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练习题
《古代汉语(一)》考前模拟题1

《古代汉语(一)》考前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亦”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答案】B【分值】1.0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采明北品B.耳林从解C.治星欢信D.自文蚕进【答案】A【分值】1.03、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B.风瓣闻间C.阁围届觉D.辩风国裹【答案】B【分值】1.04、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年至5000年A.2000B.3000C.40000D.4500【答案】D【分值】1.05、“辟”和“避”的关系是()A.古今字B.通假字C.繁简字D.异体字【答案】A【分值】1.0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修约菜苗B.保禄私空C.寐融照哀D.问娶分笺【答案】C【分值】1.07、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左形右声的一组是()A.攻期江棋B.郊胡鸽邵C.河站语超D.滑株鸠功【答案】C【分值】1.08、《经传释词》的作者是()A.王引之B.张玉书C.阮元D.许慎【答案】A【分值】1.09、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止末行锦B.目曰戒哀C.又甘受朝D.皿亦眉疆【答案】B【分值】1.010、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A.佗—他B.翦—剪C.说—悦D.反—返【答案】A【分值】1.011、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是()A.陈—阵B.赴—讣C.矢—屎D.曾一增【答案】C【分值】1.012、“北”是一个()字。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答案】C【分值】1.013、下列各组形声字,声符相同的一组是()A.问闷B.福祈C.通过D.江河【答案】A【分值】1.014、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雨舟水牛B.兵本日月C.手木鱼甘D.刀亦衰鸟【答案】A【分值】1.01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哀”字应属()A.形声B.会意C.指事D.象形【答案】A【分值】1.016、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A.八卦说B.结绳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答案】D【分值】1.017、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荆b衷c颖d街e徒f衰g碧h瓣A.a/b f/c d h/e gB.a b f/c e/d g hC.a c/b d/e g/f hD.a g/b f/c e/d h【答案】C【分值】1.018、“干”和“乾”的关系是()A.繁简字B.通假字C.异体字D.古今字【答案】A【分值】1.019、下列各组字,与“信一伸”两字间关系相同的一组是()A.赴—讣B.泪—淚C.剩—賸D.予一與【答案】D【分值】1.020、“要”和“腰”之间的关系是()A.异体字B.通假字C.古今字D.古音同【答案】B【分值】1.0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扩大的是()。
古代汉语第1阶段练习题(字词)

第一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一、二章(总分100分)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填空题:1、汉字是属于()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联系。
2、小篆是()推行的规范化字体。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实行()的政策,在李斯的主持下,以战国时期秦国文字为基础,并参照(),进行简化、规范,制订了一套标准字体来统一全国的文字。
3、“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朱骏声的()、()的《说文义证》、王筠的《》和《说文例释》。
4、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编著的(),宋代徐铉等校定。
全文分为()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篇,共()卷,分为()部首,共收()单字;重文字()个。
5、词义引申的方式据“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可分为:()、()。
二、单向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全部都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眉高舂 B.息牧臭C.星莫从 D.亦祝折2.下列各组字,全部属于义符居于一角的一组是()A.佞赢徒 B.胜修颖C.弑旗疆 D.随赖衷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假借字的一句是()A.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B.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C.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D.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4.下列各组字,属于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异体字的一组是()A.污——污 B.秋——秌 C.达——达 D.岳——岳5.“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中的“亲戚”词义发展成今义,词义变化属于()A.词义范围缩小B.词义范围扩大C.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D.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为褒义6.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双声联绵词的一组是()A.饥馑伶俐仓促 B.玄黄憔悴从容C.狐狸参差忐忑 D.流连踌躇仿佛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一句是()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一)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_________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习题1:常用工具书·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许慎_编著的《说文解字》,共分为540部首,收9353单字,重文1163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较为完善的有《隋书•经籍志》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经部•小学类。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检字法。
8.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经籍籑诂》;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故训汇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释名》。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经典释文》,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20XX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经典释文汇校》。
古代汉语练习一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一答案【篇一: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练习一答案

练习一答案一、选择题1.“君子不器”中的“器”字( C )A.用如形容词;B.用如名词;C.用如动词;D.用如量词。
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该句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是为了(D)A.解释结果;B.进行推理;C.介绍管仲;D.解释原因。
3.是乃仁术也。
句中“乃”的词性是(A)A.副词;B.判断词;C.连词;D.代词。
4.不是宾语提前的一句是(C)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B.姜氏何厌之有?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鬼神非人实亲,惟徳是依。
5.下列各句中“之”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是(B)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业。
B.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C.孔子下,欲与之言。
D.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小: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动词使动用法三、指出下列句中“而”的词性和意义1.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代词,你。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3.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连词,表并列。
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连词,表反接(转折)。
四、标点及翻译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一、给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1.相:A.视,观察B.辅助C.貌相,状貌D.扶着瞎子走路的人(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2.过:A.过错B.超过C.太甚D.责备(1)求!无乃尔是过与(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国:A.国家B.诸侯的封地C.都城D.一个地域(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二、解释下列括号内词的意思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带颜色的词,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加以比较1.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5.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五、给下列括号内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1.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A.多少B.小桌子C.接近、接近D.数量少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A.房屋的统称B.宗庙C.古代刑罚之一D.古代五声音阶之一3.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
A.知道B.知识,见识C.记住D.标志,记号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A.劝告B.劝诫C.勉励D.提倡六、选出下列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B.当其取于心儿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C.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古代汉语练习题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什么叫宾语前置? 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
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主要有四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1.5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2、什么是隶变? 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
最重要的标志是: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
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2、偏旁混同(2分):小篆不同的偏旁,隶书混合成一个(2分)。
如、、、,变成了“春、泰、、奉”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1》练习题一一、填空题1、《左传》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春秋》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体历史著作。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是晋朝杜预注,唐朝孔颖达疏。
2、传统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许慎对“六书”中“会意”所下的定义是画成其物、。
而“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六书”中的形声造字方法。
4、“鬭”的简体字是斗。
汉字的基本属性是表意性。
5、“穆公访诸蹇叔”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乎。
6、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分别是和7、许慎对“指事”所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视、察而见意。
对“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8、“歌”的异体字是。
4、“慚”的异体字是。
9、“泪”的异体字是涙。
“寶”的简体字是宝。
二、概念题三、释义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文中义)1、多行不义,必自毙.。
倒下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带汁的肉3、师进,次.于陉。
驻扎4、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到......,去.......5、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两属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驻扎7、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拓展8、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走向,接近9、请以遗.之。
红中带黑10、射其右,斃.于车中。
给,留给11、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镇守12、夫人将启.之。
开,开启13、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拓展,延及14、晋不可啓,寇不可翫.。
因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15、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当贵族的仆隶16、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把.......当做药物四、判定、释义题(指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1、姜氏何厌之.有?2、不如早为.之所。
3、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5、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6、姜氏欲之,焉.辟害?7、郤克伤于.矢。
8、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9、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10、穆公访诸.蹇叔。
11、失其所与.,不知。
1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13、命子封帅三百乘以.伐京。
14、射其.御者,君子也。
15、以.此众战,谁能御之?16、请以.遗之。
17、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1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五、分析题(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牛瓜步寒伐更刃帛寸既火亦北暴森河要在治店日众羊绔本青象甘从果末布得衣即江下州宠六、分析题(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所对应的字是什么?说明它们各自的关系是古今字、异体字还是通假字?)1、佗.邑唯命。
他,异体字。
2、公赐之食。
食舍.肉。
捨,古今字。
3、庄公寤.生。
啎,通假字。
七、分析题(划分句子成分)1、公赐之食。
2、宫之奇以其族行。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6、逢丑父与君易位。
7、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8、邻之厚,君之薄也。
9、生庄公及公叔段。
10、卻克伤于矢。
1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12、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
1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八、判定题(指出下面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并解释有特殊用法的词的意义)1、范增数目项王。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3、庄公寤生,惊姜氏。
4、从左右,皆肘之。
5、不如闻而药之也。
6、晋侯饮赵盾酒。
7、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8、师还,馆于虞。
九、论述题1、论述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3、论述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4、论述“六书”说。
5、论述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的类型。
6、论述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答:古今字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翳“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假借表文彩、色彩,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二)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义。
为了表义明确,为了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2、让原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
如:丞一拯“丞”在甲骨文中的构形特点是:人掉入陷阱中,有人用手相救。
故其本义为“救”。
引申为辅助、丞相等义。
后为本义造“拯”字。
7、论述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答: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8、论述甲骨文这种汉字形体的特点。
答: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另外,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同时,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十、标点题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为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则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2、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详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古代汉语(1)》练习题二一、填空题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
作者无可考。
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时期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12 国,共33 篇。
2、“闻斯行诸?”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乎。
二、释义题1、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子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拜访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夫病足,曾不能疾.走。
”4、犹不改,宣子骤.谏。
屡次5、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高举6、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打开7、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裂8、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圈9、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任凭10、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12、孟尝君就国于薛。
到,走向。
13、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遊于观之上。
参加14、异乎三子者之撰.。
才干15、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他,指老丈人16、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即:走向1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将下面古文加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标点: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早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亡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翻译:齐国有一个人,家中有一妻一妾。
这个男人每天外出,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
妻子问他每天和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他回答说都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
妻子听了,便对妾说:“丈夫每天外出,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问他同什么人一起吃喝,说都是有钱人家。
可是却从没见过有什么尊贵的人到咱家来。
我打算偷偷跟着他,看他究竟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一清早,她便尾随她丈夫出去。
可是走遍了全城,也没见有什么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打招呼。
最后,她随他来到了东郊外的一片坟地里,只见他向正在上坟祭祖的人们讨些残酒剩饭来吃;不够吃的,又东跑西颠地跑到别的地方去乞讨。
——原来,这就是他饮酒吃肉的方法呀!他的妻子跑回家,将看到的情形告诉了妾,并说道:“丈夫,是咱们终身依靠的人呀!可如今,他却是这个样子!”而她们的丈夫还不知道这些,洋洋得意地从外面回来,照旧在妻妾们面前夸耀,摆出威风。
君子看来,世上的人们,为了升官发财、追名逐利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让妻子们知道而不感到害羞,不抱头痛哭的,实在是太少了。
3、标点: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翻译: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
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
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
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