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合集下载

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2002年第4期总第111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2,№4Serial№111 收稿日期:2002205219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郭聿楷(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提 要:此文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俄语反义词的某些不对称特性:1)由表示性质程度高低的形容词构成相应的中性名词时,一般由表示程度高的形容词构成,如высокий-низкий→высота;2)由反义词并列构成固定语汇时,一般是表示肯定、积极意义的一个在先,如болееилименее;3)前缀не-加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词的数量远远大于не-加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词的数量;4)表示职业的阳性名词比阴性名词意义宽泛、运用范围广;5)中性名词偏移多向褒义方向进行。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性;标记中图分类号:H35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4-0011-05 最近读了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获益良多。

此书用标记理论全面研究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

不对称和标记理论在中国俄语界似乎还未引起足够关注,介绍和探讨相关理论的文献也犹如凤毛麟角。

然而,不对称现象和标记现象在各种人类语言中都是十分常见的,俄语自然也不例外。

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有指导外语学习的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利用《不对称和标记论》一书及其他有关文献中的理论,借“他山之石”,来分析一个具体问题———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对称和不对称本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概念中,左右两边相互对应一致、互为镜像关系的为对称,否则为不对称。

如人脸上五官一般左右对称,内脏(心、肺、胃、肝、肠等)则不对称。

中国古建筑一般呈对称结构,如宫殿、寺庙、门楼、牌坊等,而中国的园林布局多采用不对称结构。

李政道先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到,苏州建筑中的窗格图案有多种对称形式。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摘要:“快、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快、慢”在词义义项、构词能力、构词顺序和词形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值得关注。

造成“快/慢”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语义场的制约、词汇外延的不一致性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快/慢”不对称现象原因引言世人追求对称美之心不管是在自然还是艺术方面都有所体现。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汉语也是如此,这从中国的诗歌辞赋中可见一斑。

但是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也大量存在。

汉语的不对称体现在包括语音系统内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构词方面、词类和句法方面等各个层面。

本文拟以反义词“快/慢”为例来说明反义词不对称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对称与不对称“快/慢”是汉语中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它的基本义是对称的。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关于“快”的解释:①[形]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跟“慢”相对):~车|~步|又~又好|他进步很~;关于“慢”的解释:①[形]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车|~走|~手~脚|你走~一点儿,等着他。

从这一基本义的解释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快/慢”的对称性。

除了基本义的对称外,“快/慢”其他方面的词义几乎是不对称的。

“快/慢”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义项这里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快/慢”的其余义项解释摘抄如下:“快”的解释还包括:②[副]赶快:~来帮忙|~送医院抢救。

③[副]快要;将要:你再等一会儿,他~回来了|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了。

④[形]灵敏:脑子~|眼疾手~。

⑤[形](刀、剪、斧子等)锋利(跟“钝”相对):菜刀不~了,你去磨一磨。

⑥爽快;痛快;直截了当:~人~语。

⑦愉快;高兴;舒服:~感|拍手称~|大~人心。

⑧旧时指专管缉捕的差役。

捕~|马~。

⑨[名]姓。

“慢”的解释还包括:②[形]从缓:且~|~点告诉他,等两天再说。

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

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

83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作者简介]于晓笛,苏州大学俄语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词汇学。

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于晓笛(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在俄语词汇系统中反义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

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并且从认知角度阐释其不对称性的原因。

关键词:俄语 谚语 俗语 不对称性 标记论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83-03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着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

反义词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标志着自然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反映着人们在使用反义词时的心理特征。

本文阐述了不对称性这一概念,从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方面着手,分析不对称性的原因。

研究俄语反义词及其不对称性可以帮助我们从辩证角度研究问题,随着对俄语反义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心理偏好,深入了解俄罗斯人的内心活动。

一、不对称性(асимметричность)的理论简述“对称”和“不对称”刚开始是一对日常生活中的概念。

“对称”指的是有一对一的关系,“不对称”指的是没有一对一的关系。

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在语言中大量地、普遍地存在着。

[1]1-2标记理论和语言中的不对称性息息相关,因为语言中的标记现象主要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沈家煊,2015:23)。

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就是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

在《不对称和标记论》这本书中,沈家煊提出了六类确定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标准。

[1]34-35第一种是组合标准。

指的是在一个语法范畴中用来组合成有标记项的语素数目比无标记项的多,至少也是一样多。

就像在英语中名词的复数会比单数多一个语素-s,所以单数是无标记项,复数是有标记项。

第二种是聚合标准。

指的是聚合成一个无标记项范畴的成员要比聚合成一个有标记项范畴的成员多,至少也是一样多。

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共3篇

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共3篇

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共3篇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1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早晨是一天开始的时刻,而晚上则是一天结束的时刻。

正因为如此,我们会用“早—晚”作为时间的对比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时段的范围。

但是,尽管这两个词表达了相对位置关系,它们却不是完全对称的,这一现象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考察。

一、共时考察共时是指同一时刻或同一时间段的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早—晚”这组反义词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尽相同的。

以时间为例,当我们说“早上7点”时,表明这一时刻处于一天的开始状态,但是“晚上7点”则并不意味着一天的末尾阶段,这取决于当天日出和日落时间的变化。

在夏季,晚上7点还是白天,而在冬季则会已经黑暗下来。

因此,虽然“早—晚”二者组成了一对反义词,但是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再以气温为例,我们常用“早晚温差”来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早晨气温较低,晚上气温较高,这种现象在春秋季节尤为常见。

但是,在夏季由于日间气温过高,晚上渐渐清凉,早上反而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同样不对称。

总之,虽然“早—晚”二者都可以表示时间先后的关系,但是它们在表达的信息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二、历时考察历时是指时间序列中不同时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早—晚”这组反义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所包含的内涵也可能存在差异。

以古代为例,我国黄帝时期遵循夏历,以冬至为年末,再加上闰月的规定,一年可以持续366天。

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依据阳历节令和四时圆轮,每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举办时刻和仪式,相信“早—晚”这样的反义词在这个时期所表达的含义一定与今天不同。

而在现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更加精细化,精确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科技的发展表现在各类表和手表日益准确,网络时钟也随处可见,甚至有人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的意思是在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之间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

以下是形成原因:
1、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体现在语言的很多方面。

例如,在人们提问的时候,一般只采用积极意义的词语提问,而不采用消极意义的词语提问。

在“~不~”格式中,可以说“好不好吃”、“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说“难不难吃”,“薄不薄”等。

2、具体来说,在汉语中,表示中性概念的词只有用“大义+度”来表达,不会用“小义+度”表达,例如没有“冷度”、“狭度”、“窄度”、“稀度”、“浅度”等(汉语中有“低度”一词,但它是区别词,指白酒的酒精含量低,不是表示概念的词);也不会用“大义+小义+度”的构词方式表达,例如没有“冷热度”、“广狭度”、“宽窄度”、“浓稀度”、“深浅度”等。

当人们需要描述事物的“小、低、短、弱、少”等方面的性质时,通常会采用这些已经由“大义+度”构成的概念词语加上表示“小义”的形容词。

3、主要是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出现这种现象。

在提问题的时候一般问:“重不重”既可以回答:“重,三斤多呢”;也可以回答:“不重(回答轻比较少一点,中国人的语言心理还是比较含蓄),才三斤多呢。

”而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轻时才问:“轻不轻?”
5、正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中,学生除了能较好地理解成分残缺、关联词错误、语序颠倒等现象外,对于一些
词语的常规用法理解有困难。

其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用法就是很典型的一点。

反义词不平衡现象有多种表现,如词义引申速度不平衡、构词能力不平衡、词语的组合能力不平衡等,而且每种现象的背后可能隐含不同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

“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语义的不对称

“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语义的不对称

“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语义的不对称“大小类”反义词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在语义引申先后、语义发展程度、语义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对称。

无标记项语义引申先于有标记项是主流;无标记项语义发展程度高于有标记项;无标记项语义范围大于有标记项。

标签:“大小类”反义词有标记项无标记项语义不对称一、引言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有关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就叫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

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实际就是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

(沈家煊,1999)学者们早已关注到了汉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现象,并运用标记理论对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

文炼(1990)最早将标记理论运用于汉语词汇的不对称现象研究中,并分析了反义形容词、动词、方位词、代词中的不对称现象。

沈家煊(1999)详细描写了反义词的标记模式,并从逻辑、认知、评价、常规四个方面对反义词的标记模式作出了解释。

本文在沈家煊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大小类”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历时发展、语义共时分布两角度考察“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是否存在不对称及其不对称的表现形式,并试图用标记理论对所发现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

“大小类”反义词在句法层面有/无标记对立程度最高(沈家煊,1999)。

有/无标记项的对立在词法、句法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陈艳华,2007)。

因此,考察“大小类”反义词语义的不对称更具典型性。

本文以沈家煊在《不对称和标记论》(1999)一书中列举的10组①“大小类”反义词为研究对象,即“大/小、长/短、高/矮、深/浅、厚/薄、宽/窄、重/轻、粗/细、远/近、快/慢”。

由于“高”在“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义项上同时与“矮”“低”构成反义关系,“低”与“高”在本义及两个引申义上保持反义关系,且反义关系更严整,因此本文增加一组反义词“高/低”。

这样,本文的研究对象实际共有11组反义词。

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

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

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的不对称性
俄语反义词构成的谚语和俗语中的不对称性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表现为在一个谚语或
俗语中包含的反义词的比例不平衡。

这种不对称性源于俄语中一些常用的反义词的数量和
使用频率的不同,导致在谚语和俗语中反映出不对称性。

其中一个例子是“大人不记小人过”和“弱者的命运永远是痛苦的”。

这两个谚语中,反义词“大人”和“小人”、“弱者”和“痛苦”构成了不对称的反义词对。

这反映了俄
语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在这些反义词中,大人和小人代表着社
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而弱者和痛苦则代表着力量和忍耐的不平衡。

另一个例子是“远亲不如近邻”和“狗对狗,亲对亲”。

这两个俗语中,反义词“远亲”和“近邻”、“狗”和“亲”构成了不对称的反义词对。

这反映了俄语中对家庭关系
和邻里关系的重视程度的不平衡,远亲和近邻代表着家族的亲疏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距离,
而狗和亲则代表着关系的亲近程度和稳定性。

这种不对称性还可以在更多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到,比如“美人命子”和“蛀牙不拔”。

这两个谚语中,反义词“美人”和“命子”、“蛀牙”和“拔”构成了不对称的反义词对。

这反映了俄语中对外貌和健康的关注程度的不平衡,美人和命子代表着外貌的美丽和命运
的好坏,而蛀牙和拔则代表着口腔健康和疼痛的不同状况。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作者:荆宝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4期摘要:“冷”“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形容词,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这对“温度类”反义词的专门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大小类”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冷”“热”这对反义词从词汇、语义演变和句法三个层面的不对称进行具体描写和分析。

关键词:冷热不对称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从不对称角度看反义词,一直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课题,很多语言学者都对其做了详尽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小”类反义词。

“冷”和“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对温度类反义形容词,目前还没有发现对该组反义词进行专门的不对称研究。

本文从义项、构词和句法三个方面,对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进行描写和分析,为反义词不对称规律的研究及类似反义词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冷”“热”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我们先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冷”“热”的义项通过表1对比列出,方便清晰地观察二者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性。

通过对“冷”和“热”义项数量的对比,我们发现,“热”的义项数量比“冷”的义项数量多。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冷①和热②分别是“冷”和“热”的本义,其他的义项是它们的引申义。

冷①热②、冷②热③、冷⑥热⑦以及冷④热⑧,是四组相反的对称义项,词性包括形容词(包括形容词性语素)、动词,语义范畴也分别涉及到温度、动作、程度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冷⑨热k为姓氏义项,不作为考察分析对象。

除少数的对称义项之外,“冷”“热”更多具有不对称的义项,共有10组不对称的义项。

热①和热⑩都涉及到物理学领域,而“冷”没有相关领域的义项。

热④⑤⑥⑨没有“冷”的对称义项,而冷③⑤⑦⑧也是“热”所没有的对称义项。

义项上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不对称。

二、“冷”“热”在构词上的不对称(一)“冷”“热”构词数量的不对称笔者通过在中文助手在线汉语词典(http:///)中检索“冷”和“热”,对“冷”“热”整体的构词数量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摘要:反义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对称的属性。

这种属性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之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反义词不对称性现象,进一步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反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之中反映词义对立的一种聚合关系,要求词义之间存在对立,而且必须是同一级的词汇单位。

建国以后,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反义词的界定、反义构词、反义词的组合关系、反义词的分类、反义词的作用等方面。

沈家煊最早将标记性引入反义词的研究,并进行了关于反义词的不对称的研究,随后,逐步利用认知学等一些新的理论探究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的原因。

一、反义词不对称的界定
1.不对称
“对称”和“不对称”本是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是我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

所谓对称,就是指所关涉的双方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我们戴的眼镜、穿的鞋都是对称的。

所谓不对称,就是指所关涉的双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我们平时用右手要比左手多一些。

正如现实生活之中的不对称现象一样,
我们的语言之中也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

2.反义词的不对称
反义词作为一种反义聚合关系,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由于受到社会心理、民族思维习惯、人类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各种反义词存在着不对称现象。

所谓反义词的不对称性,是相对于其对称性而言的,主要是指互为反义词的一组词汇单位在语法、语用、语义上并非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反义词不对称性的概况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之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体现在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

我们通过语义、语法、语用等几个角度对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进行分类,并探讨反义词不对称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揭示反义词不对称性的概况,分析其理论内涵。

1.意义范畴的不对称
互为反义词的一组词汇单位虽然在一个义项之上构成反义关系,存在对称关系,但是可能在其他的义项之上并不构成对立,存在意义范畴之上的不对称现象。

例如:“多”和“少”在表示“数量”这个意义范畴之上,两者存在着对立。

但是“多”还可以表示“程度”这个意义范畴,而“少”却不可以;“多”可以表示“零头”的意义,而“少”却不可以。

我们可以说“小明比小丽漂亮得多”,却不能说“小丽比小明漂亮得少”。

我们可以说“我给他三十多块钱”,却不能说“我给了三十少块钱”。

通过分析可见,由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好多的反义词只是在一个或者几个义项之上
存在反义关系,在其他义项之上并不存在反义关系。

2.语法范畴的不对称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在语法层面之上也有所反映。

由于反义语素在构成新词之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意义变化,或者构不成新词,或者构成新词之后两者的意义已经不存在对立,不能构成反义范畴。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在其论著《语文杂记》中阐述过反义语素构词的不对称现象。

众所周知,“大”和“小”存在对立,如“大脑、小脑”、“大年夜、小年夜”、“大人物、小人物”。

但是还有很多的词只有“大”却无“小”,如“大海、大陆、大衣、大自然、大虫、大水、大火、大话”等。

另外,还有很多反义语素构成新词之后,意义不再对立,如“实和虚”作为一对反义语素,构成新词“实心和虚心”,新词不再构成反义关系,“实心”表示物体的内部是是非空的,“虚心”表示能够很好地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

3.语用范畴的不对称
构成反义组合关系的一组反义词可能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语言使用习惯、人来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下使用频率之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我们在称呼别人的职称之时,“男”和“女”构成一对反义范畴,它们的使用频率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男医生”,我们通常直接称之为“医生”,若是“女医生”,则“女”不能随便省略,可见“男”和“女”在使用频率存在差别。

三、反义词不对称的原因
1.从语义角度阐述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我们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发现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导致构成反义关系的一组词汇单位产生不对称现象。

首先,一组反义语素构成新词之后,因为各个部分的意义之和并不等于新词的整体的意义,使得反义对立关系失去平衡,产生不对称现象。

例如,“外”和“内”构成一组反义对立关系的语素,但是两者分别和“人”组合成新词之后,并不构成反义对立关系。

“外人”指与自己关系较远之人,与“自己人”相对。

而“内人”通常用来谦称自己的妻子。

其次,由于一个词汇单位存在多个义项,其中只有一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对立关系,而在其他义项之上则不存在反义对立关系,产生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

例如,“骄傲”表示十分自高自大时,与“谦虚”构成反义对立关系,表示自豪意义时,与“自卑”构成反义对立关系。

2.从语法角度阐述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我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发现好多的词汇单位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语法搭配规则,才能构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

著名的语言学家比尔维斯希提出了“概念和谐”的原则。

所谓“概念和谐”,也称之为“语义和谐”,即语素与语素之间的组合搭配需要有一定的“默契”,也就是要求组合成一个词的词汇单位之间必须至少要有一个共同的或者比较接近的义素。

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不能构成一些新的词汇。

有很多的构成反义对立关系的词汇单位,在构成新的词汇
单位时,不符合这一原则,造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例如,“前”和“后”构成一对反义对立的组合,但是,能够有“前瞻”这个词,却无与之对立的“后瞻”这个词。

同理,有“后顾”,却无与之对立的“前顾”。

这是因为前和瞻都有向前这一语义特征,后和顾都有向后这一语义特征,所以只有“前瞻”、“后顾”,却无“后瞻”、“前顾”与之构成反义对立关系。

3.从语用角度阐述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认知学告诉我们,我对事物的认识是先后之分的,我们最先给先认知的事物进行命名,并以此为基础,给以后认知的事物进行命名。

从此,使得我们慢慢养成一定的语言使用习惯,造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我们利用沈家煊的标记论来解释,也就是最先认知的事物通常是无标记的,而后来认知的事物的则有标记。

无标记的词汇的意义范围通常比有标记的词汇的意义范围要大。

因为反义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差别,导致其使用的频率和范围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造成反义词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例如,老板、首长、领导、科学家、教练,我们最先认知的也是这些职位通常是有男性担任,如果由女性担任这些职位,我们通常要加上标记“女”,所以,“男”和“女”作为一组反义词,在这些语言使用环境之中,使用的频率存在不对称性。

综上所述,反义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场。

其不对称性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属性,广泛存在于众多的反义词之中。

究其原因,可以从语义、语法、语
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和系统阐述。

参考文献:
[1] 王力.中国语法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苏新春.汉语语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4] 凌德祥.现代汉语面称系统的不对称性与对外汉语教学[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1).
[5]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