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两篇赋都融合了诗情和哲理,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思考。
XXX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描述,引发了对生命、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在文中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XXX”的名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这种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使得两篇赋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有哲学深度。
二、两文的不同点
1、主题不同:
前赤壁赋以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为主题,表现了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而后赤壁赋则以冬夜江岸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为主题,通过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表达了对超脱尘俗的向往和追求。
两篇赋的主题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XXX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而后赤壁赋则以自我陶醉和梦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两篇赋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充满了诗情和哲理,体现了XXX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文笔风格不同:
前赤壁赋以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生命的热爱;而后赤壁赋则以悲凉萧瑟的笔触,描绘了冬夜江岸的荒凉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使人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对超脱尘俗的向往。
两篇赋的文笔风格不同,但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和诗意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赋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全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饱满感受和战争中的豪情壮志。
本文将对《赤壁赋》的前后部分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赤壁赋》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描绘了赤壁以及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中间部分以人物描写和叙事为主,主要是描述了战争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人物的行为举止。
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赤壁之战的评述和感慨,展示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和感慨。
前后两部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从内容上来看,《赤壁赋》的前部主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了赤壁的自然景观。
苏轼通过对赤壁的山峰、瘦柏、归骑、浔阳江等景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而后部则是通过对战争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烽烟和人物的悲壮。
前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带给读者一种纯粹的美感;而后部则是对战争的描写,带给读者一种严酷的现实感。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赤壁赋》的前部采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情感。
譬如“如牧童之山上,驱疴而归者也”,这样的表述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感觉,仿佛自然与人类是和平共处的。
而后部则以叙事和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名词,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人物的奋斗。
例如“舰队喷空,火炮雨替;聚兵短亭,死地力战”等句子,使人们不能不为这场战争所震撼。
对比《赤壁赋》的前后两部分,可以发现前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传达美的感受,后部分则以叙事和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
两者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战争的深刻感悟。
这种对比使整篇赋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是《赤壁赋》这一经典之作的独特之处,也正是使《赤壁赋》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
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
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
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
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
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
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
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
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
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
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前后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期间。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曾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被选入中学高中语文课本,《后赤壁赋》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
总的说来,《后赤壁赋》无论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主要通过写主客夜游赤壁所见之景,所做之事(饮酒、吹箫),从而引发主客对人生的感慨。
月夜秋水景色很美,酒也喝的高兴,为什么客人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呢?客人对人生的感慨。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一代枭雄,而现在又在哪里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普通人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们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得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托遗响于悲风”,客人解释了箫声悲凉的原因。
苏子的感慨。
苏轼听了客人的话后,对客人说了一些宽慰的话,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万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无穷无尽的长江。
所以不必“哀吾生之须臾”!表达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本文写景,抒情,议论高度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议论说理为主。
那么《后赤壁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
《后赤壁赋》先交代泛游赤壁之前的准备,然后主要写了夜游赤壁之景,写景之后有一神来之笔:“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的拉长声音叫着,掠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最后苏子在梦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表达了苏子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篇赋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友情和爱情的领悟和感悟。
下面对两篇赋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和情感表达《前赤壁赋》主题明确,以赤壁之战为契机,通过对壮士们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坚定意志、豪情壮志和品格高尚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赋文情感高昂,气势磅礴,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与壮烈,表现出汉臣并肩作战,驱敌于千里之外的大无畏精神。
而《后赤壁赋》则以赤壁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友情爱情的深刻认识。
赋文情感细腻,含蓄深沉,作者通过缅怀已逝的友人,写出了知音难寻,珍惜友情和爱情的深情感受,并把这种情感寄托于自然,寄托于大地、山水、空气和风雨。
二、艺术手法和形象描绘《前赤壁赋》以雄浑豪迈的语言,生动丰富的修辞以及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大无畏的精神,赋文形象鲜明,气势恢宏。
几处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羽檄系三峡,烽火绕九江”,“壮士神妙,或可列传”等,增强了赋文的讽刺效果。
同时,杜甫也在描写这些英勇的将士时通过抒发对死亡和消逝的淋漓认识表达出对生命与时光的深刻思索。
相比之下,《后赤壁赋》以幽远悠远的意境,细腻婉约的语言和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缅怀故友、思考人生、感悟自然的心路历程。
赋文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通篇富有音律感和节律感。
饱含深情的描摹自然的美,如“寒猨饮泉,夜猿啼岸”,“龙虾垂石,鳖鼍搏泉”,“飞湍瀑流争喧豗”等,让人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美。
三、文化传承和价值取向《前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英雄壮士及其战场精神的赞美和推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族精神”的主题。
赋文中的壮士形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以此表达了中华民族强大、伟大的精神。
《后赤壁赋》的价值取向则更加重视情感和人文关怀,表现出作者对人际关系、家园情结、自由自在的生命态度的思考。
赋文通过咏叹自然风光,抒发对友情、爱情、人生的感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言】《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
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注释】①壬戌(rén xū):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后《赤壁赋》诗词赏析

后《赤壁赋》诗词赏析
后《赤壁赋》诗词赏析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
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
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
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
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
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种虚无消极的思想当然不足为训,但是在写作方法上却也告诉我们,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不同的情景,同一主题的文章才能各具特色。
以上有别于前篇的各点,正是本篇的艺术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摘要]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先后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与朋友在游黄州赤壁时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中主要从情境创设方面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苏轼《赤壁赋》情景
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
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
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
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
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
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
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
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
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
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
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
作者采取了“全知全能”视角将情景完整的一一展现出来使我们感觉对故事的嫩荣了然于心。
总而言之,苏轼所“赋”之赤壁从异景、异情、异样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呈现出这两篇赋给人的美妙之感。
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并以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透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讨论表现出作者开朗的胸襟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文章通篇以景来贯穿,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和议论。
以风、月之景开卷并在文中反复出现风、月形象。
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
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逝了心中的感伤。
景物的反复穿插不但没有给人丝毫重复拖沓的感觉还在表现人物悲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达到了诗情画意和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前《赤壁赋》写泛舟所见,让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纯净。
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晕染,那茫茫的江水、雾气、夜空就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让人不由陶醉其中。
文中开头先描绘出的宁静的自然画面,接下来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手法。
从宇宙变化说到人生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人生短暂天地不变自然可悲;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又与我同生万物又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
天地间物各有主正如“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从而看淡人世间所有的荣辱、忧乐以及得失。
文章最后作者感慨到大自然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后《赤壁赋》较于前《赤壁赋》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只过了短短三个月依然是赤壁下的清风明月,境界已大不同,深深的流露出悲观凄凉的心境。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凄凉已不同于前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空灵意境。
而作者“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神仙般的感觉已不复存在,而“江山之不可复识矣”更为此次出游奠定了凄冷的基调。
全文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了泛游之前的活动,短短的几行文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第二层次纯粹写景的只有寥寥几句却写出赤壁的陡峭山高而空清月小的初冬夜景,作者写出了主客弃舟攀崖夜游赤壁的意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境界高远。
当作者独自一人登上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
文章还写了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西去使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
第三层在“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达了作者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本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但都无济于事并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增添新的哀痛。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
总之,后文重在叙事写景,与前文相比较,后文略显虚无飘渺表现出更多的遗弃尘世的思想。
总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有振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笔间不经意间流露出那种浓郁的感伤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心绪的自然流露是真诚的,不像宋代其他士大夫所描绘的闲愁那样的矫揉造作。
从人们对前后《赤壁赋》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中便可知晓其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耀眼的光彩。
然而它们在情景方面的造诣很少有人提及实在可惜,学人在此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以及很深邃的探究和注意。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傅东华.文学百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 (美)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