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作业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态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和比较,掌握植物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实验材料: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土壤,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五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分别装上土壤。
2. 将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种在花盆里。
3. 每天给每株植物适量的水,控制花盆内的湿度。
4.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的颜色、数量和大小。
5. 在实验结束时,比较五株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其中的差异。
实验结果:五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十分鲜艳,生长也较快,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暗淡,生长缓慢。
在细致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几株叶片颜色鲜艳的植物在日光充足、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得较为茂盛,而另外几株叶片暗淡的植物却在光线不充足、土壤缺乏养分的情况下生长稳健,说明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的不同变化。
2.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但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每株植物得到的水量,发现一些植物的叶片变黄、枯萎,说明缺少水分,一些植物的生长较快,说明有充足的水分,这再次证明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3. 植物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植物在与其他植物共生的情况下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有些植物却相反,说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次植物生态实验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方式,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学综合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生态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野外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3. 通过综合实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实验内容本次综合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三、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 通过野外考察,识别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 对所选生态系统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组成等。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 调查和测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 采用仪器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等)进行测量。
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 对生态群落进行调查,记录物种组成、生物量、密度等指标。
- 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如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群落演替等。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 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 选择典型受损生态系统,如退化草地、水土流失区等。
- 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 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通过野外考察,我们识别出以下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生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我们对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如下:- 光照:森林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低,草原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光照强度适中。
- 温度:森林生态系统温度适中,草原生态系统温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温度较低。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生态学实验1-3

生态学实验一植物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实验目的和要求]认识种内、种间竞争;了解其特点和规律[实验基本原理]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也可以是种内多个个体)在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处于竞争的个体在生长和种群数量的增长等方面都会受到抑制。
一般可以认为,每个个体的平均生物量小,意味着为了惊蛰消耗的物质或能量就多,竞争也比较激烈,反之亦然。
[实验仪器设备、材料]1、实验仪器和设备花盆、泥土、标签、烘箱2、实验材料种内竞争:大豆种子种间竞争:大豆、豇豆种子[实验步骤]1、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培养盆的准备选择籽粒饱满完整、大小均匀(保证发芽率)花盆中土面低于盆口约2cm,贴上标签,标明处理、重复号和播种日期。
2、种内竞争实验高密度组:播种大豆20颗,发芽后留12颗中密度租:播种大豆10颗,发芽后留6颗低密度组:播种大豆2颗,发芽后留1颗每组2个重复。
共需6个花盆。
日均气温在15度以上,培养20天左右;日均温度15度以下,培养30天以上,视情况收获。
培养期间适时浇水。
3、种间竞争以高密度方式播种,两者的比例分别为:0.00︰1.00,(20颗/盆,豇豆20颗,发芽后留下12颗),0.25︰0.75,(大豆5颗,豇豆15颗,发芽后留下大豆3颗,豇豆9颗)0.50︰0.50,(大豆10颗,豇豆10颗,发芽后留下各6颗)0.75︰0.25,(大豆15颗,豇豆5颗,发芽后大豆留9颗,豇豆留3颗),1.00︰0.00(20颗大豆,发芽后留12颗)共5个处理,即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需15个花盆。
[竞争结果判定及分析]1、将培养好的各盆植物适时收获。
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仔细地将每个培养盆中的植物个体完整收获,洗去表面泥土,记录每个植株的株高,根长。
2、称其湿重,计算每个个体的平均湿重(生物量)3、以株高、根长、平均湿重为指标,进行竞争结果的比较。
表1-1大豆:表1-2豇豆表1-3大豆[注意事项]1、实验时,尽可能保证各处理的光照、肥力、水分等实验条件的均一。
园林生态学实验

N i1
五、讨论
1、比较不同群落类型旳物种多样性指数,并 给以生态学意义上旳解释。
2、 比较不同组之间旳成果,分析相同或相异 旳原因。
3、谈谈你对校园绿化优缺陷旳认识及在园林 植物群落配置方面旳提议。
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_______________坡向:___________坡度:_______________
枯枝落叶层旳性质及其覆盖旳百分率:
_
土壤:(土壤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特点:(外貌、构造、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7 优势树种和常见树种旳年龄构造
个体数
植物名称
I级幼苗 II级苗木 III级幼树 IV级立木 V级大树
高度<33cm
高度 >33cm, 胸径不不 小于
2.5cm
胸径 2.5—
7.5cm
胸径 7.5—
22.5cm
胸径 >22.5c
m
讨论
1、分析势树种及常见树种旳年龄构造属 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衰退型?
样 方 号:_________________ 样地中总丛数:______________ 总 盖 度:_________________
灌木登记表
采集 号
种
类
亚 层
株 数 (丛)
盖 度 (%)
高度 ( 米)
生 活 力
候
生活型
物
期
涉及 株数 和丛 数之 和
覆盖面积 ,用%表 达
用强、中、 大2-5m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学实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3. 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4. 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生态系统调查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四、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调查: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记录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调查本次实验共调查了10个样地,样地面积为100m²。
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20种植物,其中乔木6种,灌木8种,草本6种。
植物种类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的分析,发现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
乔木层以杨树、柳树为主,灌木层以荆条、胡枝子为主,草本层以狗尾草、蒲公英为主。
植物群落层次分明,结构稳定。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得出各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且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表明植物群落内物种间竞争较弱。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的分析,评估得出该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生态学实验报告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一个小型封闭生态系统,包括水域、陆地和空气三个部分。
在水域中放置了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陆地上放置了一些植物和昆虫,空气中则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和氧气。
通过调整这些环境因素的数量和比例,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
实验过程1. 水域环境变化实验:将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增加一倍,观察浮游生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浮游生物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但当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生态系统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浮游生物数量急剧下降。
另外,将水域中的底栖生物数量减少一半,观察底栖生物的生存状况。
结果显示,底栖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
这表明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 陆地环境变化实验:在陆地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导致植物受到伤害。
另外,在陆地上增加昆虫数量,观察植物的受损情况。
结果显示,昆虫的增加导致植物受到破坏,甚至有些植物无法生存。
这说明昆虫对植物的掠食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空气环境变化实验:在空气中增加氧气浓度,观察生物的呼吸情况。
结果显示,氧气浓度的增加促进了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其更加活跃。
另外,在空气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观察生物的生存状况。
结果显示,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对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其生存能力下降。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生物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3.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的,一旦某个组成部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实验考查练习题
姓名:梁加林学号:201103080107 班级:11生本
1、你所观测到的鱼类对温度、盐度的不同耐受性与该种鱼类的生境和分布有何关系? P35 答:有关系,金鱼是淡水鱼,其祖先也是淡水鱼,所以对盐的浓度要求为低盐度,且生活在冷水中较能耐低温,故,其分布在北方的淡水水域,而热带鱼,温度较高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可生活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及海水中。
而其在温度较低时不能正常生活,故,热带鱼(其祖先为咸水鱼,其为驯化的淡水鱼)生活在南部沿海的江河中级海中。
2、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为什么?P40
答:除温度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
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
CO2: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
3、光周期对动物行为或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机制是什么?P46
答: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
(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
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
(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机制是因为许多动物的行为与生理活动对光都有明显的节律性,还有许多种动物是靠光周期来激发信号启动的。
光周期是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
4、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叶在结构是上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P50
答:
(1)挺水植物是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总称。
大多数挺水植物有根系,其余小部分没有。
它们的根摇曳于水中吸收营养成份。
(2)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植物。
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3)浮水植物也称浮叶植物。
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
浮水植物中有的是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如浮萍、凤眼莲、满江红、槐叶萍等;有的是根状茎埋生于水底泥中,而叶片漂浮水面,如睡莲;还有的是根生于水底泥中,茎细长,抽出水面,水面上茎的节间缩短,浮水叶密集于茎的顶端,叶柄具气囊,如菱等。
5、试分析两群落的发展趋势与稳定性。
P90
答:
两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比相邻群落中要多,这种现象也是边缘效应。
两个群落内的物种会出现生态位的重叠,也促使了该两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盖度、密度、乔木灌木的平均高度等都会有所异同。
致使恢复能力减落、稳定性加强。
两个群落都会沿着垂直生态分布发展,即乔木、半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布方式进行生长分层。
同时,也是自然对光的充分利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