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要学会根据迁入率迁出率大小判断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特点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③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1)原因: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愿意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水平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2、人口增长过快(1)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带来的问题: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②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3)解决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类型及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特点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0﹤‰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 高增长阶段(II) 增长下降阶段(III) 低增长阶段(IV)模式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原始型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现时间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已经进入。

经济不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进入。

现在许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

70年代中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对地球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

在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以及地理经纬度。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岩石壳层,蕴藏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半流体状岩石层,对地壳的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由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有两个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进行的一天一夜的旋转,它使得地球表面的时间和季节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进行的一年一度的公转运动,它导致了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太阳照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3. 地理经纬度地理经纬度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一个位置的横纵坐标。

经度是沿东西方向的线,由0°至180°东经和0°至180°西经表示,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也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纬度是沿南北方向的线,由0°至90°北纬和0°至90°南纬表示,0°纬度线是赤道,90°纬度线是南北极。

经纬度的交点即为一个位置的坐标,它被广泛应用于导航、航海、地图绘制等方面。

通过对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以及地理经纬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球作为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既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了解地球的形态特征和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对人口迁出地:利: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不利: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对人口迁入地:利:人才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发展;不利有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因素(2)经济因素(主导)。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小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小结

第一章 第一节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 、 10 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 迅猛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由于政治独立, 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 降,人口增长很快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 死亡率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 死亡率下降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 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 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 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 服务,死亡率降低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 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 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 数量还将增加 人口基数大主要从事采集和 狩猎利用简单的工具 从事农业活动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 水平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今后变化趋势工业革命以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历史时期中国4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1、地球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有外气层、内地幔层和岩石圈组成,外气层有气体中的气态物质、极地针和中性粒子。

地幔层是最深部的,它是由熔融岩石形成的,地核包括固态地核和液态地核,地核的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

2、地热:地热是从地壳到地幔中的高温熔融活动所产生的热能,它
是地球内部熔融岩石的温度不断上升、向外释放的热量。

3、地球的形成:地球形成可能是由飞行彗星冲击产生的环境变化而
产生的。

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它是由一个密集的星系碰撞而成,引发
了地球系统的初始形成。

4、地形特征:地形是由气候、植被、地貌、土壤等因素所构成的,
地形不同,生物群落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球上的环境变化会使地形、气候、土壤等发生变化。

5、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及其下面的岩石层在一定时期
内较远距离之间的相对运动。

主要构成地壳运动的有太平洋板块运动、欧
亚板块运动和构造运动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分布特点→分布原因
1.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答:很不均匀。

一些地区人口稠密,一些地区人口稀疏。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低平地区。

2.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因素(海陆分布、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人文因素(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宗教)
(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2)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恶劣: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

②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人口分布
(1)纬度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海陆分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二、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时期有:1农业革命前2农业革命期间3工业革命期间
(1)、农业革命前增长特征为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2)、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人口数量多。

原因是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使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

(3)、工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入人口迅速增加。

原因是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4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
(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欧洲,北美,大洋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缓慢。

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很快。

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等。

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2)原始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基本特征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4)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性的过渡阶段。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相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按照迁移方向分,人口迁移可分为1,农村到农村2,农村到城市3,城市到城市4,城市到农村。

其中有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在国际人口迁移中历史中总共分为两个时段1),19世纪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迁移方向为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方向为欧洲变为迁入地,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西亚,北非招募外籍工人。

(5)在国内人口迁移中历史中总共分为两个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有计划有组织
的进行,迁移方向为由东部向西部及东北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人口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
(5)其他因素:逃避种族歧视、人口自然变化、人口的性别和年龄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1)迁入地:有利影响为: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了城市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教育环境等方便产生了巨大影响
(2)迁出地:有利影响为:加强了两地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还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者中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产生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慨念。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
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其中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正相关,资源越丰
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
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与环
境人口容量也是正相关的。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经济
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但是生活消费水平和环境人口容量负相关,消费水
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所谓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尽管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目前已出现的人口问题有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并且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3)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有
(1)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主要是指某国家|或地区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某区域最佳人口模式或人口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