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作者:李萌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丰富性体验和缺失性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童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真实、自然的生命体验,它超越了成年世界的功力和丑陋,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以最真实的面孔潜伏在在人的生命里,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影响。

童年对作家来讲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童年时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对作家将来的创作有直接影响,而童年经验又是作家创作题材的最为重要的源泉。

关键词:童年经验;作家创作;丰富性体验;缺失性体验童年是我们人生的初阶,是个人生命的起点,尽管童年生活只有短短数年,但对我们的毕生都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作家,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受童年经验的影响,而作家创作的风格和气质也是童年经验的外化和显现。

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一种隐蔽的潜意识,潜伏在作家创作的每个角落,影响着作家的创作。

因此,探究作家的童年经历使我们对作家的创作心理更加清晰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童庆炳认为:“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1]童年经验具有很强的心理变异性,这就意味着作家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从童年经验中吸收养分,并使他的创作得以开展。

作家记忆里的童年并不是作家童年本身真实的再现,而是经过长时期的记忆重组和变形,这种无意识加工过的理想的童年模式。

童年经验并不是受制于作家而是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隐藏在作家的头脑中,偶然的出现在作家创作面前,潜入作家的创作之中。

童年经验正是潜藏在那水面下的冰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作家的创作。

童年经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丰富性的经验,另一个是缺乏性的经验。

丰富性体验是“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和精神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2]缺失性体验是作家的童年的不幸造成的,有可能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也可能是缺乏任意一个,童年生活的不幸带给了作家痛苦的回忆。

浅谈阎连科小说的乡土化语言

浅谈阎连科小说的乡土化语言

浅谈阎连科小说的乡土化语言作者:李雯婧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3期摘要:在当代文学史上,阎连科被称为是“中国文学中绕不过去的人物”。

他的作品大多以乡村和部队生活为题材,风格怪诞且极具沉痛感。

因其常常把视角定位在农村的权力、性等方面,众多研究者也往往从这个方面着眼,事实上,阎连科小说的语言也非常值得探讨。

本文就主要从词汇、句式、方言口语的运用等方面来分析其乡土化的语言,并探讨其语言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阎连科乡土化语言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而后参军入伍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同时也有大量散文、言论集出版,多次获国内外众多文学大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0月22日,阎连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被授予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作家,实至名归。

他的作品被译为日、韩等20多种语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笔力深厚、主题多元,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但对其的解读往往偏重于思想意识、叙事艺术、文体等文学层面,对其语言的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就试图探究其语言的乡土化特点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一、乡土化的表现(一)词汇在他的作品中,乡土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词汇的运用。

首先,他大量使用豫西地区的口语和方言。

方言是某一地域文化经过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沉淀而被生活于这一地域的人们无意识保存下来的,它以其丰富的内涵来彰显这一地域的风土人情、道德观念、世俗画面以及这一地域的普遍价值立场等多方面的内容。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方言自身就是作家文学创作要表现的内容之一,方言的运用也往往成为作家的风格特征。

如他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呢”“哩”“吧”“哟”等口语语气词和河南豫西人惯用的“受活”“扁食”“洋火”和“玉黍离”等方言词汇。

我本身就是河南人,所以在看他的小说时,就会觉得人物亲切自然,故事真实可信。

此外,阎连科还经常将词语活用,如在他去年刚出的小说《炸裂志》中对“粉笔”的运用:“他的命运就得粉笔着。

阎连科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阎连科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阎连科对于社会问题持有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见解,他曾多次公开批评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呼吁社 会改革和进步。
他在作品中也涉及了农村贫困、教育落后、女性地位等问题,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支持。
阎连科认为作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阎连科关于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1
阎连科在作品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主 张人生应该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反对虚伪、 自私和贪婪。
连科对现实的理解和表达。
《四书》等作品则以寓言、象征 等手法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
命的哲思。
散文随笔
《我与父辈》等散文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展现 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散文三篇》等作品则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 考。
文学评论
《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等评论性文章深入探讨了乡村文化 和都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展示了阎连科对文学和文化问题 的敏锐洞察力。
持续创作与探索
阎连科已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 学作品,但我们对他的未来发展 抱有期待,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 创作热情和探索精神,为读者带 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文学交流与传承
阎连科的作品已经在国内外的文 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期 待他能够通过文学交流活动和传 承工作,进一步推广中国当代文 学和文化。
社会公益与责任
社会贡献巨大
阎连科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激发了读者 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对于提高公众的文学素养和促进社 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个人经历独特
阎连科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作品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形成了独 特的个人风格。
对阎连科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

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

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乡土,是一个强烈的词汇,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它承载着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是乡村人们对于自身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

在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诠释了乡土这一主题,将读者带入乡村的生活与思考。

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广泛涵盖了中国北方多个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生活,充满了对土地和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品中所描述的乡土风貌和人物形象,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

他所塑造的乡土人物,虽然纷繁复杂,但都同样承载着乡土的情怀与命运。

他们或是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或是相互依存的邻里,或是对于乡土的眷恋与为之拼搏的知识分子。

而这些人物,常常面临着乡村环境变迁的压力,他们或面对土地流失的痛苦,或面对现代生活的无奈和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阎连科的小说中展现了一种乡土的歌哭与守望。

阎连科的小说中,对乡村的描写常常以对土地的赞美和呼唤为主旋律。

他以鲜明的笔墨勾勒出乡土的丰饶和孕育力,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乡土的美丽和生活的意义。

在《河岸》这篇小说中,作者在描述大自然时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在每一个细节中传递出对土地之美的赞叹。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以“时光悄悄从时空缝隙中穿过来,将次月和早晚都映得金黄,母亲在门前,向河面洗衣”这样一个场景描写,展现了乡土中的自然景色与农民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氛围。

这种对土地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乡土中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阎连科的小说中也展现了对乡土的哀叹和忧虑。

作者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塑造,表现了乡土生活的困境和无奈。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乡村中普通农民的贫困和困顿,在这种困境中,人们不得不面对土地流失、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压力和矛盾。

在《黄土地上》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贫困农民的生活,展现了乡村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顽强。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庆,为了守护自己的土地,艰难地度过了一生,但最终却只能面对土地流失的无可奈何。

从阎连科人生道路看其小说的苦难书写

从阎连科人生道路看其小说的苦难书写

从阎连科人生道路看其小说的苦难书写
王海燕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被称为"写苦难的高手"的阎连科早年人生道路充满坎坷,而他描摹农村人的苦难以及与之进行的命运抗挣,和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他个人生活经历对他小说书写苦难的推动.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王海燕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发现真实的乡村r——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苦难与权力书写 [J], 杨有楠
2.乡土想象与苦难书写——论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J], 孙媛媛;
3.乡土想象与苦难书写——论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J], 孙媛媛
4.乡村世界的“天堂”梦——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 [J], 龙慧萍;
5.乡村世界的“天堂”梦--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 [J], 龙慧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淌在文字里的三条河——以阎连科散文浅论其小说创作之原点

流淌在文字里的三条河——以阎连科散文浅论其小说创作之原点

《 掏 鸟 窝》 等颇 具 回忆 性 质 的 散 文 篇 目以一 种娓 娓道 来 的朴 实 风 调 。 轻诉 着 作 家 的过 往 。 河南嵩县 , 这 个作 家 视 之 为创 作 源 泉 的 “ 原点 ” 式 的存 在 . 实在 的 、 潜 在 地 影 响 着 作 家 一 部 又 一 部小 说 的创 作 . 具体 展 现 在其 “ 瑶 沟 系列 小 说 创 作 ” 与“ 耙 耧 系 列 小说 创 作 ” 之 中。 作 家 自己亦 一 再 重 申 . 当 下 中 国社 会 现 实 之 复 杂 , 已远 非 某 一 位 作 家 所 能 把握 。 然而 . 脱 离 土 地 的 文字 。 注定 会失去灵魂 . 作 家 亦 将 创 作 伟 大 的 作 品 的希 冀 根 植 在 那如邮票 、 如树 叶 、 如 尘 埃 的 土地 里 。 他 的三 条 河 。 裹挟 着时间 、 生 命 与死 亡 的 三 重 变 奏 谷 川 俊 太 郎谈 到 时 间 与生 命 说 过 : “ 生命于我 , 剩 下 的时 间 就 是 笑 着 等 待 死亡 的到 来 。 ” 然而, 阎连科 自
安徽文学
ANHUI WE NXUE 文

流 淌在文字里的三条河
以 阎连 科 散 文 浅论 其 小说 创 作 之原 点
张 皓 涵
北 方 工业 大学 文法 学院


摘 要 : 时间、 生命 和 死 亡 是 阎连 科 创 作 之 中 最 为 突 出的 “ 三条 河流” 。 本 文 通 过 梳 理 分 析 近 年 阎连 科 的 散 文
资 助 Βιβλιοθήκη 书 写生 命 的作 家 .至 情 的 文 字 中亦 不 乏几 个 追 问 , 夹 杂 着 对 父 亲 的 思 念 以及 土地 的眷 恋 与 深 情 。 而 于 父 亲

生生不息的生命--浅析阎连科乡土小说主题的寓言性

生生不息的生命--浅析阎连科乡土小说主题的寓言性

生生不息的生命--浅析阎连科乡土小说主题的寓言性
任亚茹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进入90年代,阎连科的乡土小说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寓言化叙事。

这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乡村层面,上升到寓言层面,表现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状态,具有普遍意义。

通过对阎连科成长经历的梳理,发现少年记忆给他的神喻,对他小说中流露出来的神秘气息和寓言性的深刻影响,主要分析他作品中的生命这一寓言性主题。

他通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去发现生存的艰辛和韧性,用寓言叙事的策略,以生命的特殊形式,追寻生命本身的原初意义。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任亚茹
【作者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论阎连科乡土小说的寓言化创作的表现 [J], 韩蜜蜜
2.生命之歌的主题变奏——阎连科乡村小说主题话语论略 [J], 韦永恒
3.一部关于乡土进化论的寓言——试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炸裂志》的创作主题 [J], 张凡
4.生命之歌的主题变奏——阎连科乡村小说主题话语论略 [J], 韦永恒
5.生命之歌的主题变奏--阎连科乡村小说主题话语论略 [J], 韦永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阎连科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就与阶值

阎连科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就与阶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 艾 滋 病 ,更 因 艾 滋 病 而 生 活 更 加 贫 穷 : 等 等 。 所 有 这 些 人 全 都是在贫穷 、苦难、疾病 、死 亡 中挣扎 的底 层百姓 。不仅 长 篇 如 此 ,他 的 中 短 篇 也 不 例 外 。 比如 《 黑猪 毛 白猪 毛 》 、 《 中士还 乡》 、 《 耙褛天歌 》等 。就像梁鸿 说的 ,无论是他 哪个 系列 的小说 , “ 阎连科 的关注点始终在 ‘ ’本身 的存 人 在 上 , 他 关 注 他 们 的 苦 难 ,他 们 罕 见 的快 乐 , 他 们 的 痛 苦 、 空 虚 和 内心 的悸 动 , 并 且 ,他 的 作 品 始 终 充满 着 温 情 ,充 满 着 对 人 的 处 境 的理 解 及 其 选 择 的 宽 宥 ” …。 阎 连 科 自 己也 曾 说 过:“ 我非 常崇 尚、甚 至崇拜 ‘ 劳苦人 ’这三 个字 。这三 个 字越 来越 明晰地 构成 了我 写作 的核心 ,甚至 可能会成为我 今 后写作 的全部 内核。 ”【 “ 更关注底 层生活 的底层人 , 2 我 ] 我希 望我 的创 作能 充满一种 疼痛 的感 觉 。”『 3 他十 分不满 于 当今 的文学对 “ 苦人 ”绝境 的表达情况 ,说文学发展到今 劳 天 ,七 八 十 年 过 去 了 , 对 劳 苦 人 苦 难 生 活 状 态 绝 境 的 表 达 不 仅 没有 深 入 ,反 而 在 倒 退 。可 以 说 , 劳 苦 大 众 己 经 从 文 学 的 舞 台 上 退 场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那 些 有 钱 阶 层 ,是 中 产 阶 级 和 小 资 。 阎 连 科 认 为 干 百 万 穷 苦 人 、 劳 苦 大 众 从 文 学 中 消 失 ,说 明我 们 的 文 学 有 了 问题 , “ 明 文 学 存 在 着 严 重 的 缺 陷 ,说 说 明文 学 有 了 富 贵 病 、 软 骨 症 、 甚 至 已经 骨 头 坏 死 ””。 阎 连 科 以他 的那些充满 了疼痛感 的小 说给 当今 患上 了 “ 软骨症 ” 和 “ 贵 病 ” 的文 学 界 吹 来 一 股 健 康 向上 的新 风 。 他 把 本 该 富 始 终 受 到 关 注 却 越 来越 被 人 漠 视 甚 至 遗 忘 的劳 苦 大 众 的 苦 痛 揭 示 给 人 们 ,希 望 人 们 能 看 到 底 层 人 们 的生 活 困 境 , 从 而 引 起 改 善 的注 意 。 阎 连 科 为 了更 好 表 现 乡 土 民 间 农 民生 活 的 苦 难 , 为 了反 抗 当今 文学界对生 活在 乡土 民间百姓的遗忘 ,在 他的创作 中 探 索 和 实 验 了 多种 多样 的 写 作 方 式 , 这 也 是 他 的 创 作 在 新 时 期文 学中的一个重要价 值所在 。此外 ,阎连科对 多种写作方 法 的探 索和实践 ,还使 他的小说 为中 国新时期 文学提供 了新 的范本和样式 ,为小说形式 的发展创新做 出了重要贡献 。 阎 连 科 乡 土 小 说在 中 国新 时 期 文 学 中 的成 就 和 价 值 还 表 现 在 作 者 对 国 民性 批 判 的 独 特 延 续 上 。 “ 四 ” 前 后 , 以鲁 五 迅 为 代 表 的 一 批 中 国 现 代 作 家 洞 悉 了 中 国 国 民 性 的 诸 多 弱 点 以及 这 些 弱 点 对 中 国进 步 发 展 所 造 成 的 极 大 阻碍 , 写 出 了大 量 旨在 揭露和批判 中国 国民性 的佳 作 ,其 中尤 以鲁迅的 《 阿 QJ传 》和 《 E 药》为典型。 说到 中国国民性的弱点 ,我们 几乎都可 以想到鲁迅笔 下 的 阿O。在 2 世 纪 三 四十 年 代 的 许 多 文 学 作 品 中 , 我 们 都 可 0 以看 到 中 国 国 民性 批 判 ,如 钱 钟 书 《 围城 》 、赵 树 理 的 《 锻 炼 锻 炼 》 等 。但 是 到 了 当 代 , 国 民 性 批 判 曾因 为 三 年 自然 灾 害 、大 跃进、 “ 文革 ”这些特殊 历史时期而一度被 人们 闲置 旁 , 不 过 在 “ 革 ” 结 束 后 ,又 被 传 承 了下 来 。 阎 连 科 就 文 是 传 承 这 一 传 统 的优 秀 作 家 , 在 他 的 乡 土 小 说 中 农 民 的 自 私 、残 酷 、 狡 诈 、 专 制 、 无 知 、 愚 昧 、 麻 木 、 落 后 , 尤 其 是 他们对 权力的那种狂 热的近乎病态 的追求 ,都 有痛快淋漓 的 书 写和 刻画 ,塑造 了一大批典型 人物 。在他 的乡土小说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富斌指导教师刘保亮摘要童年经历作为个体成长经历的第一个阶段,人类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认知对于个体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作家是一个依赖于自身认识进行艺术创作的群体,童年经历对作家的影响直接融入到文学创作过程,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阎连科自幼生活于穷苦的豫西乡村,封闭的农村环境,加上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长久的笼罩在整个家庭的贫穷和病痛,使得阎连科对于穷困、疾病、权利、城乡差距有着直接的感受,也正是因为家庭的贫困使得阎连科很早便辍学打工,这些独特的童年经历,使阎连科对于社会底层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广泛的底层话语也成为其核心的创作价值所在。

阎连科赖以成名的“瑶沟系列”“耙耧山脉系列”也正是来源于其童年农村的生活经历,童年对于苦难和病痛的深刻认知也成为其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主题构件。

可以说,这种童年经历在直接影响着阎连科自身人生道路选择并形成了其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融入到其文学创作过程中,成为其文学创作重要的主题来源和创作风格形成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阎连科;童年;创作主题;创作风格The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Yan lianke's impact on theirliterary creationABSTRACTChildhood experience as an individual experiences growing up of the first stage, at this stage of human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tends to be ingrained, the effect of the cognitive for individual deep and vast. The writer is a dependent on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art creation, childhood experiences on the writer's influence directly into the literary creation process,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Lianke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poor western countryside, closed rural environment, plus the time background of revolution, and for a long time over the whole family poverty, and pain, naturally makes for rights,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overty, disease, and there is a direct feeling, it is because of family poverty make lianke work very early drop-out, these unique childhood experiences, naturally makes for the bottom ha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a wide range of the creation of discours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underlying value. Lianke's famous "yao ditch series" and "series" palou area mountains is also comes from its rural childhood life experience, his childhood for suffering and pain deep cognition has become the very important theme in the literature of artifacts. Naturally, so to speak,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life path choice and formed its unique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into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proces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important source 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style.KEY WORDS: Yan lianke ;childhood ;Creative theme;writing style目录前言 (1)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自身成长的影响 (2)(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思想品格的影响 (2)(二)童年经历对阎连科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4)二、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创作主题的影响 (6)(一)童年农村成长经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7)(二)童年经历中的病痛记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8)(三)自幼形成的城乡差距认知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9)(四)自幼形成的底层权力认知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 (11)三、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创作风格的影响 (14)(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叙事风格的影响 (14)(二)童年经历对阎连科语言风格的影响 (16)(三)童年经历对阎连科叙述风格的影响 (17)结论 (19)谢辞 (21)参考文献 (22)外文资料翻译 (24)前言作为当代文学中为数不多的极具创作个性和独特灵魂自省能力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绕不过去的人物”,很多人更是直接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势必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希望通过探讨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和分析阎连科的文学创作心理及其作品中的主体意蕴。

著名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广义的童年,是指人类的一个成长阶段,人类在该阶段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个体意识尚不成熟,年龄可视为0~22岁。

狭义的童年,在定性上有很大的区别。

医学家根据生理学将人类0~14岁视为童年阶段。

教育界普遍认为童年期是人类学前幼稚期及小学阶段的总和,中学阶段被称为青少年期,大学则被称为青年期。

本篇文章为求更加系统、科学的研究阎连科的相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采用的是广义的童年。

关于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早之前是无法做系统的研究的,因为对于阎连科的童年经历没有一个详尽的表述,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在其创作谈、对话录中如白驹过隙般的只言片语,直到2009年,阎连科的《我与父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回忆性散文作品为我们了解阎连科的童年经历进而发掘其童年经历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前提条件。

本篇论文便依托阎连科回忆性散文《我与父辈》以及有关的创作谈和对话录从童年经历对作家自身成长的影响、对作家创作主体的影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对作家创作的约束等角度探索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自身成长的影响每个人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独立个体,拥有其独有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及人生经历。

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在中国民间有一句古俗语流传至今叫做:“三岁看大,七岁见老”,意思就是:一个人长大之后什么样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年老之后什么样在他七岁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话有点夸张,但是不难看出,智慧的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其个性特征及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童年时期作为个体成长的一个阶段,如同建造房屋一般,遗传就像是地基,童年就是整栋房屋的一楼,“一楼”的面积大小、布局方向直接影响着整栋房屋的建造格局,童年经历作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为童年期以后的其他阶段做了铺垫和承接。

因此,要想研究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要认识到其童年经历直接作用并形成了其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对其童年期以后的人生走向具有直观的重大的影响。

(一)童年经历对阎连科思想品格的影响童年时期是人类性格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童年的经历直接影响并决定了人类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作家作为一个群体,童年经历尤其是创伤经历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其文学创作的过程,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成为其文学创作思想的来源。

阎连科的童年大致的时间段是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那个时代,自然灾害加之政治上的人为灾难使得穷困和饥饿长久的蔓延在中国的土地上。

阎连科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他从记事起,记忆中的自己和一家的兄弟姐妹就一直拉着母亲的手,拉着母亲的衣襟叫饿,总是向母亲要吃的东西。

贫穷与饥饿成为阎连科童年记忆的主旋律,这种温饱缺失性的童年经历成为阎连科“城市崇拜、健康崇拜、权力崇拜”的前提条件。

从阎连科的文学作品、创作谈和对话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阎连科对纲常伦理的恪守,对家族情感的感念和对生命、生活的真诚与严肃。

这些与阎连科的童年生活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在那样的时代里,在阎连科成长生活的偏远的嵩县田湖镇,有比饥饿更长久存在的,那便是“山区人”、“乡下人”的传统、勤劳与质朴。

在《我与父辈》中阎连科数次提及了“打”,这“打”有父亲对“我”的打,也有大伯对书成哥的打,不论打的原因是什么,也不论自己是不是受着委屈,在打的过程中,“我”与书成哥乃至因书成哥无辜受牵连被打的大伯家的兄弟姐妹们都只是跪着,决然的不忤逆更不会反抗,这种“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以及传统的“长兄为父”思想,在阎连科的文学创作中随处可见。

除了尊卑长幼,阎连科对于亲情抱着极大的感念,这种感念源于其自幼生长的生活环境。

在阎连科童年的记忆中,家庭、家族间的守望相助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种守望相助源于同门同族同血缘的家族情节。

可以说,亲人之间的相互忍让,相互关心与照顾是阎连科在其苦难的童年经历中收获的最大的幸福和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