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读》现代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必刷题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必刷题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是检验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准备考试时,学生们通常会通过刷题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答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必刷题目,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文阅读的要点。
1. 阅读《背影》一文,分析作者通过描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哪些情感和主题。
在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爱的深切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文章中,父亲的背影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同时也象征着父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爱。
2. 阅读《荷塘月色》一文,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巧妙地利用荷塘的景色和月光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荷塘夜晚的静谧和月光的清冷的描写,作者传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环境,展现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严肃学习,展现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过程。
百草园象征着童年的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则代表着学习的责任和成长的艰辛。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成长的深刻理解。
4. 阅读《春》一文,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传达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活力和自然之美的赞美。
文章中,春天的景象不仅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生命力的象征,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激发了读者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
5. 阅读《社戏》一文,分析作者通过描述乡村社戏的场景,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
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乡村社戏的生动描写,反映了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乡村人民生活的关怀。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乡村的风土人情,也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含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那树王鼎钧①那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②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
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夹批: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树的树顶比作刚炸开的焰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树枝叶的茂盛繁密。
表现了树生命的壮美,抒发了作者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那棵树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
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A]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玛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夹批:_______]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
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即便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依然绿着。
⑦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人们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儿园也要搬,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⑧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抬头看见花①早晨上班经过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
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
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
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我们俯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精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
看到此,心情澄澈、明朗、欣悦。
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
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
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
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探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
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
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
所以,她现在也想成为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④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
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开”着不少“花”,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专项现代文练习荒漠中的苇王剑冰①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
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
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
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
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
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
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
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
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
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
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
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
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
苇1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
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
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
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
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许冬林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
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
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
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
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
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
“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
《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
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
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
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
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
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
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
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
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
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
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练习题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练习题一、散文类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春》中,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请简要概括。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如何表达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二、小说类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草房子》中,主人公桑桑经历了哪些成长变化?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什么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三、诗歌类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静夜思》中,诗人李白表达了怎样的思乡之情?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晓》一诗,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的?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一诗,王之涣通过描绘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四、说明文类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恐龙消失之谜》一文中,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关于恐龙消失的假说?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海洋生物之光》一文中,介绍了哪些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神奇的纳米技术》一文中,纳米技术在未来有哪些应用前景?五、议论文类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论读书》一文中,作者阐述了哪些关于读书的观点?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低碳生活的建议?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网络利弊谈》一文中,作者如何分析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六、古诗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一文中,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传达了什么样的友谊观?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一诗中,王安石是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了怎样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七、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练习15篇

初中课外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一)篇1:咬人草小记①在新疆,有一次到山里访问哈萨克牧人,很偶然地认识了一种奇怪的植物。
②如果不是新疆友人介绍,我决不会注意它们的。
那是在爬坡的路上,前面的人突然大声叫起来:“小心!咬人草!”③咬人草?草会咬人,我有点不相信。
这是生在路边的一种普普通通的草本植物,叶色暗绿,有点像深秋经霜后的菊,没什么可怕的地方。
“可别轻视它,碰它一下,就像被毒蜂蜇一样,手上要肿痛好几天呢!”友人正儿八经地关照我,绝无开玩笑的意思。
④这愈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俯下身子,绕着一丛咬人草仔细看了半天,除了发现叶瓣上有些细小的透明的刺之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我掏出随身带的旅行剪刀,用摊开的笔记本接着,小心翼翼地剪下两片叶瓣。
我要把它们带回去,让上海的朋友也能见识一下这种奇怪的草。
“算了吧,它会咬你的。
”友人笑着劝我。
“不怕。
”我很自信地回答。
⑤咬人草夹进了我的笔记本,我却安然无恙。
这叶瓣似乎有些桀骜不驯,硬硬的,不肯平伏,那些尖尖的小刺竟戳穿了两页纸。
,但不管怎么样,它们是我的俘虏了。
这种小草会咬人,如同河豚的有毒,如同海胆的有刺,如同贝类的有壳,只是它在同其他生物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一种自卫本领。
⑥几天之后,我几乎淡忘了这小草。
一次,我翻开笔记本准备记一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写一个字,只觉得手指上猛地一阵剧痛,就像被尖利的牙齿狠狠咬了一口。
我一下子把笔记本摔得老远,那咬人草的干叶从本子里掉出来,落在我的脚边——依然是硬硬的,一副倔强的模样,仿佛一对暗绿色的眼睛冷冷地嘲笑着我⑦啊!咬人草,它终于咬了我!⑧咬是被咬了,我却并没有记恨,相反,倒生成一种敬佩的心情来——这任人践踏的、可怜的小草,性格的刚强不屈竟一至于此!它似乎要提醒我一些什么⑨我没有再把草叶夹进笔记本,而是任它们在沙土中躺着。
因为我确信,假如带着它们,我一定还会被咬的,我不可能老是警觉地惦记着它们,防着它们,也不可能改变它们的性格,与其强迫它们耿耿于怀地跟我,不如让它们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归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必读》现代文阅读练习(一)母爱无言1、怎样理解文题“母爱无言”?2、这篇文章讲了几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几个故事的内容。
3、几位儿子是如何理解母爱的?4、假如你是作者的那位朋友,听完这两个故事后,你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呢?(二)父亲的信⑦到部队后,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
(不得超过50字)2、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答:3、第4节划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
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5、本文与朱自清写的《背影》从内容、语言到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填写下列表格。
(“相同点”中,每个空格填写不得超过4个字。
“不同点”中,“记叙线索”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5个字:“描写父亲的方法”一栏,每空格填写不得超过8个字。
)6、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相同点 不同点 篇名 内容 《背影》 《父亲的信》 篇名 内容 《背影》 《父亲的信》 主题 记叙线索 语言 描写父亲的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8、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
第四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答:10、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11、作品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着进行记叙,写由对父亲写信的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
(三)听时光飞舞1、第一段结尾为什么要强调“演奏台与看台没有界限”,这说明了什么?2、第二段中描写音乐如“骤雨袭来”,如“长河流水一般汹涌而来”,试着概括你此时感受到的音乐特点。
3、文段句子①是联想还是想象?这句话与前文哪些词语相对应?4、文段句子②中提到“无法言传”可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解释,即:,不可言传。
(请填出上半句。
)5、请你谈谈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一种慑人心魄的寂静(2)仿佛要将他燃烧(3)他在咀嚼音乐还是已逝的青春(四)年轻的思索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踌躇满志②淋漓尽致2、“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套用了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名句,原句为“,”。
3、结合全文,深入理解“并尽力发掘属于生命本质内涵的‘年轻’”这句话。
①本质内涵的“年轻”指的是什么?②本文认为怎样才能发掘本质内涵的“年轻”?4、文章第四段从两个方面说出了“必须坦然”的含义,试简要概括。
5、第五段画线的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心中的憧憬全在那‘一览众山小’的峰顶”表明了作者的看法:人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B、“检点盘缠”比喻要清楚自己的实力,包括体力、智力、激情、信心等,并要注意适时补充。
C、“是旭日东升的时候”至“进取精神”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意在说明要珍惜一年四季,抓紧一日之时,执著努力,毫不消沉懈怠。
D、本文末句“诚如是,你将会不老——永远年轻,你就是老了——依然年轻!”是说,只要把握生命的本质,执著现实的人生,即使生理上老了,精神上也会依旧朝气蓬勃,青春永在。
E、全文先用比喻说明了年轻的特点,接着从精神上揭示了年轻的本质内涵,然后进一步阐发了如何把握生命的本质。
全文有总有分;末句点明题义,照应题目,深化主旨。
(五)明月清泉自在怀1、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2、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①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六)三十年的重量1、第(1)段中“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作者意欲说明什么?2、第(4)至第(6)段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填序号)记叙方法?A.顺序B.倒叙C.插叙D.补叙3、第(4)段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穆尼老师怎样的品质?4、第(8)段中的“感悟到某种超越时空的人间至情”,作者指的是一种什么样感情?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不定项选择)()A.第二段中“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表现了穆民老师索要贺年卡片的热切心情。
B.为老师补一张贺年卡,是作者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因此,“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C.第四段中作者列举几位中学时代老师学识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自豪和自得之情。
D.第五段开头一句在文中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E.“30年的重量”这一标题拟得好,它具体地掂量出了师生间情意的分量。
(七)小狗包弟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层次,较合理的分法应是:2、通过这段文字描写,概括“小狗包弟”的特点。
答:3、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最主要的特点及作用。
答:4、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找出文中作者解剖自我的句子,并说说其所包含的内容。
答:5、从小狗包弟的命运上,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6、文章结尾说:“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试分析这句话。
答:7、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8、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9、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10、细读全文,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八)旧居赋1.填入文中 A 处的最恰当的一个短语是()A.去粗取精B.删繁就简C.推陈出新D.改天换地2.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的标点是()A.:无;。
B.——无,!C.:,;。
D.,,,。
3.将文中蓝色词和括号里的词作比较,指出加点词好的原因分别是()①自有一窗绿荫泻(垂)于书案。
②好像是一位美人,静卧(立)绿野蓝天之际。
③她裹(罩)着烟蓝色的轻纱。
④她身披(穿)紫绿万状的锦绣。
A.更符合情境 B.更准确生动 C.更形象传神 D.语义更丰富4.下面①~⑥是从文中 B 处抽出来的短语,它们在文中最恰当的顺序是()①车铃声②缝纫声③脚步声④斧锯声⑤流水声⑥广播声A.①③⑤②⑥④ B.④⑥①③⑤②C.②①③④⑤⑥ D.③①⑤②⑥④5.应填入文中 C、D 处最恰当的词是()A.静、动B.动、静C.雅、俗D.淡、浓6.作者看到“五行八作”们汗渍斑斑,行色匆匆,为开辟新生活而坚实苦干的情景时,“如蒙煦日之临照,清泉之荡涤”。
这是因为。
7.通观《我的空中楼阁》和《旧居赋》的节选文字,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二文的作者都是借对自己家居小屋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B.二文所表达的主题完全不同,《我》表达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向往,《旧》文节选表达了作者对轰轰烈烈的新生活的热爱。
C.二文的写作手法不同,《我》采用了由实到虚的写法,《旧》的节选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D.二文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我》语言优美含蓄,富于哲理;《旧》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用词准确生动。
(九)霍山探泉1、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当我从大西北归来途中,造访了黄土高原余脉上的霍泉之后,它竟成了我心常所系、情常所牵的地方”?答:2、本文的重点是写“探泉”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具体进行探泉的呢?请予概括说明。
答:3、作者探泉的结果怎样?请简要分析一下“霍泉亘古常涌的缘由”。
答:4、下列对这篇用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段作者提出了“济南七十二名泉”,第二段则提出了“‘三西’水贵如油的说词”,二者都和霍泉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反衬了霍泉的壮伟和瑰丽。
B、全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且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探泉”为主要内容,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地表达了赞叹霍泉这一生态奇观的主题。
C、“如果说广胜寺冈峦上的古柏和胡藜刺……更是站在这霍泉最前哨的忠贞不渝的‘守护神’”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霍泉亘古常涌的缘由。
D、“2001年盛夏,山西永济举办拙作《飘逝的绝唱》研讨会,我取道洪洞再探霍泉”一句,用叙述的语言,既准确地点明了标题,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段的具体内容,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E、最后一段写近两年来的危害霍泉的不良现象,文章以“我真不知道霍泉还能涌流到何”收尾,深刻表达了作者烦闷和忧虑的思想感情。
(十)神秘的海啸1、从内容上看,本文对说明对象海啸,是从其、、及减灾研究等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的。
2、引发海啸的原因是:。
3、假如你是海岸边的一名游客,读了本文后你可以根据什么样的现象判断海啸可能即将发生,作出迅速逃离海岸的决定。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十一)这一刻,人类命运相连1、本文题目“这一刻,人类命运相连”中的“这一刻”具体指什么时刻?2、第七段中说:“一位母亲,一次失去了五个孩子,那向上苍伸出的祈求的双手和痛不欲生的表情,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懂。
”那么,你懂了什么?3、第八段写道:“灾难可能是一种来自上苍的警示,灾难可能是一种提示人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结合文意回答,灾难可能提示人类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面对灾难?请概括回答。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分析作用、理解内容等角度入手,参考文章右边的示例①和示例②,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⑴⑵两处加上批注。
(十二)《少读宋词》1、“我”在家里偷钱买书,你认为这种作法对不对?2、“我”为什么十分珍爱那三本书?3、作者说:“小孩子买书,总是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