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
《子夜》鉴赏

综合评价《子夜》是茅盾先生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貌的力作,也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其艺术特点如下:1.宏大严谨的结构。
《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
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以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2.心理描写大为突出,且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子夜》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
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够随着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使读者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人物形象吴荪甫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
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腕人物。
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但吴荪甫也有软弱空虚的另一面性格。
他的这一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赵伯韬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赏析【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又《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
“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
”(《说诗晬语》卷下)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
”(《唐诗别裁集》卷二)【总案】《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爱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
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
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
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战争,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平生活的愿望。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
诗的语言自然洗炼,格调清丽婉转,具有浓厚的乐府民歌的风味。
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解读

《子夜》解读《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典范之作。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理性分析的创作方法,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纬度,从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一类小说。
茅盾无疑是此类小说的第一人和杰出代表。
他的《子夜》使左翼文学“左而不作”的批评不攻而破,极大地壮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声势和威望。
他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中外文坛公认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
《子夜》全书共19章。
小说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为主线,第17章为二人面对面斗争的高潮;第4、13、14、15、16章为工农斗争;其余各副线则以吴荪甫为中心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
《子夜》试图在囊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以及新青年儒林人物、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图景的描绘中,对中国30年代的社会进行整体关照和全方位的揭示,表现了规模宏大的史诗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独特的品格。
《子夜》中的精彩章节很多,这里节选的是第一章。
作品描写了1930年春末夏初蒋冯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转移经济危机、工农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吴荪甫的地主老爹吴老太爷逃离乡下,避难到大都市上海,因禁不起灯红酒绿的强刺激而一命呜呼。
接着第二章由吴公馆隆重的葬礼而引出大上海的“群英会”,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大型的葬礼变成了“战云密布”的五花八门的交易会。
《子夜》描写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精心构制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起落分明、杂而不乱;几条故事线索交错发展、跌宕起伏、浑然一体。
小说的第一章就显示出茅盾精于驾驭繁复事件和众多人物的高超能力,以乡巴佬吴老太爷仓皇出逃、避难上海,巧妙地展现出与乡村截然不同的都市生活图景,进而开始讲述一个置身于中国土地革命背景下的民族资本家的故事。
吴老太爷进城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不同,刘姥姥是“欣然前往”,吴老太爷是“坚决的拒绝”,“他早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结果这个冥顽不化的老地主竟不幸言中:在目睹了上海这“魔窟”的种种光怪陆离的景象后气绝身亡。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品读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王志敏 宁凤娟 河北传媒学院摘要:小说《子夜》是著名作家矛盾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而对《子夜》的叙事风格及文学价值,过去与现在戏剧化地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和认识。
实质上,《子夜》作为一部现代化政治小说,其风格与价值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合理性,也顺应政治文学的发展趋势,因而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这部长篇小说也存在“过度追求政治自由”、“创作手法失误”等诸多局限,而小说的价值与局限性相交融,进一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关键词:矛盾;《子夜》;叙事风格;文学价值;解读长篇小说《子夜》自问世以来,作者矛盾对该部作品的解释和评述是最多的,超过以往的每一部作品。
加之学术界和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诠释和认识,在矛盾所有作品中也是比较多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鲁迅曾给予《子夜》高度评价,即“左翼文学的重要成就”,而这种肯定态度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又出现全盘否定的观点,并且逐步形成一种主流思想,与此同时对小说《子夜》的争辩和评价也日渐冷落。
近年来,学术界、评论界以及研究界陆续对矛盾小说《子夜》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本文从该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详细地阐述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从而进一步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表达主旨。
《子夜》凭借其崭新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成为众多矛盾作品中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我国革命文学的掌门人翟秋白将它称赞为“中国首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并预言到“1933年在未来的文学史册上将载入《子夜》的出版记录”。
日本著名学者筱田一世还把这部小说与《尤利西斯》及《百年孤独》等世界级文学作品共同列入二十世纪十大顶级名著。
但从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评述中,小说《子夜》却被人为贬损。
学者徐循华明确指出:作者矛盾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政治风云”的叙事角度,简单且机械的思维方式,因此形成“风格单一化”、“人物观念化”、“主题渗透化”的模式,导致这部作品充满了“工具价值”。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子夜吴歌·冬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子夜》讲解

《子夜》讲解《子夜》是现代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陈立农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展现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希望,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对《子夜》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
首先,在故事的开头,作者以冷峻的氛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凄冷的冬夜。
"弥漫着冷、寂、凄三种味",这是作者运用感官描写,通过寓言手法,直观地表达了这个冬夜的真实感受。
而主人公陈立农作为这个故事的视角人物,被塑造成了一个有着浓厚情感、具备哲学思考的形象。
紧接着,故事展开了陈立农和他的家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陈立农面对生活困境的心态。
他对窗外的萧瑟景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从而引出了对各种生活现象的反思。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陈立农眺望远处的村庄,感叹"怪事不平,怜亲亦无根",这既指出了陈立农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困境,又表达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接下来,故事逐渐展示了陈立农对于生活困境的挣扎与追求。
作者巧妙地通过对陈立农的私下行为的描写,暗示了他在逆境中的积极向上与乐观向善。
他通过默默地观察和思考,逐渐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并在行动中体现出了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
故事的高潮是陈立农开启自己的石窟之门,象征着他走出了对生活困境的封闭,迈向了新生与希望。
最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作者以一种略带神秘的方式,描述了陈立农在石窟中遇到的幻影。
幻影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带来了一些哲学性的思考。
这个部分较为抽象,需要读者通过细读并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含义。
这种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与生活的独特理解,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通过对《子夜》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表达,更是对生活与人性的思考。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寓言手法,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引发了读者们对于生活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子夜》作品解析课件

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子夜》初版封面
• • • • •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 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 一是“悲观”人生。 二是“悲剧”人生。 三是“自新”人生。
•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 三个基本特征: • 一是民族性。 • 二是批判性。 • 三是革命性。
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 一、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宏大的现实主义主题。 • 1、现实主义主题:
• 《子夜》反映了 1930 年左右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在题 材的选择上,注重时代性和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
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 在谈到写作《子夜》的创作意图时,茅盾说:“我有了 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 ,“打算通过农村 (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 较集中, 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 ) 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 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 1.《子夜》的文学史评价 • 《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 “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 学史上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 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 规模描写的作品。 • 2.《子夜》的五条线索 • 吴荪甫和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吴 荪甫与裕华丝厂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 两条副线,军阀混战和红军发展是两条 潜在线索。
• 《子夜》写作背景和动机 • 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质的大 讨论。“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 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 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 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 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当时的出路只有两条: 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 建势力妥协” 。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资料整理:江苏省姜堰中学许如斌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地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 的岁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小说情节
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 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 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 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 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 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 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 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 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 发展的。
.
10
作品评论
•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 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吴 宓
•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 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 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子夜〉 与国货年》
•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地描写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小说,比较深刻地描写了国内 当时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赵遐秋
•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另一种城市文学的代表— —表现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命运以及老北京的 风俗民情。
.
2
子夜
茅盾
.
3
茅盾简介
•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 动家。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是 他常用的笔名。
•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
.
1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历程
• 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新感觉派是中国都 市文学的开拓者——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 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发展。
•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文 学最早的代表——以都市中阶级的对立、人与人 之间的对立、斗争,来表现光怪陆离、急剧变化 和发展的城市社会。
•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在这短短的时 间内,当时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 斗阶级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四是处于三座大山 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起义。
.
7
• 茅盾在创作《子夜》时,原计划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 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的敌人力量比较集中而且比较强大)两 者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因此, 他希望在小说中通过对现代都市畸形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进行 全面剖析入手,力求绘制出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宏 大图景。茅盾给自己列的写作提纲中,也明确指出小说要表现出 三个方面情势:“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 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 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此引起工人阶 级的经济和政治的斗争;三、当时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 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从而形象地呈现对当时社 会进行深刻分析的意图。
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
4
茅盾简介
• 除长篇小说《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 《动摇》《追求》3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 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 家铺子》。
• 由于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茅盾被 誉为“20世纪中国的巴尔扎克”。
.
5
茅盾的手稿
.
6
茅盾与《子夜》
• 《子夜》是茅盾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代表作,是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小说 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深刻揭示了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
.
12
片段
•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 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 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 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 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 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 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 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 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 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 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 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
9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由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 缓慢转型,工商阶级也逐渐成为新兴的阶层之一。 他们与知识阶层、军人阶层以及中国社会原有的 士绅、官僚、农民等阶层,共同构成了左右中国 现代文化格局和走向的动力群体。然而作为中国 现代社会与现代中国人生活与心灵世界反映的现 代文学,对此却很少涉及。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子夜》就具有了特殊的历史与审美价值。
.
8
• 据茅盾在回忆录中介绍,那时他经常到表叔卢学博的
公馆去,因为卢公馆的客人中,除银行家外,也有南京政 府方面的人,要打听政局的消息,卢公馆是个能有所收获 的地方。在卢公馆,他听说做公债投机的人曾以30万元买 通冯玉祥部队,在津浦线上北退30里,这成为他后来写 《子夜》的材料之一。与此同时,他还走访了先前在卢公 馆遇到的同乡、亲戚、故旧,了解到许多新的情况。为了 写好丝厂和火柴厂的民族资本家,他再一次去丝厂、火柴 厂参观、走访。由于小说中要写到公债投机,茅盾找朋友 带他进入华商证券交易所实地观察。此外,茅盾还经常从 党内的朋友处得到苏区的消息:南方各省的苏维埃红色政 权正蓬勃发展。随着准备工作的愈益深入,他意识到自己 将创作的这部小说意义十分重大。
.
13
•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 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 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 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 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 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 —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 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 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 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 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 满了轰,轰,轰!轧,轧,轧! 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