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儒林外史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 《儒林外史》
四、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艺术结构。全书没有贯串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正如鲁迅所说:“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这种结构形式的缺点是比较松散,不能集中力量刻划中心人物,优点是自由灵活,可以展示异常广阔的生活面,使多个阶层的众多人物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如后浪推前浪一般,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晚清谴责小说,大多深受《儒》的影响。
三、揭露科场败将自鸣风雅,沽名钓誉,趋贵附势,招摇撞骗的丑恶行径,解剖了科举僵尸上的赘瘤。如杨执中参加乡试十六七次不中,只好在一家盐店管帐,亏了七百多两银子,于是他在一张纸上抄了半首元人诗,居然使阔少娄氏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替他还了七百两银子的亏空。八至十六回还写了娄三娄四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在家招徕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吹牛撒谎,丑态百出。匡超人学作歪诗,打秋风,甚至在赌场抽头,伪造印信,冒名顶考,真是丑态百出。牛浦郎假冒名士牛布衣之名招摇撞骗。这一切说明当时儒生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已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阶层。
明清科举,考作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叫制艺、时艺、制义、时文)代圣立言,束缚思想尚在其次,毒害人心,霉坏世风,有甚于鸦片。
一、深刻提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作品开宗明义,一开头就借元末名士王冕之口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只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预言了科举制度可能造成的危害。接着通过周进、范进两个腐儒的悲喜剧,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写出了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深刻剖析了科举制度下的儒林群像和心态。全书以功名富贵为骨,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然而,本章节主要关注的是吴敬梓的生平、创作以及《儒林外史》的整体思想内容和结构,并未详细展开第十章的具体情节。吴敬梓的生平经历丰富,他对科举制度的深刻认识和批判态度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创作方面,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儒林世界的种种丑态。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小说的主旨和内涵。尽管本章节未提及第十章的具体内容,但读者可以通过对小说整体思想内容的把握,去推测和想象第十章可能涉及的情节和主题。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主讲:杨志君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吴敬梓,字敏轩,自号文 木老人,安徽全椒人。18 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 产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 为“败类”。29岁去滁州 惨叫科考,因为他的狂放 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 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 而落第。33岁家迁南京, 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 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 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 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鲁小姐:眼中只有八股制义,信奉其父鲁编修 (升侍读,朝命已下,不想痰病大发,登时中 了脏,死了)说的“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 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 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蘧公孙入赘鲁小姐家。鲁小姐因公孙不会制义 而伤心。“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 进士的人可以做名士的?”
追求恣情任性、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名士风度 中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的光彩;尊重女性(反 对纳妾:认为娶妾的事,最伤天理,一个人占 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不迷信权威,对《诗经》有自己独到见解。他 不赞同诸儒的注疏,如对《溱洧(wei3)》之 诗,认为写的“只是夫妻同游,并非淫乱”, 对《女曰鸡鸣》也有妙论:“你看这夫妇两个, 绝无一点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 乐天,是三代以上修身齐家之君子。”
马二对匡超人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 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 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 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 祖。”
马二虽然有些迂腐,但心肠好。为替蘧公 孙买王惠送的旧枕箱消灾,拿出自己编书 的近百两银子。遇到贫寒在外不能回家的 匡超人,又送十两银子、一件旧棉袄、一 双鞋,让他回家去做些生意,请医生看他 父亲的病。对骗过他的洪憨仙,仍捐资为 之装殓送殡。

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精选 课件

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精选 课件

2、一批举业至上主义者。他们向往功名,推 崇科举,但本身并没有痛苦的经历。这以马二 先生、鲁编修、鲁小姐为代表。
这批人的面目可概括为八个字,即迂执酸腐、空疏不 学。他们把八股文奉为圭臬,好象天地间除了八股文 什幺也不存在了。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写到了八股文 对女子和孩子的毒害。
鲁小姐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弄起了八股。后来看到新婚 的丈夫对八股文不太在行,没了指望,便把刚满四岁的小儿 子“每天拘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对孩子的这种摧残, 反映出八股文科举的毒汁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
二、《儒林外史 》的文人群体形象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 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 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以揭露 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士大夫的丑恶灵魂 作为切入路径,深刻揭露和讽刺了整个封建礼 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第二部分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二、《儒林外史 》的文人群体形象 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 民,自称秦淮寓客,因家有文木山房,晚年自 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具体见教材P282-284
吴敬梓读书处――国光楼全面修缮 新华社发(王家国 摄)
第二部分 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吴敬梓在揭露批判的同时,又塑造了一批寄托 他的理想的正面人物。这些正面人物可以分为四 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作者探索理想的进程。
作者通过这些丑恶嘴脸的描写,痛斥了靠科举爬上去的 这些人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危害。
(二)刻画了一些假名士、假山人的形象。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明清知识分子的浮世绘本章内容•一,文木老人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现代人对此书的评价:•小说家张天翼说:《儒林外史》的人物,“只要一记起他们,就不免联想起我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联想起我自己的一些熟人……似乎觉得他们是我同时代的人。

后来越想越糊涂,简直搞不清他们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自己的亲戚朋友了。

”(《读儒林外史》,《文艺杂志》2卷1期,1942年12月15日)•吴组缃先生在80年代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和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

”•文木先生(1701~1754)穷困潦倒了一生,他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

他叛逆而追寻,清醒又无奈,他用其如椽巨笔写成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千态百象的《儒林外史》。

一部《儒林外史》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用心弦弹奏的讽刺交响乐,我们掩卷而思、细细回味,能够听出作家的愤恨和鄙夷,抗议和悲哀。

一,吴敬梓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滁州全椒人,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自称秦淮寓客,书斋为文木山房,故晚年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其它著述•《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已佚。

今存乾隆年间刊行之四卷本,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文作品。

1999年发现《文木山房诗说》。

《儒林外史》的不同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二、《外史》的结构组成•第1回,以王冕笼罩全局;第56回,呼应开头•2~30回,揭露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态及其灵魂的扭曲;•第31—46回,树立真儒典范;•第47—55回,在现实面前的深深无奈和悲凉的沧桑感。

而作者的理性思考,也是同步表现出来的;•56回,以四大奇人为新理想的探索——自食其力、不受功名富贵牢笼的新人物。

三、《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外史》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

江南贡院、 号舍

匡超人则是从又一个角度反映科举名利对人们的毒 害的。他原先是一个善良、孝顺、“忠厚”的人,正是 马二先生的一番教诲,“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 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于是,“想着出 头”这一头等大事,可以一任父亲“尿屎仍旧在床上”, 一心“上府去考”。“出头”以后,遂以名士作幌子, 以名利为目标。胡吹海骗,不一而足。停妻再娶,卖友 求荣。其堕落的轨迹的源头,正是“举业”。
(1)抄本 50卷
未见
(2)金兆燕刊本 1768-1779间扬州刊行,未见
(3)卧闲草堂刊本
56回
嘉庆八年(1803)刊
嘉庆咸丰间抄本
(4)苏州潘氏抄本 56回
现在通行的版本
张慧剑校注本《儒林外史》,人民文学1958年版
南京师院中文系整理本,人民文学1977年版 1999年增订为《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 《儒林外史》回数:50卷 55卷 56回 60回 幽榜
吴敬梓的著述:
《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存四卷。
《文木山房诗说》七卷。
现有李汉秋点校的《吴敬梓、吴 烺诗文合集》,黄山书社1993年 版 李汉秋辑校,《吴敬梓诗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儒林外史》的成书及版本
《儒林外史》开始创作于乾隆元年(1736)左右,
到乾隆十四年(1749)左右基本完稿。

此法不变,则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 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终矣。
顾炎武《日知录》
《儒林外史》把对科场的批判与对官场的批判结
合起来,深刻说明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不木山房诗说》
43则
吴氏为全椒的名门望族,祖上曾经极为显赫。 在吴敬梓曾祖时代,兄弟五人,四个是进士,其 中进入鼎甲第三名即探花的正是吴敬梓的曾祖父。 吴敬梓的祖父辈三人,一名为举人;而曾祖父的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第五、六章(注:文档仅提供第五章内容)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和事件叙述,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心灵的腐蚀和对社会风气的毒化。第五章中,作者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被详细介绍,凸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作品中,周进和范进等人物的形象鲜活地示了科举制度下的腐儒形象,他们热衷功名,苦苦追求,终获成功后却沦为贪官污吏或土豪劣绅。同时,作品还揭露了科举考场上的种种丑恶现象,以及官场中的贪婪成性、敲骨吸髓的贪官猾吏,如王惠、汤奉等。此外,还有戴着科举功名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的在乡士绅,如严贡生等人,他们自命风雅,沽名钓誉,趋炎附势,招摇撞骗。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作者有力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并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和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厄运;功名 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 败,不能不引起后人深深思索。八股取 士制度下,一代士人的人性与灵魂落入 空前的空虚、悖谬及扭曲之中。
• go
小说肯定的三类人物形象
• 第一类,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
琼枝。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 女子形象。
• 杜少卿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
作者要表达的心声:
• 作者对他们采用漫画式扫描,表达作者
的几点认识:(1)他所推崇的真儒正身 临着严苛的人文环境。(2)科举制已经 失去了代圣人立言的初衷,士人之性灵
在此举业之中得不到半点陶冶。(3)大 凡读书一与直接的功名联结就失去了 所以读书的意味!!!
• 八股取士制度牢笼和戕害了一代代知识
第三类,假名士形象
• 这类人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
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他们不走 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在骨子里对 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如娄二公子、盐 商万雪斋、匡超人、杜月卿等。作者通过 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 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这些假名士 的无耻丑态和肮脏灵魂。
《儒林外史》的不同版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
二、《外史》的结构组成
• 第1回,以王冕笼罩全局;第56回,呼应开头 • 2~30回,揭露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态及其灵
魂的扭曲;
• 第31—46回,树立真儒典范; • 第47—55回,在现实面前的深深无奈和悲凉
的沧桑感。而作者的理性思考,也是同步表现 出来的;
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
• 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
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
《 儒 林 外 史 》 冷 峻 刺 世
第二类,贪官劣绅形象:
• 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出仕则大多
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 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 奉,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 。
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 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 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 放。
第二类,真儒名贤形象
• 他们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
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 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 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 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 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代 表是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版 本
文行出处
• 第一回后半部叙述秦老爹于洪武四年进城,
带回了一本邸抄:王冕看上面载有“礼部议 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 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说道:‘这个法却 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 “文行”者指儒者的学问、人品、境界、践
履。“出处”者则是《论语》所谓“用之则 行,舍之则藏”,或《孟子》之“达兼”、 “穷独”。
小说否定的三类人:
• 第一类,热衷科举功名的鄙陋儒生形象: • 一种是得到功名却灵魂扭曲的腐儒,如二进。 • 一种是借科举已获取了功名而灵魂依旧空虚者。
这一类人物的代表是鲁编修。
• 一种是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 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位奇
人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 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 又文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 治功利、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等这样一些 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
现实中有四大奇人吗?
• 明代唐寅有诗曰: •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
• “闲斋老人”序云:“名曰‘外史’,原不自
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 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下人者;有倚仗功名 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 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 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 柱。……《传》曰‘善者,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
• 56回,以四大奇人为新理想的探索——自食
其力、不受功名富贵牢笼的新人物。
三、《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 《外史》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
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 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 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 一部儒林痛史。简单说:一是对科举制 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 追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明清知识分子的浮世绘
本章内容
• 一,文木老人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现代人对此书的评价:
• 小说家张天翼说:《儒林外史》的人物,“只
要一记起他们,就不免联想起我自己所处的这 个世界,联想起我自己的一些熟人……似乎觉 得他们是我同时代的人。后来越想越糊涂,简 直搞不清他们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自己的亲戚 朋友了。”(《读儒林外史》,《文艺杂志》2 卷1期,1942年12月15日)
一,吴敬梓生平:
• 吴敬梓(1701—
1754),字敏轩,安 徽滁州全椒人,中年 移居南京秦淮河畔, 自称秦淮寓客,书斋 为文木山房,故晚年 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其它著述
• 《文木山房集》十二
卷,已佚。今存乾隆 年间刊行之四卷本, 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 文作品。1999年发现 《文木山房诗说》。
• 吴组缃先生在80年代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
的历史性格和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 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
• 文木先生(1701~1754)穷困潦倒了
一生,他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叛 逆而追寻,清醒又无奈,他用其如椽巨 笔写成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千态百象的 《儒林外史》。一部《儒林外史》是这 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用心弦弹奏的讽 刺交响乐,我们掩卷而思、细细回味, 能够听出作家的愤恨和鄙夷,抗议和悲 哀。
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 清代郑燮等也有类似说法。 • 这些现实中的人物与文木老人笔下的理想
人物有想通之处。
《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
• 《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
作品,着重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灵魂 的毒害,对青年的毒害,批判了礼教的 虚伪和吃人的本质。也塑造了一些正面 人物形象,有意与庸俗丑恶的儒林人物 相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