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的名媛多出生江浙沪

合集下载

与戏子私奔的上海第一名媛:她狠心送走5个儿女,却缔造了华人顶级豪门

与戏子私奔的上海第一名媛:她狠心送走5个儿女,却缔造了华人顶级豪门
比如他创唱大嗓小生,抛弃了传统,却赢得了观众的叫好。又首开京剧导演先河,是中国首个 将“导演制”用于戏曲的艺术家。
● 周信芳夫妇和儿女 父亲对于新鲜风气的追求,影响了周英华的一生。当然,母亲的影响更不容小觑。
当周英华离家飞往伦敦时才13岁,他的眼睛里充满了不解和迷茫:“妈妈,为什么那么小就让我 离开你?”
● 裘丽琳 当她18岁从法国天主教办的女校毕业后,兄长就带领她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思想前卫的 她,是第一位梳着“油条”发式的美女。 出身豪门、天生丽质、言谈优雅、气度雍容,这么多的优点聚集在一个女孩身上,自然吸引了 无数富家公子的爱慕。她被誉为上海第一名媛,简直就是上海的“门面”。 如今这位裘家的三小姐,竟然舍弃了脸面和万贯家产,跑出去追随一个戏子。而且,这个戏子 已经结婚生子,当时还没有办完离婚手续。
裘丽琳的厉害之处不仅如此,她还随身携带一把手枪,与三教九流的人交涉,保护着丈夫的安 全。 人怕出名猪怕壮,名角就是行走的金钱。有一次某个舞台的老板想要强留周信芳,提前安排了 一些地痞流氓,裘丽琳直接掏出手枪,每天护送丈夫登台表演。 正因为有了这位贤内助,周信芳在戏曲行业重返巅峰。他们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到后期甚至 能买得起上海的花园洋房。
● 周信芳少年时
《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一部部经典的剧作让他赢得满堂彩, 因此被人尊称为“麒派”。 古往今来,凡自成一派开辟宇宙者,都可以称得上旷世天才。而所有天才都遵循着一个定律: 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
在武侠经典《天龙八部》中,有着著名的北乔峰、南慕容。乔峰是北方豪侠的冠首,慕容则是 南方武林的代表。
● 周信芳和裘丽琳的婚纱照 私奔的两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面对这种瀑布般的落差,裘丽琳没有丝毫怨言,尽 心尽力地辅佐丈夫东山再起。

民国三大人文望族

民国三大人文望族

揭秘民国三大望族:钱家有钱学森等三大科学家提起“名门望族”,就会令人肃然起敬。

所谓“望族”,是指拥有非凡的文明成就、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家族。

他们不仅事业有成,更重视精神财富积累,对后代言传身教,故能长盛不衰,他们的成就与传奇总能激励普通人奋起进取。

民国至今,对中华人文精神做出重大贡献的望族不少,其中名声最大的前三名则是江苏无锡的钱家、江西修水的陈家、河南唐河的冯家。

钱家拥有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三大科学家,和钱基博、钱穆、钱锺书三大鸿儒;陈家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五位名士,冯家则以冯友兰、冯沅君、宗璞“一门三杰”闻名于世。

钱家:利在天下必谋之钱氏家族的声望源远流长,相传是一千多年前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

钱镠祖孙三代、五位国君,以其卓越治理使吴越国富甲江南。

钱镠后将其三十三个儿子派往江浙各州,使钱氏家族很快繁衍开来。

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众多状元、无数进士。

宋明以后尤其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如宋代的钱昆、钱易;明代的钱士开、钱谦益,清代的钱大昕、钱名世、钱曾、钱坫、钱鲁斯等。

海外学者也曾对钱镠家族文人群体的形成和成就做过深入研究。

民国年间的《钱氏家乘》记载,国内有迹可循的钱氏宗脉有一百多支。

至现代,除“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和“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和国学大师钱基博、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钱穆、著名学者兼作家钱锺书外,钱家还出了水利专家钱正英、著名外交家钱其琛、台湾社会活动家钱复、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陶、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等等。

钱氏后裔人才辈出,遍布全球,仅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这个由优秀人文渊源贯穿至今的大家族,实在令人敬佩有加。

令人惊奇的还有钱氏家族中杰出的“父子檔”:钱基博、钱锺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钱学矩、钱永健父子等等。

二○○八年,钱永健与日、美两位科学家共同荣膺诺贝尔化学奖。

晚清青楼女子与民国名媛老照片(组图)

晚清青楼女子与民国名媛老照片(组图)

晚清青楼女子与民国名媛老照片
古代娼妓又称青楼女子、风尘女子,她们大多数属于奴隶身份,如宫妓、官妓、家妓等,多是罪犯、罪犯家属、贩卖人口或战俘。

由于她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除了极少部分外,没有改变身份的任何可能。

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现代人来说,自然有点神秘感。

这些古代青楼女子大多拍摄于晚清,图片是与嫖客一起吸食鸦片。

1901年,广州喝花酒的富商与弹琵琶的陪酒女。

上海福州路一雏妓出台时的情景。

晚清上海青楼界惯例,为破身的雏妓(称“清倌人”)应局,需有“龟奴”肩负。

与嫖客合奏一曲。

外国官兵逛青楼。

这是一张“青楼女”的合影。

穿着更紧身、更能展示身材的服饰,这种衣服在晚清上海青楼女中非常流行。

1871年,广州花船。

这种雕刻华丽装饰花哨的“花船”,实际上是水上青楼。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变更,这些“风尘女子”也换上了别的名号——“名媛”。

她们似乎比青楼更高一级,她们大多风华绝代,才艺惊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并且能够混进上层社会的不乏是一些美艳的上海女子。

到了三四十年代,爵士舞、品红酒、说英文也是她们的写照!
1901年,香港歌妓。

民国名媛苏青:上海文坛双壁张爱玲与苏青

民国名媛苏青:上海文坛双壁张爱玲与苏青

民国名媛苏青:上海文坛双壁张爱玲与苏青第三节知遇之恩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上海的日军攻进租界,租界这块最后的孤岛也被日军淹没了,结果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下又跌入了深渊。

一切都变了,李钦后的律师事务所关门歇业,收入顿时锐减,而这时苏青的公公、婆婆还有小姑夫妇都来上海,他们也都依靠李钦后生活。

现在,收入大幅减少,开支却成倍增加,战时的上海又到处都是紧缺,生活一落千丈。

李钦后此时也没有任何办法,渐渐消沉起来,整日常借酒消愁,夫妻间重起干戈。

无奈,公婆他们只好又回宁波去了,李钦后此后也常常也不归宿。

而雪上加霜的是,苏青又怀孕了,只不过这次总算是生了个儿子。

但苏青的命运没有因为这个儿子而改变,相反,她们的婚姻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天,一个多事的邻居告诉苏青,李钦后常在舞场和一个漂亮女人在一起跳舞,而这个女人正是赵琏,苏青回到家后,不久后果然从李钦后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了赵琏的照片。

1942年,徐评和妻子赵莲离了婚,随后他去了重庆,在重庆期间,他出版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风萧萧》。

赵琏离婚后就来找苏青,只不过,这一次,她不是来聊家常的,而是来告诉苏青,她说自己已经有了李钦后的孩子……,这也就是苏青在《结婚十年》中描述的。

既然已经发展到这一步,苏青也只好提出离婚,但李钦后却不同意。

而赵琏听到这个结果后,十分失望,她走了,不久堕了胎,悄然离开上海。

苏青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婚,也许,她无法忍受当她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的丈夫和她的女朋友一起在窗外合唱《风流寡妇》。

苏青离婚时,他们正好结婚十年,她说:“现代的社会太容易使得青年男女离婚了,于是他们便离了婚。

相聚相离,一切简单得就像童年时候玩的过家家,区别大概只在于如何将中间的过程复杂化。

”而苏青和李钦后的婚姻也在这年年底划上了句号。

张爱玲说:“其实她丈夫并不坏,不过就是个少爷,如果能够一辈子在家里做少爷少奶奶,他们的关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

苏青本性忠厚,她愿意有所依附,只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红楼梦》里的孙媳妇那样辛苦地在旁边照应着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是一件人生大事。

伴随着婚姻的缔结,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即所谓的婚俗。

婚俗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婚姻制度、婚姻观念、婚姻形式、择偶方式与标准、婚龄规定、婚礼仪式等方面。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剧变时期,革故鼎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

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浙沪地区作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区域,其婚俗状况在此时期也表现出一种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整体特点。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的旧式婚俗在农村的延续与变革,另一方面是源自西方的新式婚俗在城市的兴起与流行。

这种婚俗状况的存在体现出不平衡性、复杂性以及不彻底性的特点。

之所以会出现婚俗方面的变革,是众多因素导致的结果。

具体说来包括:政府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实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进步;女子权利和地位的普遍提升;西方文明观念的逐步渗透;上层进步人士的倡导和示范。

当然这种婚俗变革的步伐是十分缓慢的,并且由于婚俗这种民俗事象自身的延续性,某些旧的婚俗一时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变,甚至在文明的今天仍然留有一些余风。

但是我们决不能否认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婚俗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它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并且对同时期其它地区的婚俗变革也起了示范作用,这一点不容忽视。

婚俗变革的不彻底性正说明了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民国名媛黄蕙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带女神光环,优雅大气,令人唏嘘

民国名媛黄蕙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带女神光环,优雅大气,令人唏嘘

民国名媛黄蕙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带女神光环,优雅大气,令人唏嘘本文导读:民国名媛黄蕙兰,外交家顾维钧第三任妻子,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白富美,自带女神光环,在三十多年的交际舞台上,她优雅得体,落落大方,为国也为己争光添彩,一外国友人写诗称她是"远东最美丽的珍珠"。

黄蕙兰,1893年生于印度尼西亚,为华侨首富黄仲涵之女。

黄蕙兰的生母魏明娘,祖籍山东,是爪哇中国城内第一号大美女,15岁时嫁给黄仲涵。

黄蕙兰从小便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父母对她多有娇惯,不到3岁,妈妈就给她一颗有80克拉的钻石项链,少女时代在欧洲度过,结识各国皇室与名流。

从小这些经历养成了黄蕙兰桀骜不驯的性格。

黄蕙兰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但黄蕙兰聪颖过人,不仅会6国外语,还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懂社交,能应酬,可谓民国少见的全能名媛。

黄蕙兰因为独特的审美和时尚嗅觉,她引领着上海的时尚风潮。

如果曾经网络发达,黄蕙兰绝对是受万人追捧的时尚博主,那些网红名人根本不能和她比。

黄蕙兰不仅拥有独特的时尚审美,令英国玛丽王太后、摩纳哥王妃、美国杜鲁门妻子、宋美龄等国内外名流都把她视为时尚楷模,可见黄蕙兰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她出现在社交圈时,名流纷纷拜倒在其裙下,学者、富贾、军阀无一不对黄蕙兰爱慕至极。

可黄蕙兰却看中了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

黄蕙兰嫁给顾维钧后,活跃在国际政坛,周旋于王公贵族左右。

她年轻、美丽、举止高贵典雅,出席各种外交场合,她中西混搭,走到哪儿都自带了聚光灯。

黄蕙兰成了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人们纷纷对这位东方美女交口称赞。

黄蕙兰的爱情并不像童话中那样完美,她曾渴望过童话般的爱情,但最后却被繁华世俗扼杀了。

黄蕙兰顾维钧这对才子佳人最终感情破裂,加速这段感情破裂的正是大家闺秀严幼韵。

1956年,早已貌合神离的顾维钧和黄蕙兰夫妇协议离婚,并举家搬到了纽约。

离婚后的黄蕙兰一直孤身一人,这时的她早已没了当年的花容月貌,父亲留给她的养老金也被小偷洗劫一空。

百岁名媛严幼韵的传奇人生

百岁名媛严幼韵的传奇人生

人物春秋RENWUCHUNQIU百岁名媛严幼韵的传奇人生◎裘伟廷她的一生有着独特的人生际遇:复旦校 花、上海滩有名的“84小姐”、抗战时期的 外交官夫人、联合国最早的礼宾官、外交家顾维钧的晚年伴侣,同时还是五世之家的老 祖母……她的一生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是中国整个近现代史的见证人。

这位百年名媛并 没有被岁月的沧桑淹没,而是沉淀得越发美丽。

友人们喜欢听她讲故事,因为其每一段经历都堪称传奇——她就是严幼韵。

出身在显赫的家庭1905年9月27 0 ,严幼韵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名门家庭。

严幼韵的祖籍是浙江慈溪 庄桥费市(现属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的费市村),其祖父是著名实业家、书画家严信厚(1838—1906 ) o 严信厚曾是李鸿 章的幕僚,一生致力于兴办民族工商业、金融业,有过不少创举,是“宁波帮”的开路先锋。

严信厚有二女一子,其子严子均(1872-1931 ),就是严幼韵的父亲,号义彬。

严子均继承父业经商,在上海主持源丰润票号、源吉钱庄等,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他先 后娶有张氏和杨俪芬两位夫人,共育有五子七女。

严幼韵排行老六,人称“六小姐”。

严家在严子均那一代富贵不减,宅邸的院墙绵延静安寺一带,豪宅里住着一家4代80 多口人。

正门的门房住着一个印度人和一个中国警察,大楼后有马厩和可容纳6辆汽车的车库。

严幼韵从小喜爱学习,聪慧过人。

她岀入于十里洋场的上层社会,见多识广,思 想活跃.性格开朗,又长于交际,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由于兄弟姐妹很多,家里请了两位大学里的老师,一位教国文,一位 教英文。

尔后,因全家迁居天津,严幼韵 与其姐彩韵、莲韵先后在天津中西女校学习。

1923年,严家再度迁回上海,只留严 幼韵一人在天津中西女中住校读书,但父 母等人常来天津看她。

26 I 文史精华 / 2019.03.±RENWUCHUNQIU人物春秋严家对男孩子非常严厉,对女孩子却很溺爱。

当年,因为严家在南京路上开着“老九章绸布庄”,各种衣料随严幼韵挑选,裁缝每天都会到家里来裁剪,所以她几乎每天都换一件最时髦的新衣,同一件衣服几乎从不穿第二次。

民国10个最闻名的奇女子_排行榜

民国10个最闻名的奇女子_排行榜

民国10个最闻名的奇女子_排行榜10、孙用蕃如果不是因为张爱玲,孙用蕃的名字或许早就被遗忘在历史的一角。

有时候人的际遇着实难以预料,原不相干的人,忽然成了熟人;当初的朋友也可能最后冰火难容。

而孙用蕃,终于在岁月的洗练中变成宽容的老太太,那些当初和张爱玲的纠结往事,也都逐渐随风飘散。

孙用蕃在嫁给张爱玲的父亲张廷众之前,曾是民国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府上的一朵耀眼的女儿花。

在十六个女儿中,七小姐孙用蕃于家族内外的名气仅次于大姐孙用慧,这位七小姐性格外向,出嫁前交际十分广泛,赵四、陆小曼、唐瑛等都是她的闺密,算是上海名媛圈子里的一个风云人物。

9、王映霞王映霞,出生于1908年,中国浙江杭州人,当年“杭州第一美人”。

王映霞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

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

多年后离婚。

1942年4月4日,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

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

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王映霞逝世于2000年。

8、凌叔华凌叔华,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

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

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

2016年,精装版《凌叔华文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凌叔华选集》等。

7、孟小冬孟小冬,别名:孟令晖;1907年12月9日生于中国上海市,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有老生皇帝之誉。

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旋即走红;1936年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1949年赴香港定居;1967年移居台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民国的名媛多出生江浙沪
为什么民国的名媛多出生江浙沪姓名/ 2017-02-18
一说到民国时期那些曾叱咤上流社会的名媛们,想必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其背后精彩绝伦的故事,更是对这些曾经的中华明珠如数家珍,比如才貌双绝的林徽因、陆小曼;被誉为上海滩第一交际花的唐瑛;让马君武以“赵四风流朱五狂”所点评的赵一狄;还有当初北大公认的“皇后”马珏,她们都曾是那个时代的焦点,也是民国女子们最前沿的代表。

能被冠以“名媛”二字,并不是单单只是诸如家世、才貌等众所周知的优秀条件,这两个字背后所蕴涵的,不管是学识、思想、涵养还是文化都代表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至少在女子当中,是为龙凤。

但是这里却有一个非常好奇的现象,就是民国的名媛之中,东南沿海、江浙之地占据了绝大多数,当我们一一来对应的时候,你会发现林徽因是福建人,但是生于杭州,陆小曼是江苏常州的,唐瑛是上海的,赵四小姐(赵一荻)是浙江金华的,马珏是浙江宁波的。

当然,有人会说我特意挑的都是江浙籍的名媛,比如宋氏三姐妹是海南的,朱五小姐(朱湄筠)祖籍是贵阳,之后成长活动也未在江南一带,但是假如我们列举所谓的民国十大名媛之后,蝴蝶、张爱玲、阮玲玉、孟小冬出生于上海,潘玉良为江苏扬州人,王映霞在杭州,十有八九皆在江浙沪,如此之高的占比,难道会是
巧合么?显然并不是完全都是如此。

当然也有人把会原因归结到经济上面,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早于内陆的通商口岸,加上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这些都是令其独步民国名媛界的原因。

可当时的长三角一带之于整个民国来说,经济占比完全没有如今龙头大佬的位置,政治和文化中心显然也并不是这块地区,北京依旧以其都城之姿傲视天下。

上有长子东三省,西北有着门户天府国,下有得天独厚的粤澳广,如果从经济文化上去比较的话,说服力其实并不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里另外一个理由更加有说服力,那就是江浙地区原远早于其他省份的明清“女子结社”和“女子开放思潮”运动。

女子结社,既“女子诗社”。

是明清两朝于江浙等地所盛行的一场风俗传统。

在明朝文学家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便有“香奁”一列,专录“扫眉才子”共一百二十余人。

扫眉才子既唐代著名的女诗人薛涛,这里被泛指为有才情的女诗人。

在那个尚旧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主要思潮,女性教育程度明显低于男性的旧社会里,江浙一带涌现如此之多的“女子才人”,无一不表示着该地区的女性先进意识要远远的高于其他区域。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秦淮八艳”,以钱塘顾之琼为首结成诗社的前“焦园五子”和后“焦园七子”等(中国第一个女性组织的文学团体),都是那时代所划过的惊鸿,也悄然的打开了中华女性文化风潮的先河。

而清朝的江浙之地所沿袭明末的文人结社传统,更将是已经萌芽
的“女子结社”发扬光大,比如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便已
经有了“探春结社”的情节,它所代表的是清朝我国上层社会
的女性已经开始攀比男士文人,女士阶层正在脱离中国传统中女人的形象。

在清朝小说家徐震的笔下更有了《女才子书》等描述女性才人的通俗小说,而在其《照世杯》中同样有着描绘女子争相结香兰诗社的盛况。

可见至清康熙年间,不断涌现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已经是当时整个社会现
实写照,只是如前文推测无二,女子结社最盛便在江浙两地,《红楼梦》所描绘是以南京江宁为蓝本,俆震作为浙江嘉兴人,其香兰诗社主要成员也是江浙两地女子。

其中最有力可证明末清初江浙两地女子才学涵养,以及其慕才思想领先于中国的便是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其中以散曲天
下知的吴绡、顾贞立、孙云凤;诗词画艺冠绝的马守真、吴藻、林以宁等均为江浙人士,可以说江浙两地的女子才人人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除了才情之外,她们已经不再
单单只满足于自身素养的提高,随着思潮的不断进步,其中相当一部分江浙才女才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个人上升至国家的高度,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开始活跃于中国历史上。

比如明末钱塘才女顾若璞就常与子媳坐论国家大事(对前文所提焦园诗社的促成亦有贡献)、著就《明三十家
诗选》的钱塘才女汪端(第一本女性评诗诗选),到了近代,更有中国女权运动第一人以及倡导者吕碧城、鉴湖女侠秋瑾、
张爱玲小说《色戒》中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等,皆生活与江南一代。

她们或是纵谈历史时政、横刀立马、也能文墨诗曲、心怀天下,所表现的是完全不让于男士的风范,也体现了江浙等地首开重视女子教育,女性文化的先导地位。

从明末到清,清末至民国,这股风潮并没有因为国家的动荡和社会不安倒退,反而激起更多江浙女子的个人思想升华,从简单的只是“诗家结社”,“闺阁论诗”到“家国天下”。

随之而来的自然便是名媛辈出,在那个时代撑起了女性在上层社会中的主流地位,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何民国的名媛江浙可以占据大半个席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