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教师用书:专题1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1史料解读:千秋功过秦始皇

千秋功过秦始皇秦统一六国1.商鞅变法〔材料一〕卫鞅①亡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黥③劓④其傅⑤。
期年⑥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解读】《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史事和游士论辩、权谋的资料汇编,以国别区分,共三十三篇,计东周、西周各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为一篇,中山一篇。
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常书》、《修书》诸名,后经西汉刘向编次整理,因其内容多为战国游士策谋,故命为今名。
《秦策》共分五篇,《秦策一》居全书第三卷。
商鞅变法是秦国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此段材料说明:①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公平无私。
②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使国内治安清明,国外诸侯畏惧。
③其缺陷是国内严刑峻法,苛刻少德治,国外以势压人,未能以德服之。
【注释】①卫鞅:公孙氏,名鞅。
战国时卫国人,故亦称卫鞅。
后来由于封地为商,又称商鞅、商君。
②亡:逃亡。
③黥(qíng):也叫“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面额,再涂上墨。
④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
⑤傅:指太子的师傅。
⑥期(jī)年:一周年。
〔材料二〕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①于农,国大、民众,不淫②于言,则民朴壹③。
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
不可巧取,则奸不生。
──[战国]商鞅《商君书·农战》〔材料三〕故为国之数④,务在垦草⑤;用兵之道,务在壹赏。
私利塞于外⑥,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材料四〕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
两者偏⑦用,则境内之民壹;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解读】《商君书》,又名《商君》、《商子》,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撰,是先秦法家的重要著作。
人民版-选修4-千秋功过秦始皇1

秦始皇的暴政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 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 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 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 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百万之多, 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 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 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 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 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 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 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 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 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 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 极,民心丧失,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二)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措施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 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经济 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军事 南征百越 统一文字 文化 焚书坑儒 作用
巩固统一,加强地 主阶级统治 对地方行政制度影 响深远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 流和巩固统一
巩固练习
1. 秦统一的原因有( A )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②战国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③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 朝时,负责监督其他官员的官员是( ) B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3.从经济上看,秦统一全国,最大的作用是( D) A.统一了货币 B.统一了度量衡 C.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一 1.1千秋功过秦始皇教案 人民版选修4-人民版高二选修4历史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教材分析: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源流长、连绵不绝而著称。
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
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
在他们身上,浓聚着彼时彼地的时代特性,他们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性代表人物。
专题教学策略:评价古代中国历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专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法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修四专题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

消极: 加强对人民的专制统治;暴政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
2.军事上:
定百越(岭南) 击匈奴 ——奠定基本疆域 征西南夷 筑长城 ——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侵扰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 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 于现在广东、广西、海 南全境,以及湖南、江 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意义:
拓展了疆土,奠 定了中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基本 疆域。 陇西
未可轻议。”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
功? 过?
------秦朝人
-------晋朝人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
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1、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
2、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 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 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 的发展; 3、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师古”和“师今”。 (3)材料三提出焚书的建议,目的在于严禁儒生谈论诗书、以 古非今,从而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1.阅读《史记· 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材料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 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
思想 文化
功: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 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 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过:焚书坑儒,严刑酷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短命而亡
【人民版】选修四:1.1《千秋功过秦始皇》ppt导学课件(含答案解析)

(1)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
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向大一统方向发展。
(3)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渐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4)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 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5)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
和治安。
4.影响: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 皇帝 ____________ 批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 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从而在全国形成一个 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特别提醒
春秋战国时期,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秦王嬴政的统一行为,在客观上顺应了这种趋 势,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展。 (2)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
的政权机构。
思想文化 专制;滥用 2.秦始皇的过失:焚书坑儒,实行____________ 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制定严酷的刑法。 3.秦朝灭亡: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不久陈胜、吴广发 动起义,秦朝很快覆亡。
秦王嬴政能够统一中国的条件 1.客观条件
建国家。
3.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沉重的赋税、繁重 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
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
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秦始皇及其开创的君主专制政体
(2014· 江西吉安一中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墨子:“一同天下”
理论。
2.主观条件
(1)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秦国实力最强,具 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2)个人因素:嬴政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 罗人才,谋略正确。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同步测控:专题一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含解析

同步测控我夯基我达标1.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他首先铲除的是()A。
嫪毐、吕不韦的势力B.李斯的势力C.王翦父子的势力D。
尉缭的势力解析:嬴政亲政时,太后的舍人、与吕不韦关系密切的嫪毐要发动叛乱,嬴政调兵铲除了他的势力,又以放纵嫪毐的罪名,废掉吕不韦的相位,从而把政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里。
答案:A2.荆轲刺秦王是著名的历史故事,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的是( )A。
赵国B。
魏国C.燕国D.齐国解析:秦军逼近燕境时,由于燕国在东方六国中比较弱小,无力抵御秦军,所以燕太子丹决定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挽救燕国。
答案:C3.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客观原因是()A。
商鞅变法使秦国势力日益强大B。
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C。
统一的条件成熟且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
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和过人的胆识解析:A、B、D三项都是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主观原因。
答案:C4.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和尉缭的统一方略,该方略是()A。
先难后易,首先进攻强国,后灭弱国B.先易后难,首先进攻弱国,后灭强国C.先灭弱小的韩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D.首先灭强大的齐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韩解析:秦王嬴政采取了李斯、尉缭的建议,选择弱国,正面突击,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
答案:C5。
下列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B。
创立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模式C.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D。
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解析: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答案:D6.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丞天子,日助万机”的是( )A.太尉B。
丞相C。
御史大夫D.廷尉解析:秦朝设立的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答案:B7.秦朝之所以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主要是因为()A。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秦始皇个人的贡献D.秦朝有完备的秦律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是秦朝能够推行统一的度量衡、车轨、文字的前提条件。
选修四专题一_千秋功过秦始皇

徭役繁重
• 秦朝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 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赋税繁重】
•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主 张轻刑重罚,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 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 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
【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专制。
暴政
如何评价秦始皇?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2.秦王统一六国进程 (时间:前230—前 221年 定都:咸阳 策略:远交近攻)
燕 赵
秦
齐
魏 楚
韩
4.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意义
·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 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了民心;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 秦 始皇建 立中央 集权制 度和巩 固国家 统一的 主要措 施。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千秋功过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皇
【学习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时代背景、 经过和意义。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专制集权国家的主 要史实。[重点] 3. 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采取的主要措施。 [重点] 4.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难点]
一、统一六国
1.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 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战乱频繁,人民 渴望统一。民族融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 势。 (3)秦王嬴政非凡的胆识,过人的谋略和判断力, 善于使用人才,锐意进取。
中央 集权 三公九卿制度 制度 地方:郡县制度
皇帝制度
文化:统一文字
巩固国 家统一 的主要 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交通: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 渠等。 军事:北击匈幻奴,筑万里长城; 南征百 越 这些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有何影响?
1.1 千秋功过秦始皇 教学课件(人民版选修4)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贾谊的论述,说一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主要举措。 答案提示 灭六国;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修筑
长城;焚书坑儒;拆除各国的旧城郭;收缴天下的兵器, 将之熔铸成十二个金人等。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影响极大。第三,统一货币、度量 衡和文字,改善和发展交通事业等。所有这些都对后世产
生了极大影响。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亡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无限制地使用民力、 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限度;向人民征收大量的 赋税,制定了严酷的刑法,逼迫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2)过程: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 楚、燕、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 中央集权 的大一统帝国。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确立中央集权制
(1)中央
①创立 皇帝 称号,自称“始皇帝”。 ②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直属皇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分管全国政务、军务及监察百官, 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大权最终集于 皇帝 手中。 (2)在地方实行 郡县 制,中央直接管辖。郡设郡守、郡 尉和监御史,分掌郡内政务、军务和监察,郡下设县。
(1)统一全国后,实行
得以恢复和发展。 (2)建立起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
政策,农业生产
的政权机构,采取了有利于
和政权巩固的措施。
2.过失:唯我独尊、专制暴虐 (1) 焚书坑儒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滥用 民力 、 物力 ,大建宫殿、陵墓,征收沉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学习目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主要史实.1。
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2.难点:全面评价秦始皇。
教材整理1 “秦王扫六合”1.条件(1)国力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重用人才: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等杰出人才.(3)制定战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开展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4)顺应潮流: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完成统一。
3.意义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
教材整理2 确立中央集权制1.措施(1)创立“皇帝"尊号,并成为以后专制君主的专用名词。
(2)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制约,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2.特点(1)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由皇帝批准,对皇帝负责。
(2)官吏之间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3.作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教材整理3 “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全国各地一律改用小篆。
(2)意义: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便于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3.发展交通(1)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2)水路:疏浚了鸿沟,开凿了灵渠。
4.加强边防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教材整理4 历史的余音1.政治家(1)统一全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2.暴君(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滥用民力,赋税、徭役沉重。
(2)迷信法家轻罪重罚理论,刑法严酷.【深化拓展】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要考虑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把握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史论结合.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探究点评价秦始皇史料解读史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起临洮,省略号前强调秦朝的疆域辽阔;省略号后突出秦巩固疆域措施的弊端及目的。
【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司马迁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理由及其目的。
【提示】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
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2)根据史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提示】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提示】论从史出;注意甄别史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史论拓展】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①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他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成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④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①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③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时长城修筑情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
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
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规范解答】第(1)问分析地形、建筑材料等因素。
第(2)问具有开放性,评述时从两个层次入手,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
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
但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
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1.善于用人是秦王嬴政能够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面对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联盟,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尉缭的统一方略,该方略是( )A.先灭强大的齐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韩B.远攻近交,首先进攻远方的国家,后灭邻国C.先灭弱小的韩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D.先难后易,首先进攻强国,后灭弱国【解析】秦王嬴政采用了李斯、尉缭的建议,提出选择弱国、正面突击,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
【答案】C2.嬴政统治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权力高度集中B.浓厚的部族色彩C.秦始皇非常勤政D.严格的等级制度【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皇帝一人定夺,这充分说明了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上,这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答案】A3.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解析】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发布了焚书令,但秦朝迅速灭亡了;汉武帝采用的是另一种形式即“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成功了。
证明题干中对秦始皇评论的依据是秦朝的政策和史实及后世的做法,故D项正确。
【答案】D4.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D.以上说法全部都不对【解析】由“始皇帝”排除C项。
李贽语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即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吴兢语“暴虐”从秦的暴政即残暴统治入手,故A项符合评价原则.B、D两项错误。
【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
【答案】(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
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