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104规约详细讲解

合集下载

IEC104规约详细讲解

IEC104规约详细讲解

规约结构(1)- 模型
应用层 (101)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TCP) 网络层(IP)
链路层 物理层
app socket
ISO参考模型
101的应用层 + TCP/IP提供的传输功能
规约结构(2)- 适用网络
• 局域网(两层交换机连接的单网段、三层交
换机或路由器连接的多网段)
• 广域网 (X.25、FR(帧中继)、ATM(异步传
• 信息传输格式类型( I格式)的控制域
87 MSB MSB
65
4
发送序列号 N(S)
32
1
LSB 0
发送序列号 N(S) 接收序列号 N(R)
接收序列号 N(R)
LSB 0
八位位组1
八位位组2 八位位组3 八位位组4
控制域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比特 = 0 定义了I 格 式, I格式的APDU常常包含一个ASDU.
• M->R: 6804010012 00 S(确认主动上报SOE)
APCI 01 0012 00
01 S格式
确认序号为12
本端发送序号不变
正常情况下对端报文中的发送序号+1=本端本次报 文中的接收序号
规约结构 ( 8 ) U格式
未编号的控制功能类型(U格式)的控制域
87
65
432
1
TESTFR
STOPDT STARTDT
输模式) 、ISDN(综合服务数据网络) ) 基于TCP/IP的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 IP网络本身的数据完整和安全性机制。 可采取的其他安全措施:客户端限制访问;
路由表限制访问;数据软硬件加密。
规约结构(3)- APCI控制信息
起动字符 68H APDU 长度(最大, 253)

IEC101(104)规约入门培训(免费)

IEC101(104)规约入门培训(免费)
总召唤结束帧
25
召唤电度量
主站
召唤电度量 确认报文 召唤1级数据 召唤电度量确认 召唤1级数据 电度量 召唤1级数据 召唤解释
子站
26
请求1级数据
主站
…… 有1级数据上传 召唤1级数据 1级数据上传
子站
27
请求2级数据
主站
召唤2级数据 有2级数据上传
子站
召唤2级数据 无所请求的数据
28
遥控过程
从动方向 功能码和服务
<0>确认:肯定认可 <1>确认:否定认可
<4>发送/无应答用户数据 无应答 <11>响应:链路状态 <8>响应:用户数据 <9>响应:无所请求的用户数据
16
链路层控制域(平衡模式)
主站到子站
子站到主站
D5 FCB DIR PRM ACD
D7
D6
D4 D3 D2 D1 D0 FCV 23 22 21 20 DFC 功能码
IEC-104
串行
与站内继电保护 设备间通讯
厂站与调度主站 间通讯
串行
以太网
4
101与104的比较 1.相同点
适用范围:厂站与主站之间 规约结构:应用层定义相同
2.不同点
通讯方式:101串行、104以太网 服务类型:101多采用非平衡传输 104多采用平衡传输
5
101规约的两个版本
97版 链路地址长度 传输原因长度 1个字节 1个字节

请求 / 响应(S3) 从动站接收到启动站的请求报文后,用数 据响应启动站的请求。如召唤数据、请求 1数据、请求链路状态等。
11
101帧格式一(固定帧长)

IEC101(104)规约培训解读

IEC101(104)规约培训解读
18
链路层控制域功能码(平衡模式)
启动方向 功能码和服务
<0> 复位远方链路 <1>复位用户进程 <3>发送/确认用户数据 <9>请求链路状态
从动方向 功能码和服务
<0>确认:肯定认可 <1>确认:否定认可
<4>发送/无应答用户数据 无应答 <11>响应:链路状态
19
规约应用层
0x68 Len Len 0x68 Link Control Link Address Application Data Check Code 0x16

信息体地址 标识某具体的信息。 有明确的含义。
应用层公共地址和信息体地址唯一的标识了某个信息点。
24
链路初始化(非平衡101)
主站 请求链路状态 子站
索引
响应链路状态 复位远方链路
肯定确认/否定确认
25
链路初始化(平衡101)
配电主站应用功能
配电主站初始化开始 请求链路状态 FC=9 PRM=1 PRM=0 复位远方链路 FC=0 链路连接已建立 PRM=1 FC=0 PRM=0 PRM=1 链路状态 FC=11 PRM=0 PRM=1 链路被复位,等待 下一帧的FCB=1 FC=0 PRM=0 配电主站初始化结束 后续命令: (1)总召唤 (2)时钟同步 链路连接已建立 FC=0 复位远方链路 FC=9 请求链路状态 链路被复位,等待 下一帧的FCB=1 FC=11 链路状态

请求 / 响应(S3) 从动站接收到启动站的请求报文后,用数 据响应启动站的请求。如召唤数据、请求 1数据、请求链路状态等。
12
101帧格式一(固定帧长)

104规约详细介绍及报文解析 -回复

104规约详细介绍及报文解析 -回复

104规约详细介绍及报文解析-回复规约(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一种协议,用于定义数据交换的格式、顺序以及错误检测和纠正等内容。

104规约(IEC 60870-5-104)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制定的一种规约,主要用于监控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

本文将详细介绍104规约及其报文解析。

一、104规约简介104规约是一种基于TCP/IP网络通信的规约,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

它提供了一种可靠、高效的通信方式,能够满足实时性、灵活性和可靠性等要求。

104规约采用了面向报文和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能够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点的通信模式。

二、104规约报文结构104规约的报文结构包括报文头(Header)、ASDU(Application Service Data Unit)和报文尾(Footer)。

报文头包含了报文的控制信息,用于表示报文类型、优先级和传输原因等。

ASDU是实际传输的数据部分,负责携带各种监控与控制的信息。

报文尾用于检测报文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104规约报文解析1. 报文头解析:首先读取报文头,根据报文头的信息可以确定报文的类型、传输原因和发送序号等。

报文类型表示了报文的目的和功能,如启动报文、确认报文或者监控与控制的报文。

传输原因表示了触发发送该报文的原因,如周期定时发送、事件触发发送等。

2. ASDU解析:根据ASDU的类型可以确定ASDU的功能和数据的含义。

不同类型的ASDU用于传输不同种类的监控与控制的数据,如单点信息、双点信息、测量值和参数等。

根据ASDU的结构和定义,可以提取出数据的具体内容。

3. 报文尾解析:最后检查报文尾以验证报文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报文尾通常包括一个校验和,用于检测报文是否被修改或丢失。

四、104规约报文的应用104规约广泛应用于电力、水利、交通、石油等行业中的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

IEC104协议规约解析

IEC104协议规约解析

IEC104协议规约解析IEC104协议规约解析⼀、四遥信息体基地址范围104调度规约有1997年和2002年两个版本,在流程上没有什么变化,02版只是在97版上扩展了遥测、遥信等信息体基体址,区别如下:类别1997版基地址2002版基地址遥信1H------400H1H------4000H遥测701H------900H4001H------5000H遥控B01H------B80H6001H------6100H设点B81H------COOH6201H------6400H电度C01H------C80H6401H------6600H⼆、⼀些报⽂字节数的设置类别配置⽅式公共地址字节数2传输原因字节数2信息体地址字节数3此配置要根据主站来定,有的主站可能设为1,1,2,我们要改与主站⼀致。

三、详细报⽂分析以公共地址字节数=2,传输原因字节数=2,信息体地址字节数=3为例对⼀些基本的报⽂分析第⼀步:⾸次握⼿(U帧)发送→激活传输启动:68(启动符)04(长度)07(控制域)00 00 00接收→确认激活传输启动: 68(启动符)04(长度)0B(控制域)00 00 00第⼆步:总召唤(I帧)召唤YC、YX(可变长I帧)初始化后定时发送总召唤,每次总召唤的间隔时间⼀般设为15分钟召唤⼀次,不同的主站系统设置不同。

发送→总召唤:68(启动符)0E(长度)00 00(发送序号)00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区分是总召唤还是分组召唤,02年修改后的规约中没有分组召唤)接收→S帧:注意:记录接收到的长帧,双⽅可以按频率发送,⽐如接收8帧I帧回答⼀帧S帧,也可以要求接收1帧I帧就应答1帧S帧。

68 04 01 00 02 00接收→总召唤确认(发送帧的镜像,除传送原因不同):68(启动符)0E(长度)00 00(发送序号)00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01(可变结构限定词)07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同上)发送→S帧:注意:记录接收到的长帧,双⽅可以按频率发送,⽐如接收8帧I帧回答⼀帧S帧,也可以要求接收1帧I帧就应答1帧S帧。

104规约 coa

104规约 coa

104规约 coa104规约,全称为IEC 60870-5-104规约,是一种用于远程监控和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

它定义了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主站和子站之间如何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104规约主要应用于电网自动化、水处理、交通控制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104规约采用了面向对象的通信模型,其中包含主站和子站两个主要的通信实体。

主站负责向子站发送控制命令,并接收子站返回的状态信息。

子站则负责采集和处理现场设备的数据,并向主站返回实时信息。

104规约的通信过程主要包括初始化、连接建立、数据交换和连接释放四个阶段。

首先,在初始化阶段,主站和子站进行初始化配置,包括通信参数的设置和功能的定义。

接着,在连接建立阶段,主站向子站发送连接请求,并等待子站的响应。

一旦连接建立成功,主站和子站就可以开始进行数据交换了。

在数据交换阶段,主站向子站发送控制命令,如读取设备状态、修改参数等,并接收子站返回的实时数据。

最后,在连接释放阶段,主站和子站可以选择主动关闭连接或者等待超时自动关闭。

104规约的特点之一是可靠性。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104规约通过使用序列号和确认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主站发送的每个数据包都带有一个唯一的序列号,子站接收到数据包后会发送确认消息给主站,主站收到确认消息后才会发送下一个数据包。

这种机制可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重复。

另一个特点是实时性。

104规约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响应时间。

这对于某些对时间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如电力系统中的故障检测和处理。

除了可靠性和实时性,104规约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它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包括串口、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等。

同时,104规约还定义了丰富的功能码和数据类型,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总的来说,104规约是一种可靠、实时且灵活的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电力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领域。

它通过建立主站和子站之间的连接,实现了对现场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控制。

IEC104规约详细讲解解析

IEC104规约详细讲解解析

规约特点(11)和IEC 60870-5-101 的比较
• 采用IEC 60870-5-101的平衡传输模式,通过TCP/IP协议传 输远动信息;应用层和101完全相同,是101的网络化访问。 • 保留1个启动字符,1个帧长L;删除第2个启动字符,第2 个帧长L,链路控制域(C),链路地址域(A),校验 和结束字符;增加传输层所需要的4个控制字节,可以实 现启动(建立关联),停止(结束关联),测试等控制功 能(U格式),可计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可计数的信 息传输功能(I格式)。 • 由于网络传输延时不确定和网络可能发生暂时性故障,采 用从毫秒到年的7个字节时标。 • 在应用功能方面,除了IEC 101的召唤1级用户数据,召唤2 级用户数据功能(链路层功能)不能使用外,其他应用功 能全部保留。
通讯特点(7)防止报文丢失和报 文重复传送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B站
APDU 发 送 或 接 收 后 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连接建立 U (STARTDT 激活)
U(STARTDT 确认) 数据传输激活 或 U(STARTD 生效)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内 部计数器 V 状态
V(S) 0 1 2 V(R) 0 Ack 0
1
I(0,0)
S(1)
超时 t1
1
主动关闭
IEC 2796/2000
未确认的最后的 I 格式 APDU 情况下的超时
通讯特点(5)防止报文丢失和 报文重复传送
`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B站
APDU 发 送 或 接 收 后 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IEC104规约报文说明(104报文解释的比较好的文本)

IEC104规约报文说明(104报文解释的比较好的文本)

IEC104规约调试小结调试广西中调IEC-104规约时对报文作了如下的分析,不对地方请指正。

一、四遥信息体基地址范围“可设置104调度规约”有1997年和2002年两个版本,在流程上没有什么变化,02此配置要根据主站来定,有的主站可能设为1,1,2,我们要改与主站一致。

三、以公共地址字节数=2,传输原因字节数=2,信息体地址字节数=3为例对一些基本的报文分析第一步:首次握手(U帧)发送→激活传输启动:68(启动符)04(长度)07(控制域)00 00 00接收→确认激活传输启动:68(启动符)04(长度)0B(控制域)00 00 00第二步:总召唤(I帧)召唤YC、YX(可变长I帧)初始化后定时发送总召唤,每次总召唤的间隔时间一般设为15分钟召唤一次,不同的主站系统设置不同。

发送→总召唤:68(启动符)0E(长度)00 00(发送序号)00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区分是总召唤还是分组召唤,02年修改后的规约中没有分组召唤)接收→S帧:注意:记录接收到的长帧,双方可以按频率发送,比如接收8帧I帧回答一帧S帧,也可以要求接收1帧I帧就应答1帧S帧。

6804 01 00 02 00接收→总召唤确认(发送帧的镜像,除传送原因不同):68(启动符)0E(长度)00 00(发送序号)00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7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同上)发送→S帧:注意:记录接收到的长帧,双方可以按频率发送,比如接收8帧I帧回答一帧S帧,也可以要求接收1帧I帧就应答1帧S帧。

68 04 01 00 02 00接收→YX帧(以类型标识1为例):68(启动符)1A(长度)02 00(发送序号)02 00(接收序号)01(类型标示,单点遥信)04(可变结构限定词,有4个遥信上送)14 00(传输原因,响应总召唤)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3 00 00(信息体地址,第3号遥信)00(遥信分)发送→S帧:68 04 01 00 04 00接收→YX帧(以类型标识3为例):68(启动符)1E(长度)04 00(发送序号)02 00(接收序号)03(类型标示,双点遥信)05(可变结构限定词,有5个遥信上送)14 00(传输原因,响应总召唤)01 00(公共地址)01 00 00(信息体地址,第1号遥信)02(遥信合)06 00 00(信息体地址,第6号遥信)02(遥信合)0A 00 00(信息体地址,第10号遥信)01(遥信分)0B 00 00(信息体地址,第11号遥信)02(遥信合)0C 00 00(信息体地址,第12号遥信)01(遥信分)发送→S帧:68 04 01 00 06 00接收→YC帧(以类型标识9为例):68(启动符)13(长度)06 00(发送序号)02 00(接收序号)09(类型标示,带品质描述的遥测)82(可变结构限定词,有2个连续遥测上送)14 00(传输原因,响应总召唤)01 00(公共地址)01 07 00(信息体地址,从0X0701开始第0号遥测)A1 10(遥测值10A1)00(品质描述)89 15(遥测值1589)00(品质描述)发送→S帧:68 04 01 00 08 00接收→结束总召唤帧:68(启动符)0E(长度)08 00(发送序号)02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A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区分是总召唤还是分组召唤,02年修改后的规约中没有分组召唤)发送→S帧:6804 01 00 0A 00第二步:发送对时报文(通过设置RTU参数表中的”对间间隔”,单位是分钟,一般是20分钟)发送→对时命令:68(启动符)14(长度)02 00(发送序号)0A 00(接收序号)67(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01(毫秒低位)02(毫秒高位)03(分钟)04(时)81(日与星期)09(月)05(年)接收→对时确认:68(启动符)14(长度)0C 00(发送序号)02 00(接收序号)67(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7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毫秒低位)**(毫秒高位)**(分钟)04(时)81(日与星期)09(月)05(年)发送→S帧:68 04 01 00 0E 00第三步:电度总召唤(如果没有电度此步骤可以省略且可以在对时之前以送.通过设置参数中”全数据扫描间隔”,单位是分钟一般是15分钟召唤一交,如果不需要召唤电度一定要将参数中的电度个数设为0)发送→召唤电度:68(启动符)0E(长度)04 00(发送序号)0E 00(接收序号)65(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45(QCC)接收→召唤确认(发送帧的镜像,除传送原因不同) :68(启动符)0E(长度)10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65(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7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45(QCC)发送→S帧:68 04 01 00 12 00接收→电度数据:68(启动符)1A(长度)12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0F(类型标示)02(可变结构限定词,有两个电度量上送)05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01 0C 00(信息体地址,从0X0C01开始第0号电度)00 00 00 00(电度值)00(描述信息)02 0C 00(信息体地址,从0X0C01开始第1号电度)00 00 00 00(电度值)01(描述信息)发送→S帧:68 04 01 00 14 00接收→结束总召唤帧:68(启动符)0E(长度)14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65(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A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45(QCC)发送→S帧:6804 01 00 16 00第四步:如果RTU有变化数据主动上送主动上送变位遥信,类型标识为1或3接收→变位遥信:68(启动符)0E(长度)16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01(类型标示,单点遥信)01(可变结构限定词,有1个变位遥信上送)03 00(传输原因,表突发事件)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3 00 00(信息体地址,第3号遥信)00(遥信分)发送→S帧:68 04 01 00 18 00接收→变位遥信:68(启动符)0E(长度)18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03(类型标示,双点遥信)01(可变结构限定词,有1个变位遥信上送)03 00(传输原因,表突发事件)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6 00 00(信息体地址,第6号遥信)01(遥信分)发送→S帧:68 04 01 00 1a 00主动上送SOE,类型标识为0x1e或0x1f接收→SOE :68(启动符)15(长度)1a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1e(类型标示,单点遥信)01(可变结构限定词,有1个SOE)03 00(传输原因,表突发事件)01 00(公共地址即RTU 地址)08 00 00(信息体地址,第8号遥信)00(遥信分)ad(毫秒低位)39(毫秒高位)1c(分钟)10(时)7a(日与星期)0b(月)05(年)发送→S帧:68 04 01 00 1c 00接收→SOE :68(启动符)15(长度)1c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1f(类型标示,双点遥信)01(可变结构限定词,有1个SOE)03 00(传输原因,表突发事件)01 00(公共地址即RTU 地址)0a 00 00(信息体地址,第10遥信)01(遥信分)2f(毫秒低位)40(毫秒高位)1c(分钟)10(时)7a(日与星期)0b(月)05(年)第四步:如果主站超过一定时间没有下发报文或RTU也没有上送任何报文则双方都可以按频率发送U帧,测试帧发送→U帧:68 04 43 00 00 00接收→应答:68 04 83 00 00 00第五步:遥控发送→遥控预置:68(启动符)0e(长度)20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2e(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5 0b 00(信息体地址,遥控号=0xb05-0xb01=4)82(控合)接收→遥控返校:68(启动符)0e(长度)0e 00(发送序号)06 00(接收序号)2e(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7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5 0b 00(信息体地址,遥控号=0xb05-0xb01=4)82(控合)发送→遥控执行:68(启动符)0e(长度)04 00(发送序号)18 00(接收序号)2e(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5 0b 00(信息体地址,遥控号=0xb05-0xb01=4)02(控合)接收→执行确认:68(启动符)0e(长度)12 00(发送序号)08 00(接收序号)2e(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7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5 0b 00(信息体地址,遥控号=0xb05-0xb01=4)02(控合)发送→遥控撤消:68(启动符)0e(长度)04 00(发送序号)18 00(接收序号)2e(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8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5 0b 00(信息体地址,遥控号=0xb05-0xb01=4)02(控合)接收→撤消确认:68(启动符)0e(长度)12 00(发送序号)08 00(接收序号)2e(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9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5 0b 00(信息体地址,遥控号=0xb05-0xb01=4)02(控合)补充说明:1、报文中的长度指的是除启动字符与长度字节的所有字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域网 (X.25、FR(帧中继)、ATM(异步传
输模式) 、ISDN(综合服务数据网络) ) 基于TCP/IP的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 IP网络本身的数据完整和安全性机制。 可采取的其他安全措施:客户端限制访问; 路由表限制访问;数据软硬件加密。
规约结构(3)- APCI控制信息
起动字符 68H APDU 长度(最大, 253) 控制域八位位组 1 控制域八位位组 2 控制域八位位组 3 控制域八位位组 4 IEC 60870-5-101 和 IEC 60870-5-104 定义的 ASDU APCI APDU
国电南瑞
谈苏伟
概论
• 必读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idtIEC60870-5-104:2002
• 技术背景
适应和引导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规范调 度自动化及远动设备的技术性能
• IEC104应用层与IEC101完全相同,是 101的网络化访问
重点内容
IEC104规约结构
通讯特点-报文重传机制,端口号
V(S) 0 1 2 V(R) 0 Ack 0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1 2 I(0,0) I(1,0)
S(2)
超时 t3FR 确认)
IE C 2797/2000
未受干扰的测试过程
通讯特点(6)防止报文丢失和 报文重复传送
规约结构 ( 9 )
U格式
• M->R : 6804070000 00 U STARTDT激活(生效) • R->M: 68040B0000 00 U STARTDT确认 • 本端发送U格式,本端发送序号保持不 变
通讯特点(1)防止报文丢失和 报文重复传送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B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内部 计数器 V 状态

通讯特点(9)端口号
• 每一个TCP地址由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 号组成。 每个连接到TCP-LAN上的设 备都有自己特定的IP地址,而为整个系 统定义的端口号却是一样的。(见 RFC1700)。本标准要求,端口号2404 由IANA(互联网数字分配授权)定义和 确认。
通讯特点(10)未被确认的 I 格APDU 最大数目 k 和最迟确认数目 w
V(S) 0 1 2 3 V(R) 0 Ack 0
S(b) b=接收序 号
S(3)
3
S 格式 APDU 认可编号 I 格式 APDU 的未受干扰过程
通讯特点(3)防止报文丢失和 报文重复传送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B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I(0,0) V(S) 0 V(R) 0 1 Ack 0
发送序列号 N(S) MSB MSB 发送序列号 N(S) 接收序列号 N(R) 接收序列号 N(R)
LSB
0
八位位组3
八位位组4
控制域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比特 = 0 定义了I 格 式, I格式的APDU常常包含一个ASDU.
规约结构(5)- I 格式
M->R : 680E000000 006401060001 0000000014 I(总召唤) APCI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1 2 3 V(R) 0
I(2,0) 主动关闭
顺序 错误
IEC 27 95/2000
编号 I 格式 APDU 受干扰的过程
通讯特点(4)防止报文丢失和 报文重复传送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内部 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V(S) 0 1 2 3 V(R) 0 Ack 0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V(S) 0 0 V(R) 0 I(0,0) 1 2 3 1 2 I(1,0) I(2,0) I(0,3) I(1,3)
I(a, b)
1 2 4
3
a=发送 序号 b=接收 序号
I(3,2) 2 4
IEC 2793/2000
通讯特点(7)防止报文丢失和报 文重复传送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B站
APDU 发 送 或 接 收 后 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连接建立 U (STARTDT 激活)
U(STARTDT 确认) 数据传输激活 或 U(STARTD 生效)
编号 I 格式 APDU 的未受干扰过程
通讯特点(2)防止报文丢失和 报文重复传送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1 2 3 超时 t2 I(0,0) I(1,0) I(2,0)
B站
APDU 发 送 或 接 收 后 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规约特点(11)和IEC 60870-5-101 的比较
• 采用IEC 60870-5-101的平衡传输模式,通过TCP/IP协议传 输远动信息;应用层和101完全相同,是101的网络化访问。 • 保留1个启动字符,1个帧长L;删除第2个启动字符,第2 个帧长L,链路控制域(C),链路地址域(A),校验 和结束字符;增加传输层所需要的4个控制字节,可以实 现启动(建立关联),停止(结束关联),测试等控制功 能(U格式),可计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可计数的信 息传输功能(I格式)。 • 由于网络传输延时不确定和网络可能发生暂时性故障,采 用从毫秒到年的7个字节时标。 • 在应用功能方面,除了IEC 101的召唤1级用户数据,召唤2 级用户数据功能(链路层功能)不能使用外,其他应用功 能全部保留。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
采用标准传输文件集的IEC60870-5-101 的网络访问
Telecontrol equipment and systems Part 5-104:Transmission protocolsNetwork access for IEC 60870-5-101 using standard transport profiles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内 部计数器 V 状态
V(S) 0 1 2 V(R) 0 Ack 0
1
I(0,0)
S(1)
超时 t1
1
主动关闭
IEC 2796/2000
未确认的最后的 I 格式 APDU 情况下的超时
通讯特点(5)防止报文丢失和 报文重复传送
`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B站
APDU 发 送 或 接 收 后 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SDU
远动配套标准的APDU定义
新概念
APCI控制信息 可计数的信息传输功能-I 格式
可计数的确认功能
-S格式
启动,停止,测试功能-U格式
序列号记数,防止报文丢失,相对于101的FCB
规约结构(4)- I 格式
• 信息传输格式类型( I格式)的控制域
8 7 6 5 4 3 2 LSB 0 1
八位位组1 八位位组2
A站
APDU 发送或接收后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Ack 0 V(S) 0 V(R) 0 1 2
B站
APDU 发 送 或 接 收 后 的 内部计数器 V 状态
V(S) 0 1 2 V(R) 0 Ack 0
I(0,0) I(1,0) S(2)
超时 t3 超时 t1
2
U (TESTFR 激活)
主动关闭
未确认的测试过程
• R->M (SOE) : 681F100002 001E01030001 007900000110 0124 13d20a02 I(主动上报SOE)发送序号为10,接收序号为 2. • M->R: 6804010012 00 S(确认主动上报SOE) APCI 01 0012 00 01 S格式 确认序号为12 本端发送序号不变 正常情况下对端报文中的发送序号+1=本端本次报 文中的接收序号
超时 t1
主动关闭
开 始 数 据 传 送 过 程
通讯特点(8)和连接有关的4个超时 时间t0,t1,t2,t3
t0:TCP连接建立的超时时间,即RTU(服务器)端进入等 待连接的状态后,若超过此时间,主站(客户)端还没有 Connect()过来就主动退出等待连接的状态;规约推荐的缺省 值为30秒。 • t1:RTU(服务器)端启动U格式测试过程后等待U格式测试 应答的超时时间,若超过此时间还没有收到主站(客户)端 的U格式测试应答,就主动关闭TCP连接;规约推荐的缺省 值为15秒。 • t2:RTU(服务器)端以突发的传送原因向主站(客户)端 上送了变化信息或以激活结束的传送原因向主站(客户)端 上送了总召唤/电度召唤结束后,等待主站(客户)端回S格 式的超时时间,若超过此时间还没有收到,就主动关闭TCP 连接;规约推荐的缺省值为10秒。 • t3:当RTU(服务器)端和主站(客户)端之间没有实际的 数据交换时,任何一端启动U格式测试过程的最大间隔时间; 规约推荐的缺省值为20秒。
规约结构 ( 6 )
S格式
编号的监视功能类型(S格式)的控制域
比特 8 7 6 0 0 5 4 3 0 2 1 1
八位位组 1 八位位组 2
接收序列号 N(R) MSB 接收序列号 N(R)
LSB
0
八位位组 3
八位位组 4
控制域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比 特 = 1,第二位比特= 0,定义了S格式
规约结构 ( 7 ) S格式
• k表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未被DTE确认(即不被承认) 的连续编号的I格式APDU的最大数目。每一I格式帧都按 顺序编好号,从0到模数n-1,这里的“模数”是指序列 号对参数n的模数。以n为模的操作中k值永远不会超过n1。(见 ITU-T X.25推荐的2.3.2.2.1和2.4.8.6)。 • 当未确认I格式APDU达到k个时,发送方停止传送。 • 接收方收到w个I格式APDU后确认。 • k值的最大范围:1到32767(2的十五次方-1)APDU,精 确到一个 APDU. • w值的最大范围:1到32767 APDU,精确到一个APDU。 (推荐:w不应超过三分之二的k)。 。规约推荐:k值为12,w值为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