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全部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一、填空1、塑料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优点有(轻便)、(透明)、(防水)、(耐磨)。

2、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材料),一种是(人造材料)。

3、用塑料制作的手套和用棉布制成的手套戴在手上,塑料做成的手套感觉(凉),棉布做成的手套感觉(暖和)。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7、为了减少噪音危害,人们通过(禁止鸣喇叭)(植树)、(装消音器)等措施来降低噪声的危害。

8、人的痛觉区域在(130)分贝以上,人的听觉区域在(0)分贝以上。

9、鼓槌敲鼓发声时,鼓面(振动),鼓面的豆子(振动)。

10、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太阳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2、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13、平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14、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15、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16、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有(白光)出现。

17、七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18、我们家里用电器使用的电是(发电站)供给的。

19、干电池有两个电极,铜帽的一端是(正)极;锌皮的一端为(负)极。

20、一个简单的电路至少要由(电源)、(导线)、(开关)、(小灯泡)。

21、(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铁丝)、(铜丝)、(铝丝)。

22、(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纸)、(布条)。

23、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

24、磁铁能吸(铁),磁铁还有(指南北)的性质。

25、当磁铁的两极相互接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6、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27、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

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超级完整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超级完整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一.基础知识整理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的新的生命。

3.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4.凤仙花种子要种在沙土里,种在约1厘米深的土中。

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不需要浇大量的水,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下会萌发。

6.凤仙花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播种凤仙花的最佳时期是4月,花期是6—8月。

7.种植了我们的凤仙花,我们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方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8.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9.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0.研究植物根的实验中,在试管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为了不让水分蒸发。

11.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的作用,植物的茎有传输的作用。

12.刚出土的凤仙花的叶是子叶,它给种子的萌发提供养料,之后,会萎缩脱落,它与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

13.植物的叶在茎上交叉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4.植物的绿叶可以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植物从根部吸收的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这样的过程叫植物的光合作用。

15.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子上的养料通过茎是从上往下运输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是从下往上运输的。

16.植物的茎内有许多的小管子,所以有运输的作用。

植物的茎有垂直于地面生长,也有匍匐在地面生长,也有攀援物体向上生长,也有缠绕物体向上生长。

(P20)17.凤仙花快开花的时候,植株长高的速度减慢。

18.凤仙花的花朵像蝴蝶一样,轻轻挑开凋谢变干了的花瓣,里面能看见果实。

19.凤仙花的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外壳变成红褐色并自行裂开,从里面弹出种子,颜色是黑褐色。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1、当蚕蛹变成蚕宝宝后,我们需要(准备蚕宝宝的食物)并将它们放在(蚕宝宝笼子)中。

2、蚕宝宝会经历(4次蜕皮)的过程,每次蜕皮后身体会长大一些。

2-2《蚕宝宝的生长变化》1、蚕宝宝的生长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

2、在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并及时更换食物。

2-3《蚕宝宝变成蚕蛹》1、在蚕宝宝的第五个阶段,它们会停止进食并(吐丝结茧)。

2、蚕宝宝在茧里变成蚕蛹需要(约10天)的时间。

2-4《蚕蛹变成蚕》1、在蚕蛹变成蚕的过程中,需要(约2周)的时间。

2、蚕蛹变成蚕后,我们需要(为它们准备桑叶)作为食物。

2-5《蚕的繁殖》1、雄蚕和雌蚕在交配后,雌蚕会产下(卵)。

2、蚕卵经过(10天左右)的孵化后,变成蚕宝宝。

2-6《蚕桑产业》1、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它包括(养蚕、桑叶种植、丝绸加工)等环节。

2、蚕桑产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动物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过程叫做孵化。

幼虫或幼崽会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蚕卵大约为圆形,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比芝麻粒小许多。

4、刚产下的蚕卵一般为淡黄色,经过1-2天后会变成淡红色或浅褐色,再经过3-4天会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1、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可以孵化成小动物。

2、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3、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提供氧气。

胚发育成小动物,是生命的开端。

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和食物。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做蜕皮。

蜕皮前蚕不吃也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3、蚕房搭的小架子是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的。

蚕的一生要蜕皮6次,但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只蜕4次皮。

4、蚕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腹部有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作用是呼吸。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 、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4、凤仙花的播种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可以往凤仙花周围的土壤上浇水。

5、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7、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植物叶都是平展的,且在植株上是交叉生长的,这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9、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10、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1、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12、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为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成熟这几个阶段。

13、植物生长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所有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到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是56天。

2、鸡、鸭、青蛙、乌龟等动物都产卵。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鸡毛或毛笔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刚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的幼虫。

5、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宝宝一生共蜕皮4次。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土壤里有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小动物和它们的遗体以及大小不同的颗粒等物质。

2.蚯蚓、青蛙、蚂蚁、屎壳郎是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

3.小动物在土壤里生活觅食,土壤是它们的栖息地。

4.土壤看起来像面团,摸起来感觉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5.小草的根为什么能长那么长?答:因为小草的根吸收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所以能长那么长。

6.观察土壤时应注意些什么?答:观察土壤最好到田野、花圃、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要注意安全,不到危险的地方;要选择好天气,不能在雨后潮湿的土地里去挖土壤;发现小动物时,不要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更不能伤害它们。

7.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黏土、空气、沙及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8.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可以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9.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10.三种土壤中,渗水性最强的是沙土,渗水性最弱的是黏土。

11.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发现颜色变白、气味变浓、土块变硬。

12.怎样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用放大镜看:黏土比沙土颗粒小,颜色比沙土深;用手摸:黏土比沙土潮湿;用手捻:黏土比沙土软,比沙土细腻;和点水握:沙土握不成团,而黏土能握成团。

13.用什么办法鉴别家乡的土壤?答:用放大镜看土壤颗粒的大小、颜色的深浅;用手捻,感觉土壤的硬度、黏度、粗糙程度等;到图书馆查资料;向当地农民伯伯请教。

14.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5.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16.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修筑梯田、种植绿肥、手机落叶粪便沤肥。

17.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有经历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植物的根的作用:能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4、植物的绿叶的作用: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5、植物的茎的作用: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6、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7、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8、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9、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0、种植植物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研究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11、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2、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也不同。

13、花包括: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14、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15、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16、播种的方法:①选种。

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②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小块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上适量的土。

③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上1粒种子,再盖上土。

④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17、什么是光合作用?答: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18、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答:根是植物体的地下器官。

它的作用(功能)是:1.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

2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往上输送。

3 合成许多重要物质,如氨基酸、激素和植物碱等。

(整理)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整理)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成的物质。

1.2土壤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植物的根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

2.1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构成的。

2.2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3沙土渗水性强,含水性差;黏土渗水性差,含水性强;壤土渗水性和含水性适中。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1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3.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3表层上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3.4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4.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4.2一节干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4.3喷洒农药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抛撒垃圾会使垃圾中有毒物质侵蚀土壤;开窑烧砖占用破坏了大量耕地;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1果实都有果皮,内部都有种子。

果实有干果和肉果。

1.2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与光线没有关系。

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1根有直根、侧根、须根、储藏根等,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重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重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2、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3]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4、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胡萝卜的根是一种特殊的[直根]°5、[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6、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7、[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8、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9、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10、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1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12、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13、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14、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15、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16、[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17、[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18、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19、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20、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21、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22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23、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甘薯——根、胡萝卜———根、马铃薯[土豆]—茎、西红柿—果实、花生—种子、24、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提供[食物]、[药材]、[饮料]、[纺织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3、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4、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6、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7、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8、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9、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10、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等°1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等°12、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13、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14、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15、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16、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17、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蜂蜜、牛奶、水、油]°18、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水、油、牛奶、蜂蜜]°19、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20、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21、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22、在水中能溶解的液体有[蜂蜜]、[牛奶]、[醋]°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液体有[油]°23、不同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2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25、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2、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看电视]、[打电话]、[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4、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5、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7、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37摄氏度写作[37℃]0摄氏度写作[0℃]零下5摄氏度写作[—5℃]4℃读作[4摄氏度]12℃读作[12摄氏度]35℃读作[35摄氏度]8、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9、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10、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11、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12、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13、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14、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15、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16、[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1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18、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19、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力的大小,也就是风速,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0——12级],共13个级°20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风力应该是四级°21、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22、[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3、[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24、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生长茂盛]、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25、春季气候特征:阳光温暖,冰雪融化,植物发芽开花,冬眠动物苏醒°26、夏季气候特征:阳光炎热,雷雨大风,荷花盛开,植物茂盛°27、秋季气候特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了毛衣°迁徙动物离去°28、冬季气候特征:日照最弱,寒风刺骨,植物树叶落光,白雪压上枝条°29、把器材与测量内容连线:寒暑表——气温雨量器——降水量风向标——风向风力计——风速湿度计——空气的湿度气压计——大气压血压计——血压电子秤——重量秒表——时间长短30、我们的观察器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31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3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8844.43米]°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沙漏]和[漏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常见材料第1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生活中的材料可分为两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石油、木头、棉花、沙子;人造材料有:玻璃、橡胶、塑料、纸、金属、纤维等。

6.玻璃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答:玻璃是人造材料,玻璃是用沙子等材料制成的。

第2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再灌入凉水会变硬。

3.塑料的优点:加工容易、不怕水、不易变形、不生锈等。

缺点:会老化,不耐高温,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4.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又什么不足?答:优点: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缺点: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5. 两只手分别戴塑料手套和棉布手套,感觉一样吗?答:不一样。

塑料手套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6.合金是由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混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性能。

如:铝合金,钛合金等。

7.复合玻璃:强度很大,子弹都穿不透,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

8.合成纤维:耐高温、不易燃烧,可用于制作特殊用途的服装。

9.纳米材料:晶粒微小、强度很高。

1米=10亿纳米。

10.新材料有:复合玻璃、合成纤维、纳米材料、变色材料、防弹玻璃等。

11.什么是“白色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有什么建议?答:“白色污染”是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建议:(1)少用或不用塑料袋;(2)减少使用一次性饭盒;(3)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4)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第二单元声第3课倾听声音1.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人类可以靠声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答: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共同之处是:物体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

4.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答:物体停止发声的共同现象是振动停止。

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用鼓锤敲鼓,鼓面振动,鼓面上的豆子跳动。

豆粒跳动越高,鼓声越大。

6.演奏者如何使锣鼓停止发声?答:用手按在乐器上,使乐器停止振动。

第4课物体传声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到我们耳中,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

2.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木头、水、空气等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3.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4.上课了,同学们能在四面八方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5.水槽中加入水,在水中摩擦砂纸,把耳朵贴在水槽边,能听到摩擦砂纸的声音吗?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能听到摩擦砂纸的声音,这个实验说明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6.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无线电话)传递信息。

7.当你走到小河边或池塘时,水面的小鱼便会立即游开,这是怎么回事?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脚步声通过大地和河水传给小鱼,小鱼听到脚步声便游开了。

8.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答:因为地球上有各种物体,如空气(气体)、水(液体)、木头(固体)等,都能传播声音。

第5课自制小乐器1.乐器是利用声学原理制成的。

2.我认识的乐器有:小号、架子鼓、二胡、音叉、音锤、小提琴、吊锣、长笛、古筝、钢琴等。

3.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物体振动越强,声音越大。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5.用小棒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时,会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杯子里的水越少,发出的声音越清亮;杯子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沉闷。

6.鼓都是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

自制小鼓: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有弹性的材料做鼓面。

7.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答:不一样,牛皮纸更适合做鼓面,牛皮纸有韧性。

8.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绷得紧时,声音高。

当橡皮筋绷得松时,声音低。

第6课声音与生活1.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声音有什么用处?答:(1)医生利用听诊器看病。

(2)利用声呐发出的超声波可以找到沉船。

3.声音有乐音和噪声之分。

有些声音使我们心情愉快,有些声音令我们烦躁。

4.噪声是现代社会一大公害。

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答:噪声使人烦躁不安,人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巨大的噪声会损伤人的听力,致人耳聋。

5.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

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6.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危害的?答:(1)设立禁止鸣喇叭的标志;(2)室内安装隔音玻璃;(3)在马路两旁种植大量树木;(4)给汽车、摩托车装消声器。

7.耳机里为什么有厚厚的垫子?答:厚厚的垫子可以降低声音对耳朵的危害,又可以防止外界噪音的干扰。

8.怎样设计无声书房?答:室内:使用双层玻璃;带褶皱的窗帘;地上铺地毯;墙壁设成凹凸不平状;室外:种植树木;设置禁止鸣笛的标志。

9.声音用分贝表示,分贝用dB表示,噪声超过60分贝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10.人的听觉区域在0分贝(dB )以上,人的痛觉区域在130分贝(dB )以上。

第三单元光第7课光的传播1.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2.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

3.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鱼等是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手机、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4.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5.门窗或密林缝隙透出来的阳光是直的。

6.月亮不是光源,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

7.当三块纸板上的孔在一条直线上时, 光能穿过孔照射在墙上。

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8.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通过这个直筒看灯光,然后把这个直筒弄弯,再看灯光,两次都能看见灯光吗?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直筒塑料管可以看到灯光, 弯折的塑料管不能看到灯光。

这个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8课透明与不透明1.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会形成影子。

2.根据物体透光程度的不同,我们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

3.让绝大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是透明物体,有:透明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4.让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有:毛玻璃、半透明塑料等。

5.几乎不能让光通过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有:木头、石头、金属等。

6.透明材料可以制作光学仪器;半透明材料可以制作太阳镜、窗帘等,控制进入的光线;需要遮住光线时,使用不透明材料,如洗相片的暗室等。

7.台灯灯罩通常是用不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

8.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大小与什么有关?答:影子是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在物体背面形成的,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物体的距离有关。

9.毛玻璃片也能让光线通过,我们可以说毛玻璃是透明的。

这种说法对吗?答:不对,因为毛玻璃只能让一部分光线通过,毛玻璃是半透明物体。

第9课镜子1.光照射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

被反射后的光仍沿直线传播。

2.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像的特点是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4.用两面平面镜可以制作一架潜望镜。

利用潜望镜可以从水下观察水上。

5.物体的反光能力与物体的材料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6.物体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好。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7.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利用镜子反射激光,测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为384403千米。

8.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发生反射现象,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9.利用镜子反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答:(1)医生利用反光镜看病人耳膜的情况;(2)可以利用潜望镜从海底看海面的情况;(3)可以利用汽车观后镜看车后面的情况。

10.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几个小熊的像?答:两面镜子形成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小熊个数就不同,夹角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第10课七色光1.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七色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有白光出现。

红光与绿光混合会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会出现品红色光,蓝光与绿光混合会出现深蓝色光。

3.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滴,被阳光一照会形成彩虹。

彩虹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小水滴和阳光。

4.彩虹是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成的。

5.拿着装水的喷雾器背向阳光喷射会看到小彩虹出现。

因为空中悬浮的小水滴可以让阳光发生色散现象。

6.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会出现七色光带。

7.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答:(1)用喷雾器背对阳光喷水;(2)用三棱镜折射太阳光;(3)用肥皂泡折射太阳光;(4)在雨后的天空中,瀑布前面都可以看到彩虹。

8.三色光的混合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答:需要的材料: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把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灰)白色光。

9.人们必须在适宜的光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强光下工作、学习会危害眼睛和皮肤,我们可以戴太阳镜,打太阳伞来预防可能造成的伤害。

10.人类活动会使适宜的光环境变得不适宜,威胁人类健康,这就是光污染。

光污染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第四单元电第11课电在我家中1.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家里的电是由供电站供给的。

2.生活中的电器,需要接通电源才能工作。

3.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答:电是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最后才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

4.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做了放风筝实验,科学家才初步认识了电。

电器的广泛使用是19世纪后期的事。

5.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有哪些?答:(1)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2)家用电器不用时要把电源插头拔掉;(3)使用节能家电;(4)家中的电视音响等音量不要开太大;(5)经常检查家中电源线,发现破损及时修理或更换。

第12课让灯亮起来1.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

3.一个简单完整的电路至少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四部分。

4.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二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发明的。

5.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

6.在简单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开关是连接、断开电流的控制装置;导线是电流通过的连接装置;灯泡是电流通过时的工作装置;电池是电流的来源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