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是关于世界两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大洲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认识。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3.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

2.使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人文地理案例。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多少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

同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对两大洲的人文特点有所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教案二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教案二

1.1《亚洲及欧洲》教案二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比较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各大洲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亚洲和欧洲的地形。

2.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

(二)难点:分析一个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导入)播放歌曲《亚洲雄风》:“我们的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流像血流……”同时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片,利用歌词引入亚洲地形的教学。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2.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回顾复习)1.亚洲的主体部分位于()A.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C.南半球、西半球D.北半球、东半球2.北京时间是指()A.东八区的区时B. 北京当地时间C. 116°E的地方时D. 120°W的地方时3.国际日期变更线是()A.180°经线B. 0°经线C. 0°纬线D.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4.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乘客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元旦,这架飞机是()A.自东向西飞行B.自西向东飞行C.自西十二区飞向东十二区D.自东十二区飞向西十二区(二)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5-6,完成下列各题:(时间:5分钟)1.读“亚洲地形”图,在图中找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等位置。

2.分析亚洲地形特征,并总结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3.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三) 检测自学1.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是()A.巴西高原B.蒙古高原C.青藏高原D.东非高原2.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A.乞力马扎罗山B.珠穆朗玛峰C.阿空加瓜山D.麦金利山3.世界最大的半岛是()A.中南半岛B.印度半岛C.小亚细亚半岛D.阿拉伯半岛4.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美洲5.欧洲的主要地形是()A.高原、平原B.平原、山地C.平原、盆地D.山地、盆地(本课小结)1.亚洲和欧洲主要地形区:2.各大洲海拔:欧洲地势最低平。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两块重要的大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地球的知识,对大陆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地图,来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比较法:通过比较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究。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图表和地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块大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请大家猜测一下,这两块大陆有哪些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图表和地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三

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三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的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特征。

3.分析亚洲、欧洲气候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

2.亚洲、欧洲气候成因。

(二)难点:亚洲与欧洲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复习导入)1.亚洲的地形以_________为主,地势___高,___低;地面起伏____。

2.欧洲的地形以_____为主,轮廓支离破碎,湖泊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全球分____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度,时间相差____小时。

4.下面对亚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B.亚洲西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C.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中大部分位于北半球D.亚洲西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学习目标1.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特征。

(二)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7-9,完成下列各题:(时间:5分钟)1.亚洲气候三大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分别是?2.欧洲气候具有_______特征显著,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气候分布典型。

3.北半球的寒极是_____________。

4.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东部和南部分布最强盛、最典型气候是_________。

5.夏季风和冬季风有什么区别?(三) 检测自学1.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B.湖泊众多,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C.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度有密切关系D.中部地区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2.下列有关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面积最大的洲B.亚洲的地形一平原为主C.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D.亚洲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本课小结)1.亚洲和欧洲主要气候类型:2.季风气候——夏季风和冬季风3.歌谣记忆—亚洲自然环境东半球,北半球,亚洲在里头;围三洋,连两洲,两洲隔海望;东西长,纬度多,世界最大洲;分中亚,东南亚,东西南北亚;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很复杂。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教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国家、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亚洲和欧洲地理画卷。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形成对这两个大洲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学生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扩展视野,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理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原因:亚洲和欧洲地域广阔,包含的国家众多,地理特征复杂多样,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难度较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大洲的位置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总结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国家、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总结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一: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导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1) 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1) 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1)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阅读亚洲地形图,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学会总结分析地形特征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一、学习亚洲的位置步骤1:自主学习:先阅读教材P2第1~3自然段,然后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亚洲和欧洲的全称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吗?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____________,面积达___________平方千米。

还记得亚欧分界线吗?(从地图上验证一下你记得对吗)步骤2:小组合作学习:读图1—1,完成下面表格。

二、学习亚洲的地形步骤3:阅读教材P5“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结合图1—1,思考下面问题。

1、亚洲的地势有何特点?2、亚洲的中部主要是什么地形?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3、从地图上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和大的山脉。

步骤4:小组合作归纳亚洲地形的三大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5:小组讨论: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群岛,讨论他们的形成原因。

步骤6:自主探究:根据以上分析亚洲地形特征的步骤和方法,参考图1-1,探究欧洲的地形特征。

步骤7:学习时区和日界线:阅读课本材料完成填空(1)地方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全球共____个时区,每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____(3)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____一天。

(4)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_,也就是____时区的区时。

总结: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所在时区=已知经度/15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已知时区求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15度步骤8:达标测评(填空与读图分析)1、说出学过的亚洲有哪些世界之最2.亚洲的地形以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地势______高____低。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一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七年级下湘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一

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一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来历,能够说出亚洲、欧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的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

2.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二)难点:1.区时的计算。

2.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的日期变化。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复习导入)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亚洲,欧洲)这节课就来认识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及与陆地上相连的大洲——欧洲。

学习目标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来历,能够说出亚洲、欧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的换算。

(回顾复习)1.看轮廓认大洲:2.看图指图:在图上指出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3.看图回答:从东西半球来看,亚洲主要位于__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亚洲主要位于__半球。

(二)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3-4,完成下列各题:(时间:5分钟)1.全球分_____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_度,时间相差___小时。

但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_____度,合为一个时区。

2.什么是地方时?中时区(零时区)?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3.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是_____区的区时。

4.完成教材P4的活动题1、2。

(三) 检测自学1.国际日期变更线是()A.180°经线B. 0°经线C. 0°纬线D.今天和昨天分界线2.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乘客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元旦,这架飞机是()A.自东十二区飞向西十二区B.自西十二区飞向东十二区C.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D.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3.北京时间是指()A.东八区的区时B. 北京当地时间C. 116°E的地方时D. 120°W的地方时4.当北京时间为2011年2月4日上午8:00,伦敦时间是()A.2011年2月4日零点B. 2011年2月4日23点C. 2011年2月5日零点D. 2011年2月4日16:00(五)课堂作业《优化设计》:P2-3(只做选择题)(六)板书设计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洲名的由来2.亚洲大陆3.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4学会换算不同时区的时间:地方时、时区、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全章安排五课时
教学目标:
(一)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二)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腰三角形能力。

(四)从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和气候对河流产生的影响,分析亚欧洲的河流特征。

(五)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

(六)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教学重点:
1、亚洲的地形特征
2、亚洲的气候特征
3、亚洲的河流特征
教学难点:
1、亚欧洲的气候特征
2、时区和日界线的转换
3、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媒体:
1、多媒本课件
2、时区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亚欧洲的地理位置
在地图上复习世界七大洲。

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洲?它与哪一洲的陆地相连?
知识点一:亚欧洲名称的来历
指导学生看书,从课本中了解到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知识点二:亚欧洲的地理位置
1、首先回顾洲界的颜色和图例。

2、复习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指导学生在图上读出亚洲的经纬度。

4、归纳学习方法。

5、指导学生读出欧洲的地理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时区和日界线
知识点一:时区的换算
现在我们在上课是几点,现在美国人在干什么?引入学生思考。

1、出示学习题纲,引导学生看书。

2、地方时:在黑板上板图,解释地方时的含义,并说明地方时造成时间的混乱。

3、标准时间:板图说明含义,并在黑板上画出中时区、东一、西一、东西十二
时区。

4、推算时间。

并得出两个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5、展示时区图,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6、完成课本练习P4 2题。

7、推算计算公式:
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所求时区-已知时区)
(注:东时区用“+”,西时区用“-”,中时区用“0”
并用公式来演示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8、拓展练习:已知当地时间,求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间,从而引出日界线。

9、日界线的定义。

10、日界线日期的转换: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亚欧洲的地形
亚洲地
理位置
时区和日界线的定义。

出示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图,问陆地有哪五种基本地形,并简单回顾其基本特征。

(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1、观察地图上的颜色,特别强调学生要会看陆高和海深。

2、在地图上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区。

高原山地:分布在中部
平原:分布在大陆的周围。

归纳:(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2)地势中部高。

四周低。

3、亚洲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峰、最低的地形。

归纳: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4、小结: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三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4、归纳分析一个大洲地形主要特征的方法:
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②地势起伏状况
③主要地形类型
④地形分布
5、给出下列提纲,指导学生通过看图和资料归纳欧洲的地形特征。

欧洲地形特征:
①主要地形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
③相对高差
④平均海拔
⑤特色地形及其表现
6、检查学生练习情况。

7、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一是平原分布广
二是地势低平
三是冰川地形分布广泛
8、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6 2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这二天天气怎么样?由天气导入当地的气候,然后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知识点一:亚洲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复杂多样
1、经纬度位置的影响:亚洲纬度位置大致在南纬10°至北纬80°之间,跨了寒、
温、热三带,故亚洲具有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

2、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海,西临欧洲,靠近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距
海远气候干旱。

3、地形因素的影响,亚洲地形起伏大,气候呈现垂直地带性。

归纳亚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二)亚洲大陆性特征显著
(1)复习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2)衡量气候的主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南北温差大,沿海和内陆干湿差异悬殊。

正是亚洲各地气温、降水的显著差异说明了亚洲大陆性特征显著。

(3)显示亚洲的雨极、塔尔沙漠降水的差异。

归纳亚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大陆性特征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让学生感受我们当地夏、冬季风的流向。

风即季风。

归纳亚洲气候的第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

知识点二:欧洲的气候特征:
1、出示下列提纲,指导学生归纳欧洲气候特征。

(1)以带气候类型为主。

(2)性特征显著。

(3)气候、气候分布典型。

课堂小结,亚欧洲气候的比较。

巩固练习:课本P9页8、9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亚洲的河流和人口
亚洲的地势和气候特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河流的流向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的水量受什么影响。

那么我们亚洲河流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亚洲和欧洲的河流特征。

知识点一:亚洲的河流特征
1、说明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差异。

2、分组比赛:第一组:找出亚洲注入太平洋的河流。

第二组:找出亚洲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第三组:找出亚洲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第四组:找出亚洲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3、检查学生读图的情况。

4、简单分析长江和湄公河的特点。

5、归纳亚洲河流特征。

一是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地形影
响)
二是内流区面积广大。

(气候)
知识点二:亚洲的主要湖泊
找出亚洲各具特色的湖泊,并且落实到地图上。

知识点三:欧洲河流特征
出示下列题纲,启发学生思考
(一)找出欧洲主要河流: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
(二)归纳欧洲河流特征。

1、受平原地形影响,欧洲河流河网,水流。

2、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欧洲河流水量,径流量季节变化小,航运价值。

3、受海陆轮廓影响,欧洲河流,绝大部分为河(外流河还中内流河)。

知识点四:亚洲、欧洲人口特征。

出示下列题纲,分组竞赛:
1、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

2、亚洲的国家数目是,欧洲的国家数目是。

3、亚洲的人口问题是:
欧洲的人口问题是:
5、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民族。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