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帮菜“小河帮”菜系的杰出代表
盐帮菜文化

自贡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
菜、会馆菜三大支系.
口味以麻辣味、辛辣味、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讲究 调味。 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 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 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
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 选材精道,煎、煸、烧、炒, 自成一格;煮、炖、炸、熘, 各有章法。
这些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在久 吃海味山珍后却也嫌不足,于是挖空心思 ,变换花样,以致越吃越奇特,越吃越怪 异,越吃越考究,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示 自己的豪富。
盐商怪吃,无奇不有,比如吃“猪 血泡”:
将活的大肥猪四蹄捆住放倒,用楠竹筒盛 煮得滚开的糯米稀饭,撬开猪的嘴巴硬灌 下去,随即杀猪,开膛剖肚取下在猪的口 腔、食道、胃子里被烫起的血泡,配以精 美佐料烹炒而成。
盐商一盘菜,盐工半年粮,这 些富极一时的盐商,其菜肴之奇
特、怪异和考究,在地方富豪士 绅中,确属罕见。
品牌是无形的资产,有价的财
富;品牌是走向广阔市场的绿卡。
自贡饮食界正以发掘、恢复、传承、弘扬盐帮菜
品牌为己任,集盐文化、食文化、茶文化于一体;
汇盐商菜、会馆菜、盐工菜于一地,让蜀中美味
盐帮菜,吸引寻常百姓家,为打造具有悠久历史
“泡青蛙”:
用大坛子先盛好大半坛佐料齐备的盐水, 将小木块放在坛内,浮在水上,然后把活 青蛙丢人坛中,随即用泥封住坛口,数月 甚至逾年后启封,青蛙均蹲在木板上死去, 取出蒸熟,其味甚佳。
“露水菌”:
冬季时将稀释的牛粪泼在裸露的山岩上,来年 春天生长出的青草茂盛而且不受虫伤。到春末时 节,即从草丛中生出一种小菌,杆短、白色,形 同口外蘑菇,鲜美之味胜过于干口蘑,大脚菇, 名为露水菌。 富商巨贾请春酒宴客,如有一盘价格数倍于名 菌大脚菇的露水菌作为时菜,则山珍海味均为之 逊色。
自贡盐帮菜老一辈名厨

自贡盐帮菜老一辈名厨这里的老一辈厨师,最多也只能追溯到抗战时期。
在上世纪20—30年代,自贡出现了焦德章、范吉安、倪树章、牟绍云、梁东如、肖倪清、郭德胜、官海云、兰吉洲、廖华武、缪付三,著名泡菜师傅熊良臣等。
其中,焦德章带出了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闻名自贡厨界的“五朵金花”。
范吉安更是以“水煮牛肉”“洗手鮓”、“明蒸杂脍”等名菜在自贡盐帮菜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倪树章、梁东如等则以高超的技艺选调北京,为中央领导服务,为自贡盐帮菜传了名。
1、范吉安。
范吉安(1887-1982年),排行第三,人尊“范三爷”。
出生于自流井大塘山(今大安区)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读过私塾,幼年丧父。
12岁时在自流井一家茶馆作杂工,15岁时到新街南华宫“兴发园”包席馆当学徒。
从1911年至1949年近40年间,范吉安先后在大坟堡(今大安)同盛井、三圣桥义兴园、三圣桥桃园、正街金谷园、大码头餐厅、十字口民江饭店等做厨师。
他谦虚谨慎,喜欢与别人交流技术经验,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有时不惜花钱买别人做的某一拿手菜来品尝研究,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
由于他锐意进取,烹饪技术不断提高,不仅精通红白两案,对海鲜、雕花摆碟也有相当研究。
除川菜外,他还熟悉京、鲁等菜肴的烹制技术。
范吉安用心做菜,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他是自贡盐帮菜名菜“水煮牛肉”公认的创始人。
他在氽汤牛肉的基础上,改进配料及制作方法,创新出以麻、辣、嫩、鲜、香为特点,肉质滑嫩、入口化渣、油而不腻的“水煮牛肉”,风行全川,1981年选入《中国菜谱》。
他对来自农家的“洗手鮓”,在颗粒、肥瘦肉搭配、干稀、油度、火候、作料上下功夫,创作出的“岷江洗手鲊”和对自贡家常杂脍用料、进汤、火候上的改进创作的“明蒸杂脍”,风行自贡城乡,成为民江饭店当家菜。
范吉安对菜肴的制作从原料抓起,对猪、牛、羊、鸭、鱼等的产地、特性很有研究,烹饪时善于因物而异。
如鱼类,分塘鱼、田鱼、河鱼,塘鱼和田鱼又分质量高低、肥瘦不同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作出不同的菜肴。
盐帮菜

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是中国盐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千载盐都风情民俗的重要体现; 是当代川菜系列中的重要品牌。
原料:鲜净牛腰柳300克,嫩丝瓜300克,红辣椒油
120克、香油25克、花椒面、味精、精盐、高汤、 鸡蛋清、豆粉、姜米、葱花、香菜等适量。
特点:麻辣烫,味鲜、厚,质地嫩滑,化渣爽口,
风味独特。
1、将牛腰柳切成厚薄均匀的片,加精盐、姜米、料酒, 拌码入味后,用蛋清豆粉上浆,加红辣椒油,解散备用。 2、丝瓜去粗皮、内瓤,切成厚薄均匀的厚片备 3、丝瓜入锅用少量油略炒加汤,用精盐、胡椒面、味精、 姜米、醪糟汁、红油辣椒、花椒面调好;把浆好的牛肉 拌散下锅,用筷子划散,同时加进红油辣椒推转至牛肉 伸板,亮油断生;起锅装入盛器内,放入香油、花椒面、 葱花、香菜即可。
盐商怪吃,无奇不有,比如吃“猪血泡”。
其做法是将活的大肥猪四蹄捆住放倒,用楠竹筒盛 煮得滚开的糯米稀饭,撬开猪的嘴巴硬灌下去; 随即杀猪,开膛剖肚取下在猪的口腔、食道、胃子 里被烫起的血泡,配以精美佐料烹炒而成。
冬季时将稀释的牛粪泼在裸露的山岩上,来年春 天生长出的青草茂盛而且不受虫伤。 到春末时节,即从草丛中生出一种小菌,杆短、 白色,形同口外蘑菇,鲜美之味胜过于干口蘑, 大脚菇,名为露水菌。
自贡的羊肉系列更是得益于陕西盐商对羊肉的眷恋。自贡 陕籍盐商较多,本地人呼之“老陕”。 他们来自贡后,难以忘怀和改变的就有饮食习惯。羊肉的 美味时时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当他们经营盐业发家后就 不惜工本,从其家乡雇人,赶着羊群翻过秦岭来到自贡圈 养起来,终于圆了羊肉梦。 自贡盐商们也不甘落后,纷纷修起羊圈,请专人以玉米、 盐巴炒豆来喂养。到冬至,个个膘肥肉多。于是开办起烫 皮羊全席,动辄几十道菜,有八宝羊肉、粉蒸羊肉、佳味 羊肉、雪花羊肉、扎板羊肉,乃至烤羊肉、叉烧羊肉等等。
自贡盐帮菜系

自贡盐帮菜系一般说来,自贡菜在川菜派系中被称为小河帮川菜,其历史体现了一种好走极端的风格,一种急不可待的峻急,一种拒绝陈规、敢于独创的果敢,并辅之以强烈的味觉冲刺,陡然而起,却悬而不落……辣劲十足的风土这几年,打着自贡菜名头的馆子开始在各地开山立堂,外地人开始对这些冠以盐帮菜、盐商菜、小河帮川菜的馆子产生浓厚的兴味。
来自古老盐都自贡的菜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就是咸,仔细琢磨,又有点异端主义的味道,让人想起飘摇动荡的江湖,以及一些夜雨秋灯的隐喻。
没有去过自贡的人,只要读过作家李锐的著名小说《旧址》或《银城故事》,就不会忘记自贡菜。
李锐的祖籍是自贡大安区,因此,《银城故事》里精雕细刻了有关自贡盐场推卤水牛用于饮食的风俗,让读者在一种惊心动魄的过程里体验火边子牛肉和牛肉汤锅的底蕴。
但我发现当地的官方网页上,还说火边子是用黄牛肉制作出来的,这种常识性错误就难免以讹传讹了。
谈到自贡菜,就不能不提到牛,就不能不提到盐场风俗。
其实,这些连同深井咸味一样,并不是问题的实质。
饮食是人肉身欲望的具体反映,所以,由于盐灶利润的吸引,构成了当地复杂的地缘文化。
江西人的韧,秦地人的燥,下江人的犟,福建人的利,本土人的滑,再加之客家人的刚烈与耿直,于是,那些滚动的黑卤所洋溢的黑,就不仅仅是心黑了,要黑如卤水,在下切的黑暗里展示黑的重量;厚就不仅仅是装聋作哑了,要厚得像药水煮过的楠竹,要厚得有绝杀力,进而可以不设防。
正如李宗吾先生所言,每每谈及这些,自己“于此深悟矫情镇物之理”。
这个“矫情镇物之理”移之于自贡菜十分适合。
那就是当地菜肴体现了一种好走极端的风格。
在川人“好辛香”的民俗风味中,辣椒引入以前,辣的“正宗”是长时间使用的食茱萸,它与姜、花椒合称为“三香”。
川人没有吃“树椒”的传统,本地也没有沿海才生长的“树椒”。
到清初或中叶以后,将这些风格进一步予以落实的东西就是朝天海椒和嫩姜。
当地朝天椒的辣度,远超过四川其他地方的朝天椒。
盐帮菜六大烹饪模式及代表菜品

2.一滚当三鲜,油多不坏事
在自贡当地,有“一滚当三鲜,油多不坏事”的说法。“滚”即炒菜时油温滚烫,因此要多下油,食材下锅后能够迅速受热,达到爆炒的效果,成菜味道更滋润,口感更脆嫩。另一方面强调菜品出锅后即时品味,稍一放凉滋味便会
改变。
2.兔肚先要预处理
作为川菜的特色食材,在烹制兔肚前要先少量食用碱处理一下,既去除兔肚的腥气,又可以让它的口感更加催爽。
3.经典的水煮牛肉
煮牛肉,传统上要选“腰沟肉”,即俗称的三角腩,此处的牛肉更为细嫩,油花也更丰富。牛肉不先过油,一片一片直接下锅,油温也不能太高。
凉拌
猪心+猪肚+猪舌+盐+姜蒜汁+辣椒面+花椒+葱=凉拌心舌肚
口味:鲜爽
凉拌要选新鲜食材
这道菜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极高,食材不能冷冻更不能过夜,最好是宰杀2小时之内的新鲜下水直接上桌。制作时无需过油用新鲜的姜蒜汁干拌,将猪心、猪舌、猪肚不同的口感融合在一起,突出干拌的葱香味,是当地广受欢迎的凉拌菜。
3.特色食材风萝卜
风萝卜是当地特色的食材,将萝卜用竹签或帖子穿好后自然风干,做好后手感像海绵般柔软,制作前也要火烧后刮去外皮,入锅后久煮不烂。
4.熬汤无需先放盐
在蹄花汤的整个熬制过程中都无需放盐,上桌后客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需求加在自己碗中,这样汤品咸淡的口味更好把握,符合每人的个人喜好。
TIPS:盐帮菜有哪些特点?
传统上自贡盐帮菜被划分于“小河帮”菜系,与成都的“上河帮”、重庆的“下河帮”共同组成了川菜的三大菜系。盐帮菜注重调味,讲究百菜百味,鸡、牛、兔、牛蛙等食材范围很广,以鲜椒、仔姜为味道核心,突出亮油滚烫的做法。
大厨菜品
中国10大川菜排行榜

中国10⼤川菜排⾏榜“成都之所以堵车,是因为⼤家都开车赶着去做两件事,吃饭和打⿇将。
”四川盆地⾃古物产丰饶,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这⾥居住着全中国最闲适的⼈群,他们对味道的审美,⾃成⼀套与其他地域截然不同的奇妙体系。
四川⼈爱讲“巴适”,是安逸、舒服、满意的意思。
如果在吃到美⾷后,情不⾃禁地喊⼀声“巴适得板”,那绝对是四川⼈对这道⾷物的最⾼赞誉。
作为中国传统四⼤菜系之⼀的川菜,起源于古代蜀国,在此之前,川菜还未显⽰出区别于其他地区饮⾷的明显特征。
⽽随着刘备于蜀地封王,成都成为蜀国⾸都,古代川菜“尚滋味、好⾟⾹”的风格开始突出,逐渐与其他菜系分道扬镳、⾃成流派。
15世纪末,哥伦布把辣椒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00多年后——也就是明朝后期,辣椒从海上传⼊中国。
辣椒的传⼊与普及,也就是古代川菜与近代川菜的分⽔岭。
现代川菜分为上河帮川菜、⼩河帮川菜和下河帮川菜,三者组成了川菜三⼤主流地⽅风味的流派分⽀。
上河帮川菜,川西地区以成都官府菜、乐⼭嘉州菜为代表;⼩河帮川菜,川南地区以⾃贡盐帮菜、内江糖帮菜、泸州河鲜菜和宜宾三江菜共为特⾊;⾄于下河帮川菜,川东地区以重庆江湖菜为典范。
四川盆地⽓候温润潮湿、多阴⾬天⽓,辣椒的凶猛、花椒的刺激和姜的⾟⾹复合⽽成令四川⼈⼤叹“巴适”的温柔味道。
1906年~1937年,现代川菜真正意义上定下型来,也渐渐成为了影响全国饮⾷习惯最深的菜系。
现如今,在全国各地⼤⼩馆⼦⾥,似乎都能点上⼀道⿇婆⾖腐或者辣⼦鸡,⽆论味道正宗与否,都⾜见川菜⼴博的影响⼒。
粤菜⼀个“鲜”字当头;湘菜在“辣”上称第⼆⽆⼈敢抢第⼀;淮扬菜以制作⼯艺的繁复冠绝中外;成菜便隐隐透着灵秀与⼤家风范的鲁菜敦厚拙朴……唯独川菜,那样特点鲜明,却⼜让⼈捉摸不透,⽆法⽤⼀句话道明其精妙之处。
⼈们常⽤“泼辣”这个词来形容四川⼥⼦开朗、坚韧、果断⽽⼜精明的性格,但懂川菜的⼈都知道,川菜并⾮如外界所传的那样,是⼀味的⿇与辣。
其他地区省份,诸如云、贵、湘、鄂、赣等地吃辣的功⼒绝不在四川之下。
新中国成立以前自贡盐帮菜名店

新中国成立以前自贡盐帮菜名店旧时的盐都,盐业鼎盛,万商云集,餐饮发达,名店众多。
是它们撑起了自贡美食的天空,引领着自贡餐饮从一个台阶跃上另一个台阶,在创造自贡盐帮菜美食的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经营管理经验,为自贡盐帮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遗憾的时,过去对餐饮的记录奇缺,许多名店没有留下任何信息。
对名店的追溯也只能到上世纪初。
在20世纪20年代,自贡的餐饮已十分发达,分为包席和酒食两大类。
包席业朝奉“詹王”,主要经营各种筵席、包席业务;酒食业朝奉“雷祖”,经营各种炒菜、凉菜、汤菜、米饭、面食、小吃等等。
当时颇有名气的餐馆有:三春四园的鹿鸣春、蜀江春、金谷春、天德园、金谷园、好园、怡园,还有窎皇楼、大码头自贡大饭店、华北食堂、留芬酒店、庆荣森等。
1、好园。
好园是上世纪30年代的名店,是王锡之、王刚全父子在众多阔少名流支持下,在釜溪公园水阁兴办的饮食餐厅。
好园占据湖山园林之美,又有别致而时髦的菜肴,食者又多有文化有身份,所以当时的人们皆以能到好园订食聚餐为光彩。
它不以堆山塞海、大鱼大参为标榜,除个别以山珍海味为主肴外,多以当地时鲜为主菜配肴。
好园的包子也十分有名,大小适中,用肥瘦肉、金钩、冬笋(或玉兰片)等为陷,面则略有甜味。
蒸好以后外面干酥不粘,食之软泡而入味。
价格略高于外界,但是只供应到中午,因此购买者每天络绎不绝。
2、华北食堂。
华北食堂在抗战时期颇有名气,是外来饮食风味与自贡盐帮菜融合的典范。
华北食堂的前身叫新津菜社,老板林国富是抗战时背井离乡来自贡的,到自贡后,他约同乡集资在三圣创办新津菜社,经营小卖、家常便饭、承包酒席。
1939年,菜社被日本飞机炸毁,只好迁往灯杆坝,并改名为华北食堂。
林国富是地道的北方人,他对鱼有独到的烹调技术,推出了“沙锅鱼头”“烧中段”“烧划水翅”“鱼尾”“脆皮鱼”“糖醋鲤脊”等特色名菜,尤以“沙锅鱼头”闻名遐迩,引得大盐商们频频光顾,这些名菜后来也逐渐融入正宗川菜系列。
改革开放以后的自贡盐帮菜名店

改革开放以后的自贡盐帮菜名店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受到大众欢迎的酒店在自贡迅速崛起。
如:“盐府人家”、“蜀江春”、“阿细”“盐商菜”、“私家菜”、“盐都会馆菜”、“南国宴”、“蜀南宴”、“蜀江春”、“留芬酒楼”、“盐帮传人”。
1、蜀江春。
“蜀江春”餐厅创建于1943年,现在已发展成自贡一家著名餐饮企业——四川省自贡市蜀江春餐饮食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自贡盐帮菜的传承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它是自贡率先走向成都市场的餐饮公司,也是第一个提出将盐帮菜品牌进行注册的餐饮企业。
四十年代的蜀江春,门庭若市,食客如云,闻名遐迩,成为自贡盐帮菜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蜀江春创始人倪树章因其对川菜的高深造诣,被选调入北京四川饭店,不久奉调中南海为贺龙元帅主厨掌勺。
倪树章的高徒余长明接过蜀江春的旗帜,凭借其对厨艺特有的灵感悟性,继承传统,通汇八方,推陈出新,创造出以味为核心,色、香、形、器兼具,独树一帜的蜀江春系列菜肴。
2001年,“蜀江春”率先在成都科华北路开设分店。
中国烹饪协会和世界烹饪协会曾组织了一个烹饪专家考察团,蜀江春和享誉全川的成都银杏酒楼、巴国布衣均为考察对象,中外烹饪专家在品尝了“蜀江春”的“盐帮菜”后赞赏不已。
2002年,蜀江春在全国首届川菜烹饪大赛中获得四项金厨奖、两项银厨奖,参赛的宴席和菜点被评为“中国名宴”、“中国名菜”、“中国名点”。
蜀江春董事长余长明还被评为2005年成都餐饮“十大风云人物”之一。
“把客人当作自己的亲戚朋友”是蜀江春的服务理念,在规范服务、周到服务、个性服务的基础上突出“亲情服务”,建立起了蜀江春的亲情服务模式。
蜀江春始终遵循中华民族节约的传统美德,在菜品的价格上,定位在中低档,面向广大的消费者,“为顾客省钱”是蜀江春的亲情服务内容之一。
精美可口的菜品加上高质量的亲情服务,使蜀江春这一老字号焕发了青春,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餐饮连锁公司,旗下有地跨云、贵、川的十多户连锁店,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烹饪培训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地区的井盐业,肇始于东汉时期,唐宋时已闻名全川。
明清以降,随着自流井的崛起,自贡盐业逐趋鼎盛。
清中叶时的自贡盐场,火旺水丰的井盐业,不仅吸引了来自晋、陕、粤、赣、黔、鄂、湘等省的投资者、经营者来这里开设井灶钱庄票号,而且吸引周边及贵州、云南的劳动者来这里作直接或间接的劳工。
百里盐场,市井繁华,酒肆林立,会馆密布。
不同层面的饮食消费和嗜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交融,使自贡逐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盐帮菜系,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的杰出代表。
自贡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
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
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
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
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昔时盐帮菜,于川菜系独树一帜,在小河帮堪称翘楚。
倍受显贵称奇、贤达称道;食者倾心、闻者倾慕。
由盐都而成都,由蓉城而京城,历久弥新,口碑相传,业已成为在餐饮界颇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著名品牌。
自贡盐帮菜在其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厨和烹饪大师。
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名厨董俊康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做的一道香酥鸭,倾倒了电影大师卓别林;陈建民大师上世纪中叶把盐帮菜传到了日本上流社会……新中国建立后,更有号称四大金刚的樊德崇、李绍光、倪少云、陈德章,再加上邹青云,时称“五朵金花”,他们为传承和发扬盐帮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
在川菜系列中,有不少精品、珍品均与井盐的发展有关,据《四川风物志》记载,川菜中的“水煮牛肉”这道名菜,即是在自贡盐业生产中诞生的。
火边子牛肉是自贡地区的风味食品,在其他地方,有类似的“灯影牛肉”,但火边子牛肉却以自己独具的特色见长。
TIPS
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这里仅列举其中牛肉和鱼为主的一部分
1.火边子牛肉
2.水煮牛肉
3.菊花牛肉
4.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笼)
5.钻子卤牛肉
6.火爆黄喉
7.牛豌豆(又名草鞋板,即牛板筋)
8.牛蹄熊掌
9.掌盘牛肉
10.金丝牛肉
11.豇豆牛肉
12.火爆毛肚
13.精镶绿豆芽
14.清炒鸦雀嘴
15.文火罐子肉
16.无汁葱烧鲤鱼(又名“合浦还珠”)
17.葱汁岩鲤
18.红烧坨鱼
19.菜苔鲢鱼
20.酸菜鲫鱼
以上所举,仅可见盐帮菜精品、珍品之一斑,尚需查考、发掘、恢复的菜肴,当不在少数。
开花白糕
是人们喜爱的早点之一,它是用糯米泡涨后,再用石磨推出成细面,并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发酵,最后用蒸笼蒸熟食用。
其味是天然的糯米清香,甜中有回味,老少皆宜。
小煎鸡
为自贡家喻户晓的一道家常菜。
要选用不大的公鸡或子鸡,配以新鲜的生海椒加上红红的泡海椒、嫩姜,辅佐以豆瓣、料酒、小火慢炒而成。
汤汁包裹鸡肉、放入嘴中,鸡与椒混合的味道,触动你的味蕾跳着芭蕾!
担担面是著名的自贡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秘制的汤料而成。
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
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
咸味烧白
这道最大的妙处便是芽菜将肥腻五花肉的油腻,统统吸走,肉不腻了,菜倒肉香十足。
毛牛肉
毛牛肉俗称“牛肉粑儿”,明清以来均有制作,历来为民间所爱,可和瓜子糖果一起进入果碟,又可与酒菜一道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