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60870-5-104通讯规约介绍
电力规约104

电力规约104什么是电力规约104?电力规约104(IEC 60870-5-104)是一种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协议。
它定义了在电力系统中传输数据的规则和格式,使得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可以进行可靠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电力规约104广泛应用于电网监控、远程控制、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电力规约104的特点1.高可靠性:电力规约104采用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它使用了确认和重传机制,以及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可以应对通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干扰。
2.高效性:电力规约104采用了二进制编码方式,使得数据传输更加高效。
它使用了紧凑的数据格式和高效的压缩算法,减少了通信的带宽和传输延迟,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3.灵活性:电力规约104支持灵活的配置和扩展。
它定义了多种数据类型和功能码,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同时,它还提供了丰富的通信参数和选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和调整。
4.安全性:电力规约104提供了多种安全机制,保护通信和数据的安全性。
它支持数据的加密和认证,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同时,它还提供了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的功能,确保只有授权的设备和用户可以进行通信和操作。
电力规约104的应用电力规约104广泛应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包括:1. 电网监控与调度电力规约104可以实现对电网状态和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和调度。
通过与监控中心的通信,各个电力设备和系统可以将实时数据和状态信息传输给监控中心,从而实现对电网的全面监控和调度。
监控中心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故障诊断、负荷预测、优化调度等工作,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2. 远程控制与操作电力规约104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和系统的远程控制和操作。
通过与控制中心的通信,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开关控制、参数设置、故障复位等操作。
这使得运维人员可以远程监控和控制设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和风险,提高了运维效率和安全性。
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K (12)未确认的I格式应用规约数据单元的最大数目 W (8) 最迟确认I 格式APDU后的最大数目 T0 (30S) 连接建立的超时 T1 (15S) 发送或测试APDU的超时 T2 (10S) 无数据报文t2<t1时确认的超时 T3 (20S) 长期空闲t3 >t1状态下发送测试帧的超时
包含ASDU
S格式 用于编号的监视功能
用于确认I格式的数据帧
用于启动数据传输,停止数据传输,测试链路
U格式 未编号的控制功能
I 格式的控制域格式
8 7 6 5 4 3 2 1
发送序列号 N(S)
LSB
0
MS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送序列号 N(S)
接收序列号 N(R)
LSB
0
MSB
接收序列号 N(R)
S 格式的控制域格式
8 7 6 5 4 3 2 1
0
0
1
0
接收序列号 N(R)
LSB
0
MSB
接收序列号 N(R)
U 格式的控制域格式
8
TESTFR
7
6
STOPDT
5
4
STARTDT
3
2
1
确认
激活
确认
激活
确认
激活
1
1
0 0 0 0
未受干扰的 I 帧 数据传输过程
未受干扰的 S 帧 确认数据传输过程
I格式APDU受干扰的过程
:= 单命令 C_SC_NA_1 := 双命令 C_DC_NA_1 := 升降命令 C_RC_NA_1 := 设点命令,规一化值 C_SC_NA_1 := 设点命令,标度化值 C_SC_NA_1 := 设点命令,短浮点数 C_SC_NA_1 := 32比特串 C_SC_NA_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单命令 C_SC_NA_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双命令 C_SC_NA_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升降命令 C_SC_NA_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设点命令,规一化值 C_SC_NA_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设点命令,标度化值 C_SC_NA_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设点命令,短浮点数 C_SC_NA_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32比特串 C_SC_NA_1
104规约详细介绍及报文解析 -回复

104规约详细介绍及报文解析-回复规约(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一种协议,用于定义数据交换的格式、顺序以及错误检测和纠正等内容。
104规约(IEC 60870-5-104)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制定的一种规约,主要用于监控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
本文将详细介绍104规约及其报文解析。
一、104规约简介104规约是一种基于TCP/IP网络通信的规约,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
它提供了一种可靠、高效的通信方式,能够满足实时性、灵活性和可靠性等要求。
104规约采用了面向报文和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能够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点的通信模式。
二、104规约报文结构104规约的报文结构包括报文头(Header)、ASDU(Application Service Data Unit)和报文尾(Footer)。
报文头包含了报文的控制信息,用于表示报文类型、优先级和传输原因等。
ASDU是实际传输的数据部分,负责携带各种监控与控制的信息。
报文尾用于检测报文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104规约报文解析1. 报文头解析:首先读取报文头,根据报文头的信息可以确定报文的类型、传输原因和发送序号等。
报文类型表示了报文的目的和功能,如启动报文、确认报文或者监控与控制的报文。
传输原因表示了触发发送该报文的原因,如周期定时发送、事件触发发送等。
2. ASDU解析:根据ASDU的类型可以确定ASDU的功能和数据的含义。
不同类型的ASDU用于传输不同种类的监控与控制的数据,如单点信息、双点信息、测量值和参数等。
根据ASDU的结构和定义,可以提取出数据的具体内容。
3. 报文尾解析:最后检查报文尾以验证报文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报文尾通常包括一个校验和,用于检测报文是否被修改或丢失。
四、104规约报文的应用104规约广泛应用于电力、水利、交通、石油等行业中的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
IEC-60870-5-104通讯规约的特点及应用

IEC-60870-5-104通讯规约的特点及应用摘要:规约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电力系统中,发送信息端与接受信息端对所发送数据的报文格式封装与解封装的一套约定。
为了实现规约的标准化,国际电工委员(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制定了一系列的远动规约的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基于TCP/IP协议的IEC 60870-5-104国际标准,用以对地理广域过程的监视和控制。
本文主要说明介绍IEC-60870-5-104规约的基本内容,并以IEC-60870-5-104在变电站和配电网的应用为例,说明了IEC-60870-5-104的作用以及优势。
关键字:104规约;优势;数据传输;FTU;1.IEC-60870-5-104规约的介绍1.1 一般体系结构104规约定义了开放的TCP/IP接口的使用,包含一个由传输IEC 60870-5-101ASDU的远动设备构成的局域网的例子。
包含不同广域网类型(如X.25,帧中继,ISDN,等等)的路由器可通过公共的TCP/IP-局域网接口互联。
图1所示为一个冗余的主站配置与一个非冗余的主站配置。
1.2 规约结构IEC 60870-5-104远动规约使用的参考模型源出于开放式系统互联的ISO-OSI参考模型,但它只采用其中的5层,IEC 60870-5-104规约是将IEC60870-5-101与TCP/IP提供的网络传输功能相结合。
根据相同的定义,不同的ASDU(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包括IEC 60870-5全部配套标准所定义的ASDU,可以与TCP/IP相结合。
IEC 60870-5-104实际上是处于应用层协议。
基于TCP/IP 的应用层协议很多,每一种应用层协议都对应着一个网络端口号,根据其在传输层上使用的是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还是UDP协议(用户数据报文协议),端口号又分为TCP端口和UDP端口,为了保证可靠地传输远动数据,IEC60870-5-104规定传输层使用的是TCP协议,因此其对应的端口号是TCP端口。
IEC104报文解释

IEC104报⽂解释IEC 60870-5-104 ⽹络传输规约是国际标准规约,主要应⽤于电⼒系统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或RTU 与主站SCADA 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
控制站与被控制站之间的⽹络通信底层采⽤TCP/IP 协议[1],应⽤层协议采⽤IEC60870-5-104 传输规约[2-3]。
1 应⽤层协议IEC 60870-5-104 传输规约格式与报⽂分析[2-5]1.1 控制功能传输格式控制功能传输帧主要⽤于测试链路、控制启/停数据传输,如表1所⽰。
报⽂内容为:表1 控制功能传输格式启始字APDU 长度控制域1 控制域2 控制域3 控制域400 00 0068 04 STARTDT、STOPDT、TESTFR(1)TRAN:68 04 43 00 00 00,测试链路。
(2)RECV:68 04 83 00 00 00,确认。
(3)TRAN:68 04 13 00 00 00,停⽌数据传送。
(4)RECV:68 04 23 00 00 00,确认。
(5)TRAN:68 04 07 00 00 00,启动数据传输。
(6)RECV:68 04 0B 00 00 00,确认。
TCP/IP 建⽴连接后,控制站发送测试TESTFR指令对已建⽴的连接进⾏测试,并得到被控制站返回的TESTFR 确认;控制站必需发送STARTDT 指令来激活该连接中的⽤户数据传输,被控制站响应这个STARTDT 指令。
被控制站的待发数据只有在STARTDT 被确认后才能发送数据。
1.2 监视功能传输格式监视功能传输格式如表 2 所⽰。
监视功能传输帧主要⽤于数据帧确认,即当主站正确收到1 帧或多帧APDU 后要进⾏确认并返回接收帧的序列号。
表2 监视功能传输格式启始字APDU 长度控制域1 控制域2 控制域3 控制域468 01 01 00 接收序号接收序号1.3 信息传输格式1.3.1 总召唤总召唤报⽂格式及内容分析如下:(1)TRAN:68 0E 00 00 00 00 64 01 06 00 01 00 00 00 00 14,总召唤命令。
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IEC60870-5-104规约介绍引言IEC60870-5-104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一项用于远程监控和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规约。
该规约定义了一种标准化的通信协议,用于在电力工程等领域中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IEC60870-5-104规约的结构和特性。
规约结构IEC60870-5-104规约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的,其中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建立连接建立连接是IEC60870-5-104规约中的第一个步骤。
客户端初始化连接请求,然后服务器确认连接并建立双向通信。
建立连接时,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传输层协议,如TCP/IP或UDP/IP。
帧结构在IEC60870-5-104规约中,帧是通信的基本单位。
每个帧由标识符、长度和数据组成。
标识符用于标识帧的类型和目的,长度表示数据的长度,数据包含了要传输的信息。
传输功能IEC60870-5-104规约提供了多种传输功能,包括单点信息(Single-Point Information)、双点信息(Double-Point Information)、步长位置信息(Step Position Information)等。
这些功能可以用于远程监控和控制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
传输控制为了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IEC60870-5-104规约提供了传输控制功能。
这包括对数据帧进行排序、重传以及接收确认等功能。
传输控制功能可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应用层功能IEC60870-5-104规约还定义了一些应用层功能,用于处理远程监控和控制系统的特定需求。
这些功能包括时钟同步、参数配置、事件记录等。
特性和优势IEC60870-5-104规约具有如下几个特性和优势:高效性IEC60870-5-104规约使用二进制编码格式,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
相比于其他规约,如IEC60870-5-101规约,它能够更高效地传输数据,减少通信延迟。
远动传输规约之IEC60870-5-104篇

远动传输规约之IEC60870-5-104篇(2009-02-02 10:33:57)转载▼标签:104规约104规约下载1)IEC-60870-5-104的规约结构IEC-60870-5-104远动规约使用的参考模型源出于开放式系统互联的ISO-OSI参考模型,但它只采用其中的5层,其结构如图所示:IEC60870-5-104实际上是将IEC60870-5-101与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提供的网络传输功能相组合,使得IEC60870-5-101在TCP/IP内各种网络类型都可使用,在上图的5层参考模型中,IEC60870-5-104实际上处于应用层协议的位置;基于TCP/IP的应用层协议很多,每一种应用层协议都对应着一个网络端口号,根据其在传输层上使用的是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还是UDP协议(用户数据报文协议),端口号又分为TCP端口号和UDP端口号,其中TC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全双工的字节流服务,具有确认、流控制、多路复用和同步等功能,适用于数据传输,而UDP协议则是无连接的,每个分组都携带完整的目的地址,各分组在系统中独立地从数据源走到终点,它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也不提供重新排列次序或重新请求功能,为了保证可靠地传输远动数据,IEC60870-5-104规定传输层使用的是TCP协议,因此其对应的端口号是TCP端口。
IEC60870-5-104规定本标准使用的端口号为2404,并且此端口号已经得到IANA(互联网地址分配机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的确认。
对于基于TCP的应用程序来说,存在两种工作模式,即服务器模式和客户机模式。
服务器模式和客户机模式的区别是,在建立TCP连接时,服务器从不主动发起连接请求,它一直处于侦听状态,当侦听到来自客户机的连接请求后,则接受此请求,由此建立一个TCP连接,服务器和客户机就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的收发。
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7. I格式
8. S格式
带接受编号、不带发送编号,用于报文确认的格式。
9. U格式 不带编号的控制功能格式。
IEC60870-5-101、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Page 4
规约简介
• 常用名词:
10.端口号 11.客户端 12.服务端
应用层的应用程序用它作为一个发送和接受的地址,不同应用程序一 般固定使用不同的端口号 接受服务的一方被称为客户端。 提供服务的一方被称为服务端。
数 据 单 元 标 识
类型标识
可变结构限定词 传送原因 公共地址 信息体地址 信息体元素 信息体时标
1个字节
1个字节 2个字节 2个字节 3个字节 元素定义 3个或7个字节 ….
信
…..
息
注:IEC60870-5-104规约要 求,传送原因用2个字节,公 共地址用2个字节,信息体地 址用3个字节
体
信息体地址n
IEC60870-5-101、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Page 0
IEC60870-5-104规约介绍提纲
104规约简介
104通信过程描述
与IEC101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中的参数配置 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IEC60870-5-101、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IEC60870-5-101、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Page 5
规约简介
平衡方式传输 使用TCP/IP网络协议传输,控制站作为客户端(Client),被控 站为服务器端(Server) 端口号固定为2404
IEC60870-5-101、IEC60870-5-104规约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可配置104规约的参数配置说明
IEC104规约的遥测系数
有的版本的104规约在参数配置表里还 要求输入YC系数,此时遥测系数与规 约内部的遥测处理关系如下: (1)遥测系数标志=0
YC量仍然按11位/12位/15位三种形式 进行处理和转发。
(2)遥测系数标志=1
YC量转发值= YC输入值×YC系数。
IEC60870-5-104通讯规约
培训讲义
IEC60870-5-104通讯规约培训 教程
1. IEC60870-5-104规约的体系结构 2. IEC60870-5-104规约的规约结构 3. IEC60870-5-104规约的应用层定义 4. IEC60870-5-104规约的信息包 5. IEC60870-5-104规约的三种基本报文 6. IEC60870-5-104规约的通讯过程 7. 7. 可配置104规约的参数配置
6.1 IEC60870-5-104规约的通讯 建立过程
6.2 IEC60870-5-104规约的通讯异常 处理过程
6.3 主站通讯控制程序流程
6.4 从站通讯控制程序流程
6.5 总召唤报文帧
6.6 主站召唤某一组总召数据报文 帧
6.7 主站给子站对时报文帧
6.8 遥控过程报文帧
6.9 主站召唤遥脉报文帧
3.1 IEC60870-5-104规约的应用服务数据 单元(ASDU)
3.2 IEC60870-5-104规约的信息 体地址
信息对象地址 信息对象地址分配事例 信息对象的分组
信息对象 IEC60870-5-104规约的数据 表示方式
遥信信号的表示方法 遥信信号的ASDU SOE信息的ASDU 遥测信号的表示方法 遥测信号的ASDU 遥脉量的ASDU
遥信信号的表示方法
遥信信号的ASDU
SOE信息的ASDU
遥测信号的表示方法
遥测信号的ASDU
遥脉量的ASDU
4. IEC60870-5-104规约的信息包
5. IEC60870-5-104规约的三种基 本报文
6. IEC60870-5-104规约的通讯过 程
6.1 IEC60870-5-104规约的通讯建立过程 6.2 IEC60870-5-104规约的通讯异常处理过 程 6.3 主站通讯控制程序流程 6.4 从站通讯控制程序流程 6.5 总召唤报文帧 6.6 主站召唤某一组总召数据报文帧 6.7 主站给子站对时报文帧 6.8 遥控过程报文帧 6.9 主站召唤遥脉报文帧
1. IEC60870-5-104规约的体系结 构
2. IEC60870-5-104规约的规约结 构
3. IEC60870-5-104规约的应用层 定义
3.1 IEC60870-5-104规约的应用服务数据 单元(ASDU) 3.2 IEC60870-5-104规约的信息体地址 3.3 IEC60870-5-104规约的数据表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