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针织圆机提花工作原理
3_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_衬垫_衬纬_毛圈2

二、衬垫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㈠ 用途 1、衬垫纱可用于拉绒起毛形成绒类织物 2、通过衬垫纱还能形成花纹效应
3、适宜用于内衣及运动衣、T恤衫等
㈡ 特性 1、织物表面平整,保暖性好
2、横向延伸性小,织物尺寸稳定
三、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
添纱衬垫组织可在钩针和舌针的针织机上编织 1、机件 单面四针道舌针圆纬机 双片颚的沉降片 三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横列
三、毛圈组织的编织工艺
(一)毛圈的形成原理
毛圈线圈由地纱和毛圈纱构成, 需要两个导纱孔导纱器 地纱1:垫入位置较低 毛圈纱2:垫入位置较高 在沉降片片颚上弯纱的地纱1形 成平针线圈,在沉降片片鼻上弯 纱的毛圈纱2的沉降弧被拉长形 成毛圈 h为沉降片片鼻的高度 若要改变毛圈的高度,则需要更 换不同片鼻高度的沉降片
(8)旧线圈脱在预弯纱的地纱和毛圈上形成新线圈
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
选择沉降片装置,它对每一片沉降片 进行选择
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原理
根据花纹要求被选中的沉降片沿径 向朝针筒中心,使地纱1和毛圈纱2 分别搁在沉降片的片颚和片鼻上弯 纱
没被选中的沉降片不被推进,毛圈 纱2与地纱1一样搁在沉降片片颚上 弯纱,不形成毛圈
通常采用特殊设计的沉降片和织针来实现 毛圈纱1和地纱2垫入针钩 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片鼻上的一个台阶3将 毛圈纱推向针背 脱圈后,毛圈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将地纱线圈覆 盖住,而织物反面仍是拉长沉降弧的毛圈
5、双面毛圈的编织
两片沉降片:1是正面毛圈用沉降片,2是反面毛圈用 沉降片
以平针为地组织的双面毛圈的编织过程
(二)添纱衬垫组织
1、形成方式 1)面纱和地纱编织平针组织 2)衬垫纱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 2、特点 1)不显示在织物的正面 纱比是指衬垫纱在地组织上形成的不封闭圈弧与 浮线之比 2、方式——常用的有1:1、1:2和1:3等 3、类型 (1)凹凸效应 (2)斜纹外观 (3)条纹外观 (4)方块外观
针织大圆机花型控制机构的教学研究

及它们间接控制的运动传递和工作原理 ; 拨片、 推
片 的位置 与编 织状 态 的对应 关 系 ; 片式 、 拨 推片式
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是我们长期以
来 一直 在 探索 的课 题 。经过 多年 的教 学 实践 与研 究 , 结 出 了渐 进式 比对 教学 方 法 , 应 用 于教 学 总 并 中取得 了很 好 的 效果 ; 针对 每一 个 环 节将 复 杂 多
了解花型控制机构的结构、 工作原理 , 掌握控制机
构 的调试 原 理 以及 编 织 花 色 织 物 的上 机 工 艺 设
计。
2 机械 式 花 型 控 制 机 构 的 比较
针织大圆机 的花型控制机构种类多且结构各 异, 在教学 中为了使教学能够高效率 、 系统性的进 行, 按花型控制机构 的原理进行分类 , 然后采用比
3 8
成都 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21年 l 月 01 O
态, 如图 l 。在 完 成 多 针 道 式 花 型 控 制 机 构 的结
对控 制机 构 的理 解 和记忆 。 在 四种 机械 式 花 型 控 制机 构 的 学 习 完 成 后 ,
构与工作原理学 习的 同时熟练掌握织 针单独控
花型控制机构与多针道式花型控制机构的 比对。
滚筒式 花 型控 制机 构是 机 械式 花 型控制 机构 中结 构最 复杂 , 型 控 制 范 围最 大 的一 种 间 接式 花 花型 控制机 构 , 的教 学 建 立 在 前 面 控 制 机 构 的 它 基 础 上 , 用 比对 教 学 的 方式 进 行 。滚 筒 式 花 型 采 控制 机构 的间 接控 制过 程 长 , 制 元件 多 , 教学 控 在 中通 过现 场或 影像 的教 学 方式 重点 讲解 花型 控制 机构 的控制 过 程 ; 制 滚 筒 与 针 筒 之 间 的 配 置关 控
针织大圆机基本操作知识

针织大圆机基本操作知识(一)——主要机械构造及其作用1.2 送纱装置对于现代的圆机来说,没有送纱装置是不能想象的,特别对于无提花的平针组织来说尤其如此。
即使机械的所有零部件全部精良,如果没有优秀的送纱装置也是得不到好的针织布的,因为:(1) 送纱装1.2 送纱装置对于现代的圆机来说,没有送纱装置是不能想象的,特别对于无提花的平针组织来说尤其如此。
即使机械的所有零部件全部精良,如果没有优秀的送纱装置也是得不到好的针织布的,因为:(1) 送纱装置保证了进纱量和张力的均匀,可使编织布的线圈在大小和形状上保持一致,从而得到平整美观的编织布。
(2) 送纱装置保持着较低的纱线张力,从而使漏针减少,织疵减少。
(3) 送纱装置在机器高速运转时仍保持均匀的送纱张力,使织疵和针耗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1.3 送纱装置一般来说为三种类:积极式、半积极式、消极式。
积极式送纱装置:分为IRO(爱尔罗)式、MPF(储纱式)、IPF(孔带式)、MFD4(四檔式)四种。
虽然各种送纱方法不同,但是都为保证一致的送纱速度而设计的。
图四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IRO(爱尔罗)条带式送纱装置。
IRO(爱尔罗)条带式送纱装置安装在条带与送纱导轮的中间,由传动轴带动它与条带以同一速度转动,从而保持各给纱口相同的送纱量。
所以各给纱口吃纱量极端变动的编织物或自动换纱装置使用时,是不能使用它来送纱的。
此装置的构造比较简单,大的区分有2个部分。
传动中心轴与织机同步转动,并通过条带带动各储纱器,从而使导纱轮稳定的向导纱器定长送纱。
送纱铝盘的滑块由12块组成,它的上盖部有螺旋槽,下盖部的盘为放射式槽,当欲调动铝盘的直径(改变送纱量)时,可松开盘上部的锁母,然后转动上盖盘,盘内的滑块即可沿各自的径向移动,从而变化它的直径,达到改变送纱量的目的。
如果想大范围的改变送纱量时,可调换齿轮箱内的齿轮来达到要求。
一般说来,条带分为2层,(2段)特殊组织编织时,3~4层条可以使用‧当然如果改为4段式时,送纱铝盘也要四个。
双面针织圆机上纬编浮线镂空提花毛圈的编织方法[发明专利]
![双面针织圆机上纬编浮线镂空提花毛圈的编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29e1a8290508763230121238.png)
专利名称:双面针织圆机上纬编浮线镂空提花毛圈的编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罗庆,钱正林
申请号:CN03106902.9
申请日:20030219
公开号:CN1523149A
公开日:
200408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在双面针织圆纬机上浮线镂空提花毛圈的编织方法。
它是在使用针筒针(1)和针盘针(2)的双面针织圆纬机上,在每路的成圈编织过程中,针筒针(1)在退圈后有选择地形成高低两种高度,并有高低两个导纱位置,地纱位置(3)较低,地纱(5)在针盘针(2)之下被垫放在所有针筒针(1)的针口中,而毛圈纱位置(4)较高,垫放毛圈纱线(6)于针盘针(2)之上和高位针筒针之前;在垫纱后的弯纱成圈过程中,高位针筒针垫上地纱(5)和毛圈纱(6),在针盘针(2)对毛圈纱(6)搁持而对地纱(5)不作用的区分之下,形成毛圈组织,低位针筒针仅垫上地纱(5),成圈成单根地纱的纬平组织,而毛圈纱线(6)则位于织物组织的反面呈浮线状态。
申请人:江南大学
地址:214036 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170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常用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针织学)课件

03
土工布、防护服等产品,具有高性能、高强度等特点。
纬编花色组织在圆机上的应用
提花组织在圆机上的应用
01
02
03
提花组织
通过控制织针的升降,形 成不同图案和纹理效果的 组织。
应用
广泛应用于各种服装面料、 家纺用品等领域,如床单、 毛巾、窗帘等。
特点
具有图案丰富、立体感强、 质地柔软等特点,可满足 不同风格和用途的需求。
嵌花组织是通过将不同颜色的纱线嵌入到织物中,形成具有丰富色彩和纹理的花纹 效果。
嵌花组织的编织工艺包括手工嵌花和机器嵌花,其中机器嵌花又分为半自动嵌花和 全自动嵌花。
嵌花组织的编织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纱线的颜色搭配和织物的密度,以确保花纹 的清晰度和织物的质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毛圈组织的编织工艺
毛圈组织是通过在针织机上安装 特殊的织针,使织针在编织过程 中形成毛圈,从而形成具有柔软、
提花组织是通过控制针织机的选 针系统,使织针按照预先设定的 图案进行编织,形成具有不同形
状和纹理的花纹效果。
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包括单面提 花和双面提花,其中单面提花又
分为素色提花和间色提花。
提花组织的编织过程中,需要特 别注意纱线的质量和织物的密度,
以确保花纹的清晰度和织物的质 量。
嵌花组织的编织工艺
集圈组织的编织工艺包括单面集圈和双面集圈,其中双面集圈又分为正反集圈和局部集圈。
集圈组织的编织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纱线的质量和织物的密度,以确保集圈的形状和织物 的质量。
圆机编织工艺的原理与特点
圆机编织工艺的原理
纬编工艺的基本原理包括纱线的运动、成圈、脱圈和 移圈等过程,这些过程相互配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织 物结构和花色效果。
针织衫针法和提花

单边——单机板满针,左右起针三角控制键全开,字码适当單邊織片是一排織針編織,單邊的針步是在同一的平面並排著的.四平——双机板满针,四个控制键全开,字码适当。
四平是用兩排對角針板編織的雙面織片,兩面機板的織針全部操作而每排織針隨著各自方面, 交替牽拉編織而成.織片的底和面的外觀相同,織片有彈性.元同——双机板满针,控制键面左及底右打开,字码适当。
元同有一般元同,開口元同和通心元同之分.常見的有元同無縫骨做法.,首先是面機板吃線平編,然后底針平編,兩面有相同的橫列.三平——双机板满针,控制键底右关闭,字码适当。
上好梳,织好衫脚后,调好字码(主要元同字碼鬆,四平字碼結), 織片正面是拉長的橫列,背面是兩行橫列.正是由於背面兩位於正面因而朝向面卷曲,織片較平針紋路有更高的穩定和結實性.坑條—又叫羅紋分2X1,3X2,4X3;10x2,4x1,6x1等.双机板按规定数间隔排针,控制键全开,字码适当。
坑條收花,吐針有二種(底過面收,或分底面收吐).上梳,收花要漫波.兩面的縱行交錯配置形成縱向紋路或溝形效果.1x1羅紋:英式羅紋,正面與背面的單行縱向線圈交替編成的組織.2x2羅紋:瑞士羅紋,連串的正面兩支相連縱行線圈交替背面兩支相連縱行線圈. 織片結構擁有高度彈性和不會卷邊.** 2支空1支排針:兩面機板以羅紋針配置(針對齒)揗環排列2支工作針和1支不工作針所編成的2x2羅紋. ** 2支空2支排針:兩面機板以雙羅紋針配置(針對針),揗環排列,2支工作和2支不工作所編成的2x2羅紋.珠地——(单吊目)在衫身上直的一条一条,而每条又是一粒粒象珠一样帮称珠地(又称元宝针);双机板排针同四平;半转打花半转平;底右面左松,面右不动(特殊要求除外)。
珠地要開面包針,留意花針與挂砣和面左字碼.兩面有不相稱的外觀和結構,正面線圈大而圓,反面极為細小的條狀.柳条——(双吊目)1X1罗纹,在衫身上也是直的一条一条,但没有珠状,故称柳条,双机板排针同四平;控制键全开,底左面右字码密(放高),底右面左字码松(放低)。
针织学 第三章 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两色完全提花组织
纺织与材料学院
2.不完全提花组织 每一成圈系统处,编织反面线圈的织针(针盘织针)为
一隔一参加编织。因此,两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反面线 圈横列,每一个完整的反面线圈横列由两色线圈组成。 不完全提花组织的反面通常有纵条纹、小芝麻点和大芝 麻点等效应。其正、反面纵密的差异较小,当色纱数为2 时,正反面纵密之比为1:1;色纱数为3时,正反面纵密 之比为2:3。除纵条纹的反面效应外,小芝麻点和大芝 麻点的反面效应都使得织物反面的色纱分布均匀,从而 减少了“露底”的可能性,保证了正面花纹清晰,织物 牢度不受影响。
第三章 纬编花色组织与 圆机编织工艺
纺织与材料学院
本章知识点
提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编织方法和走 针轨迹。
集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编织方法和走 针轨迹。
添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基本编织方法,影响 正确添纱的因素。
衬垫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和编织方法。 衬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编织方法。 毛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和基本编织方法,
纺织与材料学院
四、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
提花组织需要 在具有选针功 能的针织机上 编织。选针装 置及其选针原 理将在下一章 介绍。
单面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
编织提花组织的走针轨迹
纺织与材料学院
双面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
纺织与材料学院 针织学
第二节 集圈组织与 编织工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面提花组织是由平针线圈和浮线组成。其结构有均匀 (规则)或不均匀(不规则)两种,每种又有单色和多 色之分。
纺织与材料学院
1.单面结构均匀的提花组织 单面均匀提花组织一般采用多色纱线编织。其特征如下: (1)线圈大小相同,结构均匀,织物外观平整。 (2)每一个完整的线圈横列由两色或多色纱线编织的线圈组成。 (3)每个线圈的后面都有浮线,浮线数量等于色纱数减一。 (4)每根织针在每个提花横列的编织次数都相同,即都为一次。 (5)设计时适合采用花型意匠图来表示。 (6)由于浮线在织物的反面,容易引起钩丝,所以浮线长度一般
毛圈组织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解析课件

G1:地纱的 喂入与编 织系统; 其中G1.1 和G1.2分 别是织针 的退圈和 脱圈区域。
H1、H2:两 根毛圈纱 的喂入与 编织系统
1.起始位置: 织针1的 针头大约与握持沉降片4的 片颚6相平齐。
2.垫入地纱: 织针上升到退圈最高
点,地纱28垫入针钩,握 持沉降片4向针筒中心移动 以握持住旧线圈。毛圈沉 降片9向外退出
三、毛圈组织的编织工艺
(一)毛圈的形成原理
1、导纱器 两个导纱孔。 1——地纱,垫纱位置较
低, 2——毛圈纱,垫入位置
较高。
2、毛圈的形成: 地纱1——在沉降片的片颚上弯纱——普通线圈 毛圈纱2——在片鼻上进行弯纱——拉长沉降弧
3、毛圈高度的调整 (1)更换片鼻高度不同 的沉降片(片鼻上沿至 片颚上沿的垂直距离称 为沉降片片鼻的高度) (2)双沉降片技术
被选中织针
未被选中织针
7.第二色毛圈纱预弯纱: 织针下降,第二色 毛圈33纱搁持在毛圈沉降片边沿11上预弯纱形成 毛圈
8.旧线圈脱在预弯纱 的地纱和毛圈上形 成新线圈 : 织针下降,钩住纱 线穿过位于握持沉 降片边沿6上的旧线 圈29,形成封闭的 新线圈。
(二)普通毛圈的编织
(双沉降片技术) 双沉降片——由脱圈沉
降片1和握持毛圈沉降片2 组成。二片沉降片相邻排 列在同一槽中。
两种沉降片的片踵高度 不一样,因此在沉降片三 角的作用下,它们的运动 有所不同。
成圈过程
(1)织针上升退圈 • 针1上升退圈。 • 两片沉降片相对运动;握
持毛圈沉降片4向针筒中心 挺进,其片鼻伸入前几个 毛圈2中去,抽紧,使毛圈 高度均匀;脱圈沉降片3略 向外退,放松地纱线圈。
(2)垫入地纱和毛圈纱
• 地纱5垫入位置较低; • 毛圈纱7垫入位置较高; • 握持毛圈沉降片4和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