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合集下载

raid 管理方式

raid 管理方式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硬盘组合在一起以提高存储性能、冗余性和/或容量的技术。

RAID 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不同的级别(RAID 0、RAID 1、RAID 5、RAID 10 等)以及相关的管理工具。

以下是对RAID管理方式的详细解答:RAID 级别:1.RAID 0(条带化):▪描述: RAID 0 将数据分割成块,并分别存储在多个硬盘上,提高了数据读写速度。

▪管理: RAID 0 不提供冗余,因此任何一个硬盘故障都会导致数据丢失。

2.RAID 1(镜像):▪描述: RAID 1 将数据完全复制到两个硬盘,提供了冗余性,当一个硬盘故障时,数据仍然可用。

▪管理: RAID 1 管理简单,硬盘容量利用率为50%,对读性能有提升。

3.RAID 5:▪描述: RAID 5 将数据分割成块,并在不同的硬盘上进行分布,同时计算并存储校验信息,提供了数据冗余和读取性能的提升。

▪管理: RAID 5 对硬盘的容量利用率较高,但写性能相对较差。

在某个硬盘故障时,可以通过校验信息恢复数据。

4.RAID 10(RAID 1+0):▪描述: RAID 10 是将多个 RAID 1 阵列通过 RAID 0 条带化连接在一起的形式,提供了较高的性能和冗余性。

▪管理: RAID 10 兼具 RAID 0 和 RAID 1 的优势,但需要至少四个硬盘。

5.RAID 6:▪描述: RAID 6 类似于 RAID 5,但提供了更多的冗余性,能够容忍两个硬盘的故障。

▪管理: RAID 6 在写入性能方面比 RAID 5 更差,但具有更强大的故障容忍性。

RAID 管理工具:1.RAID 控制器:大多数现代服务器和存储系统都配备了硬件RAID 控制器,可通过 BIOS 或管理软件进行配置和监控。

2.软件 RAID:操作系统提供的软件 RAID 功能,通过软件实现 RAID 级别,例如在 Linux 中的mdadm。

RAID的几种级别

RAID的几种级别

RAID的⼏种级别1、R AID 0
容量:是n块盘加在⼀起的容量
性能:理论上磁盘读写是单盘的四倍
容器:没有冗余,坏⼀块盘全坏
特点:速度快、⽆冗余,容量⽆损失
应⽤场景:
负载在均衡集群下⾯的多个相同RS节点服务器;
分布式⽂件存储下⾯的主节点或chunk(数据块) server;
mysql主从复制的多个slave服务器;
对性能要求很⾼,对冗余要求低的相关业务。

2、R AID 1
被称之为镜像,存在的意义保证数据的最⼤可⽤性
操作⽅式:把数据写⼊百分百复制到另外⼀个磁盘
容量:50%的数据容量
性能:mirror(镜像)不能提⾼存储性能
冗余:在所有raid级别中,冗余最好,100%
特点:100%冗余,容量损失⼀半,只能两块硬盘(⼤⼩可以不⼀致)
应⽤场景:
适合存放重要数据,如服务器系统分区和性能要求很⾼的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3、R AID 5
兼顾性能、安全和存储
raid5需要三块或以上的物理磁盘
采⽤奇偶校验;
只能坏⼀块
容量:损失⼀块盘的数据容量
性能:RAID5具有和RAID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多出⼀个奇偶校验信息
冗余:损失⼀块盘
特点:容量损失⼀块盘,写数据通过奇偶校验,RAID0和1的折中⽅案
应⽤场景:对性能和安全⾼的不要选RAID5
4、R AID 10
容量:损失⼀半盘的数据容量
性能:⼤于RAID1和RAID5,⼩于RAID0
冗余:可损失2块,冗余⼤约RAID5和RAID0,⼩于RAID1
应⽤场景:⾼并发存储和数据库系统。

RAID分类及特点

RAID分类及特点

在通常情况下,RAID有如下几种分类:RAID0:由多个硬盘并发协同工作完成数据的读写,数据被均匀分布在各个硬盘上,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硬盘越多,读写的速度越快。

RAID0的特点是读写速度快,并且价格便宜;缺点是安全性相对较差,因为在RAID0中的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整个阵列的数据将会丢失。

RAID0是最快和最有效的磁盘阵列类型,但没有容错功能。

RAID1:称为磁盘镜像。

原理是在两个硬盘之间建立完全的镜像,即所有数据会被同时存放到两个物理硬盘上,当一个磁盘出故障时,仍可从另一个硬盘中读取数据,因此安全性得到保障。

但系统的成本大大提高,因为系统的实际有效硬盘空间仅为所有硬盘空间的一半。

RAID 0+1:为RAID0和RAID1的组合,即由两个完全相同配置的RAID0形成镜像关系,既提高了阵列的读取速度,又保障了阵列数据的安全性,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同样是价格昂贵。

RAID3:是把数据分成多个“块”,按照一定的容错算法,存放在N+1个硬盘上,实际数据占用的有效空间为N个硬盘的空间总和,而第N+1个硬盘上存储的数据是校验容错信息,当这N+1个硬盘中的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从其它N个硬盘中的数据也可以恢复原始数据,这样,仅使用这N个硬盘也可以带伤继续工作(如采集和回放素材),当更换一个新硬盘后,系统可以重新恢复完整的校验容错信息。

由于在一个硬盘阵列中,多于一个硬盘同时出现故障率的几率很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RAID3,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与RAID0相比,RAID3在读写速度方面相对较慢。

RAID5:RAID5 和RAID3的原理非常类似,硬盘的有效使用空间也是一样的,只是其算法以及数据分块方式有所不同。

使用的容错算法和分块大小决定RAID使用的应用场合,在通常情况下,RAID3比较适合大文件类型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编辑、硬盘播出机、大型数据库等;而RAID5适合较小文件的应用,如文字、图片、小型数据库等。

raid介绍与容量计算

raid介绍与容量计算

raid介绍与容量计算
RAID(冗余磁盘阵列)是一种将多个磁盘驱动器组合在一起
以提供可靠性和性能的技术。

通过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上,RAID可以实现数据冗余和增加读写速度。

RAID有几种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RAID级别:
1. RAID 0:数据分条带存储在多个磁盘上,提高了读写速度,但没有冗余备份。

容量计算使用所有磁盘的总和。

2. RAID 1:数据写入两个磁盘,实现数据的完全备份。

读取
性能略高于单个磁盘,但写入性能相对较差。

容量计算为总容量的一半,因为数据是完全冗余的。

3. RAID 5: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分布在多个磁盘上,提供了
数据的冗余和读写性能的提升。

至少需要三个磁盘。

容量计算为总容量减去一个磁盘的空间。

4. RAID 6:类似于RAID 5,但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冗余性。


要至少四个磁盘。

容量计算为总容量减去两个磁盘的空间。

容量计算取决于RAID级别、磁盘大小和数量。

例如,如果有四个2TB的磁盘,并使用RAID 5,那么总容量为2TB * 3 =
6TB,因为一个磁盘用于奇偶校验。

需要注意的是,RAID的容量计算不包括操作系统或RAID控
制器的开销,因此实际可用容量可能会略有不同。

此外,RAID还提供了其他的优点,如故障容错和数据保护。

了解电脑硬盘阵列(RAID)如何提升数据存储性能与冗余性

了解电脑硬盘阵列(RAID)如何提升数据存储性能与冗余性

了解电脑硬盘阵列(RAID)如何提升数据存储性能与冗余性电脑硬盘阵列(RAID)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硬盘组合起来工作来提升数据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性的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RAID的各种级别和其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在数据存储方面发挥作用。

一、RAID的概述RAID,全称为“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即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它旨在通过同时使用多个硬盘来提升数据存储性能和增强数据的容错能力。

RAID可以通过数据分布和冗余化来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二、RAID的级别RAID有多种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RAID级别:1. RAID 0RAID 0是最简单的RAID级别,它通过将数据分块地存储到多个硬盘上来提升读写速度。

RAID 0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没有冗余功能,一旦某个硬盘出现故障,所有数据将会丢失。

2. RAID 1RAID 1是一种镜像级别的RAID,它要求至少使用两个硬盘。

RAID 1通过将数据同时写入两个硬盘来实现数据冗余,从而提供更高的可靠性。

当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另一个硬盘继续工作。

3. RAID 5RAID 5通过将数据和校验信息分布存储在多个硬盘上来实现数据冗余和性能提升。

RAID 5至少需要三个硬盘。

当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RAID 5可以根据校验信息恢复数据。

RAID 5是一种性能和冗余兼顾的RAID级别。

4. RAID 10RAID 10是RAID 1和RAID 0的结合,需要至少四个硬盘。

RAID 10将数据同时写入多对镜像硬盘,然后再将镜像硬盘组合成一个RAID 0阵列。

RAID 10提供了优秀的性能和较高的冗余性。

三、RAID的工作原理RAID使用不同的技术和算法来实现数据的分布和冗余。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RAID技术:1. 块级分布在RAID中,数据被分成固定大小的块,然后分布存储在不同的硬盘上。

RAID详解-RAID分类

RAID详解-RAID分类
RAID-0 结构图解 这样,数据就等于并行的写入和读取,从而非常有助于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对于两个 硬盘的RAID 0 系统,提高一倍的读写性能可能有些夸张,毕竟要考虑到也同时缯加的数 据分割与组合等与RAID相关的操作处理时间,但比单个硬盘提高 50%的性能是完全可以 的。 不过,RAID 0 还不能算是真正的 RAID,因为它没有数据冗余能力。由于没有备份或校 验恢复设计,在 RAID 0 阵列中任何一个硬盘损坏就可导致整个阵列数据的损坏,因为 数据都是分布存储的。下面总结一下 RAID 0 的特点:
汉明码 P1 P2 P3
编码用的数据码 D8、D4、D1 D8、D2、D1 D4、D2、D1
从编码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汉明码是一个校验很严谨的编码方式。在这个例子中,通 过对 4 个数据位的 3 个位的 3 次组合检测来达到具体码位的校验与修正目的(不过只允 许一个位出错,两个出错就无法检查出来了,这从下面的纠错例子中就能体现出来)。 在校验时则把每个汉明码与各自对应的数据位值相加,如果结果为偶数(纠错代码为 0) 就是正确,如果为奇数(纠错代码为 1)则说明当前汉明码所对应的三个数据位中有错 误,此时再通过其他两个汉明码各自的运算来确定具体是哪个位出了问题。
另外,汉明码加插的位置也是有规律的。以四位数据为例,第一个是汉明码是第一位, 第二个是第二位,第三个是第四位,1、2、4 都是 2 的整数幂结果,而这个幂次数是从 0 开始的整数。这样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汉明码的插入位置为 1(20)、2(21)、4(22)、 8(23)、16(24)、32(25)…… 说完汉明码,下面就开始介绍 RAID 2 等级。
RAID 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大型服务器提供高端的存储功能和冗余的数据安全。在系统中, RAID 被看作是一个逻辑分区,但是它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最少两块)。它通过在多个 硬盘上同时存储和读取数据来大幅提高存储系统的数据吞吐量(Throughput),而且在 很多 RAID 模式中都有较为完备的相互校验/恢复的措施,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镜像备份, 从而大大提高了 RAID 系统的容错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冗余性,这也是 Redundant 一 词的由来。

RAID技术

RAID技术

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50等数个规范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

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

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

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

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

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

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

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

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

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

raid方案

raid方案

raid方案RAID方案**摘要**: 本文将介绍RAID(冗余阵列磁盘)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的RAID方案,以及其在数据存储和冗余备份中的应用。

通过使用RAID,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性能,适用于各种存储环境。

1. 什么是RAID?RAID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磁盘驱动器组合在一起来提供冗余性和/或提高性能的技术。

RAID可在硬件和软件级别实现,并通过将数据分布在多个磁盘上,提供数据冗余和容错能力。

2. 常见的RAID级别2.1 RAID 0RAID 0是一种具有条带化(striping)特性的RAID级别,它将数据块分布在多个驱动器上,以提高读写性能。

RAID 0不提供任何冗余性,因此单个驱动器故障将导致整个数组的数据丢失。

因此,RAID 0更适合用于需要高性能的应用,例如临时数据存储或缓存。

2.2 RAID 1RAID 1是一种具有镜像特性的RAID级别,它将数据同时写入两个磁盘,提供数据的完全冗余。

当一块磁盘故障时,系统仍然可以使用备份磁盘上的数据。

RAID 1对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很高的保障,但却没有提高读取性能。

2.3 RAID 5RAID 5是一种具有条带化和奇偶校验的RAID级别。

它将数据和校验信息分布在多个驱动器上,提供数据冗余和读取性能的平衡。

当一块磁盘发生故障时,RAID 5可通过计算奇偶校验信息来恢复丢失的数据。

RAID 5至少需要3个磁盘驱动器,并且有一定的写入性能开销。

2.4 RAID 6RAID 6是一种具有双重奇偶校验的RAID级别,提供更高的数据冗余和更好的容错能力。

RAID 6可以容忍两块磁盘的故障,并且能够使用奇偶校验信息恢复丢失的数据。

RAID 6通常需要至少4个驱动器,并且相对于RAID 5来说,写入性能更差。

3. RAID在数据存储中的应用3.1 数据冗余RAID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将数据冗余存储在多个磁盘上。

通过使用冗余,即使单个磁盘故障,数据仍然可用,并且可以通过替换故障磁盘来恢复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提起RAID,这里面包括两个含义:A代表array,也就是阵列;I代表independent,也
就是说要有一块以上的硬盘才能够实现RAID功能,总体说来,RAID的意思就是磁盘阵列,根据磁盘和RAID卡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实现不同的磁盘性能。

RAID 0
最基本的RAID方式就是RAID 0模式,这个模式的目的是提供最快的存储速度,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问题,RAID 0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RAID 0利用一定的运算法则将一个文件按照用户自定义的大小分割成若干小部分,当文件被分割之后,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一块一盘都会存储一定数目的文件碎块。

举例来说,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用户自定义的切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如果RAID控制器接收到一个指令来存储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这样的话这个文件就会被分割成两个64K 大小的文件碎块,然后这两个碎块被同时分别存储在硬盘1和硬盘2当中,存储过程到此完成。

在RAID 0模式下读取一个文件的操作也是如此,还是用上面的那个例子来说,由于文件被分割存储在各个硬盘上,读取的时候只需要从两个硬盘当中各读取64K大小的文件碎块便可以完成读取,所以,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读取128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和在普通硬盘上读取64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相同。

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由于存储数据的时候动用的是不仅仅是一个硬盘,所以大大减少了存储和读取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理论上来讲,RAID 0能够实现写入和读取文件的速度加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小于用户自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的时候,此时这个文件就不会被分割开来,当然也就不会被存储在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个硬盘之上,此时,存储(或者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比使用单个硬盘存储和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减少。

同样,如果用户将分割文件的大小设置的很小的话,将会使RAID 0工作效率变得十分低下,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用户定义这个分割大小为1K的话,在存储(或者读取)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的时候,那么每个硬盘都需要写入64次并且每次所写入的文件大小为1K,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瓶颈效应。

如果真的有人将分割文件大小设置的如此之小的话,还不如用一块硬盘存储数据好了。

在前面已经提到,RAID 0所能够提供的是快速的存储和读取的速度,并没有处于安全性考虑,实际上,如果RAID 0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整体数据都会损坏,并且没有办法恢复数据。

这使得RAID 0的安全性能非常的差,所以很多用户出于安全性能的考虑没有使用RAID 0模式。

虽然如此,RAID 0毕竟是所有RAID方式当中速度最快的一种组合方式,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的话,那么RAID 0的存储读取数据的速度会是单个硬盘的双倍,如果使用6快硬盘的话,那么理论速率就是单个硬盘的6倍。

如果在RAID 0模式当中使用不同的硬盘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首先,RAID 0的有效硬盘容量会是最小的硬盘的容量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如果容量的最小的硬盘存满了之后,RAID 0依然会将文件平均分配到各个硬盘当中,此时便不能完成存储任务了;其次,如果RAID 0当中的硬盘速度不同,那么整体的速度会是速度最慢的硬盘的速度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RAID 0模式是需要将上一部的存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进程,这样,其它的速度快的硬盘会停下来等待速度慢的硬盘完成存储或者读取任务,使得整体性能有所下降。

所以,在这里建议使用RAID 0模式的用户最好选择容量和速度相同的硬盘,最好是同一品牌的同种产品。

RAID 0面对的是那些需要快速存储和读取速度的用户,并没有为系统安全性考虑。

RAID 1
尽管速度对于某些用户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用户会对安全性能考虑的多一些,RAID 1就是出于安全性能考虑的RAID方式。

RAID 1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RAID 1工作的时候会将每份数据都发送到阵列当中的每个硬盘,当控制器接收到存储64K大小的文件的时候,它会将文件原封不动的发送到这个阵列当中的每个硬盘当中,每个硬盘都会存储这64K大小的文件,当从阵列当中读取文件的时候,控制器会从阵列当中的一个硬盘当中进行读取操作。

RAID 1的特点是当阵列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的时候,数据不会丢失,此时控制器会从另外的一个没有故障的硬盘当中来读取数据,当阵列当中加入了一个新的硬盘来修复错误的时候,控制器会使用一个镜像来将好的硬盘上的数据恢复到新加入的硬盘上,如此,RAID 1便能够从新形成。

在RAID 1模式当中,所使用的硬盘最好是相同的,否则会出现浪费硬盘空间的情况。

由于RAID 1模式是将相同的信息写入到不同的硬盘当中,所以RAID 1模式的有效硬盘容量是阵列当中容量最小的硬盘的容量。

举例来说,如果RAID 1模式当中有一块容量为20G的硬盘和一块容量为30G的硬盘,那么总体的RAID 1的有效容量是20G,从此那块30G硬盘上剩下的10G容量就会被浪费。

同时,如果两块硬盘的速度不同的话,那么速度较快的那块硬盘依然会停下来等待速度低的那块硬盘完成任务之后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RAID 1模式比较适合那些考虑安全性能多于速度性能的用户,尽管RAID 1模式并不是所有的RAID模式当中速度最慢的一种组合方式,但是在测试当中RAID 1模式下的速度有些情况下的确会比单个硬盘的速度要慢。

RAID 1的好处就是当阵列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之后也不会导致数据丢失。

RAID 5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专业一点的RAID方式,说它是专业的RAID模式是因为它需要单独的硬件支持才行。

RAID 5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RAID 5使用至少三块硬盘来实现阵列,它既能实现RAID 0的加速功能也能够实现RAID 1的备份数据功能,在阵列当中有三块硬盘的时候,它将会把所需要存储的数据按照用户定义的分割大小分割成文件碎片存储到两块硬盘当中,此时,阵列当中的第三块硬盘不接收文件碎片,它接收到的是用来校验存储在另外两块硬盘当中数据的一部分数据,这部分校验数据是通过一定的算法产生的,可以通过这部分数据来恢复存储在另外两个硬盘上的数据。

另外,这三块硬盘的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这次存储当中可能是1号硬盘和2好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那么在下次存储的时候可能就是2号硬盘和3号硬盘来完成这个任务了。

可以说,在每次存储操作当中,每块硬盘的任务是随机分配的,不过,肯定是两块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另一块硬盘用来存储校验信息。

这个校验信息一般是通过RAID控制器运算得出的,通常这些信息是需要一个RAID控制器上有一个单独的芯片来运算并决定将此信息发送到哪块硬盘存储。

RAID 5同时会实现RAID 0的高速存储读取并且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恢复功能,也就是说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RAID 5能够利用三块硬盘同时实现RAID 0的速度加倍功能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备份功能,并且当RAID 5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之后,加入一块新的硬盘同样可以实现数据的还原。

下面来分析一下RAID 5如何实现对数据的还原,举个例子来说,使用3块硬盘来构成一个RAID 5阵列,用户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为128K。

首先,当RAID控制器接收到这部分数据之后利用一定的算法得出校验信息,然后将这128K 的文件分割成两个大小为64K大小的文件碎片,然后将这两个文件碎片同时分别放往1号硬盘和2号硬盘,最后校验信息被发往3号硬盘。

如果这个阵列当中某个硬盘损坏了,还是可以恢复原来的数据:如果上面用来存储校验信息的3号硬盘损坏了,可以通过1号和2号硬盘来重新生成校验信息;如果损坏的是1号或者2号硬盘,可以利用3号硬盘上存储的校验信息重新生成原来的文件碎片。

RAID 5模式并不是一些都好,如果阵列当中某块硬盘上的信息发生了改变的话,那么就需要重新计算文件分割碎片,并且,校验信息也需要重新计算,这时,三个硬盘都需要重新调用。

同样,如果要做RAID 5阵列的话,最好使用相同容量相同速度的硬盘,RAID 5模式的有效容量是阵列中容量最小的硬盘容量乘上阵列中硬盘数目减去一后的数,这里硬盘数目要减去一是因为其中有一块硬盘用来存放校验信息。

RAID 5既能够实现速度上的加倍,同时也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所以在很多高端系统当中都使用这种RAID模式。

从RAID 0到RAID 7都有相对应的组合方式,但是有些并不常用。

还有一种方式是RAID 10,这种方式其实就是RAID 0+1,它的性能基本上和RAID 5相同,既有RAID 0在速度上的优势,同时也有RAID 1在数据安全上的优势,不过,想要组建一个RAID 10模式需要至少四块硬盘,这个成本就比较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