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百世之师,其言传无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现代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首先,论语中的“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仁心也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上。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其次,论语中的“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学习也需要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论语中还强调了“礼”与“义”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品德修炼。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孝”与“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是人伦关系的基础,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互助精神,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论语中还强调了“诚”与“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诚实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信守承诺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言行一致,不言而信,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对论语和孔子的认识

对论语和孔子的认识说到《论语》和孔子,大家脑袋里肯定会浮现出一位穿着古装、留着胡子、手拿竹简的老爷子,嘴里不时冒出一些高深莫测的语句。
别看孔子活了几千年,他的话依然被许多人当成了生活的“宝典”。
你有没有想过,《论语》其实并不是一本什么深奥的哲学书,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记录,很多话听起来就像咱们平常聊天时说的家常话,简单、直接,还特别接地气。
尤其是那些“温文尔雅”但又极具智慧的言辞,怎么看怎么有味道。
就好像我们听老一辈的人唠叨:“做人要踏实”,这不就是“和而不同”的精神吗?咱们先说说孔子,他可是个了不起的老头。
不是说他天生就聪明无敌,而是他经历了很多波折,人生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大家都知道,孔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甚至差点饿死,活得特别艰难。
你要是没点本事,也许早就放弃了,哪还能有后来那么多的追随者和智慧?不过,孔子从来都不急躁,他知道自己做事情得有耐心。
就像他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万能的,反而非常谦虚,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种思想放在今天,就是咱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你看,那时候的孔子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世界如何变化,人要不断进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论语》这本书,字里行间全是孔子的思想,很多都是他平时对弟子们的教诲。
比如他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学习不止步,不断复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大家都知道,咱们读书的时候,总有那么几门学科,学得很痛苦,像数学、化学,记得有次我为了背公式和定理,简直都快抓狂了。
但是,孔子说得对,真正的快乐是从不断努力和进步中找来的,就像登山一样,爬到顶峰的瞬间,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再比如“温故而知新”,这是多么智慧的一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但是回过头去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和曾经学过的东西,或许能给你提供新的视角。
想想看,咱们这一代人,不管走到哪里,手机里总有一堆学习的APP,回头一看,学了那么多东西,可有多少真的记住了呢?但是如果能“温故而知新”,把过去的经验重新审视,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每次看完书后,内心充满了感悟,记得及时写进读后感中,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2《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从《论语》中看孔子_心得体会

从《论语》中看孔子从《论语》中看孔子《论语》,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这些都是课本上清晰拓印出来的,学生们背得滚瓜烂熟的对孔子的简介。
在熟读《论语》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永远都只停留在那几句经典和这句冰冷的简介中——孔子——被冠以“圣人”之称的——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是一个思想超前的智者,是一个完美的“圣人”。
虽然我对这个“圣人”的思想领悟也颇为敬佩,但也对他极其厌恶——死都死了还不能放过我们,我不想背枯燥无味的《论语》经典了啊!不过很快我就被啪啪打脸了。
从一开始的“被逼无奈”到后来的“兴趣盎然”,只因在熟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印象中的那个孔子从单薄变得丰盈,从空洞变得真实,从无聊至极变得可爱至极。
抛开那些人人都能背诵的至理名言之外,还有很多有趣好玩儿的对话。
面对上课打瞌睡的宰予时他会愤怒地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而每当提到颜回时,他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一个儿地夸他好;颜回去世时,他甚至哭得悲痛不已。
这些个或愤怒或哀痛的孔子,一点点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孔子——一个真实的有情感的孔子。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从政治思想到人情世故,从治理国家到教导学生,他的思想早已超前,洞察了人性本质,修炼了君子之道。
他认同等级秩序,约束自我以服从封建统治,这是人格理想的内核;过于中庸,本分收敛,这是其人格形态的主要特征。
说到底,《论语》所传播的无非就是两个字——“仁”与“礼”。
孔子已经将前者推行到了极致,但对后者的推崇有一种盲目的坚持,这是我所不能认同的。
他妄想用礼乐制度维护崩坏的王朝统治,殊不知这种社会发展是历史的潮流,是完全不可逆转的。
但孔子还是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禁锢,一昧坚持着旧社会的礼仪。
这是我对他唯一不满的地方。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处于当时那样的社会中,孔子还能有自己的深刻思考,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
论语第1课介绍孔子与《论语》PPT课件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 重用,乃集中精力从 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 作。一生培养弟子三 千余人,身通六艺 (礼、乐、射、御、 书、数)者七十二人。
孔子终生热衷于 从事政治,有一腔报 国之热血,也有自己 的政治见解,但最高 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 采取一种若即若离、 敬而远之的态度。他 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 只有四年多。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 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 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 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 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 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988年1月,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获 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宣布:“如果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 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政治上的辉煌
孔子51岁时,担 任鲁国首都的市长 “中都宰”,政绩 卓著。在孔子的治 理下,鲁国国泰民 安。
周游列国时期
•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
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晚年时期
• 58岁,孔子回到鲁 国。很受尊敬,享 受国老的待遇,但 政治上得不到重用。 孔子退而修诗书礼 乐。
二、《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 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 录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 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 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 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 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中
国
古 代
论
智 慧
语
的
结
晶
结合论语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坦然承认男女之事是人的强烈欲望所在,也知道好色乃世人通病,但是,他更希望人们更应该注意修身养性。估计孔子所处春秋时代,乐坏礼崩,世风日下,淫逸之风盛行。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发出叹息说:“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
孔子是一个幽默风趣、知书达理、有血有肉的人,和学生们之间也没有尊卑名分。孔子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不高兴的时候就骂骂人,高兴的时候就带着学生们游泳唱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到了吗,这才是真实的孔子。沂河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沙河,至今仍流淌在曲阜城南,而舞雩台是沂河北岸的大土坡,长满了槐树。据我考证,春秋时期到河里游泳都是不穿衣服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沂河里面游泳,天体相见,坦诚相待。洗完澡就到舞雩台上面自然晾干,唱唱歌吟吟诗,真可谓不亦乐乎。
孔子高兴的时候还给学生开玩笑。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学生子游当城宰。听见满城都是读书声,孔子莞尔一笑:“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反驳说,“这是您教给我的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便说:“嘿嘿,你是对的。我刚才说的,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了解孔子及《论语》

探究四:在孔子看来,个人的德行与为政有着怎样的联系?
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 看,孔子的言论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 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 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 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 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 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 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 所有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 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 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 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 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 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 民日苦。
了解孔子及《论语》
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
走进孔子与《论语》

《走进孔子与论语》教学设计杜一琦一、认识孔子1、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去年刚进校时,参加的开笔礼活动吗?那时我们都一起向这位老先生行礼,你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学校孔子雕像)2、是呀,这位老先生啊,就是孔子。
谁能看着大屏幕来介绍介绍孔子呢?3、嗯,古代的人都有两个名字,孔子名丘,字仲尼,可以叫孔丘,也可以叫孔仲尼。
4、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就是孔子创办的,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所以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提议将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呢!二、孔子与衢州1、其实啊,孔子与我们衢州也有很深的渊源呢!看!图片上的地方你去过吗?2、是呀,这就是坐落于我们衢州市新桥街的孔子家庙。
像这样的孔子家庙全国只有两座,一座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还有一座就在我们衢州。
因此,咱们衢州有“东南阙里”之称。
3、看!照片上的这位老先生叫“孔祥锴”,谁来看着大屏幕来介绍介绍。
4、是的,我们衢州的孔庙就是由这位孔家后人担任管理主任。
三、介绍论语,讲述小故事。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了解到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你们猜猜看他有多少学生?2、相传啊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其中比较出名的有72人,孔子的弟子把孔子与学生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一本书就是《论语》。
3、看!论语有这么多的版本呢!4、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就用半部《论语》治理了天下。
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
5、讲故事。
6、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7、嗯,是呀,论语的用处确实很大呢!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内容不仅涉及政治,而且还涉及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很多方面。
四、生活中的《论语》1、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很多成语都来自《论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除了这些成语,论语中还有许多的名言佳句,请一起来读一读吧!3、啊,论语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啊,你想不想也买一本来读一读呢!老师建议你们买一本插图版的,借助插图来理解意思,好吗?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相信你们已经对孔子与《论语》有了一些了解,最后让我们用孔子的《大同颂》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 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2)
《論語.雍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
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的人,使其安居樂業。
語出《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冉求曰: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
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
?(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2) 《論語.雍也》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
語出《論語.學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
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人,使其安居樂業。
語出《論語.季氏》:
「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