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榜书家之一唐驼先生书法欣赏

合集下载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

近代20位书法名家《楷书荟萃》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书法名家辈出,他们在汲取古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引领近代书坛风骚,下面给大家分享近代20位书法名家的楷书,以飨读者!1于右任草书名世的魏碑大家于右任楷书《曾孟鸣碑》于右任书法早年致力于魏碑,中年后精研草书,沉雄其本,飘逸其形,逐渐形成气势磅礴、自由烂漫的独特书风。

他的对联作品,更把这种书风演绎到了极致。

2张大千但因画名太响,书名终为之所掩张大千(1899一1983),名爰,字季爰,又字大千,号南场丈人,70步后署爰翁、爰皤。

四川内江人。

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

一生多富传奇色彩。

早岁即有艺名。

享高寿。

富可敌国。

书法以魏碑为宗,也习唐宋,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郑文公碑〉等得趣最多。

以行草书胜,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

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

张大千早年从曾熙、李瑞清学艺,可谓法门高深,学有巨源。

3李叔同入世的楷书,出世的佛法李叔同楷书五言联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很多。

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

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

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

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

”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

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

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

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4陆维钊碑帖结合的楷书大家陆维钊临《石门铭》陆维钊(1899一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多署劭翁。

如诗如画亦风流——赏析唐寅的一副碑拓对联书法

如诗如画亦风流——赏析唐寅的一副碑拓对联书法

如诗如画亦风流——赏析唐寅的一副碑拓对联书法唐伯虎《联句诗帖》,纸本墨迹,书于明正德五年(1510),纵30.7厘米,横33厘米,行书,正文6行,款字3行,故宫博物院藏。

唐伯虎以画名世,其书亦可观。

此帖书于41岁时,结体宽博方正,用笔劲健遒润,笔画粗细相间,行间疏密得宜,熔颜真卿、李邕、赵孟书风为一体,为唐寅书法精品。

一、外表放荡不羁、内则落寞悲催的风流才子唐寅(1470-1523),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以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同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又同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出身于商贾之家,才华出众,29岁中“南京解元”,在民间名气要远大于上述的沈、文、仇、祝、徐诸人,但相较于戏曲传说中的“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真实命运实际上是颇为坎坷,甚至是悲惨的。

唐寅小时就很聪明,祝允明在《梦墨亭记》中云:“子畏(唐寅)天授奇颖,才锋无前,百后千杰,式当其选”。

明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参加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

但在次年的会试中,唐寅却身涉科教案而受牢狱之灾。

《明史·文苑·唐寅传》记云:“(程)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的试题。

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

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

”事实上程敏政鬻题事难以核实,系捕风捉影。

但程敏政还是被勒令致仕,徐经与唐寅也被黜落功名。

自此,唐寅绝意仕途。

在《与文徵明书》中,唐寅写道:“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

”、“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

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

祝允明《唐寅墓志铭》记:“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辨,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

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

子畏大笑,竟不行。

放浪形迹,翩翩远游。

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

真草篆隶:民国四大书家的墨迹

真草篆隶:民国四大书家的墨迹

真草篆隶:民国四大书家的墨迹作者:朱浩云来源:《检察风云》2014年第06期在清末民初,一批仁人志士跟随孙中山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批仁人志士中有四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并以精湛的书法享誉书坛,这四位书法家就是吴稚晖、胡汉民、于右任、谭延闿。

其中吴稚晖精于篆书,胡汉民工于隶书,于右任长于草书,谭延闿善于楷书,他们四位在当时可谓各领风骚,并被誉为“民国四大书家”。

精于篆书的吴稚晖吴稚晖(1865-1953年),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名敬恒,字稚晖,江苏武进人。

吴稚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而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

22岁(1887年)考中秀才,24岁(1889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三次参加会试皆未中进士。

曾在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以后,他留学日本,去过英、法、德诸国,眼界大开。

曾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

“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很多青年才俊,譬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

他学贯中西,爱国坚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

蒋梦麟称赞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上举荐他为“世纪伟人”。

有趣的是,吴稚晖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陪都重庆,蒋介石曾力邀吴稚晖为新主席,但被其推辞。

他一生十分简朴,敝衣败絮,安之若素,外出总是以步当车,经常罢车。

他视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来接济别人。

他身边唯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2万多册的藏书,还有从21岁开始日积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报。

其中重要著作有《上下古今谈》、《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注音符号作用之辨证》、《稚晖文存》等,在台湾出版的有《吴稚晖先生选集》、《吴敬恒选集》等。

18幅中国最珍贵的书法作品,珍藏!

18幅中国最珍贵的书法作品,珍藏!

18幅中国最珍贵的书法作品,珍藏!
这些作品都珍藏在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地方,国家文物局此前已明文规定,这些书法作品不准出国展出。

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一起来认识这些国宝级书法艺术品吧!
《平复帖》卷(西晋)陆机
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卷(东晋)王珣
故宫博物院
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唐)冯承素
故宫博物院
《梦奠帖》卷(唐)欧阳询
辽宁省博物馆
《善见律》卷(唐)国诠
故宫博物院
《苦笋帖》卷(唐)怀素
上海博物馆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
故宫博物院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又名《万岁通天贴》)(唐)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
《神仙起居法帖》卷(五代)杨凝式
故宫博物院
《自书诗》卷(北宋)林逋
故宫博物院
《自书诗》卷(北宋)蔡襄
故宫博物院
《三帖卷》(北宋)文彦博
故宫博物院
《行楷信札卷》(北宋)韩琦
贵州省博物馆
《楞严经旨要》卷(北宋)王安石上海博物馆
《诸上座》卷(北宋)黄庭坚局部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卷(北宋)米芾
故宫博物院
《草书千字文》卷(北宋)赵佶辽宁省博物馆。

勤奋的驼背书法家_三年级作文

勤奋的驼背书法家_三年级作文

勤奋的驼背书法家
清末民国初期,上海有个书法家叫唐守恒,又叫唐驼,说起这个名字,倒有一段轶事。

唐守恒成年以后才学书法,他知道自己学书法的年龄太大了,但他自信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毅力,完全可以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从此,他深入简出,终日临帖。

写呀写呀,纸张用了一刀又一刀,墨汁用了一瓶又一瓶,有时干脆用笔沾着清水在大块的方砖上练,写了一遍又一遍。

他练字简直入了迷,走路也想着写字,做事也想着写字,在别人看来,他简直成了个书痴。

由于他写字时姿势有问题,做得不直,渐渐的,背脊练弯了,有些驼背,走起路来像个小老头。

但他依然没有改变苦练的决心,从不放松自己。

十年后,他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书法家。

写书法,勤学苦练固然重要,但假如没有注意书写时的姿势,长此以往,便会像唐驼一样了。

所以,我们中小学生一定要记住:书写时,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书写姿势。

|||
第1页共1页。

世界书法专家第一名唐大栋的字

世界书法专家第一名唐大栋的字

世界书法专家第一名唐大栋的字标题:世界书法大师——唐大栋的艺术之境在当代书法领域中,唐大栋被誉为世界书法专家第一人,他的字体展现了卓越的艺术境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大栋的书法艺术,从他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作品特点以及对世界书法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全面呈现这位杰出艺术家的卓越之处。

## 一、唐大栋的生平经历唐大栋生于XX年,出生在中国的某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自幼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的他,便开始了漫长的书法学习之路。

在师从著名书法家的同时,他不仅继承了传统书法的精髓,还融入了自己对现代艺术的独到见解。

## 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唐大栋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不拘泥于传统,却又不失传承。

他的字体流畅而不失刚劲,线条韵律动人,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沉的文学底蕴。

在艺术风格上,唐大栋既注重传统意蕴的传承,又善于吸纳各种创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 三、作品特点的深刻剖析唐大栋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题材,从经典诗词到现代文学,从山水画到抽象艺术,无一不展现出他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幅画卷,传达着深远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深刻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作品中对于情感表达的独到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让观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涵。

## 四、唐大栋对世界书法的影响作为世界书法专家第一人,唐大栋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扩展到世界范围。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中国传统书法推向了世界舞台,并为世界书法的多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他的影响,更多的国际艺术家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书法,促使了世界书法的繁荣与交流。

## 五、结语唐大栋作为世界书法专家第一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力,使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书法史册上。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作品特点以及对世界书法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感受他为书法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唐大栋的字体如同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们深陷其中,领略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于右任草书名世的魏碑大家于右任楷书《曾孟鸣碑》于右任,书法早年致力于魏碑,中年后精研草书,沉雄其本,飘逸其形,逐渐形成气势磅礴、自由烂漫的独特书风。

他的对联作品,更把这种书风演绎到了极致。

张大千但因画名太响,书名终为之所掩张大千(1899一1983),名爰,字季爰,又字大千,号南场丈人,70步后署爰翁、爰皤。

四川内江人。

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

一生多富传奇色彩。

早岁即有艺名。

享高寿。

富可敌国。

书法以魏碑为宗,也习唐宋,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郑文公碑〉等得趣最多。

以行草书胜,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

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

张大千早年从曾熙、李瑞清学艺,可谓法门高深,学有巨源。

李叔同入世的楷书,出世的佛法李叔同楷书五言联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有很多。

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

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

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

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

”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

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

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

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陆维钊碑帖结合的楷书大家陆维钊临《石门铭》陆维钊(1899一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多署劭翁。

浙江平湖人。

当代一位传统中国文化修养相当全面的书法家。

1979年始,受命招收国内第一批书法篆刻研究生,所以他又是一位书法教育家。

陆维钊开始也师魏碑,但他决不抑帖,走的是碑帖并重的道路。

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导读:本文谭延闿书法学习:临十三行大有风神,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民国书法家中钾有“真草篆隶四大家”之谓,他们是谭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吴稚晖的篆和胡汉民的隶。

这四人均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且也都是活跃于政坛的顶尖文人。

谭延闿的书法,和他的文名一样,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名震遐迩。

他还有一个弟弟谭泽闿,即《文汇报》的刊头题书者。

兄弟俩幼承家学,都以写一手颜真卿书法著称于世,可谓罕有其匹。

谭延闿切年少时即聪颖过人,其父谭钟麟为咸丰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

谭延闿排行第三,五岁人私塾,其时父亲命日课数页大小楷书,并规定三日要做一篇文,五日要做一首诗。

在父亲的严格督导下,十来岁的谭延闿便崭露头角,无论写字还是作文,均显示出他不凡的才情。

父亲的好友翁同酥也不禁赞其为“奇才”,并在致其父亲的信中日:“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四大榜书家之一唐驼先生书法欣赏
题匾圣手名动海上
——唐驼先生书法赏析
二三十年代,当漫步在商家林立、店铺云集的上海滩,那五颜六色的招贴;鳞次栉比的广告;名人书写的店招,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而许多店铺匾牌就是闻名遐尔的唐驼先生的手笔。

唐驼先生是抗倭寇名将唐荆川后裔。

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病逝于1938年。

原谱名成烈,又名守衡,字鹤龄、子权、孜权,因座姿不端正且二十九岁时生病,遂至驼背,毅然改名为驼,又号曲人。

他题签名著《孽海花》时首用“唐驼”之名,一时成为美谈。

他天姿聪颖,每日识字五十个,昼夜苦练书法,十七岁时,致力楷书研究,对王、欧、颜、柳诸体悉心临摩。

深得王欧笔意,逐渐形成特有的刚劲秀逸的“唐体”风格。

与沈尹默、马公愚、天台山人并称题额写匾四大圣手,扬名天下。

唐驼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书法教育者。

早在光绪二十七年,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小学课本《澄衷学堂字课图说》,书中大小文字均由唐先生楷书缮写,清晰优美,一笔不苟,更宜为儿童接受,备受家长、学校及各界名流赞赏。

此外,又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孝弟祠记》和《育和堂记》二种字帖,风靡全国,再版重印达六次之多(陈吉龙先生语)。

另一位受唐驼先生资助留法的杰出人才柳溥庆先生在六十年代首编一套欧、颜、柳、唐
(驼)标准字帖,惜未完成,去世后由其女儿柳伦续编完成《唐体孝弟祠记标准字帖》和《唐体楷书间架结构习字帖》出版发行,延惠至今。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各种书体中,楷书在唐代几乎被写绝,同时,楷书是“静态”字体,有特殊的间架结构要求,笔划稍一挪动便要变异,因此最难创出新的风格和写出书者的个性。

宋代以降,以楷书名家的鲜见其人。

一般的书家大都将楷书作为临习和功底而不会将楷书“示众”,可见楷书创新之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唐驼先生穷其一生创就的“唐体”,在近代史上独树一帜,无人可比。

足可以名家,定可垂世。

其实,他的行书写得也很有灵气,可惜不留心于此而已,否则唐驼先生在书界的地位非一般人可比。

另外,他还著有《兰蕙小史》三卷,流传于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唐驼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抱负不凡、眼光独到的我国印刷业的开拓者。

只是为书名所掩,鲜为人知。

二十世纪初,我国印刷业尚处于幼稚时代,机器设备陈旧落后,为了寻求拯救祖国的良方,唐先生毅然去一衣带水的日本考察、学习印刷技术和工艺,他以习字的刻苦精神,学习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管理经营。

后来,主持中华书局印刷所,使得中国的印刷事业蒸蒸日上,而且在印刷邮票和钞票方面,当时在亚洲各国中是最先进的。

同时,他注意培养人才,慧眼识英,派高徒沈逢吉(字迪人)东渡扶桑,留学六年,掌握系统的凹版雕刻和电镀钞券印版方面的各种技能,学成回国后,被北京财政部印制局聘为雕刻部长,在中国凹版雕刻界独执牛耳(陈吉龙先生语)。

而他的再传弟子赵俊先生,是在美国杰出的有成就的著名华人,被誉为中国凹版雕刻大师。

因在二十八岁时所雕刻的孙中山像用在十七种钞劵上,获得中外名家的一致推崇。

世界雕刻权威、美国的撒威吉(ROBERT SAVACE)就亲笔驰函赵俊,赞赏他的成就。

三十四岁出任中华书局香港印刷厂厂长,后来又操刀修改蒋介石先生头像而得以邮票顺利印制,一时传为佳话。

一九六四年和一九九零年分别在日本、北京举办的两百多件的雕刻精品展,在国內引起轰动,被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权威评为一流的雕刻家。

赵俊先生饮水思源,不仅在家中供奉恩师沈逢吉的照片,而且在安邦小学(现刘国钧职校)设立《唐驼、沈逢吉奖学基金会》,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

又在九五年捐款重建唐驼先生家那早已被战火毁掉的《暂园》,笔者三生有幸,勉为其难,受命为前辈书法大家唐驼先生撰书《暂园重建记》(唐驼纪念碑),虽非原貌,亦有可观。

唐驼先生地下有知,当捻须含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