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发光材料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1原理物质内部以某种方式吸收能量,将其转化成光辐射(非平衡辐射)的过程称为发光;在实际应用中,将受外界激发而发光的固体称为发光材料。

它们可以粉末、单晶、薄膜或非晶体等形态使用,主要组分是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与有色金属关系很密切。

1、当某种物质受到激发(射线、高能粒子、电子束、外电场等)后,物质将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能量会通过光或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如果这部分的能量是位于可见、紫外或是近红外的电磁辐射,此过程称之为发光过程。

2、发光就是物质在热辐射之外以光的形式发射出多余的能量,这种发射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二,结构高纯稀土氧化物Y2O3、Eu2O3、Gd2O3、La2O3、Tb4O7等制成的各种荧光体,广泛应用于彩色电视机、彩色和黑白大屏幕投影电视、航空显示器、X射线增感屏,以及用于制作超短余辉材料、各种灯用荧光粉等。

半导体发光材料有ZnS、CdS、ZnSe和GaP、GaAs1-xPx、GaAlAs、GaN等。

主要用于制造各色大中型数字符号、图案显示器、数字显示钟、X 射线图像增强屏和长寿命各色发光二极管、数码管等。

可见光发光二极管,因显示响应速度快而广泛应用于仪表、计算机,年产量成倍增长,不断取代其他显示器件三.分类发光材料的发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类型有: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热释发光、光释发光、辐射发光等。

无机材料,有机材料。

.自发光体这种材料经常被当作光致发光物体。

自发光物体在黑暗中可发光,但事先不需要暴露在日光下。

这些材料通常作为表盘上的发光标记以及用于长期发光的物体的制作,它们含有放射性元素。

.磷光物体由于含有磷元素而发光,这种材料也经常被当成光致发光材料。

三.应用1.反光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将照在其表面上的光迅速地反射回来。

材料不同,反射的光的波长范围也就不同。

反射光的颜色取决于材料吸收何种波长的光并反射何种波长的光,因此必须要有光照在材料表面,材料表面才能反射光,如各种执照牌、交通标志牌等。

固体发光讲义 - 第二章 发光的几个重要特征

固体发光讲义 - 第二章 发光的几个重要特征

第二章发光材料及其特征2-1 发光材料几乎所有的无机固体发光材料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其一是材料的主要成分,也就是它的主体,在发光学的术语中,称为基质(host)。

其二是有意掺入的少量成分,称为激活剂(activator)。

激活剂对发光的性能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发光的亮度和颜色以及其它性能。

不过它在材料中的浓度却很小,有时少到10-5-10-4克/克。

表示材料的符号,激活剂常写在基质后面,例如ZnS:Cu, ZnS就是基质,Cu是激活剂,也有人把激活剂写在基质前面。

激活剂还可以不止一种。

第二种掺质起改善或改变发光性能的作用,叫共激活剂(co-activator),那些能够明显增强发光强度的另加杂质叫敏化剂(sensitizer)。

有些基质自己就可以发光,但极少实用的无机发光材料是不含激活剂的。

至于有机材料,它们是通过分子而发光。

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很弱,因此每个分子基本是孤立的。

它们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在液态,固态或作为杂质掺入其它基质中)发光,其特征都不会有很大差别。

无机固体则很少能够独自发光而无需激活剂的。

发光材料一般有三种型态:粉末、薄膜和单晶。

粉末状无机材料是研究和应用的最早、使用量又最大的一种。

日光灯、电视机及计算机的显象管以及X光屏等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东西都要用它。

因此在提起发光材料时,人们就常常会认为指的是这种材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荧光粉。

实际并非如此。

另外是单晶,除了发光二极管和光盘必需的半导体激光管已是众所周知的,还有射线探测用的器件等都是单晶,第一章里已经简单介绍过了,以后还会谈到。

薄膜之类的材料已经研究许多年,已有一些应用。

不过技术上还有待继续发展。

荧光粉是无机材料。

一般需在高温下灼烧。

温度在10000到15000C的范围。

为了生产上节约能源,降低温度是很重要的,所以通常都尽可能使用13000C以下的温度或更低一些。

在灼烧以前,先要设法将各种成分混匀。

有时除基质和激活剂之外,还需加一种熔点较低的物质,叫做助熔剂(flux)。

发光材料类型与性质

发光材料类型与性质

这时,基质晶格M吸收激发能,传递 给搀杂离子,使其上升到激发态,它返回 基态时可能有以下三种途径:
①以热的形式把激发能量释放给邻近的晶 格,称为“无辐射弛豫”,也叫荧光猝灭;
②以辐射形式释放激发能量,称 “发光” ;
③S将激发能传递给A,即S吸收的全部 或部分激发能由A产生发射而释放出来,这 种现象称为“敏化发光”,A称为激活剂,S通 常被称为A的敏化剂。
② 稀土化合物作为基质材料
常见的可作为基质材料的稀土化合物 有Y2O3、La2O3和Gd2O3等,也可以稀土 与过渡元素共同构成的化合物作为基质材 料(如YVO4)。
② +4价态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
+4价态稀土离子和与其相邻的前一个+3 价稀土离子具有相同的4f电子数目。例如, Ce4+和La3+,Pr4+和Ce3+,Tb4+和Gd3+等。
+4价态稀土离子的电荷迁移带能量较低 ,吸收峰往往移到可见光区。
如Ce4+与Ce3+的混价电荷迁移跃迁形成 的吸收峰已延伸到450nm附近,Tb4+的吸收 峰在430nm附近。
辐射的光能取决于电子跃迁前后所在 能带(或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值。
在去激发跃迁过程中,电子也可能将一 部分能量转移给其它原子,这时电子辐射的 光能小于跃迁前后电子所在能带(或能级)的 能量差。
⑵ 发光过程
固体发光的物理过程示意图如下:
其中,M表示基质晶格; A和S为搀杂离子; 并假设基质晶格M的吸收不产生辐射。
发光是一种宏观现象,但它和晶 体内部的缺陷结构、能带结构、能量 传递、载流子迁移等微观性质和过程 密切相关。
⑴ 固体发光与晶体内部结构
晶体中的能带有价带、导带、禁带。

第二章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的基础知识

20
基础光物理—磷光光谱分析
磷光光谱分析
磷光:基态分子受激后,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级,再从T1态跃迁回基态
所产生的光辐射(T1 S0 )
磷光主要参数:量子效率、磷光强度、磷光寿命、最大发射波长 磷光强度: IP=2.3 I0Plc = Kc 式中IP-磷光强度,P-磷光效率,I0-激发光的强度,-磷光物质的摩尔吸收
y y y
x z z
x z
x
1s轨道
2s轨道
2px轨道
2py轨 道
2pz轨道
43
有机材料中的能带和载流子
量子力学相关概念
价键理论
y
y
x
x
x
(1) 如果两个原子各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且自旋反平行,就可耦合配对, 成为一个共价键 (i)1s轨道与2px轨道最大重叠 (ii)不是最大重叠 (2) 如果一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已经配对,就不再能与其它原子的未成 对电子配对,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思考:BeCl2和 (3) 电子云重叠越多,形成的键愈强,即共价键的键能与原子轨道重叠 BF3分子中Be原子 程度成正比,这就是共价键的方向性 和B原子的分别是 (4) 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进行杂化,组成能量相近的杂化轨道 什么杂化类型?
跃迁到基态所产生的光辐射(S1 S0 )
荧光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分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差必须与激发光频率相适应 2. 吸收激发能量之后,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效率 荧光主要参数:荧光效率(ϕ)、荧光强度(I)、荧光寿命(τ)、最大发射波长(λ)
发光分子数 荧光效率 激发态分子数
荧光寿命:分子荧光从最大亮度I衰减为I/2所用的时间。
胶束增稳:利用表面活性剂在临界浓度形成胶束,改变磷光体的微环境、 增加定向约束力,从而减小内转换和碰撞等去活化的几率,提高三重态 的稳定性。

光学原理-发光的定义及特点

光学原理-发光的定义及特点

• 气体放电总伴随着光的发射
– 气体放电过程中,有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在碰 撞过程中会被激发到高能态,从而会发出光来
X* X h
• 激发还可以通过异类原子(或分子)间的 共振能量传递间接地实现
气体放电的应用
• 霓虹灯 • 日光灯 • PDP • 气体激光器 • 激光泵浦 • 紫外杀菌灯 • 投影光源 •…
器件名称 阴极射线管 节能灯
发光类型 阴极射线发光 光致发光
PDP
冷阴极荧光灯 白光LED (蓝色芯片)
光致发光 光致发光 光致发光
六、材料发光所经历的主要过程
• 激发
– 发光必须首先从外界获取能量 – 将体内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从基态激发到高能态
• 辐射跃迁
– 高能态(激发态)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 粒子迟早会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释放出吸收的能
课堂练习
• 激发光谱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参量 – 横坐标:激发光的波长 – 纵坐标:特定波长(或谱带)发射光的强度或光通量
• 常见的激发光谱或发射光谱的纵坐标一般为相对强度 正确 • 工程上将激发停止后发光强度降低到起始值的 10% 所需
的时间作为荧光粉的余辉时间
思考题
1、什么是发光,它有什么特点? 2、发光和热辐射有什么区别? 3、发光所经历的主要物理过程有哪些? 4、从发光经历的物理过程分析,如何才能保证日光灯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 5、列举常见的荧光粉器件,根据发光材料的激发方式说明其中发光材料的发光类型 6、什么是激发光谱,什么是发射光谱? 7、发光效率有哪三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分别说明之。 8、一种日光灯用荧光粉的量子效率为0.8,发光峰值波长为500nm,计算该荧光粉在250 nm紫外
第二章 发光的定义及特点

发光材料—有机光致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有机光致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有机光致发光材料王梦娟材料化学09-1 0901130828一:什么是发光发光是一种物体把吸收的能量,不经过热的阶段,直接转换为特征辐射的现象。

1、当某种物质受到激发(射线、高能粒子、电子束、外电场等)后,物质将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能量会通过光或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如果这部分的能量是位于可见、紫外或是近红外的电磁辐射,此过程称之为发光过程。

2、发光就是物质在热辐射之外以光的形式发射出多余的能量,这种发射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其中能够实现上述过程的物质叫做发光材料。

二:发光的类型发光材料的发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类型有: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热释发光、光释发光、辐射发光等。

其中光致发光又可以分为有机光致发光、无机光致发光等。

三:有机光致发光1、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有机物的发光是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产生的辐射跃迁现象。

获得有机分子发光的途径很多,光致发光中大多数有机物具有偶数电子,基态时电子成对的存在于各分子轨道。

根据泡林不相容原理,同一轨道上的两个电子自旋相反,所以分子中总的电子自旋为零, 这个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2S + 1 = 0) . 当分子中的一个电子吸收光能量被激发时,通常它的自旋不变,则激发态是单重态。

如果激发过程中电子发生自旋反转,则激发态为三重态。

三重态的能量常常较单重态低.当有机分子在光能(光子)激发下被激发到激发单重态(S ) , 经振动能级驰豫到最低激发单重态(S1 ) , 最后由S1 回到基态S0 , 此时产生荧光, 或者经由最低激发三重态( T1 ) , ( S1 - T1 ) , 最后产生T1 - S0 的电子跃迁,此时辐射出磷光。

2、有机发光材料的分类有机发光材料可分为:(1)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2) 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3) 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

这些发光材料无论在发光机理、物理化学性能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种类繁多,它们多带有共轭杂环及各种生色团,结构易于调整,通过引入烯键、苯环等不饱和基团及各种生色团来改变其共轭长度,从而使化合物光电性质发生变化。

发光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发光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发光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应用发光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发光性质的材料。

它们能够在光激发下,通过激发态的激光能够使材料发生较强的光发射。

随着光学和光电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光材料在光电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发光材料的基本特性1. 发光原理发光材料能够在外界激发下,从能级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能级较低的基态,释放出能量。

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幅射或非幅射的方式进行,而总的效果是将激发态的能量转化为光发射。

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种类较多,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作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原理。

2. 发光颜色发光材料的发光颜色取决于其所处的能级状态,即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

通常情况下,发光材料的发光颜色与其原子、分子等基本成分密切相关。

例如,红色的荧光材料常常来源于草酸根式的阳离子,而绿色的荧光材料则常常来源于镉硫化物等。

3. 发光效率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是评价其性能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发光效率越高的材料,其发光亮度就越大。

为了提高发光效率,人们通常会对发光材料进行各种改性,比如加入掺杂物、改变结构等。

发光材料的应用1. LED照明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是当前比较常见的照明方式之一。

它利用半导体材料发光的特性,通过多种工艺制成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光源,广泛应用于室内、道路照明以及各种装饰灯具等领域。

2. 显示技术发光材料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例如,在带有发光背景板的液晶电视机和电子书阅读器中,发光材料用来形成底层光源,提供较强的背光照亮。

3. 光电器件发光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光电器件。

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可用于光纤通信、宽带接入、军工雷达等行业,以及荧光粉、荧光玻璃等材料也被应用于指示灯、计数器、高亮度壁画、高温液体液位显示等领域。

4. 生物医疗在生物医疗领域,发光材料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用于生物标记实现免疫分析、诊断分子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分析、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等。

综上所述,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应用优势,是现代光电技术和光电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光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发光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发光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发光材料是指能够通过吸收外部能量,激发出可见光的材料。

根据不同的激发方式和发光原理,发光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稀土发光材料
稀土发光材料是指利用稀土元素的特殊电子结构,在外部刺激下产生光发射的现象。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色纯度,被广泛应用于显示、照明、光电器件等领域。

常见的稀土发光材料包括稀土荧光粉、稀土激光晶体等。

2.荧光粉
荧光粉是指通过吸收紫外光或蓝紫光等短波长的能量,将其转化为可见光的材料。

荧光粉的发光效率高,色纯度好,因此在显示器、照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激发方式的不同,荧光粉可以分为热激活型和光激活型两类。

3.光致发光材料
光致发光材料是指通过光子的吸收和辐射来发光的材料。

这类材料可以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波长范围内使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光电效应器件中。

光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色纯度和稳定性等性能与材料的能级结构、杂质和缺陷等密切相关。

4.电致发光材料
电致发光材料是指通过电场的作用激发出电子,电子与发光中心碰撞产生光辐射的材料。

这类材料具有直接发光、高亮度、低能耗等优点,因此在显示器、照明、光电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电致
发光材料的性能与材料的能带结构、杂质和缺陷等密切相关。

5.化学发光材料
化学发光材料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光的材料。

这类材料通常由两种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相遇时会产生化学反应并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化学发光材料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等优点,因此在分析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电致发光的物理过程
电致发光中,只有通过一定的电场分布,引起发光材料中载流 子的速度和能量分布发生变化,才能引起碰撞激发或离化发光中 心,然后复合发光。
(a). 在电场作用下,发光层与绝缘层界面能级处束缚的电子隧穿 发射至发光层; (b). 发光层中杂质和缺陷也电离,部分电子连同隧穿电子在电场 作用下被加速; (c). 当其能量增大到足够大时,碰撞激发发光中心,从而实现发 光; (d). 电子在穿过发光层后,被另一侧的界面俘获。
6
相关名词解释
光通量
光通量是指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周围空间辐射的能引起 视觉反应能量,即可见光的能量。
它描述的是光源的有效辐射值,其国际单位是1m(流 明)。 同样功率的灯具的光通量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它们 的光效不同的缘故。比如:普通照明灯泡只有10 1m/W, 而金属卤素灯可以达到80 1m/W。
射线致发光材料
热致发光材料
等离子发光材料
13
光致发光材料
Photoluminescence
吸收光谱
光的吸收系数随波长或频率的变化关 系曲线,称为吸收光谱。
激发光谱
14
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 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率。
发光过程
(1) 基质晶格或激活剂(或称发光中心)吸收激发能;
(2) 基质晶格将吸收的激发能传递给激活剂; (3) 被激活的激活剂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而返回基态, 同时伴随有部分非发光跃迁,能量以热的形式散 发。
21
Tm:铥
吸收雪崩
该现象易发生在基态对激发光的吸收比 激发态弱,而且离子间相互作用强的体 系中。 由于基态吸收比较弱,开始时 激发态E1上的电子数不多,达 到E2上的电子也不多,上转换 发光较弱。
22
但处于激发态E2的离子和处于 基态G的另一个离子相互作用, 发生交叉弛豫,A离子E2上电 子跃迁到E1,同时B离子基态 的电子跃迁到E1,导致E1的电 子数增加了2个。此过程使E1 上的电子数目倍增,于是,从 E1跃迁到E2的电子数目也倍增, 上转换发光加强。
26
本征式电致发光
ITO
ITO:InSnO2,Indium Tin Oxide
ZnS:Cu,Cl或 (Zn,Cd)S:Cu,Br
27
本征式电致发光:利用电场直接激励电子,高能电子 与空穴复合而发光。电子的能量来自数量级为108V/m 的高电场,因此这种发光现象称为高场电致发光。
注入式电致发光
在低场下由电子-空穴对在pn结附近复合而产生的发光现 象。 由于电子和空穴的扩散作 用,在p-n结接触面两侧形 成空间电荷区(称为耗尽 层),形成一个势垒,阻 碍电子和空穴的进一步扩 散。 加上正向电压时,势垒高 度降低,耗尽层减薄,能 量较大的电子和空穴分别 注入到p区或n区,同p区的 空穴和n区的电子复合,同 时以光的形式辐射出多余 的能量。
上转换发光可以由激发态 吸收或连续能量传递产生。
20
例:
上转换发光的激
发过程:
第1个光子将电子激 发到3F2能级,由于 3F 、3F 、3H 相距很 2 3 4 近,电子很快弛豫到 3H 。在此,它可能 4 吸收第2个光子跃迁 至1D2;也可能跃迁 到基态或3F4发出红外 光。3F4上的电子吸收 第2个光子跃迁到1G4, 1G 上的电子吸收第3 4 个电子跃迁到3P1,然 后弛豫到1I6,再…
发光与激发方式无关
对应于不同的吸收的能量来源: 物理能、机械能、化学能、生物能等 相应地有: 物理发光、机械发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等。
2
材料的发光机理
分立中心发光
复合发光
分立中心发光
发光材料的发光中心受激发 时并未离化,发光过程全部 局限在中心内部。被激发的 发光中心内的电子虽然获得 了跃迁至激发态的能量,但 并未离开中心,迟早会释放 出激发能,回到基态而发出 光来。 这种发光是单分子过程,并 不伴随有光电导,故又称为 “非光电导型”发光。
29
交流粉末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Al ELECTRODE INSULATOR
绝缘层的作用: 1. 消除不希望有的漏电流 2. 在高电场下不会击穿 绝缘层使用高介电常数和 高介电强度的材料: Y2O3、Si3N4、Al2O3等。
PHOSPHOR (50-100μ m )
ITO ELECTRODE
PLASTIC SUBSTRATE
光致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在光(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等) 照射下激发发光。 发光材料在电流作用下的激发发光,如 LED/OLED。 发光材料在电子束或其它射线束的轰击下的 激发发光。 又称热释发光,发光材料在热作用下的激 发发光。 发光材料在等离子体作用下的激发发光,如 稀有气体、汞、钠等。
电致发光材料
3. 发光持续时间特征
5
发光持续时间特征
规定当激发停止时,其发光亮度L衰减 到初始亮度L0的10%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余辉时间,简称余辉。
人眼能够感觉到余辉的长发光期间者为磷光; 人眼感觉不到余辉的短发光期间者为荧光。 荧光与磷光无严格区别。 极短余辉:余辉时间<1s的发光; 短余辉: 余辉时间1~10s的发光; 中短余辉:余辉时间10-2~1ms的发光; 中余辉: 余辉时间1~100ms的发光; 长余辉: 余辉时间10-1~1s的发光; 极长余辉:余辉时间>1s的发光
28
高场电致发光分类
基于高场下的电致发光现象所制成的器件,根据发光物 质的形态和驱动电压波形可分为四类:
分辨率高、矩阵驱动 交流薄膜电致发光 寿命长(>20000h) 可实现彩色化及全色显示 交流驱动 液晶背光源 交流粉末电致发光 发光效率高(1-5lm/W) 寿命短( 2500h) 直流薄膜电致发光——可靠性差 直流驱动 低压矩阵驱动 直流粉末电致发光 可实现彩色化
Pe

E kT
若温度T大,则P大,即导带中的电子数 目增多,复合的次数增多,发光增强。 陷阱中的电子数目是有限的,这些电子 耗尽了,即使继续升温,也没有可以参 与复合的电子,因此不再发光。 陷阱可有不同深度,使电子释放出来所 需的温度就有高有低。
19
上转换发光
如果一个激发光光子产生 一个发射光光子,发射光 子的能量必然不会大于激 发光光子的能量。 如果发光材料能够吸收两 个或多个光子而产生一个 光子,可能发射出波长短 的光,这种现象称为上转 换发光。
31
碰撞离化
电致发光的一种重要的激发机构。
在碰撞离化过程中电场的能量直接转变成晶体中电子的能 量,使得电子能量分布发生变化,处在导带中的电子在电 场加速下达到较高的能量状态,并与发光中心碰撞而离化, 即形成了激发态。当电子从这些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再跃迁 回到原来能量较低的状态时,就可能产生各种辐射复合发 光。 在发光层中,过热电子碰撞激发发光中心的几率取决于发 光中心的横截面大小、发光中心的空间密度和电子达到碰 撞激发阈值能量的几率。器件的效率则取决于发光中心、 基质晶格和绝缘层的性质以及器件工作的方式。
18
热释发光
当激发发光体后,发光将逐渐衰减,直至发光消失。随后, 逐渐升高发光体的温度,有的发光材料又会逐渐发光,并逐 渐变强,在某一温度时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弱,这种变化 随着温度的上升,可以重复几次,直到高温时发光才消失。 在材料的禁带中,存在着不同深度的陷 阱。在激发过程中,有的电子就掉进了 这些深度不同的陷阱。陷阱中的电子回 到导带的几率为:
上转换发光的另一种机制:逐次传递能量。
双掺杂体系:一种为能量的供体;一种为能量的受体
受体
供体
23
量子剪裁
一个高能量的紫外或真空紫外光子变成两 个能量较低的可见光光子的现象称为量子 剪裁,或称为量子劈裂或光子级连发射。
如(a)图,一个可 见光光子的产生以消 耗一个高能光子为代 价,即使量子效率接 近100%,能量效率 也比100%小很多。
自发发光:受激发的粒子 (如电子),受粒子内部 电场作用从激发态A而回 到基态G时的发光。 受迫发光:受激发的电子 只有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 才发光(亚稳态发光)。
3
复合发光
发光材料受激发时分离出一对带异号电荷的粒子,一 般为空穴和电子,这两种粒子复合时便发光,称为复 合发光。 由于离化的带电粒子在发光材料中漂移或扩散,从而 构成特征性光电导,故又称为“光电导型”发光。
10
色 温
色温是指光源发射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的光 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一般以开氏K 为单位。比如3200K和5600K等。 色温高,光线的颜色偏冷:色温低,光线的颜色偏暖: 色温适中时,光线接近于白色。
自然界正常日照下,光线的色温一般都要高于人工灯具的色温。通 常情况下,阳光的色温为5600K左右,而演播室及演出用灯具的色温 都在3200K左右。(热光源)
15
A:激活剂
S:敏化剂(能强烈地吸收激发能,然 后将能量传递给激活剂)
16
(1)导带电子与俘获的空穴 复合
(2)俘获的电子与价带的空 穴复合
(3)激发能传给孤立中心, 发光跃迁在分立的中心内部 (4)导带中的电子直接与价 带中的空穴复合 (5)俘获的电子与俘获的空 穴复合
17
斯托克斯规则
发光波长总是大于激发波长。即发光的光子能量必 然小于激发光的光子能量。 用紫外线激发发光材料时,可得到可见光区域的各 种颜色的光。 用蓝光激发,只能得到红光、橙光,至多是绿光。 若周围环境的振动能比较高,而发光中心的激发态所 处的振动能级比较低,此时发光中心有可能得到一部 分振动能而升到比较高的激发态。从激发态到基态的 跃迁所伴随的发光的能量就比激发能量高,发光的波 长比激发光的波长短,称为反斯托克斯发光。 激光致冷就是利用反斯托克斯现象不断将物体的振动 能以光的形式发射出去,使物体温度降低。
7
照 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