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赵子昂行书烟江叠嶂图诗卷
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卷两本辨伪

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卷两本辨伪作者:钟银兰来源:《书与画》2019年第01期日本古原宏伸编著的《董其昌的书画》(二玄社出版)一书中,有一幅《烟江叠嶂图》卷,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董其昌的同名图卷,經过比较,两卷的质地、尺寸、构图、题识基本一致。
究竟孰真孰伪,或倶真倶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上海博物馆所藏图卷(以下简称“上本”)为绢本,水墨画,纵30.5厘米,横156.4厘米,卷首有董其昌楷书录苏轼题王定国所藏王诜《烟江叠嶂图》长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枳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壁(苏轼诗无“壁”字,为董其昌误写,两本相同),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处得此本,点缀豪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置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雅(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昼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诗后有行书自跋:“右东坡先生题王晋卿画,晋卿亦有和歌,语特奇丽,东坡为再和之。
意当时晋卿必自画二三本,不独为王定国藏也,今皆不传,亦无复抚本在人间。
虽王元美所自题家藏《烟江图》,亦目(此目字有“自”改“目”的痕迹)以为舆诗意无取,知非真矣。
余从嘉禾项氏见晋卿《瀛山图》,笔法似李营丘,而设色似李思训,脱去画史习气,惜项氏本不戒于火,已归天上,晋卿迹遂同《广陵散》矣。
今为想象其意作《烟江叠嶂图》,于时秋也,辄从秋景,于所谓‘春风摇江天漠漠’等语,存而弗论矣。
旧作此卷与跋,不曾着款,甲寅腊月重题,盖十年事矣,其昌。
”文末钤“其昌”白文连珠方印。
台北故宫傅物院所藏图卷(以下简称“台本”)亦为绢本,水墨画,纵30.7厘米,横141.4厘米。
王诜《烟江叠嶂图》赏析

王诜《烟江叠嶂图》赏析作者:胡立芹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6期摘要:宋代是中国文艺史上继唐朝之后的有一次高峰,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书法、绘画、诗词、散文……无不绚烂出彩、光耀艺林。
像欧阳询、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不胜枚举的艺坛圣手随之进入研究者视野,并结出累累硕果。
然而,与苏轼密切交往、备受称许的王诜时至今日尚未引学界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王诜;烟江叠嶂图;绘画一、王诜简介王诜,中国北宋画家。
字晋卿,祖籍太原,后定居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王诜出身贵族,是宋初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神宗熙宁二年(1069)娶英宗女蜀国公主,被授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任利州防御使。
王诜喜爱诗文书画,与苏轼、黄庭坚等人相往还。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以诗讥讽新政遭贬,王诜亦受牵连,翌年,蜀国公主病故,王诜因此受到神宗责斥,被贬于均州。
赵佶即位前为端王时亦与王诜过从甚密。
王诜以贵族身份热衷于诗文书画,成为当时艺术活动中的中心人物之一。
王诜富收藏,筑有宝绘堂藏古今法书名画,又延纳韩拙等画家相与鉴赏,常悬李成、范宽画加以评鉴,谓李成“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画则“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喻二者为“一文一武”。
王诜颇具眼力,是北宋重要收藏鉴赏家。
二、《烟江叠嶂图》画题的含义与用途查阅相关的文献及现存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信息,可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有一副五代南唐巨然的《烟江叠嶂图》但其原名是否即此,已无从得知。
而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之名却有着铁证:无论是其好友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的题画诗,还是在宋徽宗亲自主持的《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均有明确提及。
因而可说,王诜在中国画史上首次创造了“烟江叠嶂”这一画题,并进行着不同风格、不同形制、和不同母题的同题创作。
此画题的含义是在苏轼与王诜对王诜所做的青绿本和水墨本的《烟江叠嶂图》的唱和诗中确立下来的。
画作是表现隐逸主题的山水画,但不是超然物外豁达放逸的“真隐”而是理想抱负无法达到后的,暂且心灵缓释和对更高目标的坐望——“隐于朝”,而不仅仅是“隐于市”。
张大千名作《烟江叠嶂图》 六十年来首次亮相杭城

艺术品知识张大千名作《烟江叠嶂图》。
李梦清摄中新网杭州12月16日电(记者汪恩民实习生李梦清)12月16日,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罕见大幅绢本山水画《烟江叠嶂图》亮相杭城,记者了解到,这是此画六十余年来的首次露面。
16日,朵云轩2012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精品在杭州西湖边进行预展,张大千的《烟江叠嶂图》作为重中之重亮相。
此外,还有徐悲鸿的《红叶双鹊》、吴湖帆的《临五牛图卷》、朱耷的《墨荷图》等名作展出。
张大千,四川内江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朵云轩拍卖会主管邵峰介绍,《烟江叠嶂图》是张大千毕生创作中少见的绢本山水代表作,此画于1948年初春完成。
当时张大千50岁左右,正处于在创作高峰期。
“就目前所知道的,张大千的绢本山水画,在中年鼎盛期仅画过两幅。
”邵峰说。
绢本画是宋代院体派的典型,以其难度之高,数量之少而备受珍视。
而此画的罕见之处,还在于它的流传有绪,且少为人知。
据了解,此画当年由近代中国的实业巨子无锡荣氏家族购藏。
荣家在上海经营棉纺业和面粉加工,经商之余,对张大千作品情有独钟,号称“珍藏大千精品二十七帧”,是张大千的“铁杆粉丝”。
此画后来转给上海一家著名的书画经营机构收藏,作为镇库之宝,一放就是数十年,这次展出是六十余年来的首次亮相。
据悉,朵云轩2012年秋拍会将于12月27日~30日在上海举行,此次拍卖会汇聚了三千余件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书画、油画、古玩艺术品。
(完)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书法作家名字及作品

史上35名著名书法家及代表作1、李斯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其风格刚柔并济、圆浑挺拔,对汉字的标准化、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
李斯《峄山刻石》2、蔡邕字,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开封)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
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
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东汉灵帝好书法,于是书法名家辈出,以蔡邕为第一。
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其笔迹流传至今日的,有《郭桂宗碑》与《西狭颂》等。
蔡邕《熹平石经》3、张芝字,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生年不详,字伯英。
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传说他曾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逸话。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终年帖》4、钟繇字,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人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秦汉以来第一人。
他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
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流传下来的笔迹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
以《宣示表》为最佳。
钟繇《宣示表》书法是晋代特色之一,非常精工而巧妙。
魏晋一代,文采风流,所以才产生了卫夫人这位著名的女性书法家。
5、卫夫人字,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
37件书画国宝

37件书画国宝自2002年开始,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珍贵文物,也向世界正式宣称:这些文物是我们的国宝,在国内可以展示,但绝不可以出国出境!书画类禁止出国(境)展览珍贵文物公布于2012年,包括了17副书法作品和20副绘画作品,这其中就包括镇国之宝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珍贵文物:书法类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西晋,陆机,纸本墨迹,手卷,帖文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平复帖》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书法作品,共9行84字,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陆机《平复帖》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
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章草书。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启功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
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
临西复来,威仪详跱。
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
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
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东晋,王珣,纸本墨迹,手卷,原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伯远帖》,原为东晋王珣书以行书写的一封信,5行共47字。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
被称为天下第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
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重江叠嶂图 赏析

重江叠嶂图赏析重江叠嶂图是一幅以明代米芾与其弟子黄公望的《往事年谱图》为原型创作的图画,一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长卷山水画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山水画中艺术地位最高的画作之一。
《重江叠嶂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一件历史文化的瑰宝。
《重江叠嶂图》是由明代黄公望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杭州创作而成,它以重江两岸数百公里的秀美风光为景,用泼墨挥洒的艺术手法,笔触淋漓勾勒出一幅横跨重江的幅面,画中水、山、云、桥、船,以及当时重江沿岸的人文景观,犹如一幅大江蔚蓝的美丽图卷。
《重江叠嶂图》的特点融合了古典山水画的传统特色和早期新兴的派别形式,把传统的绘画技法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完美结合.画面的气势宏大、广阔,在展现磅礴气势时又不失精细的细节,表现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早期新兴画派的特点。
从画面上来看,《重江叠嶂图》采用自然的线条,比例恰当,水山相映,曲折灵动,构图精妙.水墨的笔触清新自然,泼墨挥洒,凝练飘逸,脱俗内敛;笔墨宏大,毫不矫情,且带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结构严谨,疏密有致,笔触顺滑,虚实相间,神韵和其艺术融合完美。
《重江叠嶂图》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它体现了古今中外艺术家们创作山水画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明代米芾与其弟子黄公望在山水画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反映了当时重江沿岸景观的美,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是一件历史文化的瑰宝。
众所周知,重江叠嶂图早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就被完成,被众多藏家视为极品,自此它便成为众多收藏家和藏家觊觎的珍贵藏品。
尤其是现代人对重江叠嶂图的热爱更是不减当年,其作品更是受到众多收藏家的极大垂青,重江叠嶂图已经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件古典山水画中的瑰宝,也是全世界艺术收藏家不可多得的精品。
《重江叠嶂图》的陈列在馆内被重新布置,使观赏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观赏这件珍贵的艺术瑰宝:通过这幅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演变历史,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文徵明大山水《烟江叠嶂图》

⽂徵明⼤⼭⽔《烟江叠嶂图》⼤⼭⽔《烟江叠嶂图》衡⼭仰⽌——⽂徵明特展观后感(⼆) 烟江叠嶂图 □林家治 ⽂徵明的《烟江叠嶂图》(如图):绘制于1508年,时年39岁,纸本,墨笔,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特展中最⼤的⼭⽔画了。
⽂徵明精于⼭⽔画,但如此巨幅的⼭⽔画,我还是⾸次见到。
由于没有标出具体的尺幅,我只得⽤⼿粗略丈量,这幅巨作纵约40多厘⽶,横约4⽶之多。
《烟江叠嶂图》是⽂徵明专门为拙政园园主王献⾂所作。
⽂徵明为什么要绘制《烟江叠嶂图》献给王献⾂?其中⾃有故事可说。
原来,我国画史上,《烟江叠嶂图》有5幅之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北宋画家王诜的《烟江叠嶂图》,纵45.2厘⽶,横l66厘⽶,今藏上海博物馆。
王诜,字晋卿,其妻是英宗之⼥蜀国长公主,所以,他官驸马都尉。
能诗善画,尤长⼭⽔,与苏轼、黄庭坚、⽶芾交好。
苏东坡见王诜《烟江叠嶂图》后,即有题诗,诗中展⽰了画⾯情景,也隐喻了苏轼归⽥思想。
东坡题诗后,王诜即有和诗,⼀来⼀去,《烟江叠嶂图》从此声名鹊起。
到了元代,当赵孟頫有机会见到该图和苏轼诗跋后,便临了王诜该图,并⽤⼤字作了题跋。
明代的严嵩,曾收藏王诜的《烟江叠嶂图》。
严嵩籍没后,⽂徵明次⼦⽂嘉在整理严府收藏时,曾见到该图,并在该图上题跋云:“王晋卿烟江叠嶂余凡见两本,其⼀在昆⼭魏⽒,其⼀在⾦陵姚⽒,皆⽆苏诗。
姚后觅得松雪所书⽽景象奇妙与苏诗甚合。
今已归秘府矣。
魏⽒本设⾊⾏笔均与此同。
此本⽓韵清雅,坡书神妙与他书迥别,为可宝⽿。
万历丁丑(1577年)夏,⽂嘉跋”(《式古堂汇考》卷⼗⼆)。
后来,赵孟頫将苏东坡为王诜《烟江叠嶂图》的题诗写成书法⼤长卷,并将其赠送给当年拙政园园主王献⾂,王献⾂⾃然喜出望外,这可是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之作啊!可是,王献⾂也感觉有美中不⾜之处,便拿给沈周、⽂徵明看,意思是再明⽩不过的了,就是请他们能就赵翁书法补⼀幅《烟江叠嶂图》,那样就⼗全⼗美了。
沈周、⽂徵明是何等聪慧之⼈,⾃然很快领会了王献⾂之意。
关于描写枣的150个诗句

关于描写枣的150个诗句1.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百忧集行》2.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
——白居易《寒食日过枣团店》3.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4.小满已过枣花落,夏叶食多银瓮薄。
——邵定《缫车》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6.郎去摘黄瓜,郎来收赤枣。
郎耕种麻地,今作西舍道。
——张祜《读曲歌五首》7.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李颀《送陈章甫》8.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杜甫《又呈吴郎》9.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10.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11.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12.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李清照《晓梦》13.不用安期觅瓜枣,蓬莱清浅照方瞳。
——李洪《陈丞相诞日·壶山和气俪神崧》14.浮瓜浸桃,蒸梨酿枣,烙饼槌糕。
——汤舜民《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15.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苏轼《安期生》16.便撒放莺花,收回梨枣。
——洪希文《齐天乐·寿方君会》17.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
——庾信《咏怀六首》18.沛谯有钜枣,味甘蜜相差。
——梅尧臣《亳州李密学寄御枣一箧》19.雍雍鸣雁来,灼灼酸枣红。
——刘基《旅兴(四十首)·吾观穹壤间》20.榛栗枣修,罔敢遗坠。
——袁凯《陶节妇诗》21.沙河岸边秋草白,枣阳城头落日黑。
——张翥《为古绍先题刘平妻胡氏杀虎图》22.试为端蓍占岁晚,几囤枣实几蹄牛。
——刘克庄《赠日者程士熙》23.等闲相别三千岁,长忆水边分枣时。
——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24.故园莫忆黄花酒,内府初尝赤枣糕。
——高启《九日陪诸阁老食赐糕次谢授经韵》25.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