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一. 教材分析《狼》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狼为了生存而追杀村民的故事,揭示了狼的凶残本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课文情节紧凑,富有悬念,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狼的行为和性格,让学生认识到狼的凶猛一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学生在面对复杂情节和深入思考问题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狼的行为和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学会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狼的凶猛一面,同时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狼的行为和性格特点。
2.难点:分析课文情节,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多媒体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狼的形象和特点。
进而引入课文《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狼的行为和性格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狼为什么追赶村民?”“村民是如何应对狼的?”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0课 《狼》 (教案)

《狼》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1.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由学生讲狼的故事及谚语、歇后语导入课文。
二、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件出示: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郭沫若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翻译课文1.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幻灯出示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语句节奏:(1)给下列字注意缀zhuì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眈dān少shǎo时瞑míng 隧suì尻kāo 黠xiá(2)读准以下语句节奏其一/犬坐于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狼》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写作练习非常感兴趣,但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感到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给他们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构建文章结构等,帮助他们提升写作水平。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关于狼的信息或者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狼》这篇文章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7.拓展阅读:推荐与狼相关的其他作品,如《小红帽》、《狼和小羊》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狼》,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
3.主题思想:探讨《狼》一文所表达的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4.语言欣赏: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目露凶光”、“蹑手蹑脚”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写作,如以狼的角度写一篇日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狼》讲述了屠户和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结尾耐人寻味。
小说形象鲜明,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小说结构清晰,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
语言简洁,情节生动,适合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点语句或段落等方式,把握段落大意,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
【学情分析】之前,已经学习过《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几篇文言文。
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疏通了文意,整体感知了课文。
所以,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安排“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得的学习经验来学习这篇文章。
在理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有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可以以自然段为基础阅读单位,在学生自主“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用批注的方式,梳理出情节。
2.跳读有关狼和屠户的句子,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归纳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重点】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整理出课文的情节。
【教学难点】跳读有关狼和屠户的句子,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归纳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圈点关键,概括段意1.默读课文,圈点出语段中的关键词: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方法提示:把“狼”作文核心词,在前面加一个动词,概括各段的大意。
指导学生先划出关键句,然后圈出关键词,最后按照“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
最后一段属于作者的议论,不是故事的一部分,所以在概括时,主语有变化。
2.认识表达方式,梳理文章结构问题设置:本文前4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前4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4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论故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狼》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本文讲述了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它是古代文学中讽刺手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理解古文和人性具有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狼的行为和结局,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来表达主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狼》一文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理解: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及作者蒲松龄。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狡黠”、“吝啬”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理解句子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4.篇章结构分析: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5.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狼的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所讽刺的社会现象。
6.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贪婪、狡猾、吝啬等不良品质的危害。
7.写作技巧: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等手法,并尝试仿写。
8.拓展阅读:推荐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句子分析: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掌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
-人物形象:分析狼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传达的寓意。
-写作技巧: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写作手法。
举例解释:
-在分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理解“黠”字的含义,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句话揭示了狼的狡猾和最终失败的命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共3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探讨人类与狼存在的关系,发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如何维持。
3.通过学习寓言《狼和爱月亮的羊》以及诗歌《狼与小红帽》了解狼在人们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狼的生活习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组阅读教材中狼的生态习性以及影片《狼》的相关材料,了解狼的生活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并运用图片、地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全球狼的分布情况。
2.人类与狼的关系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人类与狼的联系,启发学生探讨人类与狼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同时利用课外知识拓展,以近现代狼人恐怖片作为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狼作为文化符号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3.狼在文化中的地位通过讲解寓言《狼和爱月亮的羊》以及诗歌《狼与小红帽》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狼在人们文化中的地位,启发学生对狼这一文化符号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把握,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教学过程1.狼的生活习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1 导入引导学生观看《狼》影片片段,激发学生对狼的兴趣。
1.2 学习分组阅读教材相关部分,了解狼的生态习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3 拓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狼的全球分布情况,在了解之外也引发关于狼的更多问题和思考。
例如:为何狼会灭绝?狼如何保护?1.4 总结请学生结合阅读,就狼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狼群发表个人意见。
2.人类与狼的关系2.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人类与狼的相关联系,让学生进入主题。
2.2 学习引导学生的思路,主要讨论人类与狼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关系。
如,狼是如何被驯化的?狼群对人有何作用?2.3 拓展通过课外资料展示人类对狼的负面影响,如过度捕杀导致狼种灭绝等,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与自然该如何更好地相处?2.4 总结以总结形式,让学生就人类与狼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难以判断他人真正意图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狼》中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教案,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出发,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狼的形象及故事寓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及书面表达,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3.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课文《狼》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狼与东郭先生的故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对狼的描绘。
-举例:狼的聪明、狡猾、贪婪等性格特点在故事中的具体表现。
(2)学习生字词,丰富词汇量:本节课共有10个生字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
-举例:黠、假、猜等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狼的形象特点以及故事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狼形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狼的聪明和狡猾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3)分析狼的形象,提炼故事寓意:通过分析狼的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狼立足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音形义,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利用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通过对文章的体悟,学会面对复杂情况勇敢机智,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独立精神。
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目标任务知识与技能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
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请学生概括狼的特点,如凶残、狡诈等。
说说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语(限时一分钟的成语比拼赛),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1.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
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2.文本链接“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
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导学达标提升素养(一)整体感知基础归类1.听课文录音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把握停顿、节奏。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1)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止:止有剩骨(只,仅)一狼得骨止(停止)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对方)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2)重点实词。
缀行甚远(紧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屠乃奔倚其下(跑过去倚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一会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3)特殊句式。
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4)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导学一:研读课文逐一解决。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预设指导: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预设指导: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并走向结局的全过程。
3.《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预设指导:叙述故事:屠户卖肉晚归,两狼跟踪而来(遇狼)——屠户投骨,狼依旧紧跟不舍(惧狼)——屠户倚薪对抗狼(御狼)——狼施诡计,被屠户识破,击毙两狼(毙狼)。
发表议论:议狼。
4.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预设指导:“屠惧”。
“投以骨”。
5.狼得骨头后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预设指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残。
6.屠户奔靠柴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这时狼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预设指导:“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
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实则暗施毒计,表现出其狡诈本性。
7.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预设指导: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
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
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见它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狡诈中透出了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面对狼的阴险狡诈,屠户表现出怎样的勇敢和机智?预设指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9.作者是如何刻画机智勇敢的屠户这一形象的?预设指导:作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户形象,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屠户在看到有两只狼盯住了自己,且跟从了好长一段路时,内心充满了惊慌与恐惧;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复投之”,一再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
但狼步步紧逼。
屠户在“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的情况下感到十分窘迫。
此时,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狼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于是选好有利地势,“弛担持刀”,决心拿起武器同狼搏斗。
最后,他抓准时机,主动出击,消灭了狼。
从妥协退让到被迫御狼,再到主动出击,屠户的勇敢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机警与智慧。
在“骨尽”而狼“仍从”的境况下,屠户终于看清了狼贪婪的本性。
他首先占据有利地势,拿起屠刀准备出击。
在只有一只狼在眼前“目似瞑”的一刹那,“屠暴起”,勇敢地杀了它。
杀了这只狼后,屠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转视积薪后”,又将企图从背后偷袭的另一只狼杀死。
勇敢为智慧增添了亮色,智慧加重了勇敢取胜的砝码。
两方面有机结合,使屠户最终战胜了恶狼,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赞颂了人的智慧与勇敢。
导学二:.分析议论,阐述启示1.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预设指导: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被制服的命运。
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却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这正是蒲松龄的这则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
2.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预设指导:《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从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概括提炼发展能力1.理出文章脉络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了屠户途中遇狼、杀狼的经过,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恶狼虽凶恶、狡诈却逃不脱灭亡命运的嘲讽。
2.概括写作特点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较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上的变化。
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等,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五、布置作业请完成《配套练习》本课作业部分。
六、板书设计狼{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屠夫:机智、勇敢恶狼:贪婪、凶狠、狡诈寓意: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七、拓展延伸对比阅读《聊斋志异·狼三则》:第一则 有屠人货①肉归,日已暮。
欻②一狼来,瞰③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以刃,少却④;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⑤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
昧爽⑥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⑦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⑧,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⑨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⑩之,是可笑也! 注释:①货:卖。
②欻(x&):突然。
③瞰(k4n):看见。
④却:退。
⑤诸:之于。
⑥昧爽:黎明。
⑦逡巡(q&n x*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⑧审:细看。
⑨直:同“值”。
⑩罹(l0):遭遇凶害。
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①行室②,奔入伏焉。
狼自苫③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④不可去⑤。
但思无计⑥可以死之⑦。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⑧吹之。
极力吹移时⑨,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⑩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遗:留。
②行室:临时搭盖的住房。
③苫:用草编成的覆盖物。
④令:使。
⑤去:逃离。
⑥计:办法。
⑦死之:使之死,把它杀死。
⑧吹豕之法:(杀猪时为了便于刮毛)往猪皮下吹气的方法。
⑨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⑩乌:何。
阅读思考:1.“随屠尾行数里”,“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狼自苫中探爪入”这些句子写出了狼的什么特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像一下,狼是怎样被钩挂在树上的?狼为什么会犯“缘木求鱼”的错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聊斋志异·狼三则》中三则故事都是写屠夫晚归途中遇到狼并与之作斗争,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随屠尾行数里”“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表现了狼贪婪的特性,“狼自苫中探爪入”写出了狼凶狠狡猾的特性。
2.狼腾空扑向挂在树上的肉,被钩住了上腭。
这是因为它贪婪而愚蠢。
3.狼凶狠狡猾,愚蠢可笑。
教学反思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读得朗朗上口,甚至成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乃至成诵,因此诵读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2.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力求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