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小学三年级反义词讲解(适合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反义词讲解(适合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反义词讲解
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词语。
在研究中,了解反义词的用法对于拓宽词汇量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反义词讲解:
1. 高 - 低:高表示向上方向的位置或数量多,低表示向下方向的位置或数量少。
2. 大 - 小:大表示尺寸或体积较大,小表示尺寸或体积较小。
3. 短 - 长:短表示长度较短,长表示长度较长。
4. 多 - 少:多表示数量多,少表示数量少。
5. 快 - 慢:快表示速度快,慢表示速度慢。
6. 冷 - 热:冷表示温度较低,热表示温度较高。
7. 轻 - 重:轻表示重量轻,重表示重量重。
8. 宽 - 窄:宽表示宽度较大,窄表示宽度较小。
9. 强 - 弱:强表示力量或能力较强,弱表示力量或能力较弱。
10. 向前 - 向后:向前表示方向向前,向后表示方向向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可以研究的反义词。
通过不断研究和记忆这些反义词,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词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六年级重点知识点梳理反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

六年级重点知识点梳理反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一、引言反义词和近义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反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不仅可以丰富词汇量,还可以加深对词语之间关系的认识。
本文将梳理六年级重点知识点,重点讲解反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于写作和阅读中。
二、反义词的辨析与运用1. 反义词的定义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学习反义词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反义词的辨析反义词常常是通过前缀、后缀或者词根的改变形成的。
例如:"大"和"小"、"快"和"慢"等。
我们可以通过对词语的词义分析和语境的理解,准确判断出反义词。
3. 反义词的运用学生在写作和阅读中,可以通过运用反义词来加强表达的对比效果,丰富句子的层次和变化。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反义词的运用,提高对文章表达意图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1. 近义词的定义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
学习近义词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常常很微妙,需要学生通过对词义的细致观察和文本语境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区别。
例如:"高兴"和"愉快"、"小心"和"谨慎"等。
3. 近义词的运用学生在写作和阅读中,可以通过运用近义词来丰富词汇,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细腻度。
同时,近义词的运用也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四、综合运用反义词与近义词1. 运用反义词和近义词的技巧(1)理解词语词义,掌握反义关系或相似关系;(2)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3)根据具体的表达需求,选择恰当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2. 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应用例子(1)反义词的应用例子:早晨和晚上、冷和热、多和少等。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的意思是在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之间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
以下是形成原因:
1、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体现在语言的很多方面。
例如,在人们提问的时候,一般只采用积极意义的词语提问,而不采用消极意义的词语提问。
在“~不~”格式中,可以说“好不好吃”、“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说“难不难吃”,“薄不薄”等。
2、具体来说,在汉语中,表示中性概念的词只有用“大义+度”来表达,不会用“小义+度”表达,例如没有“冷度”、“狭度”、“窄度”、“稀度”、“浅度”等(汉语中有“低度”一词,但它是区别词,指白酒的酒精含量低,不是表示概念的词);也不会用“大义+小义+度”的构词方式表达,例如没有“冷热度”、“广狭度”、“宽窄度”、“浓稀度”、“深浅度”等。
当人们需要描述事物的“小、低、短、弱、少”等方面的性质时,通常会采用这些已经由“大义+度”构成的概念词语加上表示“小义”的形容词。
3、主要是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出现这种现象。
在提问题的时候一般问:“重不重”既可以回答:“重,三斤多呢”;也可以回答:“不重(回答轻比较少一点,中国人的语言心理还是比较含蓄),才三斤多呢。
”而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轻时才问:“轻不轻?”
5、正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中,学生除了能较好地理解成分残缺、关联词错误、语序颠倒等现象外,对于一些
词语的常规用法理解有困难。
其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用法就是很典型的一点。
反义词不平衡现象有多种表现,如词义引申速度不平衡、构词能力不平衡、词语的组合能力不平衡等,而且每种现象的背后可能隐含不同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作者:蒿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摘要:不对称是指语言单位在聚合关系或组合关系的分布上出现并置项缺项而无法形成一一对应的对称分布关系。
语言的不对称现象打破了语法规则的可类推性,对语言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和实用上对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都很有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词汇不对称产现象为切入点,对现已提出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丰富汉语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原因作者简介:蒿燕(1991-),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西方语言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2一、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的表现(一)同音异形同音异形词是指同音聚合中读音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和词义不同的词。
例如“yuán yīn”有两种书写方式:“原因”和“元音”。
“原因”在辞海中解释为“1,原来因为;2,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元音”是指“1,纯正而完美的声音,常用以指诗歌;2,音素的一类。
声音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受到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形成了同音聚合,而两个词语的语音和书写形式、词义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失事”和“施事”。
(二)同形异义同形异义词是多音多义词,是多个词多个音多个义。
同形词聚合的不对称表现在,其书写形式与语音、词义的不对称及字音与词音的不对称关系上。
由于轻声而导致多音多义词的现象很多,例如“地道”一词,如果读dì dào,就表示“地下的交通坑道”的意思,反之,如果读dìdao,就表示“纯粹的、真正的”的意思。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意”、“东西”。
(三)多义词多义词是一个词一个音多个义,其语音相同且各义项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

语 文
中 的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招 敏
( 淮 安 市 清 河实 验 中学 , 江苏 淮安 2 2 3 0 01 )
在 语 文 教学 中 , 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 中, 学 生 除 了 能较好地理解成 分残缺 、 关 联词错误 、 语序 颠倒等现 象外 . 对 于 一些 词 语 的常 规 用 法 理 解 有 困难 。 其中 , 反 义 词 的 不 平衡 用 法 就是 很 典 型 的一 点 。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有 多种 表 现 . 如词 义 引 申速 度 不 平 衡 、构 词 能 力 不 平 衡 、词 语 的组 合 能力 不 平 衡 等 ,而且 每 种 现 象 的背 后 可 能 隐含 不 同 的原 因 ,不 可 一 概 而 论。 下面就“ 大小 类 ” 反 义词 在 “ 有多……? ” 句 式 中 的 不 平衡 现 象 试 着 进 行 解 释 相 关 研 究 发 现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的表 现 与 反 义 词 的类 型有 很 明显 的相 关 性 。 根据沈家煊的《 不 对 称 和 标 记论 》 , 反 义 词 可分 为 “ 相 反词” 和“ 相对词 ” ( 又 可 称 为 绝 对 反 义词 和 相 对 反 义词 ) ;相 对 词 可 进 一 步 分 为 “ 大小类 ” 、 “ 好 坏类 ” 、 “ 冷 热 类” 。 “ 大小 类 ” 的相 对 词 有 “ 厚薄 ” 、 “ 长短” 、 “ 高矮” 、 “ 深浅 ” 、 “ 轻重 ” 等。 在 询 问 事 物 具 体 大小 、 规 格 时 所 用 句式 “ 有多……” 中存 在 不 平 衡 现 象 。 按 照 某 种逻 辑 来 说 , 当 我 们询 问事 物 具 体 大小 、 规格时 , 两 个 相 对 的 词 在 这 点 上 的 地 位 应 该 是 平 等 的 但 语 言 使 用 者 非 常一 致地 使用 程 度 高 的 一 类 词 . 如“ 有多大 ” 、 “ 有 多厚 ” 等, 而从不用“ 有 多小 ” 、 “ 有多薄 ” 等 对 事 物 的 程 度 进 行提问 。 在 解 释 不对 称 现 象 的 理论 中 ,首 推 沈 家 煊 从 国外 引 进 和 吸收的“ 标记理论” 。该 理 论 认 为 , 在“ 大 小类 ” 相对词 中 . 程 度 深 的 一 方 都 是无 标 记 项 , 程度 浅 的一 方 为 有 标 记 项 。 沈 家 煊 在 《 不对称和标记论》 一 书中提到 , 标 记 形 成 的原 因有 两 个 : 一 是 语 用的原 因 , 即语 言 的 经 济 原 则 ; 二是认 知上的原 因 . 即 无 标 记 项具 有 认 知 上 的显 著 性 。 此外 , 他 还指 出 : “ 人 首 先 通 过 人 体 自身 来 认 识 世 界 ,人 的 认 知 方 式 有 他 的 物 质 基 础 或 生 理 基
“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语义的不对称

类 ” 反 义 词 为 研 究 对 象 , 即 “ / " 长 / 、 高 / 、 深 短 ” “ / ” “ / ” “ / ” “ / ” “ / ”, 大 4、 短 矮 细 粗 高 低 远 近 重 轻 深 浅
/ 、 厚 / 、 宽/ 、重 / 、 粗 / 、 远 / 、快 / ” 。 由 浅 薄 窄 轻 细 近 慢 “ ” “ ” 构 成 反 义 关 系 , “ ”与 “ ”在 本 义 及 两 矮 低 低 高
程是 比较 复杂 的,还需要我们 更进一步地 研究分析 。在研 究 过程 中,应 注重采取共 时和历 时相结合 的方 法 ,不仅 要
第 一 ,其 它 的 词 义 不 具 有 周 遍 性 , 它 们 只 是 表 示 “ 消 探究其 发展演变 的大致 时间,还需对其演 变原 因做 细致分
息 ”的某一方面 。例如 “ 息 ”和 “ 养生息 ”义都是 由 析 。这 对 于 了解 “ 休 休 消息 ”一 词 的 历史 演 变 的 全 过程 是 有 帮 助
吕
时 代 。 之 所 以 以 《 语 大 字 典 》 和 《 语 大 词 典 》 所 收 义 氏春 秋 ・ 一 : “( )骈 犹 浅 言 之 也 , 博 言 之 , 岂独 汉 汉 执 田
中 “ 义 尽 可 能 引 用 时 代 最 早 的 书 证 ( 词 书 或 注 疏 材 释 字 大 词 典 》 中 的例 证 “ 一般 均 标 明 时 代 、作 者 、 书 名 、 篇 名 段划分 ,则采用潘 允 中 (9 9 1 8 )的 研 究 成 果 ,第 一 阶 段 :
“ 息 ” 的 复 词 偏 义 产 生 的 新 义 和 新 用 法 , 它 们 都 是 由 消
“ ” 引 申 出 来 的 , 反 义 语 素 “ ”失 去 了 表 义 功 能 , 只 息 消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39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1.无对应项(1)颜色词。
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
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
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
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
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
“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表现在很多方面。
我们以“深/浅”为例,研究发现,反义词“深/浅”在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描写和分析其不对称现象并加以解释,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标签:反义词不对称有界-无界认知词语搭配现代汉语中,反义词词义上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以前有诸多学者在句法和语用方面作过论述,我们以“深/浅”为例,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反义词词义引申的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
另外对前辈学者提出的“深/浅”的标记模式进行验证,也对反义词不对称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一、词义引申速度的不对称及其解释“深” 后来词义转指纵向(从上到下)、横向(从里到外)的距离大。
如《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荀子·哀公》:“寡人生于深宫之中。
”《仪礼·觐礼》:“四门坛有十二寻,深四尺。
”再由空间转指时间,表示距离某时点远。
唐·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
”并由距离大引申为深奥。
《论衡·自纪》:“何以为辩?喻深以浅。
”还引申为深入,深刻。
汉·曹操《孙子兵法·序》:“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引申为程度深,感情厚。
《晋书·裴宪传》:“二人相与为深交。
”今有成语:深情厚意。
又为颜色浓。
唐·白居易《卖花》:“一丛深色花。
”相当于很、十分。
《后汉书·吴汉传》:“光武深忌之。
”(光武:指刘秀。
)浅:形声字,从氵,戋声。
《说文·水部》:“浅,不深也。
”这是本义,指空间而言。
《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
”也指房子、院子、处所窄小。
《吕氏春秋·先己》:“吾地不浅,吾民不寡。
”引申为时间上距离短。
如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摘要:“快、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快、慢”在词义义项、构词能力、构词顺序和词形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值得关注。
造成“快/慢”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语义场的制约、词汇外延的不一致性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快/慢”不对称现象原因引言世人追求对称美之心不管是在自然还是艺术方面都有所体现。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汉语也是如此,这从中国的诗歌辞赋中可见一斑。
但是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也大量存在。
汉语的不对称体现在包括语音系统内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构词方面、词类和句法方面等各个层面。
本文拟以反义词“快/慢”为例来说明反义词不对称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对称与不对称“快/慢”是汉语中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它的基本义是对称的。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关于“快”的解释:①[形]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跟“慢”相对):~车|~步|又~又好|他进步很~;关于“慢”的解释:①[形]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车|~走|~手~脚|你走~一点儿,等着他。
从这一基本义的解释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快/慢”的对称性。
除了基本义的对称外,“快/慢”其他方面的词义几乎是不对称的。
“快/慢”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义项这里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快/慢”的其余义项解释摘抄如下:“快”的解释还包括:②[副]赶快:~来帮忙|~送医院抢救。
③[副]快要;将要:你再等一会儿,他~回来了|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了。
④[形]灵敏:脑子~|眼疾手~。
⑤[形](刀、剪、斧子等)锋利(跟“钝”相对):菜刀不~了,你去磨一磨。
⑥爽快;痛快;直截了当:~人~语。
⑦愉快;高兴;舒服:~感|拍手称~|大~人心。
⑧旧时指专管缉捕的差役。
捕~|马~。
⑨[名]姓。
“慢”的解释还包括:②[形]从缓:且~|~点告诉他,等两天再说。
③莫;不要:~道|~说。
④态度冷淡,没有礼貌:傲~|怠~。
⑤[名]姓。
通过以上对比,明显看出,“快”词义义项有九条,“慢”的词义义项有5条;从数量上来说,“快”的词义义项明显多于“慢”的数量;从词性来说,“快”可以做副词使用,这是“慢”所没有的;另外,“快”还可以和“钝”相对,形成反义词,“慢”则没有除“快”以外其他的相对词。
(二)构词能力构词能力的大小主要看构词数量的多少。
《现代汉语词典》中以“快”构成的词语包括:快板儿、快板儿书、快步流星、快步舞、快餐文化、快车、快车道、快当、快刀斩乱麻、快递、快感、快活、快货、快件、快捷、快捷键、快镜头、快乐、快马加鞭、快慢、快门、快枪、快热、快人快语、快三步、快事、快手、快书、快速、快速路、快艇、快慰、快信、快性、快婿、快讯、快要、快意、快鱼、快运、快照、快嘴。
《现代汉语词典》中以“慢”构成的词语包括:慢半拍、慢车、慢车道、慢词、慢待、慢道、慢火、慢件、慢镜头、慢慢腾腾、慢慢吞吞、慢慢悠悠、,慢坡、慢热、慢三步、慢说、慢腾腾、慢条斯理、慢吞吞、慢性、慢性病、慢性子、慢悠悠、慢走、慢阻肺。
以“快”构成的词语共有41个,以“慢”构成的词语共有25个。
单从数量上来说,“快”的构词能力明显大于“慢”。
此外,“慢”字构成词的词义基本还是围绕着基本义“速度慢”这一主线索在演变。
由“速度慢”的意思衍生出“从缓”,像慢条斯理、慢吞吞、慢性、慢性子、慢悠悠、慢走、演变成“不要”的意思,像慢说、慢道。
由“不要”的意思进一步演变为“态度冷淡,没有礼貌”怠慢、傲慢。
这25个词汇都没有脱离其“速度慢”这一基本义。
而“快”词汇意义演变较之则较为复杂,含义更为丰富。
“快”词汇意义的演变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
一是由基本义“速度快”演变为形容词“灵敏”,像快枪、快手、快讯、眼疾手快;副词“赶快”、“将要”,像赶快、快要;以及形容词(刀、剪刀、斧子等)锋利,像快刀。
二是由表示物体的修饰词转变到人的修饰词语。
修饰人又分为修饰人心情愉快和修饰人性格爽直两种。
修饰人心情愉快像快感、快活、快事、快慰、快婿、快意。
形容人性格爽直的如快人快语、快性、快嘴。
另外,“快”还衍生出一个特殊名词,即古代专管缉捕的人。
总之,“快”的构词能力明显大于“慢”的构词能力。
(三)构词顺序和词形周荐曾说:“汉语言社会的人们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现象并举时,常在大、重要、习用一类事物、现象的词语置于并列结构的起首,而把用以称坏、小、次要、罕见一类事物、现象的词语放在次末。
”[1]6“快/慢”是一对并列词,按道理二者的位置是一致的。
但是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二者并举时,人们只会说“快慢”而不会说“慢快”,“快”总是在“慢”的前面。
这是“快/慢”构词顺序的不对称。
词形不对称是指“快/慢”在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只能构成“快×”而不能构成“慢×”的形式,或者只能构成“慢×”而不能构成“快×”的形式。
(1)只有“快×”而没有“慢×”快板儿*慢板儿快步流星*慢步流星快餐文化*慢餐文化快门*慢门快刀斩乱麻*慢刀斩乱麻快递*慢递快感*慢感快马加鞭*慢马加鞭快速路*慢速路快艇*慢艇快慰*慢慰快婿*慢婿快要*慢要(2)只有“慢×”而没有“快×”慢待*快待慢慢腾腾*快快腾腾慢慢吞吞*快快吞吞慢慢悠悠*快快悠悠慢腾腾*快腾腾慢条斯理*快条斯理慢吞吞*快吞吞慢悠悠*快悠悠二、原因分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产生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发展的缘由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快/慢”的不对称性也是受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不对称的原因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语言产生之初,词语的词汇意义一般是具体的,单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现有的语言和词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充分准确交流的需要,这时就采取用旧的概念来指称新的概念。
正如周祖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所言:“词在语言里运用久了,意义往往会发生变化。
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活不断的有改变,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不断地有发展,旧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的时候,词义也就有了新的变化。
”[2]如“快餐”:能够迅速提高给顾客食用的饭食,如汉堡包、盒饭等。
“快餐”概念在中国产生时间较短,这由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饮食时间被压缩,人们对快速饮食的需求催生了“快餐”这一新生词汇。
“快餐”并非是指人们饮食的速度快,而是指能够能够迅速获得食物,食物制造的时间短,数额多,越来越演变为汉堡包、盒饭等一些食物的代名词。
由“快餐”的概念进一步衍生出一个新兴名词“快餐文化”:创作速成、内容通俗,在一定范围短期流行的作品。
“快餐文化”俨然是“快餐”这一名词的副产品,但是这里的词汇意义已经由具体的概念转变为抽象的概念,这也体现出语言的发展性。
有“快餐”、“快餐文化”的出现,却没有“慢餐”“慢餐文化”的称谓。
这体现了词汇发展不平衡性。
(二)语义场的制约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书中曾言:“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3]“快”的语义范围大于“慢”的语义范围。
“快”与“慢”是一对极性反义词,所谓的极性反义词就是“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
”[4]“不快”的反义词不一定是“慢”,也有可能是“不快不慢”。
“快”由速度“快”引申为“(刀、剪刀、斧子等)锋利”的意思,所以“慢”的反义词只能是“快”,但“快”的反义词除了“慢”以外,还可以是“钝”,像“刀快”的反义词就是“刀钝”,这说明了“快/慢”的不对称性受到了语义场的制约。
(三)词汇外延的不一致性在相对反义词中,程度高的那个词的概括能大于程度低的词的概括能力,也就是程度高的词语外延能力大于程度低的外延能力。
在一些语言环境中,只需要出现程度高的一个词就可以概括两个词的意思,这是众多相对反义词的共同特征。
如:这车能跑多快?这句话不是单纯的强调车跑的有多快,而是在问车的速度是快或是慢,无论这车跑得多快或者多慢,都会用“快”字来提问,但程度低的“慢”则不可以这样用,一般语言习惯不会问“这车能跑多慢?”。
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习惯的礼貌用语。
在提问别人时,总是尽量用程度高、意义积极的词语来提问。
如和人打招呼只会问“你好吗?”而不会问“你坏吗?”问及他人的身高,不管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成年人,只会问“他多高?”而不是“他多矮?”这和中国人的礼让心理息息相关。
外延的不一致性造成了“快/慢”的不对称性。
参考文献:[1]周荐.并列结构内词语的顺序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5[2]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2、250页[5]郭赫佳.以“高”与“低”为例论反义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J]北方文学. 2012.11[6]郝玲.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J] 语言理论研究2006.05[7]肖明艳、戴卫平.反义词“上/下”不对称成因刍议[J]语言应用研究2008.01[8]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周统权.“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语言科学.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