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

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

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

前247年13岁即位,秦国朝政由太后和吕不韦掌控

前239年21岁亲政,平定叛乱,罢免吕不韦,把政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一、吞并六国

1、灭六国的进程

铁血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绝大多数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成功的原因

主观原因:

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锐意进取,善于发现人才,能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广泛招募各国精英,礼待人才,用人不疑,勇于认错,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

客观原因:

①战乱频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出现统一趋势;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主因)。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三权分立分工协作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军权皇控皇帝集权

(3)地方建立郡县制

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统一文字—小篆;⑵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六尺宽;⑶大力发展交通,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等;⑷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南征南越 四、历史的余音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①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建立了专制主义制度,压制思想。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⑤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政治上:创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道。 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分析其中时代趋势与个人作用的辩证关系。 统一的原因见前面。

⑴统一的史实包括: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郡西南夷。

⑵时代的发展趋势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作用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英雄人物顺应历史的趋势就会推动历史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造就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秦始皇的措施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 ①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②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③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⑤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⑥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二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 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 乡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制

3、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599年,李世民出生;604年 ,隋文帝死,杨广登基--隋炀帝;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登基,定国号唐.李渊—唐高祖.李建成—皇太子.李世民—受封秦王;617-618,李世民率军几百薛举集团,消除来自背后的威胁;620年,李世民出兵函谷关,进击王世充集团.;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二、击破东,西突厥

626年,李世民在京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父退位。;626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年号贞观.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

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630年初,李靖突击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解除北方的威胁,巩固北方边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635年(贞观九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2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西突厥。 (期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

(巩固北疆,夸大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原因

1.用人方面:《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方面的言行

①重用贤能;②用人扬长避短;③善于纳谏。

2.经济方面: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是繁荣的经济基础

①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③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3.法律方面:

①慎用刑法,仁义为本;

4.思想文化方面:

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②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民族关系

(1)唐初:边境不稳;(2)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3)策略:“战而后和”;(4)具体措施: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5)特点:灵活、宽容;(6)效果: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突厥

东突厥:武力征服;羁縻府州;“天可汗”;册封子嗣;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⑴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⑵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⑶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⑷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方针:

①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②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③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2、具体表现:

⑴设置专门机构: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⑶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⑷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玄奘取经;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3、影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以及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过程。

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你如何理解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⑴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了唐帝国,

⑵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

⑶而他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更是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

清朝皇帝世系表

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1661年登基-年号康熙8岁;1669年(康熙八年),生擒鳌拜

一、少年皇帝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⑵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①台湾——郑成功;②黑龙江流域——沙俄;③漠西、漠北——蒙古各部;④云贵、两广、福建——“三藩”

⑶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⑷辅政鳌拜专权

2、康熙亲政——智擒鳌拜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一)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

⑴“三藩”问题的由来

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三人位高权重,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

⑵平定“三藩”的经过

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返辽东。康熙借机撤藩。;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公开叛清;1676年(康熙十五年),吴三桂进攻广东,尚可喜之子叛附吴三桂,终成三藩之乱;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进攻昆明,最终平定叛乱

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①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②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统一台湾

郑成功1661年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⑴措施:派施琅领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⑵影响:

①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②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16世纪中冶开始,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方扩张,侵入黑龙江.

2、经过:

⑴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⑵ 1685年分别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⑶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尼布楚条约》意义:

1.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2.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为边境赢得长期相对安宁的环境(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3、影响

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三征噶尔丹

1671年,格尔丹占据天山;1690,格尔丹出兵东犯乌兰布通,使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混乱,勾结沙皇,加重危险性

⑴背景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⑵主要战役:

1690年,乌兰布通战役

⑶结果影响:

①噶尔丹自杀,平叛取得胜利。②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4、加强民族团结

⑴尊崇儒家文化

①表现:A.拜祭孔庙;B.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②影响:①既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②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⑵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

①表现:A.在多伦与内外蒙首领会盟;B.册封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等活佛

②影响:加强了对西藏和蒙古的管理

如何评价康熙帝:

★功绩:

①管理边疆;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平息“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雅克萨反击战;划定边界

③发展经济: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消极:

①兴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30岁精通六艺,35岁时,鲁国内乱。51岁,执掌鲁国治安,55岁离开鲁国,开始漂泊。68岁回回到鲁国,放弃为官。公元前479年,病逝,73岁

2.追求礼乐的一生

①自学礼乐(成为儒士);②创办私学,收徒讲学;③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④周游列国(P25);⑤整理典籍(“六经”)

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何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

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⑴“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地位: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评价:

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⑵“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方法:“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④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⑤评价: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②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仁与礼的关系:互为表里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三、古代大教育家

1.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四、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

(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其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古希腊的先哲

[课标要求]:

简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时代特征⑴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⑵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2、家庭出身(前427年—前347年)

3、追随名师--苏格拉底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思想主张:

(1)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2)“认识你自己”(哲学意义上的“自我”);(3)倡导“美德即知识”;(4)教学方法:“助产术”

4、游历四方:游历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

5、创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学园)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思想产生的背景

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

C、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A、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之上

B、观点:

①世界: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②对立:理性世界—感性世界;③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习即是回忆。

C.评价:

①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②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国家篇》(曾译《理想国》)

B、观点:

①理想国家:⑴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智慧之德”;⑵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勇敢之德”;⑶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节制之德”;(4)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C、评价:

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

三、雅典学园

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①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②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③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④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⑤教学理念:全面、和谐、发展

3、影响: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

问题探究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同点:

①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②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④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同点:

⑴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⑵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生平篇

人生经历:

公元前384年出生希腊北方色雷斯、17岁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公元前343年教育亚历山大、公元前335年在雅典讲学.被称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希腊掀起反马其顿的浪潮.一年后客死他乡.

2.成就篇之一:探索真知的精神

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②把自然分类,加以等级化

2.成就篇之二: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②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2)逻辑学:“三段论”

2、政治学:

(1)人是城邦的动物;(2)政体上,倾向于民主制;(3)法治优于人治

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何区别?

3、伦理学:“中道”

行为准则:理性、节制、合乎道德

2.成就篇之三:科学研究方法和对科学的分类:科学研究方法;广泛收集材料;分析综合得出有条理的论断

对科学的分类:理论的科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理财学、政治学;创造的科学:种植学、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的创作

3.影响篇:古代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段论”、“中道”、“法治”

3、在哲学、政治、伦理、法律等方面对西方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5、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求知是人的本性”

柏、亚二人成才因素:

社会环境(决定因素)——时势为其提供经济和文化基础

教育条件(主导作用)——师从名师,宽松的学术环境

个人因素(主体作用)——勤奋好学,科学探索,广泛游历

两位先哲的比较之一:

2.两位先哲的比较之二:

(1)都对知识孜孜以求,在文化上颇多建树。

(2)都怀着济世救人的热情,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

(3)都热衷于教育事业,他们创立学校,广招门徒,著书立说,为文明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英国革命与克伦威尔

课标要求

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英国革命与克伦威尔

一、背景

1、时代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政治: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要求政治权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革命的领导阶级:⑴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城市中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⑵新贵族形成:农村中经营资本主义农牧场的贵;

也兼营工商业,形成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与清教徒运动;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个人因素

①出身于清教徒新贵族家庭;②革命前在议会中的活动

1599年4月25日,奥利弗·克伦威尔出生在英格兰亨廷顿郡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新贵族家中,整个家庭环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它在克伦威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以后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7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喜爱几何、算术、修辞、逻辑等学科,尤其喜欢历史。1619年,克伦威尔进入伦敦法学院继续求学。

二、主要活动

1、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①1640年新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初期发展:

1215年《大宪章》: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王国“大会议”——限制王权

13C ,“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国王非经议会同意不得做任何决定——议会制度雏形

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

1640年-1688年,新兴资产阶级进入下院,议会成为与封建王朝斗争的工具

②1642-1648年内战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升起国王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从此内战爆发。

查理一世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议会也通过建立议会军的决议,于是,克伦威尔他前往英格兰东部,招募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即后来的“铁骑军”。

1644.7马斯顿荒原之战

1645.6纳西比战役

1646.6,第一次内战结束

1648.9第二次内战结束

内战爆发

内战初期形势

内战初期,议会军接连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掌握议会大权的长老派动摇和妥协,他们总念念不忘自己是国王的臣属,从而在军事上表现为动摇、软弱的失败主义,期望通过谈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克伦威尔治军之道

克伦威尔的骑兵军

来源:信奉清教的自耕农

益处:战斗力强,有纪律,勇敢

治军之道:

坚持根据勇敢和忠诚选拔军官;严肃军纪,约法三章

2、巩固革命成果

对内:①继续打击保王党势力

②镇压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

对外:远征爱尔兰、苏格兰

1)原因:

①革命期间,爱尔兰宣布独立,且反对革命;②革命后,苏格兰拥戴查理二世,发动反对共和国的暴乱

2)进程:

1649—1652,征服爱尔兰;1650—1654,征服苏格兰(邓巴尔战役——克伦威尔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3)影响:

①维护革命成果,扩大资产阶级利益;;②加剧民族矛盾;

颁布《航海条例》争夺海上霸权

时间:1651年

结果: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荷兰拒绝接受,英荷战争爆发;担任护国公

原因:

①军事胜利,军官大商人拥戴他建立独裁集权;②议会力量薄弱,不足击退封建反扑,需要强权;③个人政治欲望

作用:巩固革命成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评价: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并非资产阶级统治常态,具有过渡性、临时性

内外政策影响:

1、对内镇压巩固了革命成果,缓和了国内矛盾;

2、远征胜利助长了克伦威尔独裁的野心,为英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

3、英荷战争的胜利,为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赢得了广阔的外贸和航海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1649年处死国王和共和国建立

1649年1月30日,克伦威尔签署死刑令处死查理一世;1649年5月,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

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君权神授”被否定;

2、封建王权的统治结束;

3、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英国建立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课标:

1、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

2、评价其历史作用。

华盛顿: 青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品质和积累的经验为其以后的从政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础.

出生:1732年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

童年:父母的严格要求下, 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

少年:掌握了土地测量、牲畜饲养等技术,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

青年:

1)1752年继承弗农山庄,经营较大的种植园16年;

2)参加七年战争,其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得到积累;

1765年,参加反对印花税的抗议集会;1773年, 倾销茶叶事件;1774年,参加第一届弗吉尼亚”大陆会议”

3)对为英国殖民者作战的前景失望,回到家做农庄主人

战争时期的第一人!

(一)独立战争背景

1、英殖民政策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2、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3、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意识增强;4、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5、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

战争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二)独立战争经过

1.爆发:1775年的来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整编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第二届大陆会议);

3.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独立日) 标志着抗英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法荷援助,英军投降;

6.结束:1783年巴黎和约,英承认美独立

(三)总结:列举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事迹。

1、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74年,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2、1775年,华盛顿被第二届大陆会议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3、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首次重大胜利;4、传播《常识》,响应《宣言》;5、保卫纽约失利。特伦顿城和普林斯顿战役,确立领导地位;;6、1777年日耳曼顿偷袭,牵制英主力;萨拉托加大捷,扭转战局;7、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战事结束;8、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承认独立,革命成功

和平时期的第一人

(一)辞去公职:

1783年12月23日2点,交出任职令,并结束公职生活中的一切工作。”

(二)主持制宪

1、背景

①反对封建专制,辞去总司令职务,回到山庄;;②邦联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强化中央权力

2、制宪

①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当选为会议主席;;②《联邦宪法》取代《邦联宪法》,确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这部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它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则有能力保卫国家安全。

(三)担任总统:

1、形势:联邦政府羽翼未丰,国库债务累累,陆海军名不副实

2、第一届任期:(1789年——1793年)

①网罗人才,组成内阁,调和内部矛盾;②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活跃经济;③外交上改善同英国的关系,加强同印地安人的友好;④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3、第二届任期:(1793——1797)

①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②宣布“严守中立”政策,避免介入欧洲战事;③开展西进运动。

4、引退:

①1796年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②1797年辞官,不当终身总统,开创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③病逝:1799年受风寒后不幸病逝

评价

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中发挥重要作用

◆开创的内政外交原则影响后世

◆高尚的人格风范使其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一座永远的丰碑,美国人尊称华盛顿为“国父”

三进三退

“一进”: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一退”:拒绝当国王,避免封建君主专制在美国确立。

“二进”: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政治。

“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

“三进”: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

“三退”:1797年急流勇退,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对美国民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课标要求:

1、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2、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经济):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等级制度(政治): ㈢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反对㈠教士㈡贵族--特权等级

思想动员: 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导火线: 三级会议的召开

爆发标志:1789. 7. 1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五年的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

阶段执政派别时间特点

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1789年7月-1792年8月建立君主立宪制

第二阶段吉伦特派1792年8月- 1793年5月处死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第三阶段雅各宾派1793年6月-1794年7月革命高潮

革命后初期督政府1794年7月- 1799年11月秋千政策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人民群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基础;

4.具有世界意义.为各国树立了榜样

回顾:18C末--19C70年代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1792年大革命爆发与君主立宪制时期;1792-1799-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181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1815–1830-1848年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君主立宪)时期;18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一、拿破仑简历(法国大革命前)

1、出身与个性

(1)科西嘉岛的破落贵族家庭;(2)独特的个性:沉默寡言,勇敢好斗,勤奋好学,坚韧,雄心勃勃

2、少年经历

(1)求学:1779年4月年进入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巴黎军事学院

(2)思想: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表现:坚定不移地捍卫大革命成果

二、脱颖而出(法国大革命——督政府)

1、崭露头角:1793年土伦战役;

2、共和国的救星:1795年平息保王党叛乱;

3、捍卫共和国:1796年出任总司令,远征意大利,击败第一次反法联军

拿破仑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侧翼攻击,中路包抄,以歼灭性突击战解决会战)

三、上台执政

1、雾月政变----1799

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2、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政策

(1)立足于稳定政局

措施:①对内——打击、镇压、安抚;②对外——打败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

作用:稳定局势;有利于成果的巩固和经济发展

(2)改革措施及作用:

①宗教:

②经济:恢复金融秩序,设立法兰西银行,推行银行币制改革,实行保护主义政策

法制建设:1800年成立《民法典》起草委员会;1804年颁布《民法典》(1870改成[拿破仑法典])

《民法典》在历史上影响

1、《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

2、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3、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教育:建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等

四、拿破仑帝国的兴衰

1、建立:

1)准备:①修改宪法担任终身执政官,向世袭制一步步迈进;②通过宗教仪式使帝制“合法化”和“神圣化”;③通过与古老王室联姻使王室“正统化”。

2)加冕称帝:

法兰西第一帝国,包括1804——1814年以及1815年的“百日王朝”,1810年前后帝国达到鼎盛。

2、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概况

远征俄国

1、目的: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2、结果:战争失败,被迫撤退。

3、败因:

(1)战略谋略上的失误(主因);(2)后方供应不足;(3)气候寒冷

4、影响: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百日王朝

背景:

(1)波旁王朝竭力恢复特权,报复革命党人;(2)欧洲各国首脑分配战利品

概况:

(1)1815年3月拿破仑回到巴黎,迅速恢复帝国,(2)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史称“百日王朝”。

(2)失败原因

具体原因: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寡不敌众失败;根本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主要原因:;①推行的霸权政策使他同时要在两个战场作战;(既同封建欧洲国家和英国资产阶级;也要同附庸国、占领国人民作战,从而大大削弱了他抵御欧洲武装进攻的力量);②法国连年战争,使法国陷入危机,在四分之一世纪里被战争害得筋疲力尽的法国人民中间出现了普遍的厌战情绪,国内人民厌战

3)评价:

性质

①革命性:反法同盟(前期);②争霸性:英俄(后期);③侵略奴役性:埃、西(后期)

作用

积极作用

①捍卫革命成果,促进资义发展;②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击封建势力,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消极作用

奴役、侵略

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一、大革命时期---督政府时期

1、大革命的支持者:青年拿破仑深受伏尔泰和卢梭思想的影响

2、共和国的救星:

①收复土伦,展现军事才能;②任巴黎卫戍区司令,粉碎叛军进攻;③出任总司令,远征意大利,打败奥-撒联军

二、共和国---帝国时期

——对内:①采取各种措施捍卫革命成果;②称帝,用帝制取代了共和制

对外:①多次打败反法同盟;②入侵欧洲其它国家

对内:

1、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自任第一执政;

2、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建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等措施;

对外:

1、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成员国,如英、俄等(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

2、将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沦为附庸,并在附属国推行《法典》和法国的制度

3、奥国皇室联姻;

4、1812年远征俄国并惨败,由盛转衰;

5、1814年被迫退位并遭流放;

6、1815年的“百日王朝”和滑铁卢战败及遭囚禁

评价

⑴功:

①对内: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②对外:(1)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2)《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影响巨大。

⑵过:

对内: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对外: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

⑶总体: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拿破仑战争事迹

从1799年到1815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同英、奥、普、俄为主的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历史上称之为拿破仑战争;1798-1801,英国联合俄、奥、葡萄牙、土耳其和那不勒斯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联盟; 1805.10,英、俄、奥、瑞典、丹麦和西西里王国等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1807英、俄、普、瑞典和萨克森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807.11拿破仑派兵入侵葡萄牙,1808年抢占西班牙战略要地;1809年 6,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1812年 6月,拿破仑率大军六十余万人入侵俄国,几乎全军覆没;1813俄、普、英、西、葡、瑞典和奥地利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秘密逃回法国本土,俄、英、普、奥、瑞典等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滑铁卢会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拿破仑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

专题四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早期经历

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1879年,求学檀香山;1883年,求学香港;1892年,借行医以入世;1894年,上书李鸿章无果,走上革命道路

领导辛亥革命

1894年,创建兴中会;1905年,创建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维护民主共和

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

兴中会时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895年,孙中山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泄密,起义还没有来得及发动便宣告失败。陆皓东等被捕牺牲。孙中山被迫逃亡,此后,他在海外流亡达十六年之久;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朝驻英使馆诱捕。孙中山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等人展开积极援救,清朝驻英使馆被迫释放孙中山。从此,孙中山成为中国当时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同盟会时期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

创建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统治中国达二百六十八年的满清王朝终于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被推翻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从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立法权---参议院 (有权选举、弹劾总统);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责任内阁制);司法权---法院

(2)评价:①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进步性: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辛亥革命评价

(1)性质: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2)历史功绩:①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②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政体;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里程碑;⑤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孙、袁达成协议--清帝退位(1912.2)

二次革命

让位以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于是转而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提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力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华;宋教仁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1912年8月,他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国民党,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主要精力放在实业建设上,主持国民党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性的多数席位;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到日本。他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国民党组织严重不纯,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于是,他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中华革命党成立后,把武装讨袁放在首位。自1914年6月至1915年12月,在湖南、江苏、广东、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后发动大小武装起义四十多次。护国战争爆发后,在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全面展开军事讨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牵制了袁世凯的军事力量;1916年7月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华革命党宣告停止一切党务;1919年10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护国运动

1915年底,袁世凯撕去“拥护”共和的伪装,公然称帝。他的这一倒行逆施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于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袁世凯三路攻滇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袁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为彻底推翻袁的独裁统治,5月8日,已独立的滇、黔、桂、粤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洋政府的军务院,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益陷窘境,于6月6日病死。

一战后亚洲觉醒的主要事件

中国的辛亥革命;

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朝鲜的“三.一”运动;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圣雄甘地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

2、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感受杰出人物人格魅力,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

一、生平

甘地简介:

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印度独立后,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调节社会矛盾。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

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2、过程: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英国对印度的残暴统治(阿姆利则惨案);

过程: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

结果: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宣布终止运动;

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以取得印度的自治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①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②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

(2)过程:“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

(3)结果:英国允许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印度,在甘地的卡拉迪总部附近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声援甘地。;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印度的独立:二战结束后,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印度分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1946年6月6日,圣雄甘地同后来成为印度第一任总理的尼赫鲁在一起。

3、评价:

积极性: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大程度地动员了群众,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加速了印度独立的进程,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含义: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形成:(1)宗教的影响(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2)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3)受教育的背景——法律“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课标要求:

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扩张及衰落

①13世纪末,一个突厥人部落的首领奥斯曼在小亚细亚建国,国家名称──奥斯曼土耳其;② 16世纪,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臻于鼎盛;③ 16世纪末,帝国迅速衰落,17-18世纪帝国日渐瓦解;④ 19世纪,原属帝国版图的欧洲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纷纷独立或自治,有的地区为俄、奥、英所占有;⑤ 1914年,土耳其参与一战,因战败而濒临灭亡;⑥一战后,协约国先后把《摩德洛斯停战协定》、《色佛尔和约》强加给土耳其,对帝国加以分割;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1881-1938)的领导下,发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于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从而结束了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统治。

凯末尔的成长经历

1、1881年,凯末尔出生在巴尔干半岛萨洛泥卡,生活在奥斯曼帝国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2、进入新式小学读书;

3、父亲早逝后,投奔乡下的亲戚家,艰难度日;

4、12岁考入当地军校,接受职业军事教育

5、24岁时,毕业于伊斯坦布尔的陆军大学

6、毕业后,放逐式派遣至大马士革;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崭露头角

1、背景:一战爆发,土耳其加入同盟国

2、影响:

(1)充分显示凯末尔的军事才能;(2)保卫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为奥斯曼帝国赢得惟一胜利;(3)给凯末尔带来了荣誉与晋升,“伊斯坦布尔大救星”

《色佛尔条约》的签订(1920年)

一、领导土耳其独立

1、背景:

一战后,协约国妄图肢解土耳其;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

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击败希腊武装入侵→签订《洛桑和约》

3、结果:

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1923年安卡拉凯末尔当选首任总统;(1)土耳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2)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现代土耳其民族国家诞生

二、凯末尔改革

1、改革内容:

政治:废除苏丹(封建君主)和哈里发(宗教领袖),实现政教分离,改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文化;颁布改革服饰和其他传统象征物的法令;

文字: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教育:宗教与学校教育分离

法律:采用西方法律,废止伊斯兰教法,保障女权

经济:以苏俄为师,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2、改革评价:

以“世俗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现代化改革,巩固了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是同时代亚非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成功的改革。

1、功:

①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反抗外国侵略,使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③是同时代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

2、过:

在改革中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资产阶级局限性。

3、结论:

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是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人物,无愧于“国父”称号。

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课标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一、青年时代的活动:

马克思:1、中学时代确立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2、柏林大学法律系; 3、1842《莱茵报》主编:文笔犀利宣传进步思想;4、1843《莱茵报》遭禁,奔赴巴黎

恩格斯:1、中学毕业时:父亲安排进入商行;自学其他学科;2、柏林服兵役:柏林大学旁听生,发表批判封建文章

二、创立革命理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表现:(生产与销售矛盾);产品相对过剩,资本家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裁减员工,销毁商品,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三大思想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恩的革命实践

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

3、内容: 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意义: 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资本论》

1、背景:工业革命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暴露

2、诞生过程:三稿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要点.

3、主题、内容:

4、实质: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

5、影响:作为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和工人指南,出版后很快在割地传播.

三、革命实践活动

1、投身“武器的批判”

(1) 1847共产主义者同盟;(2)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3)马恩创办《新莱茵报》;(4)帮助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2、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

第一国际(时间、地点、灵魂人物、意义);第二国际(时间、地点、局限性)

四、鞠躬尽瘁--------革命导师的逝世

1、1883.3.14----马克思评价;

2、1895.8.5-----恩格斯评价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2、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基本力量——无产阶级;

4、手段: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批驳了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对马克思的评价

不懈追求真理,一生中有两个重要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同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哲学家.

恩格斯评价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和学术被世人世代铭记和颂扬.

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四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四是中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它关注 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学习选修四,学生可 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思 维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高考历史选修四的四个重点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晚清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启蒙运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遭到列强侵略和政治腐败的双重打击,社会秩序动 荡不安。该知识点主要介绍了晚清政治思想的特点,如保守主义、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兴起,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启蒙运动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学生应该掌握晚清政治思想的各方面内容, 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民主思想》。近代中 国迎来了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各种民主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该知识点主要探讨了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并着重 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影响和特点。学生应该熟悉五四运动的 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改革》。近代中 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该知识点主要介 绍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并探讨了一系列社会 改革的举措和影响。学生应该熟悉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理解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和启示。 第四个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政治的转型与民国的建立》。近代 中国的政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清朝的垮台到民国的建立。 该知识点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民国的 建立和发展。学生应该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辛 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转型和民国时期的重要特点。 通过对以上四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 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们还应该掌握历史思维的一些基 本方法,如分析和比较等,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高考历史选修四不仅是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机会,也 是培养他们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一次重要训练。因此,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掌握和理解,结合相关的 材料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拓展和推理,使历史知识能够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3、功过评价: 功: 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 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 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C、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D、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E、意义: 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知道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辩证分析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查。如对康熙帝的评价:从纵向上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横向上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二、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 1.历史地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地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地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地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在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三、评价人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秦始皇。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朝统一六国的方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历史作用。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小篆。灵渠。“焚书坑儒”。万里长城。阿房宫。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重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难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和中国的主要原因。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正确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情境法。(2)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问题教学法。 ★导入新课: 在历史必修1中,同学们学习了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请回忆秦朝曾经实行过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皇帝制度。(2)奖励军功制度。(3)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等等。 指出,以上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是秦王嬴政采取的,他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是怎样统一六国和中国的?秦始皇为什么叫秦始皇?如何评价秦始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3分钟) 在学生阅读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如下: 1.从客观方面看: ①社会基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群众基础:长期的战乱,人民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主观方面看: ①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②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④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和突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总之,秦国已经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 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 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 前247年13岁即位,秦国朝政由太后和吕不韦掌控 前239年21岁亲政,平定叛乱,罢免吕不韦,把政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一、吞并六国 1、灭六国的进程 铁血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绝大多数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成功的原因 主观原因: 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锐意进取,善于发现人才,能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广泛招募各国精英,礼待人才,用人不疑,勇于认错,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 客观原因: ①战乱频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出现统一趋势;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主因)。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三权分立分工协作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军权皇控皇帝集权 (3)地方建立郡县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是否有利国家统一 ·是否保持政治安定 ·是否促进经济发展 ·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是否促进民族融合 ·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横扫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1、过程:前221年 (1)表现: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先除两翼最后灭齐 ▲由李斯提出。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2)特点: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条件(原因) (1)秦国实力(主观):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人民要求(客观):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 (3)个人原因(主观):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灭六国:远交近攻,分化离间)(4)根本原因(客观):全国统一逐渐成为历史发展趋势,秦统一全国顺应历史潮流▲分析原因:①经济、政治、文化;②主观、客观 3、意义 (1)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的状况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2)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有利条件 (二)建立集权国家——巩固统一国家 1、政治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1)内容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皇位:世袭(“家天下”是一个表现) 皇帝:独尊 ②建立三公九卿官制 ▲秦朝:九卿由皇帝管理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六部属于尚书省 ③地方建立郡县制 (2)特点:皇帝亲自任免官员,不能世袭,分封制度被打破 (3)意义: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 作用 2、经济制度方面

高中历史历史人物评价规律总结讲义新人教版选修4

历史人物评论规律总结 一、对古代政治家进行评论的依照和方法 1.依照 (1)将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予以评论,依据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权衡是非功过。 (2)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还要进行全面剖析和评论。任何优秀人物既有巨大的历史伟绩,也必定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和错误,所以,既要必定伟绩,又要指犯错误,不可以简单的必定或否认。 2.方法 (1)能否达成国家一致,推进历史发展。 (2)能否调整统治措施,保持社会平定。 (3)能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良生产条件,促使经济发展。 (4)能否采纳措施,促使文化繁华。 (5)能否采纳措施,稳固国家一致,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与团结。 (6)能否抗争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二、怎样评论财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豪人物 1.确立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必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 观察,即找寻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主要考虑的要素有:人物生 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色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对财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豪人 物的评论,必定重要抓“革命时代”这一背景,固然拿破仑和克伦威尔均成立过军事专制统 治,但他们的行为均是当时局势发展的需要,应一分为二地评论。 2.确立人物的阶级属性。不该逗留在个人动机上边,而要深入揭露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及特定 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追求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3.确立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能否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能否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内外政策、行动等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以致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作用。 4.按照脚踏实地的原则。要坚持“阶段论”和“方面论”原则,将人物的活动分为不一样的阶段进行评论,防止抽象化、简单化。比方,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论。 5.确立评论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单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详细评论时要注意, 从决定历史人物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对政治人物重点明其阶级属性。 此外,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还要正确办理英豪人物与人民民众的关系、主观梦想和客观成效之 间的关系以及道德评论与历史评论之间的关系等。 三、评论优秀科学家的角度 1.挑战威望的创新精神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与恩格斯 课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一、青年时代 (一)青年马克思 1、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 2、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思想 3、对哲学、历史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并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 主义制度 4、1842年春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反动的政治制度,开始了革命 生涯。 (二)青年恩格斯 1、182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 2、中学没毕业就去经商,却把精力放在了读书和学习方面。 3、在《莱茵报》上发表进步文章,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 伟大友谊的开端(油画) 1842年恩格斯曾在《莱茵报》编辑部拜访过马克思。两人在为《德法年鉴》撰稿期间开始通信。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经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见奠定了两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创造性合作的基础,也是他们毕生伟大友谊的开端。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革命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同时日益暴露的资本义义制度, 为马、恩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提供了可能。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都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3、理论来源:德英法的三大思想成果是三大来源: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德国古典哲学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入实践;包括理论的不断研究,积极参与和领导工人运动。(二)马义的主要内容(三大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1845~1846年,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义: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1)创立:1848年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同盟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它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2)内容: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产的性质特点;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的各种流派;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等等 (3)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3、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1)问世的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批判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需要 (2)问世: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恩格斯花费十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 (3)内容核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情盘点 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考查方式 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考向预测 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考点整合——一目了然]

[高考讲练——领悟借鉴] 考法一:依托教材中的原型,激发考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例1] [2022·全国甲卷,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9分) [点拨] 第(1)问,由材料“李时珍(1518~1593)”结合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史实得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由材料“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得出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由材料“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得出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以及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由材料“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得出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研究方法,由材料“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得出文献研究;由材料“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得出观察实践;由材料“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得出采访调查。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得出文献研究,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由材料“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顺当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供应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 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 (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中心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 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地方确定听从中心(通过郡县制) ③皇帝干脆任免官吏 (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主要表现: (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 (2)严刑酷法: (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 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 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2、影响:激化了阶级冲突,导致秦朝很快灭亡。(公元前207年,被农夫起义推翻) 四、评价【模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 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冲突,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缘由。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1、反隋,完成统一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知识1 秦始皇 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③严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知识2 唐太宗 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用人策略上: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 (3)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 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6)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巯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4(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选修4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国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21岁亲政(前239年) 2、原因: 2)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3)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补充材料: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3、进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2)离间灭赵:前228年 3)水灌灭魏:前225年 4)王翦灭楚:前223年 5)北灭燕国:前222年 6)完胜灭齐:前221年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2)、消极: 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奠定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 2、全面统一: 1)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2)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发展 3)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 4)统一驰道:——促进交通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2、急建长城: 伟大建筑 暴政见证 3、大兴土木: 阿房宫、骊山陵 200多万人/年 课外链接: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史实—— 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 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 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评价秦始皇 1、完成统一,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3、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4、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人民; 5、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6、大兴土木、赋税沉重、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速亡。 联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概况 联想是一家营业额近300亿美元,全球员工约27000名的个人科技产品公司,客户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目前,联想是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厂商,名列《财富》世界500强,为全球前四大电脑厂商中增长最快。自1997年起,联想一直蝉联中国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占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超过三成份额。 联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称雄一方,得益于它的企业战略,而作为高科技行业,联想企业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又有着举足经重的作用。 HRM现状分析 要想达到企业的目标,就必须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八大职能以此发挥其四大功能,即吸纳、维持、开发、激励员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人物评价类试题归纳

人物评价类试题归纳 1.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2.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3. 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4.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总复习提纲汇总2021

高二历史总复习提纲汇总2021 用记忆来获取历史知识时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众所周知,想要把知识记在脑中,记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理解和运用,所以要学会把握记忆方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二历史总复习提纲汇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二历史总复习提纲汇总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丝绸之路出现;西汉的素纱禅衣很有名;西汉出现最早的纸 5、两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6、六朝:开始出现农村集市“草市” 7、隋唐: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8、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夜市 9、宋朝:儒学有了新发展—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明朝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成祖在中央设内阁;明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明朝的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末的李贽是反传统经典的思想家 11、明末清初:出现三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反封建专制 12、明清时期: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很有名 13、清朝雍正帝:在中央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14、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1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起义是爆发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是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这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17、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18、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了解初步发展的两大原因) 19、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21、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把同盟传报政治纲领发展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2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它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4、民国初年(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记住发展的三大原因、的民族实业家 2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这场运动的口号是民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 选修 4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 82 页) 考向一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例 1(2022 middot;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 544 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

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 分) 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 度分析^p 。 (1)原因: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意义: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精品】历史人物专题复习提纲

历史人物专题复习提 纲

历史人物专题复习提纲(2) ㈡圣雄甘地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 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 青年骨干。 ②起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 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斗争 a方式(内容):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e结果: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④影响:积极: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消极: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②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③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㈠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⒈创建革命的理论㈠背景原因: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