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一)》考前模拟题1

《古代汉语(一)》考前模拟题1

《古代汉语(一)》考前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亦”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答案】B【分值】1.0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采明北品B.耳林从解C.治星欢信D.自文蚕进【答案】A【分值】1.03、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B.风瓣闻间C.阁围届觉D.辩风国裹【答案】B【分值】1.04、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年至5000年A.2000B.3000C.40000D.4500【答案】D【分值】1.05、“辟”和“避”的关系是()A.古今字B.通假字C.繁简字D.异体字【答案】A【分值】1.0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修约菜苗B.保禄私空C.寐融照哀D.问娶分笺【答案】C【分值】1.07、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左形右声的一组是()A.攻期江棋B.郊胡鸽邵C.河站语超D.滑株鸠功【答案】C【分值】1.08、《经传释词》的作者是()A.王引之B.张玉书C.阮元D.许慎【答案】A【分值】1.09、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止末行锦B.目曰戒哀C.又甘受朝D.皿亦眉疆【答案】B【分值】1.010、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A.佗—他B.翦—剪C.说—悦D.反—返【答案】A【分值】1.011、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是()A.陈—阵B.赴—讣C.矢—屎D.曾一增【答案】C【分值】1.012、“北”是一个()字。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答案】C【分值】1.013、下列各组形声字,声符相同的一组是()A.问闷B.福祈C.通过D.江河【答案】A【分值】1.014、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雨舟水牛B.兵本日月C.手木鱼甘D.刀亦衰鸟【答案】A【分值】1.01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哀”字应属()A.形声B.会意C.指事D.象形【答案】A【分值】1.016、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A.八卦说B.结绳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答案】D【分值】1.017、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荆b衷c颖d街e徒f衰g碧h瓣A.a/b f/c d h/e gB.a b f/c e/d g hC.a c/b d/e g/f hD.a g/b f/c e/d h【答案】C【分值】1.018、“干”和“乾”的关系是()A.繁简字B.通假字C.异体字D.古今字【答案】A【分值】1.019、下列各组字,与“信一伸”两字间关系相同的一组是()A.赴—讣B.泪—淚C.剩—賸D.予一與【答案】D【分值】1.020、“要”和“腰”之间的关系是()A.异体字B.通假字C.古今字D.古音同【答案】B【分值】1.0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扩大的是()。

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及答案(2020.12.16)

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及答案(2020.12.16)

(判断题)21: “请以遗之。

” 中“以” 词性是介词,可译为是“把”。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2: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当事人主观上认为或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当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3: 狂草是草书的一种,只有艺术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4: “飘摇乎高翔”中的“乎”字是介词,相当于“于”.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25: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6: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中“宦”的文中义是做贵族的奴隶.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7: “彼天子固然”中“固然”与“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中的“固”都是“本来”的意思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8: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中“以为”是一个词.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29: “ 若是其甚与?”属于倒装的结构。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0: “请以遗之。

” 中“以” 的词性是介词,可译为是“把”。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1: 省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省略句子的某个成分,省去的部分不能补出来.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32: 现在最通行的《礼记》注本即《礼记注疏》,是东汉杜预作的注,唐孔颖达作的疏。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33: “友人惭,下车引之”是“拉”的意思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4: 许慎对“六书”中“会意”所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5: 四体二用说中的“四体”指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造字法。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36: “慚、慙”是异体字关系。

古代汉语(1)一

古代汉语(1)一

《古代汉语(1)》一一、填空题1、传统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中“会意”所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对“指事”所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对“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四体二用“说中的“四体”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几个具有同一的意义和读音而形体不同的字是异体字。

5、异体字形成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6、“慚”的异体字是惭。

“群”的异体字是群。

7、“寶”的简体字是宝。

“馀”的简体字是余。

8、以秦为分界,可以把汉字发展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其中古文字范畴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9、《左传》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春秋》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

10、“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中的“焉”是指事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在那里。

“穆公访诸蹇叔”的“诸”是介词,相当于之于。

二、概念题1、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2、六书:“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3、象形:“象形”的定义及例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4、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5、异体字: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

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6、古今字: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7、繁简字: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是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

8、甲骨文: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作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文字、殷虚书契等9、金文: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铭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辞。

商周两代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钟是古代的乐器,鼎是古代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部分(1)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部分(1)

⽂选翻译 01〔原⽂〕 初,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惊姜⽒,故名⽈“寤⽣”,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制,岩⾢也,虢叔死焉,佗⾢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叔。

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九之⼀。

今京不度,⾮制也,君将不堪。

”公⽈:“姜⽒欲之,焉辟害?”对⽈:“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多⾏不义必⾃毙,⼦姑待之。

” 〔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叫武姜,⽣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于是姜⽒就很讨厌他。

⽽偏爱共叔段,想⽴他为太⼦,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从前虢叔就死在那⾥,若是封给其它的城⾢,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先王的制度:⼤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

现在京这个地⽅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

”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滋⽣蔓延!⼀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

你姑且等着瞧吧。

” 02〔原⽂〕 既⽽⼤叔命西鄙、北鄙贰于⼰。

公⼦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叔,⾂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民⼼。

”公⽈:“⽆庸,将⾃及。

”⼤叔⼜收贰以为⼰⾢,⾄于廪延。

⼦封⽈:“可矣,厚将得众。

”公⽈:“不义不暱,厚将崩。

古代汉语第一册

古代汉语第一册

古代汉语第一册常识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第一册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上古汉语书面语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1).pdf

古代汉语(1).pdf

单选题1.“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中“是”的词性和意义是A.系词,是B.形容词,正确C.代词,这些D.词尾,……样子答案:C2.“舍瑟而作。

”中的“作”的文中义是.A.耕作B.站起C.写作D.起义答案:B3.“擐甲执兵,固即死”中“即”的词义是()A.立即B.即使C.走近D.已经答案:C4.“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

”中“轶”的意思是A.偷袭B.后车超过前车C.攻打D.快马驱车答案:B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中的“凶”的文中义是B.凶险C.荒年D.厉害答案:C6.下列句子中的“而”是连词,连接并列结构的是A.长驱到齐,晨而相见。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D.任重而道远答案:D7.“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中“选”的文中义是A.选举者B.提拔的人C.选拔出来的人物D.当权者答案:C8.“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中的第一个“夫”的词性是A.语气词B.副词C.连词D.代词答案:A9.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左传》解释A.《春秋》B.《谷梁传》C.《国语》D.《公羊传》答案:A10.《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什么体著作B.编年体C.纪传体D.语录体答案:B11.“纣以为恶,醢鬼侯。

”中“醢”的意思是A.烹煮B.车裂C.炮烙D.剁成肉酱答案:D12.“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中“兹”的词性和意思是A.代词,这里B.名词,年C.介词,在D.连词,却答案:B13.“诺,恣君之所使之”中“恣”的词义是()A.放肆B.纵容C.任凭D.故意答案:C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中的“杇”词义是()A.涂饰B.污泥C.污浊D.污染答案:A15.“俯噣白粒,仰棲茂树,鼓翅奋翼。

”中“噣”的文中义是B.啃噬C.拾取D.鸟嘴答案:A16.下面句子中,有名词用如动词现象的是A.吾道一以贯之。

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1)》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1)》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1)》十年期末考试题库2022年1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广义的古代汉语指(C)。

A.先秦汉语B.先秦至唐代的汉语言C.五四运动以前与现代汉语相对的汉民族语言2.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是(B)。

A.《尔雅》B.《说文解字》C.《康熙字典》3.按照文字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汉字属于(B)的文字。

A.表音体系B.表意体系C.表形体系4.下列不属于词义分化所形成古今字的是(C)。

A.奉俸B.内纳C.莫暮5.指出“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一句中的通假字(A)。

A.蚤B.施C.所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论语·述而》:“子疾病。

”“病”指病势很重。

B.《揠苗助长》:“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

”“病”指生重病。

C.《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指“担心”。

7.“及”的本义用法是(B)。

A.“将及华泉。

”“及”指达到。

B.“故不能推车而及。

”“及”指追赶上。

C.“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及”意思是到那个时候。

8.“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段话中,只有一个复音词,即(A)。

A.勇气B.大国C.辙乱9.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化缓慢的是(B)。

A.词汇B.语法C.语言10.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B)关系。

A.主谓B.动宾C.状补11.在“君何患焉?”中,“何”的语法分析应是(A)。

A.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B.作主语C.作谓语12.“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指(B)。

A.活动B.使之活,让项伯活下来C.生活1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被动用法基本上是一致的B.古代汉语的被动用法可以不需要“于”、“为”、“见”等被动标志C.古代汉语中有“于”、“为”、“见”等字的句子一定是被动用法14.下列句子中,(A)是被动句。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

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

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

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

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1、骈文体的构成:骈文体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

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2、骈体文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引用)二、(譬喻)三、(代称)四、(并提)五、(互文)六、(夸饰)七、(倒置)八、(委婉)九、(省略)4、古今语音的异同: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5、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发展变化的科学。

二、名词解释1.平上去入: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因此从古代到现代的语音变化可分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已无入声。

2.释词的声训,释词的声训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语。

声训原则:①音近相训原则(说文,一部)"天,颠也"②音同相训原则例:《释宫》楣,眉也。

2、释词的形训是指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意义。

例:《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3.“破读”和“同音通假”:破读指的是书面语里用同一个字所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读音也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

这在古书里叫做“破读”。

同音通假指的是,本来是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有时由于读音与另一个子(词)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

这叫做“同音通假”。

三、实践题1、说说此段中有哪几家的注解并找出例句。

答:郑笺,例句:笺云:爰,曰也。

孔颖达的疏,例句:[疏]“硕鼠”至“得我所”。

○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

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

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脩其政。

我三岁以來事汝矣,曾無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

君既如是,与之诀別,言往矣將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

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

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传“贯,事”。

2、解释《十三经注疏》;从这段文字中,分析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后的注和疏的区别,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

答:提示: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3分)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2分)。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1分)。

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2分)。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两三个字(如“‘碩鼠’至‘得我所’”“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隔开(2分)。

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碩鼠......(1分)”;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貫事也”(1分),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箋:“碩大也”,正義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穎达认为毛传和郑箋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來注解正文的)(2分);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可見疏的內容是很丰富的(1分)。

1、说说古代注解的五位重要学者及专著。

答:毛亨《毛诗诂诗训》;郑玄的《毛诗笺》;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王逸的《楚辞章句》。

2、找出《硕鼠》注文中有那几家的注解,并引出例句及说说他们注解的特点。

答:①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例句:硕音石。

敛,呂验反,下同。

贯,古乱反,徐音官。

复,扶又反。

特点: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诗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②孔颖达的疏,例句:[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

○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

犹君重敛,渐渐以稅,使民困也。

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

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脩其政。

由君重敛,不脩其政,故下四句言將棄君而去也。

特点:[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一般都是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子,用圆圈隔开,然后再注解。

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部分。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

有时是直解正文,;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

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③郑玄的笺,例句:笺云:硕,大也。

特点:千云之后的注是郑淺,“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④毛传,例句:贯,事也。

特点:正文之下,前面没有淺云的注是毛传,传指阐明经义四、诗词的平仄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仄收式(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五、简答1、词的定义:词产生于唐代,最初称“曲子词”,是民间创作,到中唐时期一些文人也开始创作词,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词又叫“长短句”。

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

最初的词是为“曲子”填写的歌词,故称为“曲子词”原稹《乐府古提序》中说,“歌曲词调”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

2、词韵,诗韵,声韵对比:词韵,是就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用韵情况,把戈载的《词林正韵》进行修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用韵方式。

诗韵,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

音韵,指和谐的声调、韵律和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

诗韵有严格的规定和词韵没有,音韵则重在表示诗词音节的起伏。

3、词调: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4、词牌: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它仅仅表示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

与词的声情、内容无关。

5、词的平仄:是词所用字的声调,它代指平仄构成的词的韵律。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成为仄声。

词的平仄主要分为分为五律平起,五律仄起,七律平起,七律仄起四种。

6、词的对仗和诗的对仗的异同:(一)近体诗的对仗是诗律的要求,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

(二)律诗的对仗是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

(三)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

六、翻译(译文)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害,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话。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

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

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

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

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在山上居住却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节日都把水作礼物相互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

所以荒年的春天,自己的小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这不是疏远骨肉兄弟而爱护过路客人,而是由于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物多;现在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

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

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策。

所以说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现在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

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1、给下面的句子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2)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3)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4)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7)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8)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2、词的平仄和诗的平仄有几点不同:词的平仄比诗更严,诗在有些地方可平可仄,词却规定必平必仄,而且我个时候要分上、去、入;律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诗则除用平仄相间的律句外,也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