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赵子昂行书前后赤壁赋

合集下载

赤壁赋原文书法作品欣赏

赤壁赋原文书法作品欣赏

赤壁赋原文书法作品欣赏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此卷行楷书《赤壁赋》,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1.气韵之美:此书法作品,首观气韵。

笔墨间流淌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文化积淀,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2.结构之美:再看结构,字形结构严谨,笔画的分布与搭配恰到好处。

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姿态,却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3.线条之美:线条流畅自然,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既有硬朗的骨架,又有柔韧的肉身,每一笔都凝聚着书法家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与高超技艺。

4.章法之美:章法布局更是独具匠心,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疏密有致,层次分明。

整体看来,既有动态的灵动感,又有静态的安稳感。

5.意境之美:此书法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的文学思想,更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意境。

观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那种对人生、对自然的深深感慨。

总之,这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更展现了书法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对书法的独到理解。

高清字帖文征明小楷《赤壁赋、后赤壁赋》

高清字帖文征明小楷《赤壁赋、后赤壁赋》

高清字帖文征明小楷《赤壁赋、后赤壁赋》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书画家。

初名璧,以学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衡山居士。

斋名停
云馆。

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文徵明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

他的书法初师李应桢,后学宋元,又上溯晋、唐,博取精华,为集古之大成者。

楷、行、草、隶诸体皆佳,尤精小楷,人称有“二王”风骨。

其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名人字帖】文征明行书《赤壁赋》

【名人字帖】文征明行书《赤壁赋》

【名⼈字帖】⽂征明⾏书《⾚壁赋》原⽂地址:⽂征明⾏书《⾚壁赋》作者:壬戌之秋,七⽉既望,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

清风徐来,⽔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

⽩露横江,⽔光接天。

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飘飘乎如遗世独⽴,⽻化⽽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之嫠妇。

苏⼦愀然,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东望武昌。

⼭川相缪,郁乎苍苍,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驾⼀叶之扁⾈,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

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客亦知夫⽔与⽉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盖将⾃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吾之所有,虽⼀毫⽽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 客喜⽽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中,不知东⽅之既⽩。

《后⾚壁赋》原⽂是岁⼗⽉之望,步⾃雪堂,将归于临皋。

⼆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叶尽脱,⼈影在地,仰见明⽉,顾⽽乐之,⾏歌相答。

已⽽叹⽈:“有客⽆酒,有酒⽆肴,⽉⽩风清,如此良夜何!”客⽈:“今者薄暮,举⽹得鱼,巨⼝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前赤壁赋全文

前赤壁赋全文

北宋苏轼行楷书。

素笺墨迹卷。

纵23.9公分,橫258公分。

字共六十六行。

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

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

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译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太空
御:驾
脱离人世
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江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浩浩荡荡的,我就觉得像在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飘飘悠悠的,就像是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
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便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应和起来。箫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一根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箫声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一会儿
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 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白茫茫的水汽。

笼罩。
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往。
指广阔的江面。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
同“凭”乘。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赤壁赋》的原文及翻译

《赤壁赋》的原文及翻译

《赤壁赋》的原文及翻译《赤壁赋》的原文及翻译导语:《赤壁赋》咏古物感叹人生,写了诗人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赤壁赋》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书法赏析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赤壁赋》书法的一些赏析:
1. 气韵生动:苏轼的书法注重气韵的生动,他的字形虽然向右上方倾斜,但整体上却有一种动态平衡的感觉。

这种气韵生动的特点,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2. 笔法丰富:苏轼的书法笔法丰富,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来表现不同的字形和意境。

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行书的流畅,也有楷书的端庄,更有草书的狂放。

这种丰富的笔法运用,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结构严谨:苏轼的书法结构严谨,他的字形虽然向右上方倾斜,但整体上却有一种对称和谐的感觉。

他的字形大小、笔画粗细、结构比例等都非常严谨,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 意境深远:苏轼的书法意境深远,他的字形和意境相互呼应,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这种深远的意境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总之,《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誉。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