燃体。

新规范中强调储烟仓厚度,需满足自然排烟时,20%净高高度且不小于500mm;机械排烟时,10%净高高度且不小于500mm;另外需要满足清晰高度的要求,清晰高度为空间净高减去储烟仓高度,净高≤3m,清晰高度不小于净高的一半;净高&gt;3m,清晰高度不小于1.6m+0.1x净高。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封面作者:Pan 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讨论与研究

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讨论与研究

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讨论与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确保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建筑消防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防排烟系统设计又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防排烟的主要作用是将火灾产生烟气及时排出或尽可能长时间的限制在限定范围内,防止和延缓烟气扩散,保证疏散通道不受烟气侵害,以确保建筑内人员顺利疏散。

201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新的防排烟规范相比于旧规有较大的调整,对于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更加严格,各项措施更加详细具体。

笔者根据新规范实行后设计、施工中遇到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防烟;排烟;防烟楼梯间;前室;储烟仓一、防烟系统部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对于楼梯间增加了顶部开窗要求.采用自然通风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顶部设置面积不小于1㎡的可开启外窗或洞口.考虑烟气流动规律易在顶层楼梯间聚集,设置可开启外窗或洞口可以有效的防止烟气聚集,保证有较好的疏散和救援条件.对于采用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新规要求尚应在其顶部设置不小于1㎡的固定窗,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的固定窗.本条规范是为了给灭火救援提供一个较好的条件,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不延误灭火、救援时机,在顶部设置可破拆的固定窗以及时排除火灾烟气及热量.在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不靠外墙也未出屋面的楼梯间,例如超高层的转换层核心筒、从地下车库上到首层的楼梯间等都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专家在各处宣讲的过程中提出对于不靠外墙的楼梯间应在顶部采用不小于1㎡的土建风道接至外墙将烟气引导出去.从而在此类楼梯间防烟设计时,暖通专业应提前与建筑结构协调规划好风道走向。

在此类防烟设计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问题,当设计采用土建风道引至外墙时,固定窗应设计在楼梯间内还是外墙上,不同地方的审图机构和消防局产生了分歧.有的机构认为固定窗应设置在楼梯间内,当烟气聚集时,救援人员可直接从内部破窗排除烟气.有的机构认为,固定窗应设置在外墙,由救援人员从外部破除,因为如果烟气已聚集在高位处时,在楼梯间的人员可能因为烟气无法接触到和破拆固定窗,如果烟气未进入楼梯间时就被疏散人员过早的破拆会影响楼梯间的加压送风系统使烟气更容易进入楼梯间.笔者认为当烟气能够大量的聚集在楼梯间顶部时说明加压送风系统已经无法达到防烟功能,超高层转换层的固定窗如设立在外部,救援人员从外部破拆难度较高,救援时间也有可能不及时.固定窗设立在内部时救援人员才能更及时、更有可能的采取措施破拆固定窗.笔者建议对于固定窗的设计要求规范应更细化.新规对于加压送风口的位置有了更具体的要求。

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

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

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作者:丛乐来源:《建筑与装饰》2018年第20期摘要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现场人员逃生和消防队救援提供很大的时间保障。

本文详细解读了新出台的《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1],通过对新老规范对比方法,研究新规范对现在新建建筑的防火要求,并总结防排烟系统在未来建筑消防的领域的位置和发展趋势,对从事消防通风设计人员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防排烟技术规范;消防通风;规范研究无数火灾事实告诉我们建筑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调试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态。

新的防排烟技术规范GB51251-2017(简称新规范)已于2018年8月实施,原GB50016-2014[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老规范)中防排烟部分正文只有四五页,现在正文不含施工部分就有近30页,变化很大。

本文通过新旧规范对比,总结新规范对新建工程的要求变化,以及未来建筑领域,暖通专业在新建建筑的消防系统的重要趋势和要求。

1 新旧规范对比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区分了规范变化。

1.1 防烟分区老规范规定的防烟分区是500平,新规范中防烟分区的面积跟层高有关系,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长度要求:净高H≤3m,防烟分区≤500平,长边≤24m;3<净高H≤6m,防烟分区≤1000平,长边≤36m;净高H>6m,防烟分区≤2000平,长边≤60m;且老规范规定净高大于6米不用划分防烟分区,新规范要求净高大于9米不用划分防烟分区。

1.2 挡烟垂壁老规范规定的挡烟垂壁是梁底或者吊顶下不小于500mm高的不燃体。

新规范中强调储烟仓厚度,需满足自然排烟时,20%净高高度且不小于500mm;机械排烟时,10%净高高度且不小于500mm;另外需要满足清晰高度的要求,清晰高度为空间净高减去储烟仓高度,净高≤3m,清晰高度不小于净高的一半;净高>3m,清晰高度不小于1.6m+0.1x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楼梯间送风,前室可以不送。
l 原国家规范要求部位:
• 楼梯间送风,前室可以不送。
影响:增设机房、井道及系统。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设置部位
l 新规范应设置部位:3.1.6
• 地下一层封闭楼梯间首层设置有效 面积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 通室外的疏散门时,可不设置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 。
29760 ~ 30960 0.84 ~ 0.87
33360 ~ 38640 0.93 ~ 1.07 50~100m
31200 ~ 33720 0.88 ~ 0.94
差异
风量变化
井道变化
增大至1.9~1.65 增大至2.22~1.88


增大至2.48~1.94 增大至3.05~2.04


增大至1.67~1.55 增大至1.9~1.87
l 新规范:3.3.3 增加楼梯间的直灌式加压送风方式: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 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 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两 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 高度的1/2;
2 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规 范第5.1.1条表中的送风量增加20%;
地上建筑或部位设置机械排烟系 统时,其顶部或外墙应固定窗。
l 原国家规范要求: 无规定。
影响:门窗立面有影响。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设计风量
表格法和计算法
计算法(门洞风速L1、未开启门缝隙渗漏L2、未开启送风阀漏风量L3 )
加压部位
加压风量 加压送计风算计门算数取量 值表
计算式 楼层数或位置 门开启数量
l 原国家规范:
l 未规定屋顶风机
影响:屋顶设机房可能会影响计容。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风速要求
l 新规范:3.3.7
l 原国家规范要求:
送风井(管)道应采用不燃烧 8.1.5.1 采用金属风道时, 材料制作,且内壁光滑,不应采 不应大于20m/s。 用土建井道。当采用金属管道时, 8.1.5.2 采用内表面光滑 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 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 当采用非金属材料管道时,管道 道时,不应大于15m/s。
开向前室的门总断面*1.0m/s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设计风量
表格法和计算法
• 计算法(门洞风速L1、未开启门缝隙渗漏L2、未开启送风阀漏风量L3) 。
l 门洞风速
L1 = Ak vN 1
楼梯间 ● ●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
门洞风速取值表
前室
合用前室
------

×
------

------
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
影响:井道需内衬金属风管,井道面积需扩大。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排烟)系统---固定窗设置
l 新规范:3.3.11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的楼梯间,其 顶部应设置不小于1平米的固定窗。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应在其外墙 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平米 的固定窗。
l 新规范:4.1.4
第4章 1 排烟系统水平设置要求;(4.4.1) 2 排烟系统分段设置;(4.4.2) 3 排烟道的风速、排烟防火阀的设置要求;(4.4.7、4.4.10) 4 设置补风系统的条件与要求。(4.5.1、4.5.2) 5 设计风量不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4.6.1)
第5章 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补风机的联动控制。(5.1.2、5.1.3、5.2.2) 第8章 系统投入使用的条件。(8.1.1)


增大至1.74~1.54 增大至2.06~1.93


注:1.旧规井道面积为按集团标准换算成”双扇门”,”一个出入口”情况下的井道面积。 2.按照新规强条第3.3.7条“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表中新规井道面积包含内衬金属风管所 需间隙(长短边各150mm)面积。
表 格 楼层 法 <20层
l 原国家规范要求部位:
• 楼梯间送风,前室可以不送。
l 新规范应设置部位:3.1.5.1
• 独立前室仅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 通时,可仅在楼梯间送风;当独立 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和前室应 分别送风。
l 新规范应设置部位:3.1.5.3
• 剪刀梯时,楼梯间和前室应分别送 风。
l 原国家规范要求部位:
差异
风量变化
井道变化
增大至2.84~2.22 增大至3.35~2.39


增大至2.03~1.79 倍
增大至2.4~2.17倍
4.楼梯间自然通风, 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
旧规
新规
差异
楼层 <20层 20~32层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 (m2)
22000 ~ 27000 0.35 ~ 0.51
28000 ~ 32000 0.51 ~ 0.61
------

风速取值m/s 0.7 1.0 1.2 1.2
注:1.●表示有加压送风系统;----无此项;×不送风; 2. 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通向前室或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 不应小于1.2(m/s)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设计风量
• 计算法
表格法和计算法
• (门洞风速L1、未开启门缝隙渗漏L2、未开启送风阀漏风量L3) 。


20~32层 35000 ~ 40000
0.8 ~ 0.89 50~100m 47520 ~ 54960 1.29 ~ 1.48
增大至1.36~1.38 增大至1.62~1.67


2.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
加压部位 楼层
楼梯间 <20层
合用前室
楼梯间 20~32层
合用前室
旧规
设计风量
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17 差异与影响
主要内容
1.新规强制性条文 2.防烟系统 3.排烟系统 4.补风系统 5.系统的可靠性保证 6.系统控制 7. 施工验收
新规范——强制性条文
● 强制性条文21条,分布: • 第3章 防烟:10条; • 第4章 排烟:7条; • 第5章 系统控制:3条; (加压送风机的启动要求;排烟、补风系统的控制要求) • 第8章 系统验收:1条。 (系统投入使用的条件)
20~32层
旧规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 (m2)
15000 ~ 20000 0.35 ~ 0.51
22000 ~ 27000 0.51 ~ 0.61
3.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
新规
高度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m2)
24~50m 42480 ~ 44280 1.16 ~ 1.21
50~100m 44520 ~ 48240 1.22 ~ 1.31
表 格 法
1.前室不送风,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
旧规
新规
差异
楼层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 (m2)
高度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m2)
风量变化
井道变化
<20层 25000 ~ 30000 0.57 ~ 0.8
24~50m 43320 ~ 47040 1.19 ~ 1.28

增大至1.74~1.57 增大至2.08~1.61
l 楼梯间未开启门漏风量:
1
L 2 = 0.827 ´ A ´ D P n ´ 1.25 ´ N 2
DP ——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
门洞风速与压差对照表
开启门洞风速m/s
压力差Pa
0.7
6.0
1.0
12.0
1.2
17.0
l 未开启风阀漏风量:
L3 = 0.083 ´ A f N 3
下层楼梯间门打开时的 楼梯间压力分布示意图
影响:规定了面积、间距、顶层需设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风量的分段方式
l 新规范:3.3.1
Ø 以系统负担高度划分:
公共、工业建筑: ≤50m 自然或机械方式 > 50m 机械方式
住宅建筑: ≤100m 自然或机械方式 > 100m 机械方式
l 风量查表法:以系统负担的高度决定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加压送风方式
l 新规范:3.1.3.2
l 原国家规范:
u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
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或
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 合用前室加压送风
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的防烟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
井道面积 (m2)
16000 ~ 20000 0.39 ~ 0.49
12000 ~ 16000 0.28 ~ 0.43
20000 ~ 25000 0.49 ~ 0.57
18000 ~ 22000 0.43 ~ 0.49
新规
高度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m2)
30360 ~ 33000 0.86 ~ 0.92 24~50m
u 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机械排烟量不应 小于13,000m3/h,或在走道两端(侧)均设置有效面积不小 于2m2的排烟窗且两侧排烟窗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
l 原国家规范:
8.2.2.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 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 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 8.2.2.4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 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 房间面积的2%。
高度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m2)
24~50m 50880 ~ 53640 1.38 ~ 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