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
《子夜》鉴赏

综合评价《子夜》是茅盾先生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貌的力作,也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其艺术特点如下:1.宏大严谨的结构。
《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
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以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2.心理描写大为突出,且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子夜》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
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够随着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使读者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人物形象吴荪甫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
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腕人物。
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但吴荪甫也有软弱空虚的另一面性格。
他的这一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赵伯韬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
《子夜》解读

《子夜》解读《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典范之作。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理性分析的创作方法,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纬度,从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一类小说。
茅盾无疑是此类小说的第一人和杰出代表。
他的《子夜》使左翼文学“左而不作”的批评不攻而破,极大地壮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声势和威望。
他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中外文坛公认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
《子夜》全书共19章。
小说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为主线,第17章为二人面对面斗争的高潮;第4、13、14、15、16章为工农斗争;其余各副线则以吴荪甫为中心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
《子夜》试图在囊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以及新青年儒林人物、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图景的描绘中,对中国30年代的社会进行整体关照和全方位的揭示,表现了规模宏大的史诗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独特的品格。
《子夜》中的精彩章节很多,这里节选的是第一章。
作品描写了1930年春末夏初蒋冯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转移经济危机、工农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吴荪甫的地主老爹吴老太爷逃离乡下,避难到大都市上海,因禁不起灯红酒绿的强刺激而一命呜呼。
接着第二章由吴公馆隆重的葬礼而引出大上海的“群英会”,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大型的葬礼变成了“战云密布”的五花八门的交易会。
《子夜》描写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精心构制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起落分明、杂而不乱;几条故事线索交错发展、跌宕起伏、浑然一体。
小说的第一章就显示出茅盾精于驾驭繁复事件和众多人物的高超能力,以乡巴佬吴老太爷仓皇出逃、避难上海,巧妙地展现出与乡村截然不同的都市生活图景,进而开始讲述一个置身于中国土地革命背景下的民族资本家的故事。
吴老太爷进城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不同,刘姥姥是“欣然前往”,吴老太爷是“坚决的拒绝”,“他早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结果这个冥顽不化的老地主竟不幸言中:在目睹了上海这“魔窟”的种种光怪陆离的景象后气绝身亡。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品读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王志敏 宁凤娟 河北传媒学院摘要:小说《子夜》是著名作家矛盾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而对《子夜》的叙事风格及文学价值,过去与现在戏剧化地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和认识。
实质上,《子夜》作为一部现代化政治小说,其风格与价值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合理性,也顺应政治文学的发展趋势,因而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这部长篇小说也存在“过度追求政治自由”、“创作手法失误”等诸多局限,而小说的价值与局限性相交融,进一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关键词:矛盾;《子夜》;叙事风格;文学价值;解读长篇小说《子夜》自问世以来,作者矛盾对该部作品的解释和评述是最多的,超过以往的每一部作品。
加之学术界和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诠释和认识,在矛盾所有作品中也是比较多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鲁迅曾给予《子夜》高度评价,即“左翼文学的重要成就”,而这种肯定态度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又出现全盘否定的观点,并且逐步形成一种主流思想,与此同时对小说《子夜》的争辩和评价也日渐冷落。
近年来,学术界、评论界以及研究界陆续对矛盾小说《子夜》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本文从该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详细地阐述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从而进一步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表达主旨。
《子夜》凭借其崭新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成为众多矛盾作品中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我国革命文学的掌门人翟秋白将它称赞为“中国首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并预言到“1933年在未来的文学史册上将载入《子夜》的出版记录”。
日本著名学者筱田一世还把这部小说与《尤利西斯》及《百年孤独》等世界级文学作品共同列入二十世纪十大顶级名著。
但从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评述中,小说《子夜》却被人为贬损。
学者徐循华明确指出:作者矛盾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政治风云”的叙事角度,简单且机械的思维方式,因此形成“风格单一化”、“人物观念化”、“主题渗透化”的模式,导致这部作品充满了“工具价值”。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子夜》讲解

《子夜》讲解《子夜》是现代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陈立农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展现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希望,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对《子夜》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
首先,在故事的开头,作者以冷峻的氛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凄冷的冬夜。
"弥漫着冷、寂、凄三种味",这是作者运用感官描写,通过寓言手法,直观地表达了这个冬夜的真实感受。
而主人公陈立农作为这个故事的视角人物,被塑造成了一个有着浓厚情感、具备哲学思考的形象。
紧接着,故事展开了陈立农和他的家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陈立农面对生活困境的心态。
他对窗外的萧瑟景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从而引出了对各种生活现象的反思。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陈立农眺望远处的村庄,感叹"怪事不平,怜亲亦无根",这既指出了陈立农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困境,又表达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接下来,故事逐渐展示了陈立农对于生活困境的挣扎与追求。
作者巧妙地通过对陈立农的私下行为的描写,暗示了他在逆境中的积极向上与乐观向善。
他通过默默地观察和思考,逐渐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并在行动中体现出了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
故事的高潮是陈立农开启自己的石窟之门,象征着他走出了对生活困境的封闭,迈向了新生与希望。
最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作者以一种略带神秘的方式,描述了陈立农在石窟中遇到的幻影。
幻影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带来了一些哲学性的思考。
这个部分较为抽象,需要读者通过细读并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含义。
这种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与生活的独特理解,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通过对《子夜》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表达,更是对生活与人性的思考。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寓言手法,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引发了读者们对于生活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子夜》作品解析课件

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子夜》初版封面
• • • • •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 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 一是“悲观”人生。 二是“悲剧”人生。 三是“自新”人生。
•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 三个基本特征: • 一是民族性。 • 二是批判性。 • 三是革命性。
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 一、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宏大的现实主义主题。 • 1、现实主义主题:
• 《子夜》反映了 1930 年左右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在题 材的选择上,注重时代性和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
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 在谈到写作《子夜》的创作意图时,茅盾说:“我有了 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 ,“打算通过农村 (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 较集中, 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 ) 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 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 1.《子夜》的文学史评价 • 《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 “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 学史上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 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 规模描写的作品。 • 2.《子夜》的五条线索 • 吴荪甫和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吴 荪甫与裕华丝厂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 两条副线,军阀混战和红军发展是两条 潜在线索。
• 《子夜》写作背景和动机 • 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质的大 讨论。“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 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 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 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 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当时的出路只有两条: 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 建势力妥协” 。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资料整理:江苏省姜堰中学许如斌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地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 的岁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
摘要:本文通过对作家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子夜的分析,总结出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现实主义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
关键词:典型背景;典型人物;现实依据
作者简介:王子文(1996-),女,汉族,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一、典型背景下的典型人物
(一)时代背景与工业文明
小说将时间定位于2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农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重要时期,工商业阶层也逐渐成为一支力量强大的队伍与知识分子、军人、士绅、农民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走向的动力源。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机械派”认为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只是残余。
而左翼力量则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对吴荪甫这一工业文明代表的描写,成功地刻画
了这一艺术典型,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二)动荡的农村与中原战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正值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位大将各占一方,发生了一场新军阀的混战,为躲避战乱,吴荪甫的父亲,遵循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由乡下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然而在当时社会,传统已逐渐走向崩溃。
吴荪甫在农村的家产也很殷实,但农村却因战争混乱,最终固守传统的老太爷因接受不了“新潮”的上海脑溢血而死。
作者这种对农村情况的侧面点染及其对战争的描写正是他全面、细致、多侧面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体现,使得时代背景更加具体,令人信服。
二、艺术形象的叙述与刻画
(一)封建道德的溃败
在当时社会,传统的道德伦理已被众人抛之脑后。
《子夜》中的一幕幕,无一不是传统封建道德在生活中溃败下来的体现。
然而,我认为这种封建思想的崩溃,正是人们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解放人性的一种体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
作者客观地叙述一幕幕事实,使得艺术典型真实地再现在我们面前,利用朴素的语言和事件,构成现实主
义的外部特征。
(二)用细节描绘出丑恶的人性
《子夜》的世界中,人性也是逐渐堕落的,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惠芳和阿宣在来到上海后都发生了性格上的改变。
阿宣控制不住自己而去偷看一个个暴露的女性肉体。
《子夜》中有两位十分有名的交际花,徐曼丽和刘玉英。
徐曼丽是职业型的交际花,她出卖肉体取悦男人,以赢得金钱,利益。
她会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中在弹子房里与各种各样的男人“死的跳舞”,她曾是赵伯韬的情妇,最后却和吴荪甫做起了朋友来。
刘玉英,年轻的寡妇,本来是吴荪甫收买的内线,却为了金钱两头接应,当成了“谍中谍”在紧要关头背叛了吴荪甫。
冯眉卿其实也是一样。
她只有17岁,却在父亲的劝说下探听赵伯韬的秘密,给她做了情妇。
这样的现象其实在现代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趋炎附势的人随处可见人性的堕落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举手投足间,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间展露无遗,这样真实而细腻地刻画,也正是《子夜》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
三、民族工?I发展这一客观事实
在当时社会,农村为城市输送大量的原料和劳动
力,经过城市的生产,商品又回到农村,这样的产业链条在受到外国资本入侵之前是十分和谐的,吴荪甫在乡下也拥有许多产业,当铺、钱庄、油坊、电厂。
但工业化,城市化吸引了大批地主来到上海这个异常巨大的交易港湾。
可是外国原料高昂的价格,国人对国货没有过多的热情,商家之间为了金钱而恶性竞争,政府在当时还没有大力支持民族工业,诸多原因,使贸易的秩序被破坏,社会的秩序被破坏。
当然,金钱对于军队也有莫大的吸引力。
赵伯韬在一开始时想与荪甫一起搞公债,声称,可以用三十万让西北军后退三十里,一万一里。
这是荒唐的吗?其实并不是,由冯玉祥带领的西北军可以说在中原大战时期是资金最为贫乏的一支军队了,甚至在受到蒋介石打击后,冯玉祥要靠阎锡山的收留来维持军队。
在《子夜》中金钱的力量被放大,各色的商人、官员、公务员、企业家都为了金钱费劲心急。
他们需要金钱于是便费劲各种心机延迟贷款。
而拥有金钱的人就想要更多的钱,用力地去榨干人民身上的血汗。
吴荪甫收买了姚金凤作为罢工女工中的亲信。
运用计谋使她重新受到大家的信任。
纵观现代生活,其实货币间的战火从来没有停息过。
商人们追逐名利的路也从来没有休止过。
他们彼
此竞争者发展着,努力地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他们的手段更加的儒雅,他们的方式更加的“高尚”可是,这些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的社会会不会就像作品中描述的一样。
没有道德伦理,人类自甘堕落,纸醉金迷而不自知,每个人都是金钱的傀儡,都被各种各样的利益束缚着。
我们的未来看似光明一片,实则每个人都迷茫着,人们纷纷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终日惶惶。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这样一个吴荪甫,既渴望冒险又软弱得想要安分起来。
每日的我们都活在战争中,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金钱,名利,自由,还是其他的追求,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战斗着。
以社会,历史条件,中原战争,民族工业的发展为背景而创作的《子夜》确实是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典型。
在讲述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为我们再现了一场生活中的战争。
吴荪甫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那我们呢?生活中的战争无处不在,我们的战争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1]龙斯玮.浅谈《子夜》的艺术特色[J].文学研究,2015年第19期:20-24.
[2]胡赤兵.论矛盾《子夜》中的颓废色彩[J].贵州民
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80-83.
[3]刘畅.《子夜》的另一种解读[J].重庆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06年3月: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