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知识 龋病

合集下载

《龋病的预防》PPT课件

《龋病的预防》PPT课件
牙线能够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细 菌,保持口腔清洁。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家族中有龋病高发史的人更易患龋病,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
口腔环境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口腔环境的酸碱平衡,增加龋病风险。
其他风险因素
年龄
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患龋病,可能与牙齿发育和口腔环境的变化有关。
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不良睡眠习惯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龋病风险。
漱口和使用牙膏
饭后漱口,并使用牙膏刷牙,以减少口腔细菌的数量。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1 2
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 疗龋病。
定期洁牙
每年洁牙一到两次,以去除牙结石和牙菌斑。
3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龋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避免龋病加 重。
谢谢
THANKS
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适量的氟化水 也可以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定期使用氟化物漱口水
氟化物漱口水可以有效提高口腔内氟 化物的浓度,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龋病和口腔问题,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
接受专业口腔医生的建议
专业口腔医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给出针对性的预防建议和治疗方案。
认识龋病的症状
了解龋病的症状,如牙齿疼痛、敏感等,以便及 时发现和治疗。
了解龋病的病因
了解龋病的病因,如细菌、食物、口腔环境等, 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龋病。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每天刷牙两次
每天早晚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
除了刷牙,还应该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以去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 。
详细描述:龋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 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口腔中的细菌是导致龋病 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细菌会产生酸性的代谢产物 ,这些酸性的代谢产物会侵蚀牙齿的硬组织,导致牙齿 的破坏。其次,食物中的糖分也是导致龋病发生的重要 因素之一。糖分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的代谢 产物,这些酸性的代谢产物会进一步加剧牙齿硬组织的 破坏。此外,口腔的酸碱度、牙齿的硬度和抗龋能力等 因素也会影响龋病的发生和发展。

口腔助理医师中龋病的相关知识点

口腔助理医师中龋病的相关知识点

口腔助理医师中龋病的相关知识点口腔助理医师中关于龋病的相关知识点导语:在口腔助理医师考试中,龋病是指什么你知道吗?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下面是详细内容。

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1.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就病因学角度而言,也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英文)2. 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3. 目前常用反映龋均的指数是龋失补(DMF, decayed -missing-filled)指数,即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综合。

4. DMFT 指数反映患者口腔中罹患龋病的牙数。

一组人数的DMFT指数就是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患龋齿牙数。

5. DMFS指数,S 代表龋病累及的牙面数。

更准确地反映龋病流行的严重程度,更具敏感性,更适用于在较短期间内观察龋病的预防效果。

6. 好发牙: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的频率最高,其次是下颌第二磨牙,以后依次是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

患龋率的是下颌前牙。

7. 乳牙列依次是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上颌前牙、乳下颌前牙。

8. 好发牙面依次是:咬合面、邻面、颊面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1. 牙菌斑 dental plaque(名解):软而粘的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粘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组成。

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死亡,进行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

一定条件下,其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活牙周组织的破坏。

2. 平滑面菌斑分为3层:菌斑-牙界面,中间层和菌斑表层3. 牙菌斑是由80%的水和20%固体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无机成分如钙、磷和氟)构成。

4. 牙菌斑的星程分为3个阶段: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

5. 获得性膜:是由唾液蛋白货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功能包括修复货保护釉质表面,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儿童口腔龋病知识宣讲

儿童口腔龋病知识宣讲
地域与年龄分布
龋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不同地区和年龄段的儿童发病 率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城市地区由于饮食习惯和口腔保健 意识较强,儿童龋病发病率相对较低;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较 高。
龋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局部影响
龋病会导致牙齿疼痛、咀嚼功能下降,进而影响儿童的进食和营养吸收。同时,龋病还可能引起牙髓炎、根尖周 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需要拔除患牙。
龋病的发生与口腔环境、饮食习惯、牙齿结构以及时间因素密切相关。当口腔 内细菌与食物残渣中的糖分发生反应,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侵蚀 牙齿,导致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洞。
龋病在儿童中的流行性
流行病学特点
儿童是龋病的高发人群,尤其在乳牙和年轻恒牙中更为常见 。这主要与儿童喜欢吃甜食、口腔卫生习惯较差以及牙齿钙 化程度较低等因素有关。
3
其他预防措施
除了窝沟封闭外,还可采取牙齿涂氟、预防性树 脂填充等措施来预防龋病。这些措施均需在专业 口腔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龋病诊断与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龋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 病情发展,牙齿表面可能出现黑 褐色斑块或龋洞,遇冷热酸甜等 刺激时可能产生疼痛感。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口腔检查和X线片 等辅助检查结果,结合病史进行 综合分析,可作出龋病的诊断。
开展“小小牙医”体验活动,让 孩子们穿上白大褂,模拟牙医进 行口腔检查和治疗,增强他们的
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THANKS
感谢观看
选择专业医疗机构
选择具有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口腔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确保治 疗效果和儿童安全。
遵循医生建议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做好儿 童的口腔护理工作。

儿童口腔医学课件-龋病

儿童口腔医学课件-龋病
研究表明,严重的龋齿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这是因为口腔内的炎症和感染可能会影响 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龋病的遗传因素与种族差异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龋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增 加患龋病的风险。
种族差异
不同种族之间患龋病的风险存在差异。例如,黑人儿童的患龋率通常比白人 儿童低。这可能与种族之间的遗传差异、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龋病的危害
疼痛
龋洞较深时,进食或冷热刺激会引 起疼痛。
咀嚼功能下降
龋齿导致牙齿缺损,影响咀嚼功能 。
感染
龋洞内食物残渣滞留,细菌繁殖, 可导致感染和口腔炎症。
恒牙发育受影响
乳牙龋齿严重者可影响恒牙的生长 和发育。
龋病的预防
保持口腔卫生
合理饮食
养成勤刷牙、漱口的良好习惯,保持口腔清 洁。
控制糖分摄入,少喝碳酸饮料,避免牙齿受 到酸蚀。
THANK YOU.
龋病的护理方法
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治 疗龋齿,避免病情恶化。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刷牙两次,使 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更换牙刷和 漱口杯等。
控制糖分摄入
减少糖分摄入,尤其是在睡觉前, 以降低龋齿发生的风险。
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素 的食物摄入,以增强牙齿的抗龋能 力。
2023
《儿童口腔医学课件-龋病 》
目录
• 龋病概述 • 龋病的症状与诊断 • 龋病的治疗与护理 • 龋病的预防与控制 • 儿童龋病的特殊情况与处理 • 龋病的相关知识拓展
01
龋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可导致牙体硬组织缺损,形成龋洞,最终导致 牙齿丧失。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龋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龋病
龋病(Dental caries)
龋病(dental caries)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 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 种感染性疾病。
龋好发于牙上食物滞留、菌斑不易清洁的部位。 最好发于咬合面点隙窝沟,其次为邻面连接点 下方。
第一节 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菌斑的分层: ▪ 1、基底层(菌斑牙界面层):获得性薄膜 ▪ 2、中间层(菌斑体部) ▪ 3、表层
▪ (二) 食物 ▪ 1、含糖量高的食物:蔗糖 ▪ 2、粘附性强的食物 ▪ 3、糖摄入的频率
(三)宿主(牙)因素
牙的位置、形态和结构都与龋的发生有关:
①牙排列不整齐, 后牙牙合面深而狭窄的点隙、裂沟均有
利于食物和菌斑的滞留而发生龋。 ②牙发育不全和矿化不全等缺陷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③刚萌出的牙其表面矿化较差, 存在较多的微孔, 因此易
受酸的侵蚀。
1985年Larmas对龋的发病因素作了归纳,认为细菌的活 跃程度(粘附与产酸)和宿主对龋的易感性(牙的结构与抗龋能 力)是决定其是否患龋的关键因素,而食物、唾液和口腔卫生 等则为相关因素。
牙本质 龋
透明层 牙本质龋最深最早出现的改
变,牙本质小管内出现矿化,管腔变窄, 最后可阻塞
透明层
坏死崩 解层 细菌侵 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脱矿层 酸
扩散至该区域 所引起的脱矿 改变。小管结 构仍较完整, 牙本质小管因 下方透明层的 形成而堵塞了 小管营养来源, 使远端的成牙 本质细胞突起 变性坏死,导 致小管空虚, 光镜下此区域 呈现黑色
第二节 龋病的病理变化
部位: 组织: 速度: 深度:
分类
窝沟龋 平滑面龋 颈部龋 釉质龋 牙本质龋 牙骨质龋 急性龋 慢性龋 静止龋 I 釉质内 II 牙本质浅层 III 牙本质深层(牙髓-)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八单元 龋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八单元 龋病

第八单元龋病龋是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作用,牙硬组织脱矿、有机物分解,从而造成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

一、釉质龋釉质是高度矿化的组织,对于其龋病的研究多利用釉质磨片。

涉及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有普通光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扫描电镜、氩离子减薄技术和高分辨电镜、生化分析等。

釉质龋的病理变化1.平滑面龋多见于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早期表现为牙表面白垩色不透明区,与周围正常的透明釉质不同,这种不透光是由于釉质的脱钙使其光折射率改变。

此时,釉质表面的连续性未丧失,探针探诊时釉质仍质硬、光滑,常规X线摄影也不能检测到病变。

以后,由于色素沉着,白色斑块状病变有黄色或棕色色素沉着,并向周围组织扩展,病变区逐渐变得粗糙,最终病变进展,组织崩溃,龋洞形成。

结合透射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断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四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1)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较正常釉质(0.1%)增多。

当用加拿大树胶(折光率1.52)或喹啉(折光率1.62)作为介质封片时,这些大分子物质可进入到孔隙中,由于这些介质的折光率与正常釉质(折光率1.62)相似,故在光镜下观察,釉质的结构消失而呈透明状,与深层的正常釉质及透明层表层的暗层分界清楚。

(2)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

暗层较透明层孔隙增加,孔隙容积约为2%~4%。

孔隙大小不一,部分孔隙较大,部分孔隙较透明层中的小。

由于树胶和喹啉分子较大,不能进入这些较小的孔隙中,小孔隙由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射率为1.0,与正常釉质羟基磷灰石的折光率相差较大,当偏光透过此层时,产生了较大的散射,故呈现为色暗。

(3)病损体部: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预防医学复习摘要:第三章龋病的预防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预防医学复习摘要:第三章龋病的预防

第三章龋病的预防1.龋病(dental caries或tooth decay)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四联因素”细菌+宿主+食物+时间2.细菌因素致龋菌:公认的致龋菌有变链,乳酸杆菌和放线菌。

这些菌通过粘附,产酸,耐酸(致龋菌的三个特性)这些致龋毒性发挥作用,致使龋的发生。

在脱矿与再矿化之间有一个临界PH为5.0-5.5(若低于临界值,将可能损坏)变形链球菌群:主要是变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变形链球菌特点:①G+球菌②厌氧菌③适合于Ph7.2时生长,下降到Ph4.2时仍能生长致龋特点:(1)产酸力和耐酸力(2)合成口腔外多糖(3)变链对牙面的粘附主要引起根面【选择】乳酸杆菌种类:包括唾液乳酸杆菌,发酵乳酸杆菌,乳酪乳酸杆菌,嗜酸性乳杆菌乳酪乳酸杆菌特点:①产酸能力强②耐酸能力强、高,当Ph3.5时仍能生长③与牙表面亲和力低④深龋中多嗜酸性乳杆菌特点:①产酸能力强,耐酸生长②可单独导致窝沟龋产生乳酸杆菌可单独导致窝沟龋产生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溶齿放线菌与邻面龋和根面龋有关非变形链球菌3.致龋菌的主要作用是:粘附,产酸,耐酸。

粘附的实质是菌体表面粘附素与牙表面获得膜上的有机受体的分子结合。

变形链球菌群分泌两种细胞外多糖:葡糖基转移酶(GTF)和采糖基转移酶(FTF)。

GTF能利用口腔中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蔗糖,合成可溶性与不溶性葡聚糖构成菌斑基质,同时可吸附更多细菌,促使菌斑形成。

GTF和FTF特征:a对蔗糖有高度特异性b 有广泛的PH适应度(PH5.2-7.0)c合成不需诱导。

葡聚糖参与了a致龋菌定植b菌斑形成。

乳酸也是一个重要的致龋因子。

致龋菌产酸只要是乳酸。

耐酸:随着菌斑内细菌代谢的酸性产物的堆积,当PH降到5.0以下时,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仍能继续生存并产酸。

4.特纳牙(turner tooth),乳牙根尖周的严重化脓性炎症,使继承恒釉质发育出现缺损,是龋病好发部位。

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

今天整理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复习内容,下边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龋坏的程度类型和病变类型。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

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坏在X线片上呈黑色透射区,对难以确诊者(如邻面龋),可借助X线片协助诊断。

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龋病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因病程较长,质地较干而软龋较少,此类患者有较长的修复过程,通常洞底均有硬化牙本质层。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3)静上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龋病【龋病】(dental caries)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概述:常见多发,发病率为三大疾病首位,发生硬组织缺损必须修补;2.发展: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并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牙周病、间隙感染、骨髓炎,发生在乳牙可影响幼儿牙颌系统生长发育;3.好发:老年人和女性易感,好发于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不易清洁的部位(1)好发牙:恒牙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乳牙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和上颌第二乳磨牙;(2)好发部位:咬合面窝沟点隙、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近龈缘牙颈部和磨牙颊侧点隙。

第一节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联(四联)因素学说一、细菌和菌斑(一)特异性致龋菌: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产酸、耐酸、产多糖、黏附)(二)【菌斑】(bacteria plaque)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细菌的胞外多糖和唾液糖蛋白组成的菌斑基质构成,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生物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1.菌斑的结构层次:(1)基底层:唾液糖蛋白构成的无细胞均质获得性薄膜;(2)中间层:紧靠基底层的致密微生物层(球菌)和其表面的菌斑体部(丝状菌垂直于牙面平行排列,球菌杆菌穿插其间形成栅栏状结构)构成;(3)表层:结构松散,由细菌(丝状菌形成谷穗样结构)、脱落细胞、细菌残渣构成。

2.菌斑的形成:(1)获得性薄膜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形成生物膜;(2)细菌黏附聚集: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3)菌斑成熟:主要微生物为厌氧丝状菌。

3.致龋因素:菌斑处于酸相的频率和时间。

二、食物1.影响方式:能量和营养素、底物(产酸);2.食物状态:含糖量高,粘稠(附着)的食物致龋能力高,粗糙的纤维对牙面有自洁作用;3.微量元素:硒致龋,氟钙磷抑龋。

三、宿主:易感性(唾液、牙形态)四、时间:低pH的维持时间(龋病病程1.5~2年)第二节龋病的病理变化一、龋病的分类(一)根据进展速度分类:【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牙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并与唾液接触发生再矿化,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

(1)大体形态:浅碟状,口大而浅,质硬;(2)镜下结构:牙本质小管近表面处有整齐的断面,表面有再矿化,对应髓腔测有修复性牙本质生成。

(二)根据侵袭部位:平滑面龋、窝沟龋、根龋(三)根据与治疗的关系:原发龋、继发龋(修复体边缘基底部缝隙渗漏)(四)根据病变深度:1.浅龋:无明显龋洞,无症状(冠釉质龋,根骨质龋、本质龋);2.中龋:进展到牙本质浅层,病变进展快。

形成龋洞,可有激发痛,刺激去除后疼痛可消失;3.深龋: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有深龋洞,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牙髓可出现病变,有明显刺激痛,刺激去除后疼痛可持续二、釉质龋【釉质龋】(enamel caries)发生在釉质的龋病病变,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无细胞反应,主要变化是矿化和再矿化。

(多利用釉质磨片观察)(一)平滑面龋1.好发部位:邻面接触区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2.外观变化:(1)早期:白垩色不透明(脱钙导致光折射率改变造成),釉质连续性未丧失,质硬光滑;(2)发展:病变区出现黄棕色色素沉着,并向周围扩展,表面粗糙;(3)最终:结构崩解,形成龋洞。

3.镜下结构:最早可见横纹和生长线明显,后可见色素沉着;由于釉柱呈放射状排列,故龋(1)透明层(translucent zone):最早发生病变,为釉质少量脱矿形成,进展性龋中明显;磨片介质可进入脱矿形成的增大孔隙(正常0.1%),因其与釉质折光率相似,可导致光镜下釉质结构消失,呈透明状,分界清楚。

(2)暗层(dark zone):为釉质同时脱矿再矿化形成,孔隙大小不一,慢性龋中明显;由于较大空隙中发生矿物盐再沉积导致孔隙变小,介质不能进入而被空气充填,折光率改变故在镜下呈黑色。

(3)病损体部(body of the lesion):龋病主要部分,由严重脱矿造成(边缘轻中央重),进展性龋中明显,静止性龋中可被暗层取代;孔隙较大,可形成透明区域,横纹和生长线明显。

(4)表层(surface zone):为再矿化造成,理化结构与正常釉质相似,厚度恒定,在静止性龋中较厚;扫描电镜可见釉柱头部晶体溶解。

4.病变过程:(1)透明层出现:临床、x线不可见;(2)暗层出现:再矿化发生;(3)病损体部形成:牙面出现白垩色,可继发出现外源性色素沉着,呈棕色斑块;(4)龋坏到达釉牙本质界:龋向侧方扩展,形成潜行性破坏,牙表面呈蓝白色;(5)龋洞形成:矿物质丢失到临界点,结构崩解。

(二)窝沟龋1.好发部位:窝沟点隙是食物、菌斑滞留区,是龋病最好发的部位。

2.大体结构:早期可见窝沟呈棕黑色,卡探针;病变严重时应潜行性龋损出现而使牙表面变为兰白不透明状。

3.龋变结构:病变环状围绕窝沟侧壁沿釉柱长轴进展为三角形,底面朝釉牙本质界,顶部向窝沟壁;超过窝沟底部后互相融合。

4.病变发展:较快蔓延到釉牙本质界,且累计范围大,很易造成严重的牙本质龋损。

(三)釉质龋的晶体结构变化1.病变过程:(1)菌斑作用蔗糖产酸,氢离子顺有机部分渗透侵袭羟基磷灰石晶体;(2)晶体中的含杂元素(碳酸根、镁离子)部位:釉柱中央、釉柱间首先溶解;(3)溶解沿晶体中央长轴进行,造成晶体间距离增大,相邻晶体溶解区融合造成大面积组织结构崩解;足够大时引起细菌侵入。

此时菌斑位于龋洞内,难清除,病变易进展。

2.脱矿与再矿化:由pH、钙、磷、氟浓度决定(1)脱矿:菌斑产酸导致局部pH下降;(2)再矿化:酸沿晶体间隙扩散或被唾液缓冲,局部pH回升,钙磷过饱和后重新结晶。

3.氟离子抗龋的分子机制:由于氟原子半径小于羟基,其可进入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钙三角平面,将羟基置换出来形成晶格结构更加稳固的氟磷灰石。

三、牙本质龋(dentin caries)(一)概述1.来源:釉质龋或根部牙骨质龋发展而来,形成顶指向髓腔的三角形病变;2.特点:(1)除无机晶体溶解外尚有有机基质的分解破坏;(2)龋病可延牙本质小管发展,进展较快;(3)龋病发生时牙髓可发生防御反应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减缓进展。

3.发展过程:(1)病变可同时沿釉牙本质界、牙骨质牙本质界或沿牙本质小管发展;(2)细菌产酸首先使病损前沿部脱矿;(3)脱矿释放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产生的钙磷离子扩散到下方pH较高的区域可发生再矿化,形成牙本质小管内矿化,发展较慢时可阻止病变进展;(4)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并沿侧支扩散,进一步产酸使管周、管间牙本质破坏,有机物溶解,小管结构破坏,组织破坏形成坏死灶;(5)坏死灶扩大可造成大片结构崩解,形成龋洞。

(二)分层结构1.透明层(translucent zone):又称硬化层,出现于病变的底部和侧面,透射光下呈透明状(1)该区牙本质小管内发生再矿化,管腔狭窄导致折光率与周围组织相似造成透明;(2)该区管间、管周牙本质发生脱矿,整体硬度降低;(3)有时成牙本质的突起可在细菌酶作用下发生脂肪变,光镜下呈云雾状,所以亦将该区称为脂肪变性层;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亦可发生矿物沉积。

2.脱矿层(zone of demineralization):为细菌侵入之前酶的扩散造成的脱矿(亦有再矿化)改变,牙本质小管完整,软化但无细菌侵入(1)此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可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变性坏死,小管内充满空气和细胞突起参与,透射光下空气进入该层引起折射率改变可呈黑色,称死区;(2)死区实际为细菌侵入的通道,但其末端可由牙髓细胞形成一层玻璃样钙化物封闭;(3)细菌产物与牙本质蛋白质互相作用可使其易发生色素沉着,可染为黄棕色。

3.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 invasion):有细菌侵入,向下延伸并繁殖,临床窝洞预备必须全部清除。

(1)侵入细菌变化:①早期:产酸菌为主,产酸扩散到脱矿层;②后期:产酸菌和蛋白溶解菌混合,破坏脱矿后的基质;③主要部位:菌群构成复杂;④深层:主要以厌氧菌为主,乳杆菌数量最多。

(2)结构变化:①管壁由于脱矿和晶体溶解发生软化,晶体由针形变为多边形片状;②细菌团快导致管壁肿胀压迫管周、管间牙本质;③管壁、管间牙本质脱矿加剧,有机质变性分解,管周牙本质破坏导致相邻牙本质小管融合形成串珠样外观;④破坏的小管进一步融合形成椭圆形液化坏死灶,与小管平行,可呈多灶样外观,并可形成垂直的横向裂隙。

4.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细菌不再局限于小管内,侵入管间、管周牙本质,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无正常结构残留,在釉牙本质界形成龋洞。

(三)牙本质龋时的牙髓反应1.刺激温和:分化形成新成牙本质或原成牙本质合成分泌牙本质基质,在牙髓腔侧形成牙本质小管较少,排列不整齐的反应性牙本质,功能有:(1)增加龋坏组织与牙髓腔的深度,延缓累及牙髓时间;(2)牙本质小管数目少,阻遏龋坏进展。

2.刺激强烈:牙髓组织充血继发牙髓炎症坏死,成牙本质细胞亦出现变性坏死表现。

四、牙骨质龋(cementum caries)1.好发部位:多发生于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根表面菌斑沉积的情况,多见于老年人。

2.特点:(1)晶体溶解、有机质分解并存;(2)病变早期可见表面相对过矿化,表面下脱矿形成潜行龋;(3)牙骨质矿化程度低,龋损可延穿通纤维向深面扩展,进展很快;(4)病变可沿生长线和板层状结构向上下扩展,围绕牙根发生龋损;(5)深面可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6)发病主要与放线菌、乳杆菌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