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法在古诗鉴赏中的运用
还原法古诗词教学设计

还原法古诗词教学设计1. 引言(100字)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在当代教育中,古诗词教学往往被忽视或者只是简单地进行背诵,缺乏对其深入理解和欣赏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古诗词教学设计方法——还原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还原法古诗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200字)还原法古诗词教学设计是基于诗词的文本还原而来的。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常常只停留在背诵和解释的层面上,忽略了对文本的还原和重新构建。
而还原法古诗词教学设计强调学生通过对古诗词文本的观察、分析和感悟,还原其原本的意境和美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3. 实施步骤(400字)步骤一:选择经典古诗词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选择,挑选出一些经典古诗词,如《春江花月夜》、《登鹳雀楼》等。
步骤二:背诵古诗词让学生先背诵所选古诗词,熟悉其词句和脉络,为下一步还原打下基础。
步骤三:观察古诗词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古诗词的字句、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注意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步骤四:分析古诗词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古诗词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等,还原古诗词的意境,并进行简要的口头或书面分析。
步骤五:还原古诗词意境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还原古诗词的情景或意境。
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方式进行。
步骤六:分享和欣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还原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讨论,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4. 教学效果评估(300字)通过还原法古诗词教学设计方法,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古诗词进行了背诵和解释,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同时,通过学生的还原作品和分享讨论,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程度。
可以根据学生的还原作品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独创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讨论和互动的质量和深度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谈谈“还原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谈谈“还原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运用兴业高级中学邓存阳古代诗歌因为形式所限,它的篇幅相对一般文章而言显得较短小。
它语言精炼,抒情储蓄,在短小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只依靠诗歌中已有的文字进行阅读,要达到整体理解这个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使用“还原法”可以帮助我们把诗歌中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并结合其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再创作,从而达到化简智囊为详尽、变难为易、深入浅出的目的,为走好诗歌鉴赏中整体理解这一步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做法。
诗言志,即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的抒情都有所凭借或是叙事,或是写景状物等。
可以说,这些诗歌都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记叙要素在内,结合诗题、作者、序言、注释,借助联想和想像,我们就可以把一首古代诗歌还原为一篇现代记叙文,这种将古代诗歌转化为现代记叙文的做法可以称之为“还原法”。
“还原法”共分两步:先把诗还原为现代汉语的主谓句,在此基础上再还原为记叙文。
还原诗句关键要找全诗句本身所包含的主诘部分和谓语部分(包括宾语)。
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分析它是否存在成分省略和语序倒装现象。
请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一诗,其颔联是“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从它面上这两句诗很不好理解,通过补出其省略成分并调整有关的倒装语序后,可以还原为以下六个主谓句:春风轻轻拂,桃花李花盛开,我们临风把酒畅;我们漂泊江湖,在夜雨中独对孤灯,不知不觉中又分别了十个年秋。
其次注意诗句是否使用了较隐蔽的手法,如用典、借代、比喻等。
对于用典,要弄清其具体所指再还原,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悲秀才迪》一诗的尾联是“复值接舆醉,狂歌女柳前”,就使用了楚狂人接舆和王柳先生陶渊明这两个典故,在诗中分别指裴秀才和作者,还原时就应转换过来。
对于借代部分,应将它还原为本体。
如古代诗歌中绿和红常用来借代植物枝叶和花。
如杜甫的《陪郑广文》中有“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两句诗,其中“绿”借代笋尖,“红”则借代梅花;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中“樯橹”借代战船。
四、诗歌鉴赏之还原分析法

还原分析法
在莫名其妙的分析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有必 要使用还原分析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进行反映 论解读的诗歌,我们更要警惕看似无懈可击的机械 反映论对诗歌特有审美信息的剔除。 还原分析的第一步,你要把这一节或者一句诗 还原为没有人为想象的现实;第二步是对比这种现 实跟诗歌的差别,从中寻找矛盾,并思考诗歌描绘 跟生活现实之间差距中所隐含的审美密码。
还原分析法也就是根据把艺术形象提供的 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 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 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还原分析就是找出文本跟现实的矛盾,并 透过这种矛盾来分析作者的主观感情。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余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你认为上述分析有何不足?
这种分析在重复阐释和过度阐释的两极来回, 受传统的文学反映现实这种反映论的影响,分析时 机械套用,分析不注重文本特有的审美信息和想象 能量,总是一味强调文本对现实的描摹,偶尔触及 作品的感情,但并不深入分析。比如第一节,“实 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 难分难舍的离情”这样的分析,前半句就是反映论, 后半句触及了作者的感情,但却没有分析,如果深 入分析的话我们会问,什么地方体现出离情呢?没 有分析就断定这是一种难分难舍的离情,显然这是 分析者的臆想,想当然地以为“再别”就一定是离 情,因而错过了作品最特别的信息。
还原出诗歌的“美”来——运用还原的方法赏析古代诗歌

寄托,借梅写志胜。下面我们将运用 还原的方法对诗歌逬行赏析。
和平面纵横交错之美。从构图的角 度来看,这两句诗至少有这么几组
契合。当时的王维正作为慰问边疆 将士的使者远赴边境,但是这个朝
线条与平面、线条与线条、平面与平
廷的使者却是“单车”,这阵势何其
面: 大漠与孤烟——大漠之平面与
小,也足见其内心的郁闷。这孤独 的单车在苍茫的天底下,在辽阔的
■ KS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遇:遇见,碰到。②童子 小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学生。
古诗文赏析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⑦,先发望春台③。
【注释】 ①齐己:唐朝诗人,早年热衷科
举,屡试不中。②应律:按季节。③ 望春台:看到春天的地方。
陵一日还”,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诗人遇赦放还的轻松愉快的 心情。如果非要纠结从白帝城到江陵坐着小船一天是不◎ 能来回的,除非是坐飞机,美感就没有了。美学家朱光潜先 生说过: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 最肓目的。读诗的时候,如果非要在诗歌中较真,那往往就 很难体会到诗的美。所以,读诗,要将诗歆还原到“审美价 值”上去。
情境还原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以《诗经·蒹葭》教学为例

人 的共情 共 鸣 。还 原诗 歌教 学 情境 的途 径 多种 多样 ,随着 年龄 的增 这 个环 节 ,我 尝试 作如 下安 排 : ( 一 ) 学生讨 论 :伊 人何 所指 长 ,学生 各 方 面的 能力 不 断增 强 ,利 用多 媒体 甚至 实 物手 段直 观 呈 现 画面 的方 式 逐渐 减少 ,单纯 运用 语 言描 述带 入情 境 的方 法 或许 更 朱熹 说 : “ 所谓伊 人 者 ,乃在 水之 一方 , 上 下求之 而 不可得 者 , 有助 于提 高 学 生的 语 文综 合素 养 。下 面 以 《 诗经 ・ 蒹 葭》 的教 学 为 然不 知其 何所 指 也 。”鼓 励学 生 根据 自己的体 验各 抒 己见 ,为帮 助 学 生 从不 同的角 度理 解本 诗 主 旨 ,介 绍历 代学 者 的三种 有 代表性 的 例 ,谈谈 情境 还 原法 在古 典诗 歌 教学 中的 应用 。 说法 : 勾勒情境 之轮廓 ,使之清晰 是 “ 刺襄 公 ”说 。 “ 所 谓伊 人 ”,那 个 贤人 隐喻周 王朝礼 制 。 般说 来 ,人 们认 识 事物 总有 一个 由粗 到细 、 由整体 到局 部 、 道 阻且 长… 且跻 … 且右 ” ,意思 是 由浅入 深 、 由形入 神 的过程 ,这是 规律 ,对 于 古典 诗 歌 的阅读 鉴 赏 如果 逆周 礼 而治 国 ,那就 “ 治不 好 的。 如 果顺 从周 礼 , 那就 “ 宛在水 中央 ”“ 水 中坻 ”“ 水 也概 莫 能 外。 考虑 到学 生理 解 新课 文 、接 受新 作 品的 能力 ,诗 歌 教 走不 通 、 扯 ”, 意 思是 治 国有 希望 。二是 “ 招 贤 ”说 。 “ 伊人 ”即 “ 贤 才”, 学还 是宜 从 整体 感知 人手 ,即先 要把 握思 路 、了解 内容 、初识 结构 、 中’ 贤人 隐居水 滨 ,而 人慕 而思 见 之” ,所 谓 “ 征 求逸 隐不 以其道 隐 感 知情 感 , 以建构 起对 诗歌 轮 廓 的初 步 印象 。为达 成 这一 目标 , 、 在 “ 导入 诗 歌 后 ,我安 排 了不 同形 式 的 朗读 :第一 遍 ,学 生 自由读 ,读 者 避 而不 见 ” ,三是 “ 爱 情 ”说 。 由于所 追求 的心 上 人可 望而 不可 对读 错 ,关系 不大 ,最 重 要 的是让 学 生建 立最 初 的 阅读体 验 ;第 二 即 ,诗人 陷入 烦恼 ,说 河水 阻 隔是含 蓄 的隐 喻。 遍 ,分 别请 三 个学 生 读 , 目的在于 纠 正字 音 ,读 出诗 歌 的节奏 感 , ( 二) 与之 共 鸣 :伊 人 总在水 一 方 感 受诗 歌 的韵 律美 。这 样 到第 三遍 全 班齐 声读 的 时候 ,大 家对 这 首 有 人说 ,这 首诗 最有 意义 、最 令 人共 鸣的东 西 ,不是 伊人 的美 诗 大致 写什 么 内容 以及 诗歌 的结 构特 点也 就建 立起 粗 略的 轮廓 了 。 丽和 缥缈 ,也不 是抒 情主 人 公 的追求 和失 落 ,而 是它所 创 造的 “ 在 水一 方 ”—— 可 望难 即这 一具 有 普遍 意义 的艺 术 意境 … …凡世 间一 二 .充实情境之 内涵 ,使之丰满 切 因受 阻而难 以达 到的种 种追 求 ,都 可 以在这 里 发生 同构 共振 和 同 教 学 中 ,我设 计 了 以下几 个步 骤 : 1 . 反 复 朗读 每章 前 两 句 诗 ,用 自 己的语 言 描 画 此 时呈 现 在 你 情 共 鸣 。当我 们 处在 与 “ 在水 一 方” 类似 的境 遇 时 ,应当欣 赏 的是 脑 海 中的 画 面 。2 . 这 样 的画 面 给 你什 么样 的感 觉 ?此 题 意 在 引 导 它 的锐意 追求 ,而不是 它 的悲观 失望 。 ( 三 ) 师 生共勉 :追 寻美 好 ,我们 在路 上 学 生抓 住 “ 蒹葭” “ 霜 露 ”等 关键 词 感受 画面 凄 清冷 寂 、朦胧 迷 离 在 人生 路上 ,我 们 热烈地 期 盼和追 寻着 美好 ,也 许这 种追 寻最 的 特 点 ,帮 助 学 生 更 好 地体 会诗 中景 物 描 写 的作 用 。 3 . 在 这 样 一 个 深秋 的 早晨 ,在 这 样一 条苍 莽 的河 畔 ,主人 公在 干 什么 ? 此题 意 终不 能实 现 ,但 最初 的 梦想和 路 上 的风景 足 以让 我们 的奋 斗变 得 更 在 引导 学 生抓 住 关键 字 “ 所谓 ” “ 在 ” ,体会 主人 公 坚信 伊 人就 在 加有 价值 ,让 我 们 的生 活变得 更 加有 质量 ,让 我 们的 生命 变得 更加 水 一方 ,此时 他 内心 充斥着 激动 的、兴奋 的 、憧憬 的 、幸 福 的情感 。 有意 义 。追寻 美 好 ,我们 永远 在 路上 。为 更好 地感 悟情 境 之魅 力 , 4 . 后 四句如 何 向我 们呈 现主 人公 的追 寻历 程 ?此题 设计 意 图如 下 : 我还 布置 了一 个 课外 作业 :在 熟 读成 诵 的基础 上 把这 首诗 改写 成一 ( 1 )还 原三 个 “ 溯 洄 ”句情 境 ,从 中体会 主人 公逆 境求 索 的艰 辛 : 篇小 散文 。 最 后想 再强 调一 下 的是 ,本诗 教学 中使 用 的情境 还原 法和 我们 抓取 “ 道 阻且 长 ” “ 道 阻且跻 … 道 阻且 右 ”三 句 中关 键 的字 ,并 展 开合 理想 象 , 想象 主人 公 的动作 、神态 、心理 ; ( 2 ) 还原 三个 “ 溯 通常 所用 的诵读 品 味法 非但 不矛 盾 、不冲 突 ,而 且还 是相 辅相 成 、 “ 诗 者 ,志之 所言 也 ;在 心为 志 ,发言 游” 句情境 , 从 中体 会主 人公 顺境 追寻 的 空幻: 伊 人从 “ 宛在 水 中央 ” 相得 益 彰 的关 系。古 人 云 : 到 “ 宛在 水 中坻 ”再 到 “ 宛在 水 中浊 ” ,体 会 “ 宛 ”字在 表 达上 的 为诗 。” 中学 课 本所 选录 的古 典 诗歌 ,哪一首 不 是作 者心 声 的真实 深 刻 用意 :似 乎在 又好 像 不在 , 伊 人行 踪飘 忽不 定 ,身 影缥 缈朦 胧 , 流露 呢 ?那一 声 声低 吟 浅唱 ,那 一句 句纵 情高 歌 ,或 哀怨 低 回、缠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可 见而 不 可 求 ; ( 3 )此 时 主 人 公 的心 境 发生 了微 绵悱 恻 ,或踌 躇 满 志 、慷 慨激 昂 ,这 些情 感蕴 藏 在无 声 的语言 中, 妙 的 变化 :有 点 失落 、有 点 无奈 、些 许 惆怅 、些 许 凄婉 ,但 是 主人 如果 不 是用 心诵 读将 其 外化 ,怎能体 会个 中滋 味?又 怎能 跨越 时 空 公 始 终没 有停 止追 寻 ,其一 往情 深令 人动 容 , 其 执 着不 懈令 人钦 佩 。 把 自己融入这 些 诗词 所 构筑 的动 人 心 魄的境 界之 中? 诵读 之 、还 原 之 ,才能 更好 地 品味 之 、欣 赏 之 。 三 ,感悟情境之魅 力 ,与之共 鸣 探索 具有 深 刻 的人生 体验 的作 品总在 后代 得到 不断 回应。 “ 蒹 ( 编 辑 :龙 贤 东 )
用“还原法”解读《故都的秋》

到矛盾 就一直抓 不住文本分 析的关键和 要点 ,只 能是隔靴 感 , 充 满 矛 盾 、 复 杂 之 处 。 正 如 其 在 《 北平 的 四季 》 中 搔痒 。通过语义 和想象进行还 原 ,便 可以走进文本 内部 ,
问题 ,可 以进 行 具 体 的 分析 了 。[ ]
三 、还 原 法 的具 体 运 用
-
用 “ 还原法 , , 解 读 故都 的秋
o张 露
摘 要 :为摆脱 当前文本解读 中存在的空洞分析 、无效分析、过度 阐释 、脱 离作品等问题 ,孙绍振先生提 出以揭
示矛盾 、分析 矛盾为主线 ,运用还原法解读文章的思想。这 为文本解读开 阔了新视 角,注入 了新 活力。文章先从
还 原 法 的操 作 方 法 主 要 有 两 种 : 一 种 是 语 义 还 原 。 从 三 十 八 岁 , 即 将 到 达 不 惑 之 年 。作 者 之 前 与 北 平 有 过 几 次
文 学语言 中 “ 还原 ”出它本原 的、原生的 、字 典里 的规 范 交集 ,经 历 了1 9 1 9 年9 月外 交官与 高等 文官 考试 的失意 :
意 义 。 把 它 和 上 下 文 中具 体 语 境 中 的 语 义 比较 , 找 出矛 盾 1 9 2 3 年9 月 在 北 京 大 学 作 为 讲 师 讲 授 统 计 课 程 ,而 不 是 自
进 行 分 析 ;第 二 种 是 在 较 为 复 杂 的 问题 上 ,借 助 一 些 历 史 己 擅 长 的 文 学 ; 1 9 2 6 年6 月 , 长 子 龙 儿 在 北 平 患 脑 膜 炎 夭
理论层 面对还原法进行探讨 ,然后运 用还原法对 ( 《 故都 的秋 》进行文本赏析 。
关 键 词 :还 原 法 矛盾 ( 《 故 都 的秋 》
运用“艺术还原法”教学古代诗歌例谈

2009年第3期运用“艺术还原法”教学古代诗歌例谈张恒义(凉州区黄羊镇广场中学甘肃武威733006)欣赏古代诗歌,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学生在阅读欣赏时的难题。
作品的创作背景,亦可由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自行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作品情境及内在意蕴的把握上。
诗歌的欣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欣赏过程也就是读者根据诗歌的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的过程。
因此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对意象理解的途径是联想和想象,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复活和还原作品所呈现的景象,并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
同时由于古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生活的反映只能是截面的、片断的,在简约的形式中蕴含作者浓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时通过想象来补充作品简化的内容,使作者的情感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下面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浅谈初中阶段古代诗歌教学化繁为易的几点体会。
这首小令通篇只有短短5句28字,语言凝炼却容量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一、拆分意象,研读文本什么是意象?“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现物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所谓拆分意象,就是首先把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拆分、提取出来,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及其所融入的作者情感,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推知这些意象最可能、最合理、最合情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分别加以扩展。
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
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才能深刻领会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
在《天净沙·秋思》中,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还原法在古诗鉴赏中的运用

还原法在古诗鉴赏中的运用作者:刘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8期著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谈到文学教育时指出,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分析有效性却令人悲观,主要是因为分析的方法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实际的分析只是在作品的表面上滑行,只满足于提示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
对此,孙绍振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来分析作品。
所谓“还原法”分析,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
”(《文学教育》2005.01孙绍振《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矛盾分析”的方法,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还原作品及对象的本相。
比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逼迫诸葛亮筹箭,而诸葛亮预知天将大雾,借箭成功,回去数箭,不多不少,正好是要求的十万支,这与现实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不合事理。
但是,我们在这里却可以发现,这里所要揭示的应该是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即周瑜逼诸葛亮不得不冒险最后冒险成功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却是真实的。
从而使读者对两人的形象、心理有了鲜明的比较、认识。
诗歌应该都是诗人在某种场合,某种心理的支配下创作出来的,它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境遇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矛盾的眼光去分析,以使自己的理解分析合乎当时的情景。
譬如古诗中有许多都是抒发文人的怀才不遇之感的,但这种主观感受却不尽相同,有的文人对此表示愤慨,有的对此表示无奈感伤,而有的却表现出乐观旷达,有着愈挫愈勇的精神。
我们透过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或诗中借助的意象状态,就可以看出后两种表现从人的本能反应上看似与之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诗人情感的不同寻常。
这种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方法,尤其体现在“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解答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法在古诗鉴赏中的运用
作者:刘锋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8期
著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谈到文学教育时指出,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分析有效性却令人悲观,主要是因为分析的方法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实际的分析只是在作品的表面上滑行,只满足于提示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
对此,孙绍振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来分析作品。
所谓“还原法”分析,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
”(《文学教育》2005.01孙绍振《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矛盾分析”的方法,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还原作品及对象的本相。
比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逼迫诸葛亮筹箭,而诸葛亮预知天将大雾,借箭成功,回去数箭,不多不少,正好是要求的十万支,这与现实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不合事理。
但是,我们在这里却可以发现,这里所要揭示的应该是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即周瑜逼诸葛亮不得不冒险最后冒险成功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却是真实的。
从而使读者对两人的形象、心理有了鲜明的比较、认识。
诗歌应该都是诗人在某种场合,某种心理的支配下创作出来的,它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境遇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矛盾的眼光去分析,以使自己的理解分析合乎当时的情景。
譬如古诗中有许多都是抒发文人的怀才不遇之感的,但这种主观感受却不尽相同,有的文人对此表示愤慨,有的对此表示无奈感伤,而有的却表现出乐观旷达,有着愈挫愈勇的精神。
我们透过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或诗中借助的意象状态,就可以看出后两种表现从人的本能反应上看似与之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诗人情感的不同寻常。
这种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方法,尤其体现在“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解答上。
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的发表一点浅见。
一.通过自己认识的生活还原诗人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经历往往具有某些相似性,即使是自己所未经历过的,也会透过他人的经历或文艺作品的介绍来理解。
当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生活原态时,就能够准确地定位他的思想感情了。
例如下面一道诗歌鉴赏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2.“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诗通俗浅近,但意趣丰富。
请简要赏析其写法和所蕴含的意趣。
在这里,我们先考虑第一小题。
“我”的形象肯定与“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的生活该怎样来看待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历或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常人喝酒多是很多人在一起喝,当然也有两人对酌的,但却很少有人在山上喝,这就存在着矛盾。
从这个矛盾中就可以看出诗人有闲情雅致,再看诗人喝酒的对象——“幽人”,恐怕该是幽居、幽雅之人吧。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见诗人亦如此。
就此可见诗人有向往隐居山林、超脱世俗之心。
至于第三句中“欲眠卿且去”,就更是与生活常理格格不入的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哪里有赶客人快走的道理呢?由此,“我”性格中的豪爽不羁、不拘礼节也就彰显无遗了。
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还原诗歌的意境。
诗词的主题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此时的情感有机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氛围。
体会诗词的意境就要我们能够尽量去接近诗词中的图景及诗人感情,即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将“彼景彼情”转变为“我景我情”。
同样以上面一首诗为例,要想解答第二小题,就要求我们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当然,在写法上,“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诗很明显地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和毫无任何雕饰的白描手法,这里不作分析。
运用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在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两个有着闲情逸致的雅士,在有着清风绿树的山上,把酒临风对酌,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而且是一杯接一杯,一杯一杯不停地喝,进而在有说有笑中吟诗作赋。
通过这个图景的联想,我们不是很容易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诗中分析出丰富的意趣吗?两人对酌兴致之高,性格之爽快干脆,关系之融洽投机,酒量之大,气氛之热烈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出来。
三.通过反复地诵读来还原诗人的感情。
古人讲究“吟诗作赋”,可见诗是要吟诵出来的。
我们在分析诗词的时候,绝不能忽视了诵读的功能,而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知诗词的语言,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感情。
叶圣陶曾说:“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
刘锋,语文老师,现居湖北枣阳。
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