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

合集下载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梳理人口地理学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重要性和基本理论。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与分布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人口分布则是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全球人口分布、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差异,并从中分析出人口密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结构与特征是人口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人口结构主要研究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划分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人口特征则是指各个人口结构群体在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人口结构与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口的发展趋势,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例如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包括农民工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等。

城市化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城市扩张和城市规模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情况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四、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过剩和人口减少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人口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发展方式。

通过对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地理学:人口分布增长与流动

人口地理学:人口分布增长与流动

人口地理学:人口分布增长与流动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变动和影响等问题的学科,它探讨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以及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口分布增长和流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分析人口分布增长与流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一、人口分布增长的趋势与原因人口分布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膨胀。

其次,医疗条件的提升和健康保障的改善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出生率增加,这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增长趋势。

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尽管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

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形成了人口聚集现象。

这些城市通常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环境恶劣、资源匮乏或者政治经济因素等原因,人口流失,形成人口稀疏的地区。

三、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人口流动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区差异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水平,不断迁徙和流动。

其次,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对人口流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些地区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可以吸引外来人口前往。

此外,政治因素、自然灾害等也会引起人口流动。

四、人口流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流动对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加剧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这导致了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其次,人口流动也对农村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了耕地的闲置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另外,人口流动还加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和社会分化现象。

江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要点梳理

江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要点梳理

江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口地理学要点梳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组成以及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准备参加江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的同学们来说,掌握人口地理学的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江西省考研地理学的题目要求,为大家梳理人口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人口地理学概述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数量、分布、组成以及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揭示人地关系、研究人口问题、规划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数量与增长1. 人口数量的计算和测算方法:人口普查、抽样调查和登记报告等。

2. 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3. 人口增长的类型:自然增长和人口净流入。

4.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社会政策等。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1.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等。

2. 人口密度的计算与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3. 人口迁移的类型: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等。

4. 人口迁移的影响与态势: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四、人口组成与结构1. 人口组成的要素: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

2. 人口结构的测算指标:性别比例、老龄化指数、劳动力比例等。

3. 人口结构的特点与变化:人口老龄化、青少年人口减少等。

五、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1. 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演变: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2. 人口政策与控制措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管理等。

3. 人口与城市化发展: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

六、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1.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方法、问卷调查等。

2. 人口地理学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人口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

3. 人口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关联性。

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了解了人口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对于参加江西省考研地理学的同学来说,有助于把握人口地理学的重点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考知识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

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点。

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动等问题。

在人文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1 人口数量与分布:了解全球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国家和城市的人口分布特点。

例如,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等。

1.2 人口结构: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职业结构等。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则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1.3 人口变动: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等变动情况。

例如,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国际移民对人口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2.1 城市发展: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包括城市的起源、演变和扩张等。

例如,城市的起源主要与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发展有关。

2.2 城市结构: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例如,城市中心一般设有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区域。

2.3 城市问题:了解城市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短缺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存在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

3.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涉及到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文化地理学的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3.1 文化景观: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景观特点,如宗教建筑、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等。

例如,中国的故宫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以及人口学等关注人口问题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

人口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点。

概述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

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着重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是人口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人口地理学发端较早。

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者,如德国的K·李斯特、O·佩舍尔等人把人或种族作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后来,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写了《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

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最早的经典。

此后,英国的A·H·肯尼、A·C·哈登,法国的J·布吕纳等学者也写了一些有关人口与地理关系的著作。

20世纪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人口与地理关系的文献记载,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从西方引进人口地理学。

随着人口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内容折叠数量分布利用人口统计的成果,按照国家或地区探讨人口数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的主次,并从发展的观点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规律性。

人口地理学(第八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地理学(第八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第一节 概述
国际迁移 人口迁移 国内迁移 省际迁移 省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市县内迁移
城乡及城市之间迁移 自愿与非自愿性迁移
第一节 概述
二、人口迁移的度量
1、迁移率 (1)迁入率。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外地迁入本地的 迁入率。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 人口数占该时期当地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数占该时期当地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
一、影响人口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要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一般影 响着人口的流向。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响着人口的流向 。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 人们总是 由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移往自然条件 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优越 、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 频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 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未被人们发现 和利用之前,对人们的吸引力等于零。 和利用之前 , 对人们的吸引力等于零 。 自然灾害也只 有对生产活动造成大规模破坏, 有对生产活动造成大规模破坏 , 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时才能导致人口的迁移。 时才能导致人口的迁移。
第一节 概述
三、人口迁移的理论与模式
1、拉文斯坦的七大迁移规律 (1)距离对迁移有影响 (2)迁移在距离上呈阶梯性 (3)迁移流与反迁移流 (4)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 (5)性别与迁移 (6)经济发展与迁移 (7)经济动机为主 不足:由于当时社会背景、 不足: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能 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和认识比较粗浅, 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和认识比较粗浅,表 现为研究成果主要是对人口迁移表象的认识, 现为研究成果主要是对人口迁移表象的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条理 性。

人口地理学解读

人口地理学解读

第一章绪论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核心人口地理学研究与地方特性相关的人口分布、构成、迁移与增长的空间变化。

人口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

1、人口各种现象的地域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2、用综合的观点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差异;3、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任务1、人口地理学为制定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与生产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以及各个时期的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2、在劳动力资源利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大有可为。

3、为有效地做好移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企业与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区域社会服务管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5、对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之:人口地理学研究可以制定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整治与环境治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城乡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以及制定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区域人口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1)人口现象——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现象具体包括4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人口分布。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自然变动。

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般是人口学研究的内容。

(2)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聚集。

(4)人口分布的地域体系。

2、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要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于影响,区域人口的承载力、合理容量,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等。

3、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人口具有二重性——生产者、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源;作为消费者,推动社会生产运转的动力,还涉及福利、住房、入学、就业等方面。

所以,人口的数量、素质,均社会经济系统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之一。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地理研究,作为人类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相关问题,人口地理学为我们解读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人口地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人口地理研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

人口地理学的目标是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和机制,为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人口地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口分布差异,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口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人口地理学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人口数量研究主要关注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等指标,通过对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出人口在不同地区的稀疏程度和集聚趋势。

人口分布研究主要探讨人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与农村人口的分散,进一步阐明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移研究则关注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现象,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流向、特点和影响,从而为人口流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而人口组成研究主要关注人口结构、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响,例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人口地理研究主要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种手段。

例如,通过调查问卷、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可以获取到人口数量和组成相关的数据,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和预测,推断人口地理学规律。

三、人口地理研究的实践应用和影响人口地理研究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人口 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它还没有从一般的人文 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学和人地关 系。
历史背景:期内受产业革命促进,科学有了长足发展,欧美各国社 会经济统计逐步完善,为人口地理研究提供了具有科学可信度的大 量资料。
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 德国的拉采尔: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克拉克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中指出:人口地理学着眼于“揭示人 口的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与各 地条件的空间差异相关的”。将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 区分开来。 美国的泽林斯基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引论》中认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各地 区依赖并反作用于一系列人口现象而形成的地理特征, 这些人口现象依照它们自身的行为法则在时空中变动, 彼此之间以及与大量非人口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 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 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 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 孕育阶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 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 展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将1974年定 为世界人口 年为契机,人口地理学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了新的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空间人口学的兴起; 实用性的加强; 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如采用数 学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
(五)我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1957年在胡焕庸先生带领下,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人口地理 研究室,但可惜生不逢时,很快便受政治运动的冲击,无疾而终。此后 20年中国人口领域成为禁区,人口地理学基本是一片空白。从 20世纪 70年代末起,随着人口问题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人口研究成为大 热门,人口地理学也乘着这股春风迈进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过 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世界人口地理》、 《中国人口地理》等学术专著,起到了填补空白、促进学科发展的积极 作用。此后,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唯一的人文地理专业人口地理方向 博士点(兼博士后流动站),在培养人才和开展学术研究上又取得了不 少新成果。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许多单位在人口地理学各个领域中也 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出版的较重要的人口 地理著作有《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人口地理学》(祝卓、吴 友仁等)、《人口迁移学》(彭勋等)、《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 战略》(杨云彦)、《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张志良)、《人口承载 力与人口迁移》(张志良等)、《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马 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马侠等)等等。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口 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 段。
期内研究成果增多: 国外有:日、苏、法等都第一次出版了人口地
理学专著、世界及国别人口地理,论述人口、人类 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著作。
中国有: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等,如胡焕 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 人口地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珲—— 云南省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及第一张中国人口 密度图。 专门研究机构成立:
存空间的概念。还就自然环境对种族和民族发展、人口迁移以及人 类居住的聚落形式和分布的制约关系进行了论述。
法国的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白兰士提出了“人地相关论”的思 想。白吕纳于1910年出版《人文地理学》,明确指出人口分布、劳 动地理等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清朝末期薛福成提出地理环境决定人口质量的说法:“大抵地 球温带,为人物精华所萃。寒冷之极则人物不能生。热带之下,人 物虽繁而人才不生。”
人口地理学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二、人口地理学学科性质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
两个概念:
1、人口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会群体。
2、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口发展过程 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 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学科。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人 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行的 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国内: 1.战国时代的法家商鞅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即根据不同的土 地结构类型,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分布人口。 2.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是主张增殖人口的最早代表之一:“欲民之众 而恶其寡”;战国末期韩非最早提出减少人口主张:“今有五子 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 财寡。” 3.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详尽地描述了我国长城内外、大 江南北的经济状况、都邑发展和人口现象等内容;东汉班固《汉 书》对当时的三级行政区—14个州、103个郡和1577个县,都做 了户口和人口数量的记载。 4.秦汉以后国家统一,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出现“移民戍边” 和“均民”的认识。代表西汉初期晁错和北宋的苏轼等。苏轼: “地无变迁,而民有聚散。聚则争于不足之中,而散则弃于有余之 外。是故天下常有遗利而民用不足。”
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里斯本大会首次批准设 立了人口专业委员会。苏、美、法、英等国的地理 学会也相继成立了人口地理专业组。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段。
标志:1953年美国地理学会年会。特里瓦萨首次提出 将人口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特里瓦萨 初次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