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犯罪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及其犯罪对策心理。具体教学内容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诸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动机。二、犯罪类型心理。诸如初犯、屡犯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三、犯罪对策心理。诸如侦查心理;审讯心理;犯罪心理矫治;犯罪心理预测和犯罪心理预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形成机制,剖析不同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掌握基本的犯罪对策心理的方法和策略。

修读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刑法学

教材:栗克元主编:《犯罪心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刑事法学的基础学科,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刑事法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分析和犯罪对策心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悉知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能够用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掌握预防、控制

犯罪心理的对策和方法。

三、修读专业

法学本科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同属于刑事法学,存在天然的联系。本课程是刑法学、刑事诉讼学的后续课程。对本

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构成理论、刑罚理论、刑罚执行理论和刑事

诉讼程序。

五、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绪论(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具体研究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及其规律性,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是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丰富和提高邻近学科的研究,为预测、预防、侦查、审讯以及罪犯矫治提供心理学依据。研究犯罪心理学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为基础,选择切实易行的有效方法,才能保证研究课题的信度和效度。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一般把著名的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1872 年所著的《犯罪心理学纲要》作为标志。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论述中包含了丰富的犯罪心理学思想,需要我们认真挖掘。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犯罪心理学的概念(A );

2、研究对象(A);

3、研究任务(B)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方法论基础(B);

2、具体方法(A )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C)

2、中国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C)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犯罪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研究犯罪心理学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性与生物性相统一原则?

3、什么是抽样调查法,它有何特点?

4、简述投射测验法及其司法运用。

5、简述近、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脉络。

6、简述中国古代“人性论”争辩中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7、请为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建言。

第二章犯罪心理的形成(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国外的很多流派的观点,给我们很多启迪,我国学者认为, 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主体不健康的身心因素起主导作用,自然状况起条件作用,是社会、主体、自然有机交织的生成物。同时,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过程。

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理论

1、生物学派的理论(B);

2、社会学派的理论(B)

3、心理学派的理论(B)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1、社会因素(A )

2、主体因素(A)

3、自然因素(A)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1、内化过程(A)

2、外化过程(A)

3、内化化过程的行为模式(A)思考与练习:

1、评述国外关于犯罪心理形成理论。

2、社会不良环境对犯罪心理形成有何影响?

3、自然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何关系?

4、简述S(不良环境)内化O(犯罪心理)外化R(犯罪行为)的含

义。第三章犯罪心理实质

本章内容提要:犯罪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犯罪心理的载体。故我们研究犯罪心理的实质,就必须从研究脑的结构、脑活动方式开始。犯罪心理的实质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犯罪心理实质上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一种关系实在,是一种机能。是犯罪主体为了某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功能性目的而建构起来的,对个体化和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关系的客观反映和关系实在。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

脑的结构(B);脑的活动方式(A )

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实质

1、犯罪心理是一种关系实在(A )

2、犯罪心理是一个建构过程(B)

3、犯罪心理是一种机能(B)

思考与练习:

1、简答脑的活动方式。

2、简答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3、犯罪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构(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由犯罪人的人格倾向演化而来的,以满足主体内在需求为功能性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发动并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多层互动、分级转换的心理自组织活动系统。犯罪心理结构是由价值取向、动力和动力定型三大要素系统构成。这三大要求系统相互补充和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1、结构及心理结构(B)

2、犯罪心理结构的含义(A )

3、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A )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B)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要素

1、价值配向系统(A )

2、动力系统(A )

3、动力定型系统(A )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犯罪心理结构的含义和特征。

2、犯罪心理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3、犯罪心理结构由哪些要素系统构成?

第五章犯罪动机(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犯罪心理结构仅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一种潜能或活力,它只有进一步演化为犯罪动机,才能直接影响和决定犯罪行为。犯罪动机与犯罪人需要紧密相连,犯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决定了犯罪动机的动力性,犯罪人需要的特征决定了犯罪动机的目标指向性。故从犯罪动机与犯罪人需要的关系上,我们认为,犯罪人需要的对象化就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确立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一般来说,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大致有异化,退化和恶化三种变式。

第一节犯罪动机概述

1、动机与犯罪动机(A )

2、犯罪动机的特征(A)

3、犯罪动机的功能(A )

第二节犯罪人的需要与犯罪动机

1、需要及其涵义(A )

2、犯罪人需要满足状态与犯罪动机的动力性(A)

3、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与犯罪动机的目标指向性(A )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形成

1、犯罪意向:犯罪人需要的无意识化(A )

2、犯罪愿望:犯罪人需要的意识化(A)

3、犯罪图谋:犯罪人需要的对象化(A )

第四节犯罪动机斗争及其发展变化

1、犯罪动机斗争与确定(A );

2、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A)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特征是什么?

2、犯罪动机有何功能?

3、试论犯罪动机与犯罪人需要的关系。

4、简答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三种变式。

第六章初犯、屡犯心理(1 学时)本章内容提要:初犯心理是指行为人第一次实施犯罪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历程。由于初犯缺乏犯罪的经验、监狱经验、诉讼经验、重返社会。故在决定犯罪阶段、实施犯罪阶段和犯罪实施后阶段都表现出异常的无法掩饰的心理特征。屡犯是由初犯发展而来的。由初犯演化为屡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自身的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原因。由于屡犯多次实施犯罪,形成了心理上的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决定了屡犯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畸型的需要结构。第一节初犯心理

1

、初犯概述(B)

2、初犯心理特征(A )

第二节屡犯心理

1

、屡犯概述(A )

2、屡犯的心理定势(B)

3、屡犯的心理特征(A)

思考与练习:

1、简答初犯的心理特征。

2、由初犯演变为屡犯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屡犯的心理定势?它是怎样形成的?

4、屡犯在犯罪前的心理特征有何表现?

第七章青少年犯罪心理(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青少年期是指年龄在11、12 岁到24、25 岁阶段,是个体心理历程中的黄金时期,又是危险时期。青少年犯罪不断增长的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严重问题。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化过程中的冲突、主客观之间的矛盾以及个性的偏倾存在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人在认知、个性、情感、意志诸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与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特点。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述

1、青少年界定(B)

2、青少年犯罪概况(B)

3、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A)

4、青少年的生理特点(B)

5、青少年的心理特点(A )

第二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心理分析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A)

2、社会化过程中的冲突(A )

3、主客观的矛盾(A)

4、个性的偏倾(A )

第三节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A )

2、个性特征(A)

1、我国青少年犯罪有何主要特点?

2、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3、略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八章 女性犯罪心理( 1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女性对社会事 务的普遍参与,为女性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女性犯罪也呈现出新的发 展态势。女性犯罪与其生理与心理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未独立 的经济地位的矛盾,依附心理同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矛盾,生理周期特定心 理与其意志脆弱的矛盾存在正相关性。女性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都 表现出与社会需要相悖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女性犯罪概述

1、犯罪的性别差异( B )

2、女性犯罪的特点( B );

3、我国当前女性犯罪情势的新变化( A )

第二节 女性犯罪原因的心理分析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A )

2、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 A )

3、依附心理同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矛盾( A )

4、生理周期的特定心理与意志脆弱的矛盾( A )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 A )

2、情感特征( A )

3、情感特征

( A )

4、意志特征( A )

3、意志特征(A )

4、个性特征(A)

思考与练习:

1、简析男女犯罪差异的原因。

2、我国当前女性犯罪有何新变化?

3、试对女性犯罪原因进行心理分析。

4、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有何表现?

第九章老年人犯罪心理(1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女性对社会事务的普遍参与,为女性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女性犯罪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女性犯罪与其生理与心理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依附心理同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矛盾,生理周期特定心理与其意志脆弱的矛盾存在正相关性。女性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都表现出与社会需要相悖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老年人概述

1、老年人界定(B)

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B)

3、老年人的心理特点(B )

第二节老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分析

1、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A )

2、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的矛盾(A)

3、主观心理与客观现实的矛盾(A)

第三节老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A )

2、个性特征(A)

3、情感特征(A )

4、意志特征(A)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要把老年人犯罪心理纳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2、老年人有何心理特点?这些特点与犯罪有何关系?

3、从老年人主观心理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原因。

4、简述老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十章故意犯罪心理(1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故意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故意犯罪心理是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构成,其中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基础上的发展,是故意犯罪心理构成中具有决定性、主导性的因素。以犯罪动机为标准,故意犯罪心理可分为物欲型犯罪心理,性欲型犯罪心理和情感型犯罪心理。第一节故意犯罪心理构造与机制

1、故意犯罪心理概念(A )

2、故意犯罪心理的构成因素(A)第二节物欲型犯罪心理(B)

第三节性欲型犯罪心理(B)

第四节情感型犯罪心理(B)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故意犯罪心理及其构造

2、物欲型犯罪心理有何特征?

3、影响性欲型犯罪心理的因素有哪些?

4、简析情感型犯罪心理的特征。

第十一章过失犯罪心理(1 学时)本章内容提要:传统心理学将心理与意识等同,否认过失的心理性。我们认为,心理和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意识行为也具有心理性活动。过失犯罪心理分为疏忽大意心理和过于自信心理,这两种过失犯罪心理都是由主客观因素的具体影响,导致注意义务的违反,形成心理过失,近而发生行为过失,出现危害社会的结果。一般认为疲劳状态、酗酒、服药、不良习惯、生物节律、身体机能缺陷是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过失犯罪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认识、注意、情绪、情

感、意志诸方面。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构造与机制

1、过失犯罪心理构造(A )

2、过失犯罪的心理机制(A)

第二节过失犯罪的生理基础(B)

1、疲劳状态(B)

2、酗酒(B)

3、服药(B)

4、不良习惯(B)

5、生物节律(B)

6、身体机能缺陷(B)第三节过失犯罪的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A )

2、注意特征(A)

3、情绪、情感特征(A )

4、性格特征(A)

5、意志特征(A )

思考与练习:

1、论过失犯罪的心理构造。

2、用教科书上的图式说明过失犯罪的心理机制。

3、过失犯罪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4、过失犯罪有哪些心理特征?

第十二章群体犯罪心理(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群体犯罪心理是指群体犯罪的参加者在实施群体犯罪的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适合于犯罪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内外致罪因素交织、互动的生成物。群体犯罪心理作为一种整合的、十方复杂的犯罪心理现象,其心理特征主要反映在群体犯罪意识的出现,群体犯罪契约的达成,群体犯罪情绪情感的互动,群体犯罪的意志力以及群体罪责感等方面。

第一节群体犯罪概述

1

、群体犯罪的概念(B)2、群体犯罪分类(B)

第二节群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分析

1

、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A )2、群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A)

第三节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

1

、群体犯罪意识(A)2、群体犯罪契约(A)3

、群体犯罪的情绪、情感(A )4、群体犯罪的意志力(A )5

群体犯罪的罪责扩散感(A )

思考练习:

1、简答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和特征

2、影响群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变态可分为生理变态和心理变态。生理变态是医学研究的对象,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是与犯罪有关的变态心理。所谓变态心理在医学上称为心理所谓异常或病态,它是指以体征或症状的形式表现的个体生理或心理的异常状态。关于变态的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个体的变态心理目前尚不清楚,但就共性而言,一般认为,变态心理的形成,受三大因素系统制约。即生理因素、心因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变态心理与犯罪具有相关性,诸如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病态等都是致罪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变态心理概述

1、常态与变态(B)

2、变态心理的类型(A )

3、变态心理形成原因(A )

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

1、人格障碍及其特征(A )

2、人格障碍类型与犯罪(A)

第三节性心理障碍与犯罪

1、性心理障碍的含义及特点(A )

2、性心理障碍的原因(A )

3、性心理障碍的类型(A )

4、性心理障碍者的犯罪行为特点(A )

第三节精神发育不全与犯罪

1、精神发育不全的含义(A )

2、精神发育不全的临床分析

3、精神发育不全的犯罪行为特点(A )

第四节精神病的社会侵害行为

1、精神病及其主要症状(B)

2、各类精神病与侵害社会行为(B)

3、精神病侵害社会的行为特征(B)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变态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变态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人格障碍的类型、成因和行为表现。

4、简述性心理障碍的类型、成因和行为表现。

5、简述精神发育不全的临床分类和犯罪行为的特点。

6、精神病有哪些主要症状?这些症状与犯罪有什么关系?

第十四章侦查心理(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侦查实际上是从已知现场,到未知的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的逆向推理过程。因此,从微观上说,是犯罪现场第一。任何犯罪活动,都是在空间进行的,都是犯罪心理的外化,因此,必然有现场,在现场必然留下心理痕迹,这些心理痕迹是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心理活动的结果,昭示犯罪行为实施的全貌。侦查人员通过对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刻画,对被缉捕、被侦查人的心理把握,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侦查心理谋略,消除犯罪嫌疑人及其关系人在侦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而揭露犯罪,

查明犯罪嫌疑人,达到最终破案的目的

第一节现场痕迹

1、现场痕迹的可知性(A )

2、现场痕迹与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一致性(B)

3、现场心理痕迹的内在联系(A )

4、现场心理痕迹与犯罪实施过程(

第二节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1、分析现场单个痕迹(A )

2、分析现场痕迹群(A)

3、分析犯罪痕迹与其他痕迹(A )

4、现场心理痕迹联系(A )

5、现场痕迹的心理分析方法(A )

6、现场痕迹心理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侦查刻画

1、分析犯罪动机(A)

2、分析智能特点(A )

3、分析职业特点(A )

第四节缉捕、搜查心理

1、缉捕心理(B)

2、搜查心理(B)

第五节侦查心理谋略

1、加强刺激、侦其反常(

2、利用矛盾,各个击破(A )

3、欲擒故纵,明撤暗攻(

思考与练习:

1、如何对犯罪现场进行心理分析?

2、如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刻画?

3、犯罪嫌疑人在被搜查时,通常表现为何种心理状态?

4、简述侦查心理谋略。

第十五章审讯心理(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犯罪心理结构仅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一种潜能或活力,它只有进一步演化为犯罪动机,才能直接影响和决定犯罪行为。犯罪动机与犯罪人需要紧密相连,犯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决定了犯罪动机的动力性,犯罪人需要的特征决定了犯罪动机的目标指向性。故从犯罪动机与犯罪人需要的关系上,我们认为,犯罪人需要的对象化就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确立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一般来说,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大致有异化,退化和恶化三种变式。

第一节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1、一般心理(A )

2、基本心理活动规律(A)

3、心理变化过程(A )

第二节审讯心理谋略及方法

1、审讯心理谋略(A )

2、审讯心理方法(A )

第三节审讯人员的心理品质及培养

1、心理品质结构(B)

2、心理品质的培养(B)

思考与练习:

1、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一般有哪些心理表现?

2、略论审讯心理谋略。

3、常用的审讯心理方法有哪些?

4、简论审讯人员的心理品质结构及其培养。

第十六章罪犯心理矫治(2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罪犯心理是指一个自然人在触犯刑律被判刑入监之后的心理现象的总

和。它是原有犯罪心理结构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变化或继续,是原有犯罪

心理神经动力定型的破坏和削弱。通过罪犯心理咨询,探知罪犯在服刑期

间的各种心理表现和心理障碍,对罪犯的不良心理定势进行矫治,以改变原

有的和继生的心理结构,对患有心理疾病的罪犯,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通

过疏通、矫治、引导三个阶段,以消除、缓解患者的心理疾病,帮助其

康复或增进心身健康,促进罪犯人格的完善。

第一节罪犯心理概述

1、罪犯及其罪犯心理(A )

2、罪犯心理特征(A )

第二节罪犯心理咨询

1、罪犯心理咨询的含义(A )

2、罪犯心理咨询的内容与形式(A)

3、罪犯心理咨询的过程(A )

4、罪犯心理咨询的原则(A )

5、罪犯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A)

第三节罪犯心理矫治

1、罪犯心理矫治的定义与特征A)

2、罪犯心理矫治的意义(A)

3、罪犯心理矫治的主要内容(A)

第四节罪犯心理治疗

1、罪犯心理矫治的定义与特征A)

2、罪犯心理治疗的原则(A)

3、罪犯心理治疗的意义(A )

4、罪犯心理治疗的方法(A)

1、正确的价值观( B )

3、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素养( B )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罪犯心理?它具有哪些特征?

2、简答罪犯心理咨询的含义、内容、形式和过程。

3、开展罪犯心理咨询都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4、什么是罪犯心理矫治?它有哪些特征?

5、简答罪犯心理治疗的方法?

6、监管人员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才能做好监管工作? 第十七章 犯罪

心理预测( 1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

犯罪心理预测,是对犯罪心理系统的未来发展在某一时期、期间或阶 段上所可能出现的变化特征,所作的定性与定量的描述。犯罪心理预测作 为一种科学预测,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消极社会现象及其变化过程所进行 的预测,其目的不是希望促其出现,而是要寻求能够预防、减少这种消极 现象的对策,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干预,以破除这种消极社会现象的发 生。犯罪心理预测离不开预测主体、预测对象、预测信息、预测理论及方 法、预测结果等基本要素。犯罪心理预测的效度和信度,取决于预测的方 法。犯罪心理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心理征兆预测法、心理统计预测法、因素 分析预测法等。犯罪人格预测是犯罪心理预测的重要内容,有效的犯罪人 格预测,是预防个体犯罪的前提。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测概述

3、犯罪心理预测的项目及其内容( A )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测的理论依

1、因果性原理( A )

2、质量互变原理( A ) 第五节 监管人员的心理品质

2、优秀的人格特征( B )

1、概念( A )

2、犯罪心理预测系统( A )

3、相关因素原理(A )

4、征兆原理(A )

第三节犯罪心理预测的方法

1、心理征兆法(A)

2、心理统计法(A)

3、因素分析法(A)第四节犯罪人格预测

1、几个基本问题:预测标准、预测的信度、预测效度、预测比率(B)

2、犯罪人格预测心理学测定手段的类型(B)

3、犯罪人格预测的方法(A )

4、犯罪人格预测模型化、数量化(A )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犯罪心理预测?它有何特点?

2、简述犯罪心理预测系统。

3、犯罪心理预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犯罪心理预测有哪些方法?

5、略论犯罪人格预测的含义和方法。

第十八章犯罪心理预防(1 学时)

本章内容提要:犯罪心理预防就是指通过消除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或阻抑其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方法,以达到预防犯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根据刺激反应理论、需要可调性理论、意识可塑性理论、情感可导性理论,犯罪心理是可以预防的。犯罪心理预防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客观预防与微观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空间预防与时间预防、免疫性预防与矫治性预防。消除犯罪心理结构,把握犯罪动机突破为犯罪行为的临界点,削弱控制负变量增加正变量是犯罪心理预防常用的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预防概述

1、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A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