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合集下载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建筑天气区划标准(GB50178-93)第一章总则第 1.0.1 条为区分我国不一样地域天气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别性,明确各天气区的建筑基本要求,供给建筑天气参数,从整体上做到合理利用天气资源,防备天气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定本标准。

第 1.0.2 条本标准合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 1.0.3 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履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切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天气区划第一节一般规定第 2.1.1 条建筑天气的区划应采纳综合剖析和主导因素相联合的原则。

第 2.1.2 条建筑天气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区分为7个区,二级区区分为 20 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区分应切合图 2.1.2 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 2.1.3 条建筑上常用的 1 月均匀气温、7月均匀气温等 21 个天气因素的散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天气因素散布图附图 1.1 至附图 1.21 的规定采纳。

第 2.1.4 条建筑天气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天气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纳。

注:当建设地址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别不大,水平距离在 50km 之内,海拔高度差在 100m 之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建筑天气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第 2.2.1 条一级区划以 1 月均匀气温、 7 月均匀气温、 7 月均匀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均匀气温低于或等于 5℃的日数和年日均匀气温高于或等于 25℃的日数为协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切合表 2.2.1 的规定。

第2.2.2 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用能反应该区建筑天气差别性的天气参数或特色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切合表 2.2.2 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天气特色和建筑基本要求第一节第Ⅰ建筑天气区第 3.1.1 条该区冬天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快;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润湿;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狂风。

主要城市室外气象设计计算参数

主要城市室外气象设计计算参数

主要城市室外气象设计计算参数在城市室外气象设计中,需要考虑一系列的计算参数来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城市室外气象设计计算参数:1.温度:温度是决定城市气候和微气候条件的基本参数。

它影响到人们的舒适感和不同活动的需求。

根据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温度变化,设计师需要计算冷热负荷,以确定合适的采暖和冷却系统。

2.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

过高或过低的相对湿度会对人体健康和舒适感产生负面影响。

设计师需要计算相对湿度,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调节空气湿度的措施。

3.风速和风向:风速和风向对城市中的空气流动和通风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师需要计算平均风速和风向的频率,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和布局,以及采取适当的遮阳和通风措施。

4.日照:日照是城市室外环境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设计师需要计算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日照持续时间和强度,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窗户和阳台的位置,以及遮阳设施的需求。

5.降雨:降雨是城市室外气象设计中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设计师需要计算不同频率和强度的降雨情况,以确定适当的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设施。

6.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是决定太阳辐射和阴影投射的重要参数。

设计师需要计算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确定日照条件和建筑物的遮阳设施。

以上仅是城市室外气象设计中的一些主要计算参数。

在实际设计中,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大气污染、噪声水平和人口密度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参数,设计师可以制定出更合理和适应环境的城市室外气象设计方案。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建筑节能是当前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气象参数在建筑节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展开讨论,探讨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首先,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和施工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通过合理利用气象参数,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的朝向、采光、通风、隔热、保温等方面。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这些参数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寒冷地区,建筑物需要更好的保温性能,而在炎热地区,则需要更好的通风和隔热性能。

因此,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以确保建筑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

此外,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建筑材料、结构和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对建筑节能的影响也需要纳入标准的考量范围之内。

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建筑节能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总的来说,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合理利用气象参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建筑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建筑节能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主要城市室内气象设计计算全参数

主要城市室内气象设计计算全参数

主要城市室内气象设计计算全参数1. 引言室内气象设计在建筑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到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控制以及能源消耗等方面。

为了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和舒适度,设计师需要了解并计算一系列与室内气象有关的参数。

本文将介绍主要城市室内气象设计计算的全参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参数。

2. 温湿度参数温湿度是室内气象设计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

它们直接影响到室内空气的舒适度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常用的温湿度参数包括:•室内温度:指室内空气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表示。

它的计算通常基于室内外气温差、室内外热传递系数以及室内热源等因素。

•室内相对湿度:室内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相对湿度百分比的比值。

在室内气象设计中,通常以30%~60%的相对湿度为室内的舒适水平。

3. 光照参数光照是室内气象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关系到室内空间的采光质量和使用者的视觉舒适度。

常用的光照参数包括:•光照度:指光线照射到一定区域上的光的强度,通常以勒克斯(Lux)为单位。

室内气象设计中,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和环境情况,需要根据建筑布局、窗户设计和遮阳设施等因素来计算室内的光照度。

•光追踪:可以帮助设计师模拟光照在室内空间中的传播和分布情况,以确定光照的均匀性和舒适度。

4. 空气流动参数室内空气流动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空气流动可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和清洁度。

常用的空气流动参数包括:•换气率:指单位时间内室内外空气交换的次数。

它通常通过计算室内外气流速度、通风量以及室内空间的体积等因素来确定。

•正压差:指室内外空气中的压力差。

正压差越大,室内新鲜空气的进入越快,有利于换气和空气净化。

5. 能耗参数能源消耗是室内气象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合理使用能源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常用的能耗参数包括:•综合能耗:指建筑单位面积内消耗的总能源量。

它可以通过计算建筑的供暖、供冷以及通风系统的能耗来估算。

气象参数标准

气象参数标准

编制说明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

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

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

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

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2建筑工程与气象

2建筑工程与气象
1986年北京城市规划管理局进行大量的工作,认为北 京居住建筑采用大寒日为日照时间的标准日,日照2小时的 间距系数为设计依据是合理的(对佝偻病降低有明显作用, 起到促进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北京日照时间和间距系数
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2小时 1.89
1.64
1.18
0.78
3小时 1.96
1.71
1.20
考虑年平均风速小于2m/s,2~4m/s, 大于4m/s三种情况。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年平均风速(m/s)
标准卫生防护距离(m)
<2
钢冶炼厂
2-4
2200 1800
>4
1400
<2
氮 肥 厂 ( 2.5
2-4
万吨/年)
>4
1600 1000 800
★ 日照与城市总体布局
太阳光是天然的光源,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阳 光里的紫外线有杀菌抗病的能力。例如那些威胁很大的白 色葡萄球菌和甲型链球菌。它们都是引起人体上呼吸道感 染的病毒菌。另外,阳光对结核杆菌,伤寒菌等都有杀菌 的功能。阳光的照射还可以防止佝偻病的发生,给人类健 康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有“谁家阳光多,没有病人乐呵 呵”的谚语。
城市规划与气候
★ 风与城市规划 ★ 日照与城市总体布局 ★ 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 风与城市规划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首先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风 向决定了污染物输送方向,风速大小决定了对污染物的稀 释能力,根据一地的风向及其风速特点能进行正确的功能 分区。A.Schmauss(1941)在1941年提出,工业区应布置 在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在其上风方向的原则,以 被世界很多国家所采用,我国过去也采用了这一原则。

JGJ35-87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JGJ35-87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JGJ35—87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

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

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

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

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2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2.1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2.2各项参数的引用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可以直接引用。

2.超过上款数值时,则应使用与建设地点相邻的二个以上气象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气象资料,按内插法取值(内插法可视情况采用直线内插或平面内插)。

南京室外设计气象参数

南京室外设计气象参数

南京室外设计气象参数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江苏省的省会。

由于南京地处中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气象参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季节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南京的室外设计气象参数。

首先,南京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冬季寒冷而湿润,夏季炎热潮湿。

南京的地理位置靠近长江口,对温度和湿度有明显的影响。

夏季南京的平均气温约为28℃,最高气温可达到35℃以上,而冬季的平均气温约为5℃,最低气温可接近0℃。

这意味着在南京进行室外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夏季高温以及冬季的寒冷。

其次,南京是一个湿润的城市,全年的降水充足。

年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左右,集中在春夏季节。

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0%以上,湿度较高,这对室外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南京设计公园或庭院时,可以考虑选择能够耐受湿润环境的植物,以及采用透气性好的材料。

另外,南京还受到季风的影响。

冬季北方的干冷风从西伯利亚吹来,夏季南方的潮湿热气从南海吹来。

这意味着在室外设计中需要考虑风的影响。

例如,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到南京的季风,选择合适的外墙保温材料和风力结构,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此外,南京的气象参数还包括日照时数、风速等。

南京的日照时数较为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在2000小时以上,这为室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风速来说,南京的年平均风速约在3-4米/秒,属于较小的风速范围,这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风的引导和减缓措施。

最后,南京的四季分明,春秋季节气温适宜,室外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景观设计。

同时,南京的气候湿润,给室外设计和景观绿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许多植物在南京地区可以茁壮生长。

综上所述,南京的室外设计气象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季风、日照时数和风速等。

了解这些参数对于在南京进行室外设计和景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选择材料、植物和结构,以创造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优秀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讲明本标准是依照城乡建设环境爱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要紧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 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

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

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

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依照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

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第 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不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要紧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纳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都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 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阻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能够直接引用。

2.超过上款数值时,则应使用与建设地点相邻的二个以上气象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气象资料,按内插法取值(内插法可视情况采纳直线内插或平面内插)。

二、地势崎岖的区域气候受山脉的走向、总体高度、长度、地形形态(山顶、河谷、盆地、山坡)、坡度、坡向等因素的阻碍,地点性差异较大,选取参数值时宜依据邻近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长年代资料和工程现场的观测数据对比取值,或与当地气象部门共同商定。

第三章气象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第一节统计方法第3.1.1条历年值的统计历年即逐年、每年。

历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所用记录年代中的每一年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1.日平均值:由每日三次(或四次)定时观测值的和,除以观测次数所得的商。

2.月(旬)平均值:某月(旬)逐日平均值的和,除以月(旬)内所含的日数所得的商。

3.年平均值:逐月平均值的和,除以12所得的商。

二、总量1.日总量:一日内某要素的累计值。

2.月总量:某月逐日日总量的总和。

3.年总量:逐月月总量的总和。

三、极值1.日极值:一日内出现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月极值:某月逐日日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3.年极值:逐月月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第3.1.2条累年值的统计累年即多年。

累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整个记录年代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1.月平均值:历年月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2.年平均值:历年年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二、极值1.月极值:历年月极值中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年极值:历年年极值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第二节大气压第3.2.1条年平均大气压历年年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2条夏季平均大气压累年6、7、8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3条冬季平均大气压累年12、1、2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三节干球温度第3.3.1条全年年平均干球温度历年年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2条干球温度年较差累年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减去累年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所得的差值。

第3.3.3条干球温度全年平均日较差累年年平均最高干球温度与累年年平均最低干球温度之差。

第3.3.4条极端最高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高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3.5条极端最低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低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6条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第3.7条条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8条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9条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日数、度日数及平均温度。

一、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及日数:以累年逐旬平均干球温度内插得出干球温度≤5℃的起止日期,及其间的日数。

二、度日数:上款的起止日期之间各天日平均干球温度与室温18℃之间温差值的总和。

三、平均温度:起止日期之间的日平均温度。

第四节相对湿度第3.4.1条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第3.4.2条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3.4.3条最冷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低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第五节降水第3.5.1条平均年总降水量历年年降水总量的平均值。

第3.5.2条一日最大降水量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数列中的最大值。

第3.5.3条最大积雪深度及其对应密度历年最大积雪深度数列中的最大值及出现此雪深时所测的积雪密度。

第六节风第3.6.1条风速一、全年平均风速:历年年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二、夏季平均风速:累年6、7、8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三、冬季平均风速: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四、30年一遇最大风速:对历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数列采纳极值Ⅰ型分布配置曲线后,依照曲线确定的重现期为30年的最大风速。

如无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时,可将历年不同高度定时观测的2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换算成离地10m高、10钟平均最大风速。

第3.6.2条风向一、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全年(某月)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大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二、全年最小风频:累年年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小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三、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年、季16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构成的封闭折线图。

第七节日照第3.7.1条年(月)日照时数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的平均值。

第3.7.2条年(月)日照百分率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的平均值。

第3.7.3条冬季日照时数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日照时数之和(即参数表中第37项三个数据之和)。

第3.7.4条冬季日照百分率累年12、1、2三个月月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即参数表中第38项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第3.7.5条冬至日、大寒日正午入射角冬至日、大寒日中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第八节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第3.8.1条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采暖期的累年(1、2、3、4、10、11、1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和平均直射辐射总量,通过计算分不列出各月南、北、西(东)垂直面及水平面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第3.8.2条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历年7月份最大的总辐射、直射辐射日总量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分不列出南、北、西(东)各垂直面及水平面上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第九节地温第3.9.1条某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历年某深度月平均地温的平均值。

第十节冻土第3.10.1条最大冻土深度历年冻土深度最大值中的最大值。

第3.10.2条某深度土壤的冻结、解冻日期历年某深度土壤冻结、解冻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十一节天气现象第3.11.1条大风日数一、全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风速≥17m/s或风力≥8级)日数的平均值。

二、最多(最少)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日数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

第3.11.2条年(月)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地面积雪日数的平均值,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积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3条年(月)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年(月)降雪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降雪即作为降雪日计),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降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4条全年雷暴日数历年出现雷暴总日数的平均值(闻雷声即作为雷暴日计)。

第3.11.5条年(月)冰雹日数历年年(月)冰雹总日数的平均值(凡有降雹现象之日即作为冰雹日计)。

第3.11.6条年(月)沙暴日数历年年(月)出现沙暴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沙暴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即作为沙暴日计)。

第3.11.7条年(月)雾日日数历年年(月)雾日总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雾的现象即作为雾日计)。

第3.11.8条年(月)雨凇日数历年年(月)雨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雨凇现象即为雨凇日计)。

第3.11.9条年(月)雾凇日数历年年(月)雾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雾凇现象即作为雾凇日计)。

附录一建筑气象参数全国城镇定点示意图及附表附录一附表续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