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及欧洲的河流和湖泊

亚洲及欧洲的河流和湖泊

亚洲及欧洲的河流和湖泊

§1—1 亚洲及欧洲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欧洲主要大河和特色湖泊的名称。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欧洲主要大河的流向和注入地。

3.了解欧洲主要河流的航运价值。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对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挂图地图册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在同学们了解了亚洲、欧洲的地形、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才进行的。所以设计这节课要充分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版】七年级 第二节《亚洲及欧洲的地形》导学案

第二课时亚洲及欧洲的地形 【知识目标】会利用地形图分析大洲的地形特征。(重难点) 一、亚洲的地形特征 1、阅读课本P5,结合图6-3,在图中找到并圈注: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 2、从以下四方面①主要地形类型及平均海拔②地面起伏状况③地势总体趋势④特殊地 形进行分析亚洲地形特征 ①主要地形类型及平均海拔:结合图6-4 图6-5,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 均海拔950米,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②地面起伏状况:看图6-4,亚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 原青藏高原,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 ③地势总体趋势:看图6-3,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 向四周延伸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天山山脉。 ④特殊地形: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弧形 群岛,这些群岛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活跃,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二、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参考图6-3,结合P5活动有关资料) 1、主要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的地形。 2、地势特征:南北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3、相对高差:地面起伏小。 4、平均海拔: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5、特色地貌:冰川地貌。 三、结合书本P6表格,填表对比分析亚欧两洲的主要地形差异。

【小试牛刀】 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B ﹚ A、中间高、两边低 B、中间高、四周低 C、东西低、南北高 D、中国高、伊朗低 2、依据“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我们应在什么地方才能看的最远( D ) A、蒙古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印度德干高原 D、珠穆朗玛峰 3、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多高原、山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B、平原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C、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D、高原、平原、山地自西向东纵列分布 4、读“亚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1)山脉:A乌拉尔山脉; B昆仑山脉;C喜马拉雅山脉; (2)高原:G伊朗高原;H蒙古高原; (3)平原:①东欧平原;②东北平原; (4)半岛:③中南半岛;⑤阿拉伯半岛 (5)由图可知:亚洲地形的三大特点是: 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4、读“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最高的山峰海拔为8848米,陆地最低处的海拔为-400米,两地的相对高 度是9248 米,说明了亚洲的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中,高原、山地的面积广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知识点及作业

第六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知识点总结: 1、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2、欧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2)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3、亚洲的地形特征: 平均海拔高(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大陆外侧多岛弧。 4、欧洲的地形特征: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地势起伏不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5、亚洲气候特点: (1)复杂多样性(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2)大陆性强。(3) 季风气候显著。 6、欧洲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原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2)海洋性特征显著。(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7、亚洲的河流特点: (1)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2)内流区面积广大。 8、欧洲的河流特点: (1)河网密布,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多为外流河)。 (3)航运价值高 9、亚洲人口和国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约占世界百分之63)。(2)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 数在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3) 人口分布不均匀。 10、欧洲人口和国家:(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 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二、作业: 1、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2、亚洲、欧洲名称的由来:古代生活在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的地方称为“”以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欧罗巴意为“ __ ” 3、亚洲的面积约为,欧洲的面积约为。

七年级地理复习第一章亚洲及欧洲 练习题

亚洲及欧洲练习题 2016年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 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7完 成1-2题。【2017青岛会考】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 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欧洲西部地区的的气候主要是( ) A. 温带海洋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高山气候 4.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示意图、亚洲大陆沿80°E地形剖面示意图, 由图可以概括出亚洲地势特点是() A. 西部高,中部低 B. 东部高,西部低 C. 中部高,四周低 D. 中部低,四周高 5.亚洲东部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列4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带季风气候的是() A. 甲图 B. 乙图 C. 丙图 D. 丁图 6.下面示意图中能够正确表示欧洲地理位置的是() A. B. C. D.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

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读欧洲墙壁厚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7-8题。 7.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A. 越来越厚 B. 厚薄交替变化 C. 越来越薄 D. 没有变化 8.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墙壁厚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A. 降水逐渐增多 B. 气温逐渐降低 C. 降水逐渐减少 D. 气温逐渐升高 9.下列示意图能够正确反映亚洲河流流向的是() A. B. C. D. 10.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下列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11.读“亚洲及周边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1)亚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__半球。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三个温度带。

【答案版】七年级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的位置》导学案

第一课时亚洲及欧洲的位置 【知识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重点) 2、学会利用时区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难点) 【自主学案】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古代,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后来,亚细亚成为亚洲的名字,欧罗巴成为欧洲的名字。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二、亚洲和欧洲的位置 1、在右图中用铅笔涂出亚洲的范围。(细心) 在书本P2图6-1中描出20°W、160°E、赤道、北极圈、北回归线。 2.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亚洲的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②半球位置③海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 到赤道以南。亚洲地域十分辽阔,是世界上 面积最大的大洲,面积约4400万千米2。 跨热带、北温带带、北寒带,大部分处于 北温带,纬度范围:11°S~80°N之间,跨纬度 最大 经度范围:25°E~170°W之间,东西距离最长 (2)半球位置:南、北半球中,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东、西半球中,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海陆位置:亚洲临三大洋:东临A 太平洋,南临B 印度洋,北临C 北冰洋。西隔①乌拉尔山脉,②乌拉尔河、③大高加索山、④土耳其海峡于欧洲相接。西南隔⑤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3.根据亚洲位置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的位置 ①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是:24°W~66°E,36°N~81°N。 ②南北半球中,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东西半球中,主要在位于东半球; ③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东临亚洲,西南隔直布罗陀海 峡与非洲相望。

【答案版】七年级第四节《亚洲及欧洲的河流、人口及国家》导学案

第4课时亚洲及欧洲的河流湖泊、人口与国家 【知识目标】 1、学会结合地形、气候分析河流特征。(重难点) 2、了解亚洲的人口分布、政区等人文地理知识。 一、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湖泊 1、亚洲的河流 ①读课本P4图6-3,找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记住它们的名称、位置。 注入太平洋的:长江、黄河、湄公河、黑龙江、淮河; 注入印度洋的: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的: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 ②根据亚洲地形特点,分析亚洲河流的特点: a大和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成因】:亚洲的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b内流区面积广大; 【成因】:亚洲地域辽阔,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蒸发量大,河水很难长途跋涉注入海洋,形成内流河。其中锡尔河和阿姆河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③长江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流,发源于亚洲,注入太平洋,在我国称为澜沧江。 2、亚洲的湖泊 读课本P4图6-3,找出亚洲具有特色的湖泊的位置,记住它的独特之处。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 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巴尔喀什湖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死海 3、欧洲的河流 ①受平原地形的影响,欧洲河流河网密集,水流平缓; ②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欧洲河流水量丰富,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有利 于内河运输;其中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 ③受海陆轮廓影响,欧洲河流短(长/短),绝大部分是外流河(内/外流河); ④读图6-14,分析多瑙河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等国家,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⑤多瑙河—莱茵河运河在内河航运中的价值:将南北向的莱茵河与东西向的多瑙河两大 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航运大动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及欧洲》教案

《亚洲及欧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 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 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二、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 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先进性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四、作业:目标检测练习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练习读图能力,通过地图掌握你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可以多加入一点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图获得地理知识。

七年级地理_亚洲及欧洲(教案)

七年级地理 亚洲及欧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全章安排五课时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二)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腰三角形能力。 (四)从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和气候对河流产生的影响,分析亚欧洲的河流特征。 (五)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 (六)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教学重点: 1、亚洲的地形特征 2、亚洲的气候特征 3、亚洲的河流特征 教学难点: 1、亚欧洲的气候特征 2、时区和日界线的转换 3、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媒体: 1、多媒本课件 2、时区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亚欧洲的地理位置 在地图上复习世界七大洲。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洲?它与哪一洲的陆地相连? 知识点一:亚欧洲名称的来历 指导学生看书,从课本中了解到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知识点二:亚欧洲的地理位置 1、首先回顾洲界的颜色和图例。

2、复习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指导学生在图上读出亚洲的经纬度。 4、归纳学习方法。 5、指导学生读出欧洲的地理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时区和日界线 知识点一:时区的换算 现在我们在上课是几点,现在美国人在干什么?引入学生思考。 1、出示学习题纲,引导学生看书。 2、地方时:在黑板上板图,解释地方时的含义,并说明地方时造成时间的混乱。 3、标准时间:板图说明含义,并在黑板上画出中时区、东一、西一、东西十二 时区。 4、推算时间。并得出两个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5、展示时区图,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6、完成课本练习P4 2题。 7、推算计算公式: 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所求时区-已知时区) (注:东时区用“+”,西时区用“-”,中时区用“0” 并用公式来演示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8、拓展练习:已知当地时间,求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间,从而引出日界线。 9、日界线的定义。 10、日界线日期的转换: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亚欧洲的地形 亚洲地 理位置

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导学案(含中考练习带答案很实用)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简述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结合地形河流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点并认识主要的河流及流向; 【学习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点;【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积极参与,解 开地理之谜)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仔细阅读教材,并用铅笔及时圈画认为重要的知识 点,然后根据预习内容再次阅读教材,在阅读中深入思考,独立完成每个预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写出大洲、大洋的名称 A B C D E F G 分界线:AE AC AB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5页文字及 P4图6—3,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主 要的河流。 1、阅读P4图6—3,完成下列各题: 将图中(东经100°附近)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完成: (1)地形区:① 平原 ② 高原 ③ 高原 (世界最高的高原) ④___________________半岛 (2)河流:⑤___________河⑥___________河 ⑦___________江⑧___________河 (3)图中所示⑤~⑧的河流分别入哪一个大洋? ⑤注入___________洋,⑥注入___________洋,⑦注入 ___________洋,⑧注入___________洋。 2、亚洲有世界最高的山脉 ,世界陆地最低处: 3、 的长度和河流都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做多的一条国际河。 二.合作探究1、亚欧主要位于 半球和 半球 2、亚洲地跨 、 、 带。 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号称“地球之巅”的是( )A 、乞力马扎罗山 B 、天山 C 、珠穆朗玛峰 D 、阿尔卑斯山 4.下列流河注入印度洋的是( ) A .长江B .黄河C .叶尼塞河 D .印度河 三、拓展提升:1、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以______经线作为今天与昨天的分E F G

亚洲与欧洲(复习课)

教学内容亚洲与欧洲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与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运用有关资料叙述亚洲与欧洲的人文地理概况,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4.运用实例说明亚洲与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教学重点 1.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教学难点 1.亚洲与欧洲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小组内自主复习 授课人黄科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一、归纳区域地理学习的逻辑知识体系: 半球位置 位置海陆位置 范围经纬度位置 某种地形类型为主或独特地形分布格局 高低起伏的地势 气候:某种气候类型为主或独特气候分布格局 河流 人文地理:人口分布,人种宗教语言,资源与经济 二、给10分钟时间,各小组自主梳理归纳这六个方面。 三、各小组分别派代表上模型台讲解各个方面。 1.位置和范围 (1)亚洲的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②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 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 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2)欧洲的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9°W~66°E;36°N~71°N。 ②半球位置: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③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 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 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2.地形 (1)亚洲地形 三大特征是: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面 起伏大,高低悬殊;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亚洲有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地最低点 ——死海。 (2)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南北两侧。 地形 自然地理

亚洲及欧洲(气候)导学案(湘教版)

NO:12--003班级姓名组名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气候)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分析亚洲和欧洲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2.理解地理位置、地形分布等因素对亚洲、欧洲气候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重点)2.欧洲的气候特征(难点) 【自主学习】 任务一: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1)气候类型 原因:面积广大,地跨、、三带,且地形。影响的因素为、等。 (2)气候的性特征显著。 原因: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影响的因素主要为。 (3)气候的显著。 原因: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大陆,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洋,差异特别显著。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的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影响的主要因素为。 任务二: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气候深受洋的影响。 (1)以气候为主; (2)性特征显著; (3)气候和气候分布典型。 2.原因: ①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②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 ③大部分位于北纬之间,终年盛行来自洋的温暖湿润的。 ④沿岸有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⑤山脉多走向,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3.读图1—10可知,亚欧大陆同纬度地带,由西向东气温年较差越来越,降水量越来越,原因是距海越来越远,气候由性向性转变。 【合作探究】

夏季风陆地海洋 风总是从温度处吹向温度处,从气压处吹向气压处。 2.读下图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表示____季,图B表示____ 季。能给亚洲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是图 (2)亚洲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A. 冬季气温均高于0℃ B. 年降水量较少 C. 冬季寒冷干燥 D. 雨热同期 【课堂检测】 1.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2.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区域,其形成原因不包括()A常年受海洋上的西风的影响B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C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阿尔卑斯山脉南北走向,有利于水汽深入内陆。D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各地距海较近。 3.下列大洲中,地跨寒、温、热三带的是() A亚洲 B 欧洲C南美洲D非洲 4.在欧洲分布最广泛,而亚洲缺失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5.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最典型,是因为() A纬度跨度大B经度跨度大C海陆差异大D地形复杂多样 6.下列不属于亚洲气候特征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B大陆性特征显著C季风气候显著D冬暖夏凉7.下列亚洲各气候类型中,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8.亚洲气候复杂多样,除()气候外各种气候类型都有。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9.亚洲季风气候显著,在冬季风的影响下,气候()。

第1章第1节 亚洲及欧洲2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教学案(第2、3课时) (气候和河湖) 白庄矿学校李娟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 2、对比亚洲分析欧洲的气候特征。 3、归纳总结地形与气候,了解亚洲与欧洲的河湖。 教学重点: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 教学难点:欧洲的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寒假的时候,你远在莫斯科的朋友玲玲,和海南的朋友贝贝同时邀请你到他们那里去旅游,并且都建议你去的时候,一定要多带厚的衣服。你认为你的哪位朋友的建议是合理的?为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亚洲的气候 知识储备:学习气候从气候类型、分布、气候类型的特征这几方面分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8内容及《亚欧气候类型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回答: (1)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 (2)最广的是那种?分布在那里? (3)最典型的是什么气候?分布在那里?

(4)完成P7活动题目。 (5)亚洲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是什么? (6)阅读亚洲的夏季风和冬季风,指出他们的源地、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小组交流:总结亚洲气候有哪些特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家住俄罗斯的一个城市的中学生大卫乘飞机到印度尼西亚的城市探 亲,临行前妈妈嘱咐他要多带几件棉衣。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二)学习任务二:欧洲的气候 1、自主学习 读图1-7,了解欧洲的气候类型,解决以下问题: (1)欧洲都有哪些气候类型? (2)欧洲分布最广的是哪一种气候? (3)英国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位置相当,可是一月两地平均气温却相差将近30度,为什么? (4)欧洲欧洲内陆和亚洲内陆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两者在同纬度的亚洲和欧洲内陆气候特征是否一样? (5)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说一说两种气候的特征。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第六章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型:新知探索主备人: 裴治理参与人:邰昌德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认定目标,我会走向成功)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2、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等自然地理知识 【重难点】亚洲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导入】 【自主学习】(认真读课文、读地图,我能完成知识梳理) 一、亚洲和欧洲的位置(提示分析位置,要从三方面入手:①经纬度位置②半球位置③海陆位置) 1、根据提示,分析亚洲的位置 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以内,南部延伸到以南,跨、、三 带,主要位于带,南北气温差异大。 2、根据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半球位置 亚洲主要位于半球、半球,它同时跨四个半球 3、读图1-1,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 亚洲北临,东临,西临,南 临,西南隔运河与洲相邻,东隔海峡 与洲相邻,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大洲 三、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 ( 提示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四方面入手: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②地 势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类型及特殊地形④地形分布) 1、读图6-3,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①结合图6-3 图6-4,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分析,亚洲地形以为主,平均海拔,是除南极洲以 外海拔最的大洲 ②结合图6-3,亚洲地面起伏,高低,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最高大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 处。 ③亚洲地势中部,四周,“世界屋脊”高 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④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这 些群岛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合作探究】 根据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为主,平局海拔世界最②地面起 伏 ③以地貌为特色 【达标测试】(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做出来) 1、频临亚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 是、、 2、下列属于欧洲的平原中,位于最东的是() A 西欧平原 B 波德平原 C 东欧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3、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A 喜马拉雅山脉 B 东非大裂谷 C 安第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4、亚洲的世界之最

《亚洲与欧洲》教学设计

《亚洲与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并分析总结描 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的方法。 2.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说出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描述 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特征的方法。 3.简要分析大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归纳、总结学习 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5.运用地图描述亚洲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教学重难点 1.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征。 2.描述地形、气候、河流特征的方法。 3.分析地形、气候、河流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PPT 地图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阅读课本P2“亚细亚和欧罗巴”文字及图6-1,完成: 1.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2.对照地图,在图上找出亚洲所在地区的纬度位置。 3.师生共同总结,说出欧洲的海陆位置及纬度位置。

①总结亚洲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特点。 ②归纳分析一个大洲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方法。 ③说出欧洲的海陆位置及纬度位置。 活动二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完成: 1.说出时区的划分、标识。 2.举例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说明日界线的意义和区分。 活动三 读图6-3及图后文字,完成: 1.总结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 2.对照地图6-3,说出亚洲地形地势特点。 3.归纳描述地形地势特征的一般方法。 4.对比说明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5.完成课后活动题目表格。 6.师生共同总结亚洲、欧洲地形特征及分析方法。 活动四 阅读P7图6-9及图后文字,回答: 1.总结亚洲的气候特征。 2.归纳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3.研读P8活动内容,归纳总结出欧洲的气候特征。 4.对比亚洲和欧洲气候特点,分析其成因的不同。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导学案

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亚洲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 【学习重难点】 1、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重点) 2、欧洲的气候特征(难点)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亚洲和欧洲的气候 提示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气候类型的分布②影响气候的因素③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气候要通过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分析气温,根据所在的维度位置说明所处的温度带,分析降水,根据纬度、海陆位置 1、亚洲的气候 ①纬度位置:位于之间,跨三带,亚洲 有、、气候 ②海陆位置:靠近海洋,距海近的地方形成气候,具有典型的,距海远 的地方形成气候,具有典型的 ③地形因素:地形复杂,起伏大,同一纬度不同海拔地带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 律综上,亚洲气候具有、、的特点,在亚洲,唯一缺少 的气候类型是 2、季风 ①含义:随季节不同而风向的风,是由差异造成的 ②简述亚洲季风的成因 季风源地风向气压高低性质对气候影响 冬季风陆地海 洋 夏季风陆地海洋

③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比较 读图1-8 1-9,思考季风风向的成因 风总是从温度处吹向温度处,从气压处吹向气压处 3、欧洲的气候 ①纬度位置:位于,以气候类型为主 ②海陆位置:距海,受海洋影响,特性显著 ③和 典型,这两种气候均在欧洲分部最广 二、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湖泊 1、亚洲的河流 ①读图1-1,找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记住它们的名称、位置 注入太平洋 的:、、、、注入印度洋的:、、 注入北冰洋的:、、 ②根据亚洲地形特点,分析亚洲河流的特点:第一,大和多发源于中部 的, 顺地势呈向四周奔流入海成因:亚洲的地 势第二,内流区面积 广大成因:亚洲低于辽阔,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蒸发量大,喝水很难长途 跋涉注入海洋,形成内流河 ③长江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世界 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的河流,发源于,在我国称为 2、亚洲的湖泊 读图1-1,找出亚洲具有特色的湖泊的位置,记住它的独特之处

湘教版第六章6.1亚洲与欧洲课文解析

6.1 亚洲及欧洲(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 的方法。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 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3.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形 成相关技能。 5.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6.通过了解咸海的生态危机,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及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亚细亚”和“欧罗巴”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共五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课程标准》鼓励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将结论呈现给学生。把对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教材把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分解成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地理学习成为递进式的探究活动。为使得区域地理学习有着较强的探究性,用于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教材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将亚洲作为正文的主线,将欧洲作为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亚洲的学习,认识学习大洲的方法,在探究欧洲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学习大洲的相关技能。在内容安排上,将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索分解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人口和国家等五个方面, 力争使本节内容的学习成为一种递进式的探究活动。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探究问题四个方面的特点。 “‘亚细亚’和‘欧罗巴’ ”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 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亚欧大陆轮廓图重点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 活动部分则突出对描述大洲地理位置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此外,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亚洲和欧洲,教材正文部分还介绍了大洲名称的由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的内容,因而大大降低了学习要求,采用“阅读”形 式来呈现。这部分内容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以便为后面的学习内容特别是高中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和“大河众多的亚洲”所对应 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 其相互关系”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相关地图介绍了亚洲地形的四大特 征、亚洲气候的四大特征和亚洲水系的两大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地形、气候、水系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活动部分则突出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 述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的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活动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多种类型的统计图表,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提高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为学生学习亚洲水系作好铺垫,教材呈现了“流域和水系”的阅读材料;为方便学生了解亚 洲独具特色的湖泊,教材在活动和阅读中精选并呈现了相关内容。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必须学习的内容,因而教材点到即止,结合“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 图,只扼要介绍了亚洲人口概况,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描述亚欧大陆人 口分布状况,并结合气候条件分析其原因。阅读“欧洲的人口”也比较简洁,扼要介绍了欧 洲的人口状况和人口问题。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一方面,虽然课程标准未规定学习亚洲、欧 洲的人口与国家,但教材增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较为完整地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 另一方面,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引导学生分析气候与人口分布 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最后的一个活动“‘我们最关注的大洲’学习方案”,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本节所学 到的方法,去主动学习其他的大洲。教材通过这个活动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非洲和美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虽然大洲的相关知识不能迁移, 但学习大洲的方法是可以迁移的。只要掌握了学习大洲的方法,就完全有可能自主学习以前 没有接触过的大洲。 三、教学提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一章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1)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时区的划分方法。 2、理解区时的概念,掌握不同时区之间区时的计算方法。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掌握日界线两侧日期的换算方法。 【预习导学】 1、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即把太阳位置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时,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简称“”)。所以,不同的地点往往有不同的时间。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 2、国际上规定以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0°经线的地方时间作为时间,这就是 时间(又称)。从西经7°30′到东经7°30′划为时区(又称时区)。从格林尼治所在的中时区分别向东向西,每隔经度°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个时区,其中东区和西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划分成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区的地方时间作为本时区的统一时间,即本区的“时”。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小时,东边的时间于西边的时间。 3、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这就是线。自西向东越过这条线,日期要一天。 【问题探究】 1、为什么当亚洲最东端的白令海峡已沐浴新的一天晨晖,最西端的地中海却还是昨夜的满天星辰?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所以东面地点的时刻比西面早。亚洲东、西之间跨经度160°以上,就出现了最东端的白令海峡已沐浴新的一天晨晖,最西端的地中海却还是昨夜的满天星辰现象。 2、什么是地方时间?什么是时区?时区是怎么划分的?什么是区时? 世界各地的人都习惯于把太阳处于正南方(即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地方时”)。这种根据当地太阳方位定出的时间,叫做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地球上不同地点看到太阳通过天球子午线的时刻都不一样,因而地方时也就各不相同。 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分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整个时区内一般都统一使用标准经线上的时间,因此,标准经线上的时间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它是北京地区的地方时吗?为什么? 北京(116°E)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并非北京的地方时。我国地跨东五区到东九区五个时区,为了 使用上的方便,全国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这就是“北京时间”。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用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从西面的东十二区向东面的西十二区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 去一天,从西十二区向东十二区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上一天。 5、小窍门:(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已知A、B两地的时区和A地的区时,求B地的区时: B地区时=A地区时±时区差 如果B地在A地的东面用“+”;如果B地在A地的西面用“-”。 计算结果小于24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取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大于24时,那么日期增加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减24; 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加24; 【典型例题精析】 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北京时间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 解析:北京位于东八区,日界线西侧是东十二区,两地时差是4小时,北京时间是6点,东十二区就是10点。从上海到洛杉矶是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从东十二区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钟点不变,所以越过日界线后的日期和时间是4月30日10点。 答案:4月30日10点 变式练习:当北京(东八区)为5月2日15点时,东京(东九区)和纽约(西五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 【目标达成检测】 1、世界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也不相同。经度角相差15°,时间相差_________ ;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_________。本初子午线所在的时区为_________时区,又叫_________时区。中时区以____°经线为中央经线,东西各跨经度_________的时区。每一个时区跨经度____°,但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2、当北京时间是1985年12月31日23时35分时,东京的区时应当是年_____月 _____日______时______分;而伦敦的区时是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______时_____分。 3、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横渡太平洋的轮船上,结果后生的按日期要比早出生的还大一天,那姐妹俩出生可能() A、轮船正在由东向西跨过日界线 B、轮船正在由西向东跨过日界线 C、轮船正由南向北跨过赤道 D、以上事情不可能出现 4、北京时间2002年12月3日22时30分,世界展览局在摩纳哥(东1区)宣布,上海获得世博会主办权,此时,摩纳哥的时间是() A、12月3日15时30分 B、12月22日9时30分 C、12月3日9时30分 D、12月2日15时30分 5、当北京时间是上午8点时,计算此时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是几时。玲玲采用的方法是向东计算,答案是今天晚上19时;贝贝采用的方法是向西计算,答案是昨天晚上19时,到底哪个时间正确呢? 【课后反馈和能力拓展】 1、有个妈妈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临近日界线时生一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又生一个男孩,只按生辰日期计算_______ (男孩、女孩)大。 2、一架飞机在9月30日14点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时间应变月 日点。 3、我国一艘海洋考察船于1986年3月5日8时(东八区的区时)从上海启程,由西向东航行了十五天到达150°W的研究地点,这时研究地点是_____月______日______时。 4、当伦敦为中午12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处于黑夜,中国、印度、日本都处于白天 B、美国处于白天,中国、印度、日本都处于黑夜 C、中国、印度、日本三国的日期比美国早一天 D、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四国的日期相同。 5、当全球日期属于同一日期时,北京时间为() A、6时 B、8时 C、12时 D、20时 6、我国全国性盛大庆典活动一般是选择北京时间8点钟举行还是10点钟举行?为什么? 7、读第4页图1-2 世界时区图,完成问题。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投票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当时是莫斯科时间下午5时20分。请问:北京、大阪、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这5个申办城市各是几点钟? 【学生质疑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