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洋环流解读
大洋环流模式图

大洋环流模式图1.洋流的分布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见下图甲)(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见图乙)洋流的判定方法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判定洋流流向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图1中的洋流M和N)。
3.判定洋流性质(1)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图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图1中的洋流N)。
(2)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3)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4.判定洋流名称(1)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
(2)利用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依据已知的大陆或岛屿形状确定大陆或岛屿的名称;根据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世界洋流运动过程

世界洋流运动过程世界洋流是指海洋中由风力、地球自转力和重力引起的水体运动。
它们是海洋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气候、海洋生物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世界洋流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大小圆环流和界洋流。
一、大小圆环流:1.大圈环流:大圈环流是从赤道向极地方向流动的环流系统,主要由两大洋流组成,即北大洋流和南大洋流。
北大洋流包括北纬30°至60°之间的流和北纬40°至60°之间的流,而南大洋流则包括南纬30°至60°之间的流和南纬40°至60°之间的流。
大圈环流在各大洋之间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环流系统。
这种环流系统的特点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导致了海洋水体的不断流动,保持着地球气候的稳定。
2.小圈环流:小圈环流是从极地向赤道方向流动的环流系统,由北大洋流和南大洋流的边缘洋流组成。
北小圈环流包括北纬0°至30°之间的流,而南小圈环流则包括南纬0°至30°之间的流。
小圈环流主要受到赤道地区的盛行风影响,正负偏西风引起了洋流水体的微弱流动。
这种环流系统的特点是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了差异弱的环流系统。
二、界洋流:界洋流是从洋盆外围流向洋盆内部的洋流系统,也被称为边界洋流。
界洋流通常在大洋边缘分界线附近形成,并在气候带划界或其他特定地理特征处被深层水体所补充。
界洋流的形成通常由于风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以及洋底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界洋流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有着重要作用。
三、洋流运动的影响:世界洋流的运动过程对地球的气候和海洋生物有着重要影响。
1.气候影响:洋流的运动可以带走热量和湿度,调节着地球的气候。
例如北大西洋洋流将热量从赤道运往北方,使得欧洲西部地区气候较暖和;而秘鲁海流将寒冷的水体带到赤道附近,降温了周边海域的气温。
洋流还会影响降雨分布,带来较多或较少的降雨。
高一地理全球洋流知识点

高一地理全球洋流学问点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共享一些高一地理全球洋流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全球洋流学问点全球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大洋东岸暖流西岸寒流.(3)南纬40度旁边: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夏顺冬逆.全球洋流成因:(1)盛行风(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淌,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风海流)(2)密度流(各个海疆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淌,这叫密度流)(3)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削减,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此外,洋流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态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洋流影响:(1)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养分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供应饵料;两种海水集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在秘鲁旁边海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养分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3)洋流对航行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每年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也会给航运带来威逼.(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净化速度,但也会使污染范围扩大.高一地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时,洋流发生变更,对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气候都有影响,包括对我国.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有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养分盐类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供应足够的养料,从而为鱼类供应足够的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寒暖流交汇也能够形成水障,使得鱼群集中,往往形成较大的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有上升补偿流的地方也能形成大的渔场(如秘鲁渔场).3.影响海洋航行的速度与平安.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节约燃料,节约时间;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速度,奢侈时间,奢侈燃料.寒、暖流的交汇处简洁形成海雾,从而不利于海上航行.从北极地区南下的洋流也会携带海冰,威逼海上航行平安(如泰坦尼克号撞冰山事务).4.影响海洋环境.对于海洋污染来说,既可以使污染物因快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5.影响全球的水热平衡.洋流流淌的过程中伴随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高一地理学习方法1、依纲据本,驾驭地理原理、规律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②再将书读薄:将学问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大洋环流系统

4.底层水的环流
地层水位于深层水之下,遍布于大洋海底之上。 地层水来源于南极大陆和北冰洋附近。
世界大洋环流体系由表层(包括次表层水)环流、 中层环流、深层环流和底层环流所组成。表层环流系 统主要是风成环流。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均为热 盐环流。表层水、次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 在其运动过程中,进行着全球性的大量交换与循环, 这构成了世界大洋中统一的环流体系。
表层水、次层水和中间水的共同特点是:从海洋表面到 1000米深,都明显地存在着反气旋型环流,就是由地转偏向力 所决定的。
3.深层水的环流
中层水以下,到4000-5000米深为深层水,其形成 主要是热盐环流。环流形态与以上三层水有显著不同, 成为独立的环流系统。 深层水特征:中低纬度水温为1.5-3.0℃,盐度为 0.0346-0.035,密度较小;高纬区水温低,盐度小, 密度大;南北极附近海区,2000米以下水温为-0.011.0℃,盐度小于0.035,密度大。
海洋极锋带
黑潮、东澳大利亚暖流、湾流、巴西暖流、莫桑 比克暖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到西风带则转变为 西风漂流。西风漂流与寒流之间,形成海洋极锋带。 极锋带两侧海水性质不同,冷而重的海水潜入暖而轻 的海水之下,并向低纬流去。南半球因三大洋面积彼 此相连,风力强度常达8级以上,所以西风漂流得到 了充分的发展。
它对南北半球水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大西洋,南大西 洋的水可穿过赤道达北纬10°以北,并与北大西洋水相混合。
逆赤道流和赤道替流
赤道洋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海水由于信风切应力南北向分 速分布不均和补偿作用而折回,形成逆赤道流和赤道替流。其基 本特征: 1)逆赤道流:与赤道无风带位置相一致,从西向东流动,流速约 为40-60厘米/秒,最大可达150厘米/秒,为高温低盐海水。 2)赤道替流:位于赤道海面以下,流动于南北纬2°之间,轴心位 于赤道海面下100米出,轴心最大流速约100-500厘米/秒。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黑潮
黑潮与湾流相似,黑潮是北太平洋的一支西边界。在洋盆西侧,北赤道流的一支向南汇入赤道逆流,一支沿菲律宾群岛东侧北上,主流从台湾东侧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沿陆坡向东北方向流动。到九洲西南方又有一部分向北称为对马暖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在进入对马海峡之前,在济州岛南部,也有一部分进入黄海,称为黄海暖流,它具有风生补偿流的特征。
黑潮主干经吐噶喇海峡,进入太平洋,然后沿日本列岛流向东北,在35°N附近分为两支:主干转向东流直到160°E,称为黑潮延续体;一支在40°N附近与来自高纬的亲潮汇合一起转向东流汇于黑潮延续体,一起横过太平洋流,它是北太平洋赤道流的延续,因此仍存在着北赤道流的水文特征。
西风漂流
与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相对应的是自西向东的强盛的西风漂流,即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绕极流,它们也分别是南北半球反气旋式大环流的组成部分。其界限是:向极一侧以极地冰区为界,向赤道一侧到副热带辐聚区为止。其共同特点是:在西风漂流区内存在着明显的温度经线方向梯度,这一梯度明显的区域称为大洋极锋。极锋两侧的水文和气候状况具有明显差异。
赤道流自东向西逐渐加强。在洋盆边缘不论赤道逆流或信风流都变得更为复杂。
赤道流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水色及透明度大为特征的流系。
湾流和
人们通常把由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跨过赤道的部分组成的、沿南美北岸的流动称为圭亚那流和小安的列斯流,经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以后称为佛罗里达流,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后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视为湾流的起点。此后它沿北美陆坡北上,约经1200km,到哈特拉斯角(35°N附近)又离岸向东,直到45°W附近的格兰德滩以南,海流都保持在比较狭窄的水带内,行程约2500km,此段称为湾流(也有人认为湾流起点为哈特拉斯角)。然后转向东北,横越大西洋,称为北大西洋流。佛罗里达流、湾流和北大西洋流合称为湾流流系 Nhomakorabea极地环流
世界的海洋与大洋环流

04
世界海洋环流的形成与 特征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科里奥利力,导致海水产生偏转 海陆分布:不同海域的海水密度不同,导致海水流动 风作用:风力作用于海面,推动海水流动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导致海底地形变化,影响海水流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促 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缓 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 题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促 进国际合作和和平发展
未来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
推广可持续的渔业和海洋 资源开发方式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
提高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 识和参与度
北太平洋环流:影响 亚洲和北美的气候
南太平洋环流:影响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 气候
印度洋环流:影响亚 洲和非洲的气候
南极环流:影响南极 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05
大洋环流对地球气候的 影响
调节全球气候
大洋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洋环流通过热量输送和物质循环,影响全球气候 大洋环流可以调节全球气温,使地球气候保持相对稳定 大洋环流还可以影响降水和天气模式,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保护海洋环流的措施
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推广可持续渔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对海洋环流的认识和预测能力,为保护与可持续 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是指地球上海洋表层水体的运动方向和分布情况。
这些洋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风力、地形和水温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 大洋环流系统:全球性的大洋环流系统是表层洋流的主要分布规律之一。
在北半球,大洋的表层洋流呈逆时针旋转;而在南半球,表层洋流呈顺时针旋转。
这种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转所造成的科氏力的影响。
2. 赤道洋流:赤道附近的洋流呈东向流动,被称为赤道洋流。
这是由于赤道地区的高温和潮湿气候导致的热量高度迅速上升,使得表层水体被推向赤道,形成了东向洋流。
3. 边缘洋流:边缘洋流是指沿着大陆边缘流动的洋流。
这些洋流受到海陆交互作用、地形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在大陆边缘,冷水从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形成寒流;而暖水则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形成暖流。
4. 受地形影响的洋流:地形特征如海山、海峡和海峡等也会影响表层洋流的分布。
当洋流遇到这些地形特征时,它们可能会发生分离和碰撞,导致洋流的改变和混合。
需要注意的是,表层洋流的分布会随着季节、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动。
同时,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洋流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这也需要考虑进去。
总的来说,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这些规律对于预测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学术界对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这一研究领域的细节繁多,令人印象深刻。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便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1. 了解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是指在南半球地区,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的海洋环流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赤道反流、热带海洋涡旋等多种复杂的环流形式。
这些环流形式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大洋环流模式的特点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如赤道反流受到赤道西风带和南纬锋的控制,热带涡旋的演变受到季风和海温的影响等。
这些特点对于理解南半球地区的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影响因素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的控制,如大气环流、海温、季风等。
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形态和演变过程。
4. 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对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如通过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研究等手段,揭示了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揭示了其与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等。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深入研究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有助于提高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独特的特点和复杂的影响因素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的内在规律,并加强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为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赤道无风带 2. 信风带 3. 盛行西风带 4. 极地东风带
fp 中纬低压 fp 副热带高压 fp 赤道低压 fp 副热带高压 fp 中纬低压 fp 极地高压
极地东风带(东南)
90°S
Gyres flow clockwis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counterclockwis 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B 深海划分的标准:h/D≥2
D
4.3W sin
计算时应先判断
即使海区的水深h固定,也随风速的大小可作浅海处理, 也可作深海处理 C 海水体积运输→风海流的副效 应(在岸边形成堆积或流失,从 而形成上升、下降流、倾斜流)
深海:风向右方90度(北),南半球相反
Mx
V0 D 2
浅海:风向右方,但小于90度(北) 风向左方,小于90度(南半球)
a.太平洋、大西洋 北半球:2个 绕副热带高压顺时针方向 Anticyclone circulation 绕中纬低压逆时针方向
cyclonal circulation Anticyclone circulation
南半球:1个 绕副热带高压逆时针方向 b.印度洋
两大洋北半球的西边界流都非常强大,而南半球则较弱 南部环流特征与南太、南大西洋环流型相似,北部为季风 型环流,冬夏半年环流方向相反
• 风生大洋环流(Wind driven circulation):风 应力驱动,密度差异控制建立起的环流。 热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密 度差驱动的环流(包括风、热通量、水通 量及海洋内部混合等)
世界大洋的表层环流
(二).大洋上层环流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Sea Surface Circulation)
(2)
H
BA 15 20 MPa
1 1 (iB iA )(p )i 0 g i 1
BA H15 20 MPa g L vBA 0 2 sin BC H15 20 MPa 0
vBC 0 1500m处地转流流速为 0
(3)
H
BA 1 20 MPa
三种科氏参量情况下的解结果:
(3). Munk理论: 1950,考虑均质大洋边界侧向摩擦力 作用, 将北太平洋为三角形,得到与实测海流相似的 结果。
大洋环流的一种模型(Munk,1950)
2、热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
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环流。 相对而言,在大洋中 下层占主导地位。 大洋主温跃层稳定性: 低纬海区有净的热输入,表明深层有冷水上升,有 效阻止热量从表面向下扩散。使跃层深度保持稳定。
2 2
CB v1 MPa
CB V1MPa v1BA MPa v1MPa 0.96m / s
v1BA MPa arctg CB 61.3 v1MPa
(4) 50m的流速与100m的流速是一样的 (5)
BA v0 MPa 0.75m / s
v0MPaBA
A
CB 2 0 MPa
风海流
A 假设 定常,=const, 海区宽阔; Kz=const,水平 压强梯度力为0 + h→∞, 深海风 海流
1°
V0
y 2 K z sin
V0
北半球指向风向
0.0127 W sin
右方45 °,南半球左方45 ° 经验公式 W为风速
W↗ ↙ V0↗
az V V e z 0 2°
v0MPa
v
CB 0 MPa
0.46m / s
BA2 0 MPa
B
v0MPaCB
V0 MPa v
v
0.87m / s
C
BA v0 MPa arctg CB 58.5 v0 MPa
七、世界大洋环流
地面上的风带
极地) 60°N 西南风 30°N 东北信风 0°N 东南信风 30°S 西北风 60°S
(a 2
sin
Kz
)
边界条件 恒定风,只沿 y轴方向吹
随z ↗指数衰减,流向(45°+az)右 偏(北) 3°VD=0.043V0 流向与表层流向相反
D
a
Kz sin
经验公式
D
4.3W
sin
W↗ ↙ D↗ h→有 1° 表层流向仍偏向风向的右方(北), 水深越小,右偏的角度就越小 限,浅海 风海流 2°V 随z ↗而减小,流向仍向右偏(北) z
3.1 Equatorial current (赤道流系)
1. 南、北赤道流(South/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2. 赤道逆流 (Equatorial counter current) 3. 赤道潜流(Equatorial latent current)
•
•
•
•
•
南、北赤道流(South/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对应信风带(trade wind band),亦称信风流。南北不对称,夏季北赤道流在10°N到 20°N—25°N之间,南3°N —10 °S之间。冬季稍偏南。赤道流 自东向西逐渐加强。 赤道流系特征(Characters of equatorial current) 主要100—300m 的上层,平均流速0.25—0.75m/s。下部有强大的跃层存在,跃层以 上温暖高盐的表层水。溶解氧含量高,营养盐低。赤道流是高温、 高盐、高水色及透明度大为特征的流系。 印度洋赤道流系特征(Characters of Indian equatorial current ) 季 风(monsoon)控制。11月至翌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5—9月盛行西南 季风。 赤道逆流 (Equatorial counter current) 对应赤道无风带,平均位置 在3°N—10°N之间。逆流区有充沛的降水,相对赤道流具有高温、 低盐特征。它与北赤道流之间存在辐散上升运动,水色和透明度也 相对降低。 赤道潜流(Equatorial latent current) 南赤道流区下方温跃层内,与 赤道流相反自 西向东的流,成带状分布,厚约200m,宽300km, 最大流速达1.5m/s。流轴常与温跃层一致,向东变浅
1 7 (iB iA )(p )i g i 1
⑦0-0.5 ⑥0.5~1 ⑤1~2 ④2~5 ③5~10 ② 10~15 ①15~20
) 500 (97308 97302 ) 500 (97298 97298 ) 500 (97323 97317 ) 300 1 (97319 97310 108 104 ) 100 (97330 97330 ) 50 g (97328 97322 ) 50 (97330 97350 8900 104 9(cm) g
C
⑦ ⑥
0MPa 0.5MPa 1MPa
2MPa 5MPa
⑤
④
③
计算步骤: (1)划分计算的层次 (2)假设一个适当的零面 (3)求出ΔhP-PN(三步近似) (4)求Vp (5)作图
10MPa
②
15MPa
①
20MPa
解: (1)
H
BA 0 20 MPa
(s,t,p)×108 层次(MPa) A站 97350 97330 97322 97317 97310 97302 97298 B站 97330 97330 97328 97323 97319 97308 97298 C站 97330 97330 97330 97327 97324 97311 97298
CB 1 20 MPa
v1MPaBA
A
v1MPa
B
v1MPaCB
C
1 5 ( iC iB )(p )i g i 1
) 500 (97311 97308 ) 500 (97298 97298 1 (97324 97319 ) 500 (97327 97323 ) 300 108 104 g ( 97330 97328 ) 100 5400 104 g v1BA MPa H1BA 9900 104 20 MPa g g LBA g 20 103 0.84m / s 2 sin 2 7.3 105 sin 24 H1CB 5400 104 20 MPa g g LCB g 20 103 0.46m / s 2 sin 2 7.3 105 sin 24
2 设台湾以东24°N海区有三个观测站(如下图),AB相距20km,BC相距20km,根据实测的温盐 算得各站各深度处海水的当场比体积(s,t,p)如下表。已知2000m深处的等压面是零面,求(1)B站海 面比A站海面高多少?(2)1500m深处的地转流流速?(3) 100m深处的地转流流速?(4)50m深处的地 转流流速? (5)表层的流速。(各个流向分别用箭号表示于图中) 表 当场比体积(m3/kg) A B
Southern Hemisphere
Characters of the upwelling
1 夏季高雄水位比汕头高0.2m,高雄与汕头之间的距离 为360km,=23°,求地转流流速并作图以箭号表示 流向。
解:
g v tg 2 sin 9.8 0.2 -5 2 7.3 10 sin 23 360 103 0.096m / s
c.南半球高纬海区,与西风带相对应为强大的自西向东的绕 极流,而在靠近南极大陆尚存在一支自东向西的绕极风生流
3. Characters of Series of Surface Circulation 大洋表层环流各流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